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8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京舉辦

開啟中國工業 安全與健康並行新征程

2018年是中國產業步入健康轉型的關鍵年。 為凝聚科技界與產業界共識, 為中國乃至全球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提出更多科學路徑, 促進中國食品產業健康轉型, 4月19—20日, 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共同主辦的“2018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在北京舉行。

此次大會將焦點從食品安全延伸到安全與健康並行, 圍繞6個重點方向開展專題研討。 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90余位元國際知名專家齊聚北京, 分享其在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趨勢。

與此同時, 陳君石、龐國芳、孫寶國等多位元中國工程院院士領銜的國內知名專家代表及百余名國內外知名食品企業代表參會, 與國際專家進行深度交流與溝通。 此次大會聚集全球智庫, 為中國食品產業健康轉型提供“中國方案”。

關注主題

從食品安全延伸至安全與健康並行

2008—2018年, 中國的食品安全經歷了鳳凰涅槃式的10年磨礪與成長, 實現了穩中向好的發展, 97.6%的食品平均抽檢合格率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在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新時代, 全球對中國食品安全的關注將更為密切, 在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的進程中, 中國的食品科技與產業界如何行動、如何為全球的食品安全提供“中國方案”,

需要產業界各方積極總結經驗, 尤其需要對於中國食品安全10年來從低谷走向高位並保持穩定的重點工作安排、關鍵領域突破以及熱點難點解析等進行全面梳理與總結, 這些將會對未來我國食品安全的發展提供重要思路。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會長張崇和在大會致辭中表示, 我國食品產業規模穩步擴大, 發展品質日益提升。 不遠的未來, 中國必將開創食品安全健康的嶄新局面, 必將為全球食品行業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在致辭中表示, 今年是“三聚氰胺事件”發生10周年, 此事件當時帶給業界最大的震撼是, 一個高速發展、體量龐大的中國乳品工業, 其安全基礎竟如此脆弱。

它提醒中國食品人, 企業無論大小, 如果抽掉了道德與安全的基因, 亦可轟然倒塌。 “三聚氰胺事件”曾使中國的“食品製造”整體蒙羞, 更使中國食品工業猛醒, 並由此加快了夯實科學基礎、提升中國食品安全水準的腳步。 其間, 中國食品工業在食品安全產業鏈的完善再造與發展方式由高速向中速轉軌的雙重壓力下, 走過了理念愈發清晰、目標更加堅定的風雨10年。

十年磨礪

中國食品安全由被動應對走向風險預防

孟素荷在梳理2008—2018年10年間中國對食品安全的治理過程時表示, 我國對食品安全的治理, 既借鑒和濃縮了西方發達國家曾經歷過的“由亂到治”的百年歷史, 又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10年間, 食品安全法頒佈、企業產業鏈安全建設由弱到強、大資料支援下的進出口食品及區域性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有了重要進展。

“在中國食品科技界的共同參與下, 國家風險評估、風險交流體系形成有效的科學積累, 輿情環境逐漸向好。 它使中國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管理從10年前的危機應對, 走向現在的風險預防和消費者教育, 從而更加主動、從容。 ”孟素荷認為, 儘管10年間全球經濟持續低迷, 中國食品工業經歷深刻轉型, 增速由2008年的26.7%下降到2017年的6.6%, 但中國食品工業體系卻愈發穩健。 在全球體量最大的食品消費市場上, 2017年國家食品安全抽檢合格率達到97.6%, 較2014年的94.7%提高2.9個百分點。 這是中國食品人在經歷“三聚氰胺”10年時間後, 向人民交上的一份還算合格的答卷,
更是中國食品工業由大到強的重要歷程。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表示, 經過10年的努力, 中國食品安全水準得到大力提升。 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 形成了新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 監管體系向統一監管轉變, 監管資訊化平臺建設取得成效, 源頭治理力度加大, 社會共治機制有效運行, 風險評估和風險交流已有良好開局。 但是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 中國食品安全還面臨著嚴峻挑戰。 環境污染、小農經濟的農產品原料供應、食品產業基礎薄弱等, 使得食品安全風險隱患依然存在。 未來食源性疾病將成為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來源, 新消費需求帶來的食品安全隱患與環境污染不容小覷, 食品安全網路謠言還未得到有效控制,企業對食品安全的認識還有差距,中國食品安全標準還有待進一步與國際接軌。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認為,抗菌藥耐藥性(AMR)問題是當前對全球公共衛生最複雜的威脅,聯合國“三駕馬車”(世衛組織、糧農組織和動衛組織)都頒佈了全球行動計畫,中國也發佈了國家行動計畫,並已在減少(人、動物)抗菌藥的使用方面取得初步成效。然而,中國的AMR到底嚴重到什麼程度、對(人和動物)健康的危害以及環境影響有多大(包括經濟損失)、抗藥基因有哪些及其傳播途徑和後果等基礎資訊仍然需要深入研究,才能制定合乎國情的控制措施。當前的國際共識是應對AMR問題,必須遵循One Health原則,即覆蓋人、動物、食品、環境的健康,而不是單打一。建議除了預防醫學外,聯合其他相關領域,共同攻關。

六大方向

為解決行業發展新問題帶來新思路

近30年來,中國食品產業的發展與食品科技的進步並駕齊驅,相輔相成,食品產業的不斷壯大助推食品科技與國際接軌,而食品領域的科技創新又助力我國食品產業實現從價格競爭到價值提升的轉變。此次大會聚集六大專題方向,直擊中國乃至全球食品產業發展新問題,國內外的食品權威專家及企業界人士的思想交融,為問題解決帶來新思路。主要包括:食品真實性與溯源技術、食品營養與健康、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和風險交流、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及標準化、網路餐飲的安全與健康發展、食品企業工廠衛生設計與標準技術等。

方向一:食品真實性與溯源技術的提升

因經濟發展水準不同,全球在經濟利益驅動造假方面特徵不一。鑒於此,需要在食品真實性技術、食品溯源技術、食品鏈脆弱性評估技術、食品摻假鑒別與管理技術等方面提升水準,逐步與國際接軌。圍繞中歐政府間合作專案——地平線2020專案,多國專家交流了食品真實性領域創新的實施與技術進展、區塊鏈技術在食品可追溯中的應用、植物油產地和等級的有效鑒別手段及歐盟葡萄酒資料庫等內容。

方向二:對營養與健康的研究加速

會議邀請多國食品科學與營養領域專家,就“基於不同人群營養需求的食品研發新思路與建議”“新時代背景下食品科學研究”“正視加工食品面臨的挑戰”等主題,分享了營養健康界的新觀點與產業界新行動,同時就多方關注的特殊膳食食品標準修訂進行了深入介紹。

方向三:食品安全風險預警與風險交流的實踐

食品安全風險預警與風險交流是政府、產業界以及諸多媒體關注的一個重要議題,如何做好食品安全風險預警與交流工作,與如何做好百姓食品安全科普工作同等重要。瞭解新媒體時代網路食品安全謠言的傳播特點與規律,尋找與消費者當前生活相契合的食品安全科普傳播方式,是當下食品科普工作面臨的又一新挑戰,當深奧的科學知識轉化成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後,如何以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進行傳播,是未來需要研究的重點課題。

會上,多國專家就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國際經驗等內容與參會代表進行了交流。我國專家分享了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和交流工作的進展及挑戰、食品安全風險預警技術規範以及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食品相關謠言的傳播、如何將“科學”轉化為“科普”等議題。

方向四: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及標準與國際的有效對接

食品檢測體系的不斷完善,對於進一步提升我國食品整體檢測能力意義重大。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安全與標準技術分會和AOAC INTERNATIONAL合作,就國際檢測方法體系對中國的借鑒以及如何加速標準與國際方法融合等問題進行了分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龐國芳研究員在會上介紹了AOAC檢測技術標準化研究與實踐30年。同時,國內外專家就中國食品安全標準檢測方法的清理整合、食品微生物品質控制與檢測、AOAC標準檢測方法體系在食品監管中的應用等內容進行了探討。

方向五:網路餐飲向安全與健康邁進

作為一種新興業態,我國外賣送餐平臺快速發展,但也面臨諸多矛盾和挑戰。如網路餐飲平臺如何擔負起主體責任,利用好互聯網技術對網路餐飲進行有效監管;經營商家如何查找網路餐飲加工環節風險點,制定相應的食品安全風險控制措施;消費者如何提升自我保護意識等話題擺在面前。為此,大會特別設置網路餐飲監管專題論壇,邀請專家針對網路餐飲發展需求、安全監管的相關法規、網路餐飲服務食品安全認證體系建立等內容做了報告。餓了麼、沃爾瑪等企業的代表也就電商“最後一公里”冷鏈食品安全管理等內容進行了交流。

方向六:工廠衛生設計與標準技術的科學管理

食品企業工廠衛生設計與標準技術,對於食品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大會邀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食品衛生工程設計的國內外專家,圍繞國內企業在工廠衛生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等進行現場指導。專家們不僅分享了衛生設計國際失敗案例及對企業的影響、國內食品工廠設計實踐案例等內容,還針對可持續性以及工廠衛生設計與檢測、衛生排水的重要性等議題進行討論。

聚集各方

吸納各方智慧,用科學之手推動食品工業快速轉型

當前,我國食品產業在貿易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漸走向世界舞臺。有效推進產業的健康轉型,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給中國食品工業的發展賦予新的責任,實現價值提升,強化食品產業的供給側改革是當前我國食品工業需要承擔的重要使命。大會期間舉行了以“企業家的責任——食品安全與健康並行”為主題的企業家高峰對話。來自杜邦營養與健康事業部、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荷蘭皇家菲仕蘭、雀巢研發(中國)有限公司、金光集團中國食品、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餓了麼等企業負責人出席了活動,並與代表們分享了各自的經驗並提出未來工作目標。

傳統食品工業化是中國食品科技界的重要使命。為促進食品科技與產業對接,推進中國傳統餐飲食品工業化進程,學會首次跨界合作,與中國烹飪協會共同推進中華傳統美食標準化與中國食品工業的對接,並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大會期間,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正式簽署了合作框架協定。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與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簽約合作

此外,為以科學的力量推動我國食品產業優化升級和健康轉型,學會與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中央研究所等企業將在食品科技與產業、食品營養與健康,食品安全與教育、科普等領域開展合作,共同搭建科技與產業的對接平臺。

經過近10年的聚集與發展,國際食品安全大會已成為我國食品安全領域高端品牌會議。

大會期間,主辦方還向本年度科學精神獎的獲獎者陳宗懋院士及科學傳播獎的獲獎單位頒發了證書和獎盃。孟素荷表示,中國與10年前相比,人民健康與安全意識的提升,使食品安全的觸點更多、更複雜。但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回歸科學的真實。因此,科技在未來食品安全與健康評價中,將被更多聚焦。已成功舉辦9年的國際食品安全大會,仍有必要集結起科技和國際兩支無可替代的力量,共同承擔未來10年的新挑戰、新使命。 本報記者 王薇

食品安全網路謠言還未得到有效控制,企業對食品安全的認識還有差距,中國食品安全標準還有待進一步與國際接軌。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認為,抗菌藥耐藥性(AMR)問題是當前對全球公共衛生最複雜的威脅,聯合國“三駕馬車”(世衛組織、糧農組織和動衛組織)都頒佈了全球行動計畫,中國也發佈了國家行動計畫,並已在減少(人、動物)抗菌藥的使用方面取得初步成效。然而,中國的AMR到底嚴重到什麼程度、對(人和動物)健康的危害以及環境影響有多大(包括經濟損失)、抗藥基因有哪些及其傳播途徑和後果等基礎資訊仍然需要深入研究,才能制定合乎國情的控制措施。當前的國際共識是應對AMR問題,必須遵循One Health原則,即覆蓋人、動物、食品、環境的健康,而不是單打一。建議除了預防醫學外,聯合其他相關領域,共同攻關。

六大方向

為解決行業發展新問題帶來新思路

近30年來,中國食品產業的發展與食品科技的進步並駕齊驅,相輔相成,食品產業的不斷壯大助推食品科技與國際接軌,而食品領域的科技創新又助力我國食品產業實現從價格競爭到價值提升的轉變。此次大會聚集六大專題方向,直擊中國乃至全球食品產業發展新問題,國內外的食品權威專家及企業界人士的思想交融,為問題解決帶來新思路。主要包括:食品真實性與溯源技術、食品營養與健康、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和風險交流、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及標準化、網路餐飲的安全與健康發展、食品企業工廠衛生設計與標準技術等。

方向一:食品真實性與溯源技術的提升

因經濟發展水準不同,全球在經濟利益驅動造假方面特徵不一。鑒於此,需要在食品真實性技術、食品溯源技術、食品鏈脆弱性評估技術、食品摻假鑒別與管理技術等方面提升水準,逐步與國際接軌。圍繞中歐政府間合作專案——地平線2020專案,多國專家交流了食品真實性領域創新的實施與技術進展、區塊鏈技術在食品可追溯中的應用、植物油產地和等級的有效鑒別手段及歐盟葡萄酒資料庫等內容。

方向二:對營養與健康的研究加速

會議邀請多國食品科學與營養領域專家,就“基於不同人群營養需求的食品研發新思路與建議”“新時代背景下食品科學研究”“正視加工食品面臨的挑戰”等主題,分享了營養健康界的新觀點與產業界新行動,同時就多方關注的特殊膳食食品標準修訂進行了深入介紹。

方向三:食品安全風險預警與風險交流的實踐

食品安全風險預警與風險交流是政府、產業界以及諸多媒體關注的一個重要議題,如何做好食品安全風險預警與交流工作,與如何做好百姓食品安全科普工作同等重要。瞭解新媒體時代網路食品安全謠言的傳播特點與規律,尋找與消費者當前生活相契合的食品安全科普傳播方式,是當下食品科普工作面臨的又一新挑戰,當深奧的科學知識轉化成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後,如何以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進行傳播,是未來需要研究的重點課題。

會上,多國專家就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國際經驗等內容與參會代表進行了交流。我國專家分享了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和交流工作的進展及挑戰、食品安全風險預警技術規範以及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食品相關謠言的傳播、如何將“科學”轉化為“科普”等議題。

方向四: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及標準與國際的有效對接

食品檢測體系的不斷完善,對於進一步提升我國食品整體檢測能力意義重大。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安全與標準技術分會和AOAC INTERNATIONAL合作,就國際檢測方法體系對中國的借鑒以及如何加速標準與國際方法融合等問題進行了分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龐國芳研究員在會上介紹了AOAC檢測技術標準化研究與實踐30年。同時,國內外專家就中國食品安全標準檢測方法的清理整合、食品微生物品質控制與檢測、AOAC標準檢測方法體系在食品監管中的應用等內容進行了探討。

方向五:網路餐飲向安全與健康邁進

作為一種新興業態,我國外賣送餐平臺快速發展,但也面臨諸多矛盾和挑戰。如網路餐飲平臺如何擔負起主體責任,利用好互聯網技術對網路餐飲進行有效監管;經營商家如何查找網路餐飲加工環節風險點,制定相應的食品安全風險控制措施;消費者如何提升自我保護意識等話題擺在面前。為此,大會特別設置網路餐飲監管專題論壇,邀請專家針對網路餐飲發展需求、安全監管的相關法規、網路餐飲服務食品安全認證體系建立等內容做了報告。餓了麼、沃爾瑪等企業的代表也就電商“最後一公里”冷鏈食品安全管理等內容進行了交流。

方向六:工廠衛生設計與標準技術的科學管理

食品企業工廠衛生設計與標準技術,對於食品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大會邀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食品衛生工程設計的國內外專家,圍繞國內企業在工廠衛生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等進行現場指導。專家們不僅分享了衛生設計國際失敗案例及對企業的影響、國內食品工廠設計實踐案例等內容,還針對可持續性以及工廠衛生設計與檢測、衛生排水的重要性等議題進行討論。

聚集各方

吸納各方智慧,用科學之手推動食品工業快速轉型

當前,我國食品產業在貿易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漸走向世界舞臺。有效推進產業的健康轉型,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給中國食品工業的發展賦予新的責任,實現價值提升,強化食品產業的供給側改革是當前我國食品工業需要承擔的重要使命。大會期間舉行了以“企業家的責任——食品安全與健康並行”為主題的企業家高峰對話。來自杜邦營養與健康事業部、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荷蘭皇家菲仕蘭、雀巢研發(中國)有限公司、金光集團中國食品、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餓了麼等企業負責人出席了活動,並與代表們分享了各自的經驗並提出未來工作目標。

傳統食品工業化是中國食品科技界的重要使命。為促進食品科技與產業對接,推進中國傳統餐飲食品工業化進程,學會首次跨界合作,與中國烹飪協會共同推進中華傳統美食標準化與中國食品工業的對接,並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大會期間,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正式簽署了合作框架協定。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與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簽約合作

此外,為以科學的力量推動我國食品產業優化升級和健康轉型,學會與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中央研究所等企業將在食品科技與產業、食品營養與健康,食品安全與教育、科普等領域開展合作,共同搭建科技與產業的對接平臺。

經過近10年的聚集與發展,國際食品安全大會已成為我國食品安全領域高端品牌會議。

大會期間,主辦方還向本年度科學精神獎的獲獎者陳宗懋院士及科學傳播獎的獲獎單位頒發了證書和獎盃。孟素荷表示,中國與10年前相比,人民健康與安全意識的提升,使食品安全的觸點更多、更複雜。但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回歸科學的真實。因此,科技在未來食品安全與健康評價中,將被更多聚焦。已成功舉辦9年的國際食品安全大會,仍有必要集結起科技和國際兩支無可替代的力量,共同承擔未來10年的新挑戰、新使命。 本報記者 王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