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100年前,中國唯一一個讓國外紛紛降半旗的女人,一生卻悲情不已

如同所有的封建王朝一樣, 清朝的締造者是一群昂藏英雄, 他們在亂世之中呼嘯東西, 建立了不世功業。 令人唏噓的是, 等到清朝末頁, 曾經鐵骨錚錚的男兒的後代們都全都變得唯唯諾諾, 甚至半點擔當都沒有。 最終, 大清的社稷重則全盤壓在了幾個弱質女流身上。

其實, 女性未必不能擔得起江山之重。

清朝初年, 孝莊皇太后就憑藉一己之力保全了順治和康熙兩代人的皇位, 她雖然是女人, 卻絲毫不比那些男人遜色。 孝莊將多爾袞等一干野心之臣玩弄在掌中, 保全了大清江山的穩固。 然而, 到了清朝末年, 英雄們的後代大都氣短, 不論男女, 到了這個時候都已經失去了雄心壯志。

可以說, 個人都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絲毫沒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想法。

慈禧活著的時候, 還經常將天下蒼生和皇位傳承掛在嘴邊。 但是, 等到慈禧辭世以後, 大清江山就徹底失去了精氣神。

彼時皇帝年幼孱弱, 朝政主要還是有裕隆太后等人來管理。 1911年終於還是到來了, 辛亥革命已經爆發, 很多省紛紛響應革命宣佈獨立。 大清成了眾矢之的, 而在這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滿清的大臣和皇親貴胄們竟然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承擔責任。

12月6日, 載灃奉隆裕太后懿旨辭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 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 成為即將終結的大清王朝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和終極責任人。 最終, 他們將社稷之重壓在了隆裕太后的肩上。

隆裕, 葉赫那拉氏, 滿洲鑲黃旗人, 名靜芬, 小名喜子。 慈禧之弟副都統葉赫那拉·桂祥之女, 是光緒的表姐。 光緒十四年被慈禧太后欽點成婚, 次年立為皇后, 並在婚期過後住進東六宮之一的鐘粹宮。

在南方革命如火如荼的時候, 北京城中的大臣們紛紛謀劃著如何保全自己的家財和性命。 這些宵小之輩平素欺壓良善, 大肆斂財, 等到關鍵時刻卻沒有和革命軍作戰的勇氣。 他們紛紛勸皇帝退位改革, 化干戈為玉帛。 然而, 頒佈退位詔書的責任便自然交到了裕隆太后手中。

作為清帝遜位成功與否的決定性人物, 隆裕太后明白這封詔書一旦頒佈, 那麼, 亡國的罪名就要降到自己的頭上。

可是她又有什麼辦法呢, 站在金鑾殿上環顧四周, 滿朝紅頂大臣, 那一個肯主動做千古罪人呢?然而,

隆裕太后畢竟不是一個“傻白甜”, 在頒佈詔書之前, 她也有自己需要的東西——隆裕太后需要用遜位元詔書來交換清皇室的優待。 這是一個公平的交易, 也是隆裕太后最終的底線。

革命黨想要兵不血刃拿下皇室, 並且, 成立合法的政府。 這封詔書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這封詔書也是隆裕太后最後牽制革命黨的手段。雖然,千古罪人的鍋背定了,隆裕太后依舊沒有破罐子破摔,她依舊在為清朝皇室爭取最大的利益。

當時北方革命軍的領袖是孫中山先生,隆裕太后無法信任這個素未謀面的男人。所以,她在遜位詔書之中明確要求,將來清朝的皇帝退位以後,民國的繼任者必須是袁世凱!

這個交換條件對於孫中山先生來說不可謂不苛刻,在大多數人眼中,孫先生的革命行動完全成了竹籃打水一場空。可是,孫中山先生卻做出了出人意料的決定,他毅然放棄了大總統的榮譽,將這個無限權力的位置讓給了袁世凱!

看到這裡,讀者們肯定會疑惑,隆裕太后為什麼要指定袁世凱接任大總統的職位呢?

其實,對隆裕太后來說,這也是無奈之舉。

首先,共和已經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即使自己堅持不下遜位詔書,革命軍也能輕而易舉的攻破北京城。到時候繁華的北京城將變成一堆廢墟瓦礫,而王公貴族的家產也肯定不保。如果自己一再堅持,那麼,就會腹背受敵,說不定性命都會不保。

最終,在反復權衡之下,隆裕太后選擇了一向兩朝元老袁世凱。他不是清朝的皇室,和隆裕太后之間自然也就沒有那麼大的利益衝突。

而且,袁世凱世受國恩,他本人更是得到了慈禧和光緒的信任,將這個天大的造化送給袁世凱,說不定,他還能念在過往的香火情上,善待自己和大清的皇室。然而,隆裕太后的決定做的並不輕鬆,當時北京城中暗流湧動,還有另外一股保皇黨勢力,他們堅決要求隆裕太后推行君主立憲制度,甚至,已經聯合逼宮。

隆裕太后一看這夥人如此造次,還沒有君主立憲便已經騎到了皇帝和太后的頭上,頓時心中如墜冰窟,她更加堅定了選擇袁世凱的想法。

於是,隆裕太后頂著滿清遺老遺少的憤怒選擇了共和,選擇了袁世凱。

隆裕太后下詔遜位後,畢竟心中難以釋懷,鬱鬱寡歡,終至染病。民國二年正月十七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宮之一的長春宮病逝,享年46歲。

之後,時任民國總統的袁世凱隨即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日,參議院除下半旗外,於2月26日休會一天。並且,駐京各國公使對隆裕太后的薨逝亦均表惋惜,除親去太和殿致祭外,於哀悼會期間,各使館均下半旗致哀。

這封詔書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這封詔書也是隆裕太后最後牽制革命黨的手段。雖然,千古罪人的鍋背定了,隆裕太后依舊沒有破罐子破摔,她依舊在為清朝皇室爭取最大的利益。

當時北方革命軍的領袖是孫中山先生,隆裕太后無法信任這個素未謀面的男人。所以,她在遜位詔書之中明確要求,將來清朝的皇帝退位以後,民國的繼任者必須是袁世凱!

這個交換條件對於孫中山先生來說不可謂不苛刻,在大多數人眼中,孫先生的革命行動完全成了竹籃打水一場空。可是,孫中山先生卻做出了出人意料的決定,他毅然放棄了大總統的榮譽,將這個無限權力的位置讓給了袁世凱!

看到這裡,讀者們肯定會疑惑,隆裕太后為什麼要指定袁世凱接任大總統的職位呢?

其實,對隆裕太后來說,這也是無奈之舉。

首先,共和已經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即使自己堅持不下遜位詔書,革命軍也能輕而易舉的攻破北京城。到時候繁華的北京城將變成一堆廢墟瓦礫,而王公貴族的家產也肯定不保。如果自己一再堅持,那麼,就會腹背受敵,說不定性命都會不保。

最終,在反復權衡之下,隆裕太后選擇了一向兩朝元老袁世凱。他不是清朝的皇室,和隆裕太后之間自然也就沒有那麼大的利益衝突。

而且,袁世凱世受國恩,他本人更是得到了慈禧和光緒的信任,將這個天大的造化送給袁世凱,說不定,他還能念在過往的香火情上,善待自己和大清的皇室。然而,隆裕太后的決定做的並不輕鬆,當時北京城中暗流湧動,還有另外一股保皇黨勢力,他們堅決要求隆裕太后推行君主立憲制度,甚至,已經聯合逼宮。

隆裕太后一看這夥人如此造次,還沒有君主立憲便已經騎到了皇帝和太后的頭上,頓時心中如墜冰窟,她更加堅定了選擇袁世凱的想法。

於是,隆裕太后頂著滿清遺老遺少的憤怒選擇了共和,選擇了袁世凱。

隆裕太后下詔遜位後,畢竟心中難以釋懷,鬱鬱寡歡,終至染病。民國二年正月十七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宮之一的長春宮病逝,享年46歲。

之後,時任民國總統的袁世凱隨即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日,參議院除下半旗外,於2月26日休會一天。並且,駐京各國公使對隆裕太后的薨逝亦均表惋惜,除親去太和殿致祭外,於哀悼會期間,各使館均下半旗致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