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老北市大觀茶園轉載

老北市大觀茶園轉載於高山流水的博客

圖一是影視城裡仿建的電影院, 這個在北市場至今還能找到。 圖二是仿建的大觀茶園;圖三是影視城的俯拍, 據說闖關東2和趙本山會在這裡拍戲;圖四是普雲樓的複建, 當年是北市著名的烤鴨店, 位置應該在大觀茶園附近。

《瀋陽大事記》中記載:大觀茶園1920年建成, 1926年組建複盛劇社, 1932年成立了大觀評戲班底, 1948年東北文協評劇組接管大觀茶園, 改為唐山評戲院, 1951年改為東北評戲院。 從此, 把落子、評戲率先改稱為評劇。 1960年改為遼寧青年劇場。 大觀茶園”舊址目前僅剩下一堵殘牆,

完全可以挪到一個合適的地方再建。 它原有的厚重歷史和濃郁的文化氣息。

對於北市場, 很多瀋陽人都知道, 可是對於北市場的“大觀茶園”, 卻鮮有人知。 專家說它很神奇, 因為它從2006年至今已孕育了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中, 奉天落子和韓、花、筱三大評劇流派藝術為代表的瀋陽評劇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金開芳、鑫豔玲的評劇表演藝術分別成為省級非遺項目。 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都與瀋陽的大觀茶園有著密切聯繫, 這在全國也是少見的。 可是令人惋惜的是, 這處文化寶地至今仍處於閑荒狀態。

大觀茶園現名遼寧青年劇場, 位於和平區北市一街20號, 始建於1920年, 曾是瀋陽最早演出奉天落子的專業劇場,

1949年更名唐山評戲院, 1960年更名為青年劇場。

大觀茶園是奉天落子的發祥地, 也是瀋陽評劇的誕生地, 金開芳、鑫豔玲當年常駐大觀茶園演出是他們藝術的鼎盛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 金開芳、鑫豔玲、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等都是評劇院的著名演員, 他們長期在大觀茶園舞臺排練、演出, 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評劇表演藝術, 這也為成功申報不同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有利的依據。 尋根思源, 一個地方能孕育出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在全國確實罕見, 我們應該對這裡加以充分利用, 把它打造成瀋陽一個極具特色的文化景觀。 長溫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奉天落子、韓花筱評劇藝術, 及省級“非遺”項目金開芳評劇和鑫豔玲評劇表演藝術,都是在瀋陽“大觀茶園”的氛圍中形成的,可以說,“大觀茶園”是全國罕見的文化遺產地,也是瀋陽的驕傲。“大觀茶園”是奉天落子的發祥地,也是瀋陽評劇誕生地,金開芳、鑫豔玲在她們的藝術鼎盛時期常駐“大觀茶園”演出。新中國成立後,金開芳、鑫豔玲、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都曾是評劇院的最著名演員,並長期在“大觀茶園”舞臺排練、演出,逐漸形成了他們各具特色的評劇表演藝。大觀茶園是個響亮的文化品牌,也是個金字招牌。沒有大觀茶園就沒有北市場當年的繁榮,大觀茶園品牌超出了劇場的本身,超越了評劇界的範圍。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大觀茶園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和空間”、“演出場所”,既是有形的、又是無形的,具有雙重文化遺產屬性。啟動大觀茶園的重建工程,爭取早日讓歷史文化品牌發揚光大,使其成為瀋陽一處重要的文化遺產地和旅遊勝地。

重建大觀茶園具有社會、歷史、經濟、文化、紀念、旅遊價值。但幾年過去了,至今這項工作仍沒有實質進展……大觀茶園承載的傳統文化,是瀋陽一個不可多得的文化名牌。在競爭激烈的今天,當別人都在苦心發掘或製造文化品牌時,我們卻對就在身邊的文化寶貝不夠重視,豈不是會失去一個展示沈城文化魅力的大好時機?

大觀茶園與非遺

大觀茶園建於1920年,是瀋陽最早演出落子的劇場。1919年,唐山落子出關後,與東北蓮花落、民眾欣賞需要相融合,逐漸形成以瀋陽(奉天)為中心、以女旦為代表、以粗獷豪放風格為主要特徵的“奉天落子”。東北演落子以瀋陽為中心,奉天演落子以大觀茶園為重點。“大觀茶園的建立為唐山落子在瀋陽落腳、為奉天落子的形成和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遼沈評劇三大藝術流派和四大名旦在這裡誕生,韓少雲(韓派)主演的《小女婿》、《江姐》,花淑蘭(花派)主演的《茶瓶計》、《黛諾》,筱俊亭(筱派)主演的《對花槍》、《打金枝》等劇碼,把瀋陽評劇藝術推向高峰。

金開芳、鑫豔玲評劇表演藝術產生于大觀茶園。金開芳是評劇奠基人之一,也是評劇金派創始人、戲劇教育家、評劇著名表演藝術家。在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大會上,鑫豔玲主演的劇碼《新打狗勸夫》,受到梅蘭芳先生高度評價。大會授予鑫豔玲一等優秀表演獎。1956年,鑫豔玲在大觀茶園成功地主演了《祥林嫂》。

北市場是一個寫滿故事的地方,昔日三教九流雜居出沒的“雜巴地兒”,用商埠、戲院、鏢局等符號架構出繁華。

後來,北市場在棚戶區改造中翻天覆地,儘管模樣變了,但老北市留下的故事卻不曾被遺忘,位於瀋陽市棋盤山旅遊風景區的關東影視城以老北市為核心,重現了很多老瀋陽的古建築,不過尚未對遊人開放。這塊“雜巴地兒”帶給後人的文化記憶。

與很多不入流的煙館妓院文化相比,各種大型演出場所在當年魚龍混雜的北市場文化中地位頗高。這裡集中了京劇、評劇、大鼓書、相聲、皮影、電影,名流貴族因為要看名角的戲出入這裡便成了常事。

因為這裡是瀋陽評劇的誕生地,這個曲種當年的名字叫“奉天落(音lào)子”。

棋盤山關東影視城中,重建的仿古“大觀茶園”為二層建築,裡面還沒有完全裝修好。與其周圍一圈結合著西洋風格或傳統中國風格建築相比,這座小樓著實有些其貌不揚。

不過,就是在這座大觀茶園裡,瀋陽的評劇開始了自己的耕耘。上世紀初,落子在關內被官府認為“有傷大雅”和“傷風敗俗”,常被當局禁演,被迫向關外發展。1919年瀋陽地區發大水,災民紛紛從農村、小鎮逃往瀋陽市內,為了救災,張作霖把警世戲社接到瀋陽義演一個月,落子從此在瀋陽名正言順地演出。

次年,張作霖又把落子戲社接到瀋陽為岳母娘王老太唱壽戲,落子便在瀋陽紮根落腳,此後從梆子、京戲、民歌、蹦蹦中吸收大量營養,由野檯子戲逐漸成為城市劇場演出的大戲。

就在1920年,一個外號高小辮的瀋陽戲迷高景山組織何福臣、李東贏等多位股東參與修建了大觀茶園,名曰“落子園”。1924年把原木制結構的大棚改造成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這是當年瀋陽最大的專營落子園,能容納800多觀眾。

1932年該樓成為三層樓,名曰“大觀樓”。1954年這裡更名為遼寧評劇場,場團各自獨立,歸遼寧戲曲研究院領導。1980年樓體進行了一次較大的改造,定名為遼寧青年劇場。

劇場的三足鼎立

據說當年張作霖在遼陽軍閥馮麟閣的地盤趙家廟拉杆子,惹怒了馮麟閣,於是串通俄國軍隊追殺張作霖。當時張作霖逃至一處落子劇團,在班主的掩護下化妝打扮才平安脫險,自此張作霖對落子產生了感激之情。後來,奉天落子能進帥府演出,多少為這種藝術形式提高了身份和地位。

“修建大觀茶園是處在唐山落子向奉天落子、評戲發展走向成熟的階段,男旦為主模式開始向女旦為主模式轉換,吸引了警世、撫興戲社、李子祥共和班、南北孫家班等前來演出。”一直從事奉天落子保護和挖掘工作的溫志告訴記者。

據說瀋陽最早、最有影響的複盛戲社曾在大觀茶園演出一年,逐漸形成了以碧蓮花、花雲舫、金靈芝、筱靈芝、芙蓉花五大主演為中心的強大陣容,唱響了瀋陽。而大觀茶園對待奉天落子藝人也很友好,幫助初來乍道、人地生疏的外來角兒落腳,把沒有地方吃住的藝人安排在劇場,甚至支付路費,有的藝人病故,茶園還組織義演集錢送葬。

同時,這裡的演出競爭也非常殘酷,沒有本事很難在大觀立住腳根。當年關內蘇月娥班班主、名角蘇月娥自恃藝高前來挑戰,班底一些小角很不服氣地和她比試,結果演出時個個都比蘇月娥強,竟然急得這位名角雙目失明。

除了大觀茶園,北市場內還有共益舞臺、中央大戲院與之競爭演出市場,甚至形成三足鼎立的陣勢。據溫志介紹,由於大觀茶園非常叫座,其他兩個劇場招架不住,上座率明顯下降,只好採取戲票帶彩票的辦法招攬觀眾,1932年洪順戲社在與大觀茶園僅一道之隔的共益舞臺演出,勉強維持兩個月,演員離散僅剩16人。不過據一些從小生活在北市場的老街坊回憶,當初主演京劇的中央大戲院和共益舞臺也被很多觀眾喜歡。

一個劇場成就三位小品明星

有意思的是,大觀茶園與小品似乎也有些緣分。趙麗蓉就生在大觀茶園,不到一歲時她被芙蓉花抱上臺作為道具娃娃隨之演出;一歲半時她坐在《牛郎織女》中的牛郎筐裡,帶有表情地與台下觀眾進行呼應;五歲時她把老生的長須綁在頭上扮演白頭老妓女正式上臺演出,接客時聳聳肩、攤攤手、吐吐舌,引起滿堂大笑,被觀眾稱之為舞臺第一娃。當年的芙蓉花預言“長大一定比我紅”。

芙蓉花當年並不能預見還有小品這一藝術形式。1982年,已改名遼寧青年劇場的原大觀茶園曾組織了一次全省小戲調演獲獎作品展演,趙本山和潘長江的《大觀燈》一炮打響,成就了兩個後來在小品舞臺上舉足輕重的明星。

如今的遼寧青年劇場還在北市場北市一街路西,10日上午記者來到這裡,這幢三層小樓前人來人往,一個音像店在樓下大聲放著音樂,周邊一位元做小生意的大嬸說,劇場早已經不再營業了。

40餘年後奉天落子重現舞臺

儘管大觀茶園風光不再,但是如今北市場營口西路17號,還有一座瀋陽評劇院的老樓,該院提供給記者的院史顯示,此樓建於1959年11月11日,由遼寧評劇團、遼寧評劇二團、瀋陽市評劇團合併組成。大觀茶園是瀋陽評劇院的前身,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成為劇院的三大支柱,被評劇界稱為韓、花、筱三大流派藝術。

在一般人看來,評劇較奉天落子更為柔和,目前已經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奉天落子的傳承人劉桂琴告訴記者,“落子要求滿腔滿調,噴口有力,曲調高昂,我們已經重新整理出《桃花庵》、《馬寡婦開店》等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盛行的劇碼重新排演。”

老北市場留下的故事,在不斷地通過各種方式和管道呈現到現代人的面前,讓我們能夠充滿著厚重的積澱前行。

免責聲明:我十分尊重原創,本平臺的部分文章來源或改自互聯網以及其他的博客相關來源,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資訊,讓更多的人獲取需要的資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參考,不保證文章十分準確性,如果侵犯你的權益或者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將24小時之內刪除。

免責的文章結尾

免責聲明:我十分尊重原創,本平臺的部分文章來源或改自互聯網以及其他的博客相關來源,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資訊,讓更多的人獲取需要的資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參考,不保證文章十分準確性,如果侵犯你的權益或者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將24小時之內刪除。

及省級“非遺”項目金開芳評劇和鑫豔玲評劇表演藝術,都是在瀋陽“大觀茶園”的氛圍中形成的,可以說,“大觀茶園”是全國罕見的文化遺產地,也是瀋陽的驕傲。“大觀茶園”是奉天落子的發祥地,也是瀋陽評劇誕生地,金開芳、鑫豔玲在她們的藝術鼎盛時期常駐“大觀茶園”演出。新中國成立後,金開芳、鑫豔玲、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都曾是評劇院的最著名演員,並長期在“大觀茶園”舞臺排練、演出,逐漸形成了他們各具特色的評劇表演藝。大觀茶園是個響亮的文化品牌,也是個金字招牌。沒有大觀茶園就沒有北市場當年的繁榮,大觀茶園品牌超出了劇場的本身,超越了評劇界的範圍。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大觀茶園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和空間”、“演出場所”,既是有形的、又是無形的,具有雙重文化遺產屬性。啟動大觀茶園的重建工程,爭取早日讓歷史文化品牌發揚光大,使其成為瀋陽一處重要的文化遺產地和旅遊勝地。

重建大觀茶園具有社會、歷史、經濟、文化、紀念、旅遊價值。但幾年過去了,至今這項工作仍沒有實質進展……大觀茶園承載的傳統文化,是瀋陽一個不可多得的文化名牌。在競爭激烈的今天,當別人都在苦心發掘或製造文化品牌時,我們卻對就在身邊的文化寶貝不夠重視,豈不是會失去一個展示沈城文化魅力的大好時機?

大觀茶園與非遺

大觀茶園建於1920年,是瀋陽最早演出落子的劇場。1919年,唐山落子出關後,與東北蓮花落、民眾欣賞需要相融合,逐漸形成以瀋陽(奉天)為中心、以女旦為代表、以粗獷豪放風格為主要特徵的“奉天落子”。東北演落子以瀋陽為中心,奉天演落子以大觀茶園為重點。“大觀茶園的建立為唐山落子在瀋陽落腳、為奉天落子的形成和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遼沈評劇三大藝術流派和四大名旦在這裡誕生,韓少雲(韓派)主演的《小女婿》、《江姐》,花淑蘭(花派)主演的《茶瓶計》、《黛諾》,筱俊亭(筱派)主演的《對花槍》、《打金枝》等劇碼,把瀋陽評劇藝術推向高峰。

金開芳、鑫豔玲評劇表演藝術產生于大觀茶園。金開芳是評劇奠基人之一,也是評劇金派創始人、戲劇教育家、評劇著名表演藝術家。在全國第一屆戲曲觀摩大會上,鑫豔玲主演的劇碼《新打狗勸夫》,受到梅蘭芳先生高度評價。大會授予鑫豔玲一等優秀表演獎。1956年,鑫豔玲在大觀茶園成功地主演了《祥林嫂》。

北市場是一個寫滿故事的地方,昔日三教九流雜居出沒的“雜巴地兒”,用商埠、戲院、鏢局等符號架構出繁華。

後來,北市場在棚戶區改造中翻天覆地,儘管模樣變了,但老北市留下的故事卻不曾被遺忘,位於瀋陽市棋盤山旅遊風景區的關東影視城以老北市為核心,重現了很多老瀋陽的古建築,不過尚未對遊人開放。這塊“雜巴地兒”帶給後人的文化記憶。

與很多不入流的煙館妓院文化相比,各種大型演出場所在當年魚龍混雜的北市場文化中地位頗高。這裡集中了京劇、評劇、大鼓書、相聲、皮影、電影,名流貴族因為要看名角的戲出入這裡便成了常事。

因為這裡是瀋陽評劇的誕生地,這個曲種當年的名字叫“奉天落(音lào)子”。

棋盤山關東影視城中,重建的仿古“大觀茶園”為二層建築,裡面還沒有完全裝修好。與其周圍一圈結合著西洋風格或傳統中國風格建築相比,這座小樓著實有些其貌不揚。

不過,就是在這座大觀茶園裡,瀋陽的評劇開始了自己的耕耘。上世紀初,落子在關內被官府認為“有傷大雅”和“傷風敗俗”,常被當局禁演,被迫向關外發展。1919年瀋陽地區發大水,災民紛紛從農村、小鎮逃往瀋陽市內,為了救災,張作霖把警世戲社接到瀋陽義演一個月,落子從此在瀋陽名正言順地演出。

次年,張作霖又把落子戲社接到瀋陽為岳母娘王老太唱壽戲,落子便在瀋陽紮根落腳,此後從梆子、京戲、民歌、蹦蹦中吸收大量營養,由野檯子戲逐漸成為城市劇場演出的大戲。

就在1920年,一個外號高小辮的瀋陽戲迷高景山組織何福臣、李東贏等多位股東參與修建了大觀茶園,名曰“落子園”。1924年把原木制結構的大棚改造成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這是當年瀋陽最大的專營落子園,能容納800多觀眾。

1932年該樓成為三層樓,名曰“大觀樓”。1954年這裡更名為遼寧評劇場,場團各自獨立,歸遼寧戲曲研究院領導。1980年樓體進行了一次較大的改造,定名為遼寧青年劇場。

劇場的三足鼎立

據說當年張作霖在遼陽軍閥馮麟閣的地盤趙家廟拉杆子,惹怒了馮麟閣,於是串通俄國軍隊追殺張作霖。當時張作霖逃至一處落子劇團,在班主的掩護下化妝打扮才平安脫險,自此張作霖對落子產生了感激之情。後來,奉天落子能進帥府演出,多少為這種藝術形式提高了身份和地位。

“修建大觀茶園是處在唐山落子向奉天落子、評戲發展走向成熟的階段,男旦為主模式開始向女旦為主模式轉換,吸引了警世、撫興戲社、李子祥共和班、南北孫家班等前來演出。”一直從事奉天落子保護和挖掘工作的溫志告訴記者。

據說瀋陽最早、最有影響的複盛戲社曾在大觀茶園演出一年,逐漸形成了以碧蓮花、花雲舫、金靈芝、筱靈芝、芙蓉花五大主演為中心的強大陣容,唱響了瀋陽。而大觀茶園對待奉天落子藝人也很友好,幫助初來乍道、人地生疏的外來角兒落腳,把沒有地方吃住的藝人安排在劇場,甚至支付路費,有的藝人病故,茶園還組織義演集錢送葬。

同時,這裡的演出競爭也非常殘酷,沒有本事很難在大觀立住腳根。當年關內蘇月娥班班主、名角蘇月娥自恃藝高前來挑戰,班底一些小角很不服氣地和她比試,結果演出時個個都比蘇月娥強,竟然急得這位名角雙目失明。

除了大觀茶園,北市場內還有共益舞臺、中央大戲院與之競爭演出市場,甚至形成三足鼎立的陣勢。據溫志介紹,由於大觀茶園非常叫座,其他兩個劇場招架不住,上座率明顯下降,只好採取戲票帶彩票的辦法招攬觀眾,1932年洪順戲社在與大觀茶園僅一道之隔的共益舞臺演出,勉強維持兩個月,演員離散僅剩16人。不過據一些從小生活在北市場的老街坊回憶,當初主演京劇的中央大戲院和共益舞臺也被很多觀眾喜歡。

一個劇場成就三位小品明星

有意思的是,大觀茶園與小品似乎也有些緣分。趙麗蓉就生在大觀茶園,不到一歲時她被芙蓉花抱上臺作為道具娃娃隨之演出;一歲半時她坐在《牛郎織女》中的牛郎筐裡,帶有表情地與台下觀眾進行呼應;五歲時她把老生的長須綁在頭上扮演白頭老妓女正式上臺演出,接客時聳聳肩、攤攤手、吐吐舌,引起滿堂大笑,被觀眾稱之為舞臺第一娃。當年的芙蓉花預言“長大一定比我紅”。

芙蓉花當年並不能預見還有小品這一藝術形式。1982年,已改名遼寧青年劇場的原大觀茶園曾組織了一次全省小戲調演獲獎作品展演,趙本山和潘長江的《大觀燈》一炮打響,成就了兩個後來在小品舞臺上舉足輕重的明星。

如今的遼寧青年劇場還在北市場北市一街路西,10日上午記者來到這裡,這幢三層小樓前人來人往,一個音像店在樓下大聲放著音樂,周邊一位元做小生意的大嬸說,劇場早已經不再營業了。

40餘年後奉天落子重現舞臺

儘管大觀茶園風光不再,但是如今北市場營口西路17號,還有一座瀋陽評劇院的老樓,該院提供給記者的院史顯示,此樓建於1959年11月11日,由遼寧評劇團、遼寧評劇二團、瀋陽市評劇團合併組成。大觀茶園是瀋陽評劇院的前身,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成為劇院的三大支柱,被評劇界稱為韓、花、筱三大流派藝術。

在一般人看來,評劇較奉天落子更為柔和,目前已經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奉天落子的傳承人劉桂琴告訴記者,“落子要求滿腔滿調,噴口有力,曲調高昂,我們已經重新整理出《桃花庵》、《馬寡婦開店》等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盛行的劇碼重新排演。”

老北市場留下的故事,在不斷地通過各種方式和管道呈現到現代人的面前,讓我們能夠充滿著厚重的積澱前行。

免責聲明:我十分尊重原創,本平臺的部分文章來源或改自互聯網以及其他的博客相關來源,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資訊,讓更多的人獲取需要的資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參考,不保證文章十分準確性,如果侵犯你的權益或者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將24小時之內刪除。

免責的文章結尾

免責聲明:我十分尊重原創,本平臺的部分文章來源或改自互聯網以及其他的博客相關來源,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資訊,讓更多的人獲取需要的資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參考,不保證文章十分準確性,如果侵犯你的權益或者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將24小時之內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