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早教過度易致小孩產生哪些不好情感?

導讀: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如今年輕父母們遠比上一代人更重視早期教育, 但過度和失當的早教也頻頻出現。 教育專家指出, 目前早教已經呈現了“過度化”的傾向, 這是家長的功利思想所致, 需要提高警惕。 孩子早教確有必要, 但過早“挖掘”可能把孩子教傻了。

早教不能過度

記者觀察

1. 3歲脫盲, 13歲讀大學?

目前, 部分早教產品鼓吹“可以説明孩子三歲‘脫盲’, 13歲就能讀大學”, 引起了許多家長的關注。 雖然未必相信完全是真的, 但很多家長都願意買回來試一試。 “反正就600塊錢嘛, 如果真能幫孩子從小增強學習能力, 那真是便宜呢!”

2. 誦背式早教神乎其神?

“家有小頑童, 美名叫音雄, 只要早器重, 8歲讀高中”, 這是某早教機構提出的早教理念, 配合這一理念的還有一系列早教教材, 其中包括《三字經》、《百家姓》等誦讀教材以及《八歲上高中》等書籍。

工作人員表示,

要堅持反復播放, 這樣孩子很早就能記住。 這家早教機構編輯部的錢主編表示, 通過“音刻”、“形刻”、“場景印刻”三大印刻提前挖掘孩子的讀書潛能是他們教育理念的核心部分。 “三大印刻即多發音, 讓孩子接受語言的不停刺激。 多看字形, 發揮孩子的識記能力;多帶孩子到圖書館、新華書店, 讓他們接受薰陶。 ”

不少家長“粉絲”對這一理念也非常認同, “我在孩子不滿一歲的時候就給他進行早期教育了。 到孩子兩歲的時候已經發現孩子對文字特別敏感。 現在小孩6歲半了, 有很多我們沒有教他的字他都已經認識了, 他在家還自己閱讀報紙的大標題和少兒版《西遊記》呢。 ”家長徐曉燕說。

3. 40分鐘200元, 你上得起嗎?

自幾年前“早期教育”的理論進入中國以來,

越來越多的早教機構在廣州的街頭巷尾湧現, 價格也往往不菲, 一些大品牌的早教課, 40分鐘就要收200多元錢, “比上大學還貴”。 但即便這樣, 早教機構的學位甚至是“一票難求”, 如果報名晚了, 還排不到想要的上課時間。

目前“早教”理念甚囂塵上, 很多專門培養早教師的培訓機構也跟著火了起來。 家長對早教的重視催生了龐大的早教市場, 但部分商家誇大的宣傳和家長們的心態“一拍即合”, 使得早教產生了“過度化”的傾向。

家長心態

1. 你家孩子去了哪家早教?

“你家孩子去了哪家早教?”記者採訪發現, 取代幾年前的“你家孩子上早教了嗎”的話題, 現在0-3歲寶寶的家長們見面聊得最多的話題是早教機構的選擇。

家長們互相對比著早教中心的環境、師資和價格, 雖然心裡未必認同孩子有必要上早教班, 但總想著“別人家孩子都上了, 我家寶寶也不能落下。 ”

2. “為了孩子, 不怕多花錢”

雖然和老公兩個人一個月的工資加起來只有5000元, 在廣州一家知名早教中心上過體驗課以後, 吳小姐還是毫不猶豫地給1歲多的女兒花1萬多元報了名。 “學費是不便宜啊, 但是貴肯定有貴的道理, 一分錢一分貨嘛。 以後孩子面臨的競爭壓力多大啊, 必須讓孩子從小就開始努力了。 ”

3. “別人都學, 不能落下咱”

“寶寶在家裡沒什麼玩伴, 所以我就想著要讓他上早教班了。 ”莢莢也給孩子花了1萬多報了早教班。 “那裡還有很多玩具可以玩, 孩子很喜歡。 早教班不設‘玩耍票’,

來這裡, 就必須要上課, 要交學費。 至於孩子有多少收穫就不知道了。 反正社區裡很多小朋友都在這裡上課, 落下了我們可不行。 ”

4. “雖然沒報, 心裡總不踏實”

李小姐的女兒楠楠現在一歲三個多月, 可在同事看來, 李小姐已經快變成“祥林嫂”了。 遇見有寶寶的同事, 李小姐便打聽:“你家孩子上早教了嗎?去的哪一家?多少錢?好不好?值不值?教學方法有什麼特色……”李小姐對記者說, 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去上早教, 雖然自己拿不准還沒給孩子報名, 可心裡總是不踏實。

5. “不想報了, 不知會不會錯”

Annie現在在家專職帶女兒, 出國留學回來的她覺得, 對小孩適當地引導就可以了。 “感覺早教不是太有必要。 父母多陪陪小孩對於小孩的成長比讓小孩子上早教更加重要。 ”但是每天看著報章電視裡關於早教的內容此起彼伏,Annie並不能完全肯定自己的想法,漸漸地開始動搖了。

早教

專家觀點

1. 早期教育過猶不及

專家指出,早期教育是有必要的,但要提防目前的過度化傾向。“如果經濟條件許可,並不反對家長陪孩子一起上早教課,畢竟這也是一項有益的教育活動,但在經濟能力一般的情況下,家長完全不必認為孩子不上早教班就一定會落在別人後面,在三歲前,家長的愛已經足以讓孩子很好地成長。”

2. “superman心理”瘋狂教育 讓孩子負重前行

國外研究顯示:由於許多媽媽忙於工作,在過去的十年裡,世界範圍內從很小就開始學習的孩子增加了四倍。一些年僅6個月大的嬰兒被送到早教中心,更是有超過35%的父母在孩子兩歲後就把他們交給托兒所。

“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龍成鳳,不惜一切培養孩子成長,吃、穿、住、行等自不在話下,教育上也不遺餘力地進行投資,教育真是到了瘋狂的地步。”對於這種時代壓力造成的父母心態,專家用“superman心理”來形容。但專家提醒:“追求完美成了慣性,會使孩子在生命中負重前行。”

3. 超前教育有礙身心健康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占蘭表示:“如果家長根據這種未必科學的‘指標’觀察孩子的發展情況,往往容易發現孩子的不足和問題,從而產生讓孩子進行早教的需要。但實際上很可能變成超前教育。”

據專家介紹,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與腦部結構發育密切相關,過早的訓練違反身心發展規律,會造成不良後果。有幼稚園老師發現,班裡認字能力超前的小朋友表現出了“不合群”、“口語交流能力滯後”等現象,專家認為這是由於對於孩子大腦的某些部分過度刺激導致。

專家警告說,早教要有尺度,一味強調教育而忽視了孩子天性反而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把年齡不足三歲的孩子交給托兒所會增加損害其正常心理發育的危險。

4. 三歲前情感溝通重于智力培養

“0-3歲的早教重點是養育孩子。三歲以前,對孩子最重要的並不是教育,而是讓孩子得到充分的愛和安全感。”專家提醒,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家長們越來越早把孩子帶到陌生環境,還常常覺得“是不是孩子膽子不夠大”,卻忽視了0-3歲寶寶對父母的情感依戀。

華東師大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教授、博導朱家雄表示:“0-3歲孩子需要和父母‘捆綁’在一起,獲得充分的安全感。面對陌生環境、陌生人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和早教比起來,讓孩子與父母待在一起更為重要。”

現在很多青少年表現出“情感冷漠”,其實和早年“愛的缺乏”有關。專家提醒:如果想讓三歲以前孩子的大腦健康發育,就需要對其進行“愛的刺激”,家庭與朋友的關愛對孩子發育來說是最迫切的需要。

”但是每天看著報章電視裡關於早教的內容此起彼伏,Annie並不能完全肯定自己的想法,漸漸地開始動搖了。

早教

專家觀點

1. 早期教育過猶不及

專家指出,早期教育是有必要的,但要提防目前的過度化傾向。“如果經濟條件許可,並不反對家長陪孩子一起上早教課,畢竟這也是一項有益的教育活動,但在經濟能力一般的情況下,家長完全不必認為孩子不上早教班就一定會落在別人後面,在三歲前,家長的愛已經足以讓孩子很好地成長。”

2. “superman心理”瘋狂教育 讓孩子負重前行

國外研究顯示:由於許多媽媽忙於工作,在過去的十年裡,世界範圍內從很小就開始學習的孩子增加了四倍。一些年僅6個月大的嬰兒被送到早教中心,更是有超過35%的父母在孩子兩歲後就把他們交給托兒所。

“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龍成鳳,不惜一切培養孩子成長,吃、穿、住、行等自不在話下,教育上也不遺餘力地進行投資,教育真是到了瘋狂的地步。”對於這種時代壓力造成的父母心態,專家用“superman心理”來形容。但專家提醒:“追求完美成了慣性,會使孩子在生命中負重前行。”

3. 超前教育有礙身心健康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占蘭表示:“如果家長根據這種未必科學的‘指標’觀察孩子的發展情況,往往容易發現孩子的不足和問題,從而產生讓孩子進行早教的需要。但實際上很可能變成超前教育。”

據專家介紹,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與腦部結構發育密切相關,過早的訓練違反身心發展規律,會造成不良後果。有幼稚園老師發現,班裡認字能力超前的小朋友表現出了“不合群”、“口語交流能力滯後”等現象,專家認為這是由於對於孩子大腦的某些部分過度刺激導致。

專家警告說,早教要有尺度,一味強調教育而忽視了孩子天性反而會對孩子造成傷害。把年齡不足三歲的孩子交給托兒所會增加損害其正常心理發育的危險。

4. 三歲前情感溝通重于智力培養

“0-3歲的早教重點是養育孩子。三歲以前,對孩子最重要的並不是教育,而是讓孩子得到充分的愛和安全感。”專家提醒,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家長們越來越早把孩子帶到陌生環境,還常常覺得“是不是孩子膽子不夠大”,卻忽視了0-3歲寶寶對父母的情感依戀。

華東師大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教授、博導朱家雄表示:“0-3歲孩子需要和父母‘捆綁’在一起,獲得充分的安全感。面對陌生環境、陌生人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和早教比起來,讓孩子與父母待在一起更為重要。”

現在很多青少年表現出“情感冷漠”,其實和早年“愛的缺乏”有關。專家提醒:如果想讓三歲以前孩子的大腦健康發育,就需要對其進行“愛的刺激”,家庭與朋友的關愛對孩子發育來說是最迫切的需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