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留住鄉愁《搶救鄉村記憶

隨著時間的推移, 你是否感覺過故鄉的印記和影子會越來越模糊?也許, 有的人已經把自己的故鄉弄丟了……

(大理雲龍諾鄧千年白族村)

4月19日下午, 由《新週刊》前總編封新城總策劃, 大理千宿文化旅遊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整體運營, 大理白族作家、前媒體人、環保人士施懷基總執行的公益性學術專案——《搶救鄉村記憶·大理古村落田野調查》新聞發佈會暨啟動儀式在大理古城舉行。

(發佈會現場)

《新週刊》前總編封新城、廣東南方電視臺前臺長區念中、雲南省南詔大理歷史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張錫祿教授、大理知名學者楊恒燦、大理大學教授楊白妮、大理州白族學會、白族作家施懷基、大理千宿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代章、大理大理方圓音畫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蔣雲磊等出席發佈會。

(發佈會現場)

用影像和文字資料留住大理人的“鄉愁”。

據瞭解, 該項目將對大理州範圍內30到50個有歷史、有傳承、有民俗、有特點的少數民族古村落進行田野調查, 以白族古村落為主, 加以少量其他民族古村落。 通過詳盡的田野調查, 真實、客觀地記錄這些少數民族古村落的概況、歷史、民俗、語言、生活習慣等, 用影像和文字資料給後人留下鄉村的歷史, 讓後人能從中找到鄉村的記憶, 同時也為古村落的保護、開發、鄉村旅遊和鄉村振興提供研究資料, 並提出保護和開發建議。

(發佈會現場)

據專案總執行人施懷基介紹, 鄉村是一個社會的基礎單元, 在人類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過度城鎮化, 中國真正的鄉村正在消失。 這種消失不僅僅是外在的建築形式的改變, 還有民風民俗語言文字等方面的改變。

最近幾十年, 中國傳統意義的鄉村大多在城鎮化進程中開始同質化、拆舊建新、向城鎮看齊、千村一面、萬人一音,

過去千姿百態的鄉村越來越像一個模子裡印出來一樣, 失去了形式上的多樣性和風俗上的多元性, 讓人慢慢失去了“家鄉”的感覺, 失去了“鄉愁”。

2017年底, 中央提出鄉村振興計畫, 對於鄉村保護和發展史一個很大的契機。 但是, 按照以往新農村建設的經驗, 難免出現好心辦壞事的情況, 千年石板路上鋪水泥, 百年石頭牆上刷石灰的事情依然屢見不鮮, 古鄉村的破壞依然難以阻止, 對古村落進行田野調查已經亟不可待。

(發佈會現場)

據瞭解,該專案將採取查閱地方史志、相關書籍;採訪鄉村幹部、鄉賢、老教師、醫生;實地調查宗祠、寺觀、廟宇、亭台、樓閣、院落、橋樑、碑記等方式,對古村落進行地理山川、人口民族、歷史源流、民風民俗、宗教文藝、古跡遺址、風物特產等相關內容進行全方位調查,為每個古村落撰寫一部書(村志),最終形成《鄉村記憶叢書:大理卷》。

(發佈會現場)

此外,調研期間還將為每一個古村落拍攝一部紀錄片,為鄉村留下視頻記憶。整個調研過程也將形成紀錄片,綜合展現大理古鄉村的風貌、民俗和文化。

(發佈會現場)

專案還邀請了區念中(原廣東南方電視臺台長),段寶林(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大人類學與民俗研究中心副主任、北大民俗學會負責人、中國民俗文學學會副會長),浙江衛視製片人夏燕平(紀錄片《南宋》、《西湖》、《中國村落》總導演)等擔任專案顧問。

(發佈會現場)

據瞭解,該專案將採取查閱地方史志、相關書籍;採訪鄉村幹部、鄉賢、老教師、醫生;實地調查宗祠、寺觀、廟宇、亭台、樓閣、院落、橋樑、碑記等方式,對古村落進行地理山川、人口民族、歷史源流、民風民俗、宗教文藝、古跡遺址、風物特產等相關內容進行全方位調查,為每個古村落撰寫一部書(村志),最終形成《鄉村記憶叢書:大理卷》。

(發佈會現場)

此外,調研期間還將為每一個古村落拍攝一部紀錄片,為鄉村留下視頻記憶。整個調研過程也將形成紀錄片,綜合展現大理古鄉村的風貌、民俗和文化。

(發佈會現場)

專案還邀請了區念中(原廣東南方電視臺台長),段寶林(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大人類學與民俗研究中心副主任、北大民俗學會負責人、中國民俗文學學會副會長),浙江衛視製片人夏燕平(紀錄片《南宋》、《西湖》、《中國村落》總導演)等擔任專案顧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