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BlockChange|比特幣的數據版圖

大資料文摘投稿作品

投稿作者:周甯奕

幾年前, 比特幣還是一種社會邊緣, 一位碼農花了10000個比特幣買了披薩, 商店勉強接受交易,

到去年比特幣一年狂漲十幾倍, 大媽都在談論區塊鏈。

幾年裡, 網路上默默地演化出一個至少有1700多種數字貨幣的家族。 相比上漲百倍的山寨幣, 比特幣的1年十幾倍比較保守, 但也秒殺了大多數城市過去20年裡房價的漲幅, 最後在去年十二月底遭遇滑鐵盧, 從19000USD開始, 最低跌破了6000USD。

這裡不討論敏感的問題, 但很有意思的是, 比特幣的資料很透明也很公開, 比如所有的帳號、轉帳記錄、電腦節點和交易所的資訊(交易所的資料某種意義上是有水份的), 不談法律的話, 交易所的遊戲規則其實和證券、期貨等交易系統有點相似, 至少資料讓我們管中窺豹。

比特幣的機制網上超多無比, 這個回答“比特幣(Bitcoin)系統是如何運行的?”就寫的很贊,

這裡主要討論一些機制和就事論事的資料分析, 資料的分析基於眾安科技的視覺化產品Zatlas。

幣的市場

法幣是各國法定貨幣, 如RMB、USD、代幣是等各種虛擬幣, 比如BTC(比特幣)、ETH(乙太坊), 他們統稱數位貨幣。 數位貨幣是一個龐大的數字貨幣家族, 光Coinmarketcap上就記錄了1000多種, 我們從Coinmarketcap上爬取一些資料, 並放在了產品Zatlas上,大家可以通過Zatlas的新建頁面->導入數據->公開資料找到他們。

這張表coin提供了市場上主流的數位貨幣資訊, 更詳細的解釋可以參考coinmarketcap的FAQ:

一個很重要的參數是market_cap(和股票的市值計算類似), 就是在市場上流通的虛擬幣, 換成美元有多少錢, 因為有很多大佬並不在交易所搞投機, 他們就把比特幣靜靜地放在錢包裡, 比如中本聰的帳戶n久沒變化了, 還有些人的幣的密碼在硬碟裡, 伴隨著丟了壞了, 這些幣將從世界上永遠消失, 這類幣是不做市值統計的。

因此更直接的指標如下, 我們定義一個circle_percent=volumn_24(24小時內活躍的資金)/available_supply(總可用的存量), 也就是這些幣的持有者, 在過去的一天裡, 把百分之多少的幣拿來搞投資,

或者說是活躍的資金占總資金的比例。

我們到zatlas裡, 使用雙柱狀圖, 就可以發現如此的對比, 柱狀圖是資金總量, 折線圖是流通比例, 即當日交易活躍度, 其中, 很有意思的是, 前幾名的幣種, 活躍度最大的USDT, USDT是和美元等值的一種貨幣, 成為比特幣行情變化的避險通道, 他的利用率是最高的, 而排在後面的一些山寨幣也非常高, 可能是因為這些幣投機性比較高吧

生日大pk

那麼還有一個問題, 1000多個虛擬幣都是什麼時候搞出來的?coinmarketcap從2013年4月開始記錄各種幣種的上線(這個比比特幣的生日要晚幾年), 不過那時候虛擬幣還很少,我從歷史記錄裡查到了每個幣的被監控的最早時間, 就是上表中的trade_time_start, 我們以每週誕生的幣的個數為柱狀圖。

在zatlas裡畫出來, 並且和比特幣的價格做個對比, 發現基本是正相關的, 而去年十月收錄的幣是最多的, 想想去年頻繁的各種ICO, 好像很對的上。

幣的交易網路

代幣和法幣可以交易, 代幣之間也可以交易, 原理上有點類似外匯交易, 外匯市場上, 你能用美元換歐元, 也能用歐元換日元, 瞬息萬變的價格是供需關係短暫的平衡。

用a幣買b幣, 這種交易關係叫交易對(別名pair/symbol/market), 如果有n種代幣, 他們之間理論上有n*(n+1)個交易可能, 這是個天文數字, 但事實上不是22之間交易對都能交易的, 每個交易所都不會那麼靈活, 比如幣安上, 所有的交易對都與四個幣種有關:BNB(自己家發的幣)、BTC(比特幣)、USDT(和美元掛鉤的泰達幣)、ETH(乙太坊)。 你想如果交易對很多, 每個交易對之間的交易量會減少,也就是交易深度變小,價格變化會非常不連續),那麼,人們選擇哪些pair進行交易呢?

從coinmarketcap上,抓取了9000多個交易對,這些交易對分佈在幾百個交易所裡,這裡還記錄了某個交易所某個交易對過去24小時的交易量,存放在表pair裡面:

通過這個表,我們考慮做一個交易關係網絡,想像我們以幣種作為點,點的大小和顏色關聯該幣種的總交易量(前文中所說的市場流通量market_cap,USD計價),而用邊來表示幣之間的交易,邊的粗細和顏色和交易對24小時內的流量做關聯,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個關聯刻畫他們的親疏關係。

對於關係網絡,zatlas目前需要構造一張大寬表,裡面包含了邊和點的關係,我們結合pair和coin,構造一張大表trade_graph,這張大表也上傳到了zatlas裡,可以直接分析(sql較長,略過)。

我們在zatlas上綁定trade_graph的相應欄位,畫出這樣一個網路,我們可以在這個位址訪問交互版本

https://v.anlink.com/share/2c94c39562d2a9030162d2cc73960028#/:

在這個網路裡,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很多事情:

最大的交易發生在USD和BTC之間藍色的邊(由於美元沒有計算流通量,所以美元的點很小)。

最大的資金流動,發生在BTC(紅色的大點)上,而ETH是第二大的點

下方的一堆幣(就叫第二世界陣營吧)是炙手可熱的,他們和美元、USDT、BTC、和美元直接交易,並且互相之間交易的比較多,這些點也相對比較大,算是大佬們,如萊特幣、小蟻、EOS、量子鏈之類的幣。

而中間一小撮幣(就叫第三世界陣營),他們可以和ETH、BTC、USD交易,但是和下方的第二陣營幣往往沒有很高的交易關聯度。

我們看邊的關係,日元和韓元都是很local的,很容易看到日本人喜歡買賣BTC,而韓國人則除了BTC,喜歡很多第二世界陣營的幣,比如EOS、BCH云云的。

我們稍微解讀一下這個圖:

中心度與市值

地理上,中心度高的地方往往很富庶。陸路貿易時代,敦煌連接接了東土大唐和西域三十六國;海陸貿易時代,上海是經濟大城,長江口、東海、杭州灣也都通過船運的可能,連接許多遙遠的目的地。你看上圖,比特幣也是如此。

某種意義上,每次連接都代表了成本。城市通商的成本是交通,而虛擬幣的成本是,每次交易你都要付千分之幾的交易費。因此只要一個幣種可以和各種幣種做兌換,那他相對就價格穩定,體量更大(我們下一篇文章會更進一步分析價格穩定性的一些特點)。

一般大家更願意駐留資金在這些穩定的貨幣裡,因為入了這個幣,我想買啥就買啥,這就好比國際貿易裡美元就是大佬,你和韓國人做生意,往往也要先去換美元。而虛擬幣裡BTC是大佬,大部分山寨幣都能兌換,而你使用美元只能兌換幾種數字貨幣。

因此無論地理中心度還是網路中心度,中心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那麼對於虛擬貨幣,是不是中心度越高越有錢(24小時內流通量越大)呢?

首先我們如何刻畫中心?中心度有很多定義,我們簡單的看,就是某個幣可以和n個幣交易,他的中心度為n,然後我們關聯這個幣種的24小時內流通量(volume_24_usd)。

我們先寫個SQL,然後把資料上傳到Zatlas畫個散點圖看看:

WITH t AS (SELECT left_coin, right_coin, sum(volume_24_usd) AS volume_24_usd, count(1) AS pair_countFROM pairWHERE volume_24_usd IS NOT NULLGROUP BY left_coin, right_coin)SELECT left_coin AS coin, floor(sum(pair_count) ) AS pair_count, sum(volume_24_usd) AS volume_24_usdFROM ( SELECT right_coin AS left_coin, left_coin as right_coin, volume_24_usd, pair_count from t UNION ALL SELECT * FROM t) AS t1GROUP BY coinORDER BY pair_count DESC;

由於BTC和ETH太變態了,一個幣能有幾百個交易所的上千個交易對在交易,畫出來的圖裡,兩位大佬遙遙領先,一堆弱小的幣種龜縮在一起,因此直接把中心度大的2個幣過濾掉,得到下圖。

我們發現,在剛才交易網路中存在的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陣營,在這個抽象的空間裡依然是鄰居。

右下角有2個孤立點,日元和韓元。他們數量大,連通度小。但我覺得這個本質上還是很好理解的,很多國外的交易所如果涉及到法幣,國家都要來查你是不是在洗黑錢、是不是要繳稅、要不要給你搞個認證,所以這些交易對註定開出來步履維艱,pair的數量不會很多。而人去買幣,歸根結底還是要付法幣,要走這個通道,因此資金量肯定大,中心度小。

很有意思的是,我們可以繼續過濾掉大幣種,比如小於10,這時候幣種的差異會很大。左側的幣,聯通度很大,但交易量不大,我想應該是最近山寨幣在收縮、歸零,即便是交易對很多也難以改變他們交易量很小的命運,只有少數的幣在右側的座標空間裡按照正常的斜率,在放飛自我...

那麼如何更科學地衡量中心度呢?在此祭出Zatlas的一些黑科技,我們在關係網絡裡綁定欄位的時候,如果把列表拖到最下面,有幾個中心度的演算法:

出入度演算法

仲介中心性演算法

接近中心性演算法

其實用第一種演算法,我們就不用在剛才寫那麼多sql了。這個意思就是,如果一個點和n個點有連接,那這個值就大,如果我們把出入度演算法的值綁定到點的大小,便畫出了下面的圖,可以看到第二世界陣營的幣種還是在一起:

幣的山寨

這張表還能分析一個有意思的事情,現在除了比特幣乙太坊,大部分的都叫山寨幣。山寨不是白叫的,我們用一個PostgreSQL看詞頻(裡面用的show_trgm函數,可以把一個詞分解為相鄰序列,BTC=>BT、TC、BTC,然後統計有幾個)。

SELECT str, count(1) AS countFROM (SELECT UNNEST(show_trgm(coin_name)) AS strFROM coin) AS tWHERE length(replace(str, ' ', '')) > 1GROUP BY str, length(str)ORDER BY count DESC

我們發現BIT、BTC、COIN、TH、TC、RC都是非常高頻的詞,他們好像來自BTC(BITCOIN)、ETH和LRC,比如比特幣的縮寫叫BTC,以及一堆類似的幣,BTM、BCC、BTCZ、BTCS、BTCR、等等。

這個只是字面上的山寨。其實山寨幣之所以那麼多,很大的原因是虛擬幣都是開源的,拿著代碼改改就行了。還有比如ETH說,你要造幣的話,直接用我的平臺就行。

因此,coinmarketcap把虛擬幣分成兩種,Token就是那種用已有平臺搞的幣,至少是光明正大說我是基於別人開發的,而Coins是各種基礎貨幣(應該也有很多山寨的)。我們可以看山寨幣的源與流,這個數字非常之誇張,我們在Zatlas裡畫出一個圓形圖,ETH成就了8成的空間:

幣的競爭

當年虛擬幣比特幣一家獨大,後面那麼多更多山寨貨幣的產生,是不是切割了比特幣的市場?我們以市值(Market Cap) = 流通供給量 * 價格來看,BTC最大的競爭對手應是ETH。

我們有一張歷史表(來自coinmarketcap)coin_history描述了幣種在多年內的變化情況,因為資料比較大,這個資料一周採樣一次:

市場劇烈波動,以若干年為週期,比特幣統計上在漲價,但是其占虛擬幣市場的比例一直變化。

其實這張圖不僅可以在Zatlas裡生成,coinmarketcap的這個頁面也已提供,黃線是BTC,黑線是ETH,是不是覺得他們很有規律呢?

首先統計上來看,比特幣的市值比例是往下走,去年年初到年中,經歷了一次很大的下降。

競爭關係很明顯,ETH漲BTC就要跌,不過這是必須的,因為這個圖看的是百分比,老大多了老二就少了,因為老三老四已經很小了。

去年12月左右,BTC大跌,佔有率也在下跌,但在今年2月開始,又逐漸上升了。

幣的價差

幣的價值更像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有可能是個法律問題吧),有人說有價值有人說沒有,辛巴威和委瑞內拉的貨幣貶值,因此喜歡買個比特幣全世界保值,而據說朝鮮搞軍事演習的時候,韓國的比特幣就漲價。

當然,我覺得討論這個意義不大。但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是微利差,其實每個國家對比特幣真正的價格是不一樣的,比如韓國和日本就超多人在買賣比特幣。以韓國為例,人家的交易所都比較封閉,除了bithumb,很多交易所都沒外語的版本,而且你要申請提款,據說必須在韓國生活半年,有張韓國特定銀行的卡,反正外國人不大進得去,以至於去年幣市火熱的時候,韓國的比特幣比外面貴了50%(這個利差現在差不多消失了)。

利益是無孔不入的,價差就像築壩截流,只要有個小洞,管湧就能把落差抹平,倘若有個利差擺在人們面前,早就有一坨人做生意了,比如我做個兌換的迴圈生意美元->比特幣->韓元-外匯兌換->美元,但為啥能存在呢?

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思考。首先韓國的幣幣交易價格是沒有太多利差的,多少因為比特幣你可以隨便打來打去,唯獨和法幣的兌換(曾經)有很多的利差,因為剛才的鏈條裡,比特幣->韓元、韓元->美元都不那麼容易,而這2個攔截,我覺得可以說是韓國的國家管制。

所以我思考一個問題,價差的本質,大概一是買賣平衡,二是政府管制,而我們又如何衡量國家管制呢?

我想到一個辦法,叫場外交易價格。以中國為例,當年比特幣是可以通過平臺來提取人民幣的,但最後封殺掉了,任何平臺也不能兌比特幣,而且國外抓的也很嚴,可能要收稅,正規流程一般提款的週期也很長。

由此就有了一種新業務,叫場外交易:你們呢,私下交易,我平臺做擔保,其他我啥都不知道,你們交易是你們的事。除了手續費比較高,其實沒太多的政策因素,因此我覺得價格比較接近于人們的心理期望。

很多場外交易是非常local的,比如我的用戶都是中國人,但有個集大成者,叫localbitcoin,裡面有超級多的人在交易。我們抓取了localbitcoin上最近的3100多次交易,做了個簡單的分析:

其中,委瑞內拉的價格換算美元是超高無比,是外界的10倍,6萬多美刀一枚,我查了下,委內瑞保持著全球最高的通脹率紀錄,也不知道localbitcoin的匯率資料是不是滯後了,導致價格比較高。

而還有非常多的小國家熱衷於比特幣交易,比如奈及利亞、秘魯、伊朗這樣,這些小國的交易量比較大,照理他們的人口並不是很多,他們喜歡比特幣的原因,多少是不是因為自己國家貨幣的不穩定性。

第一篇文章,浮光掠影地看了下比特幣的各種基本面,賣個關子,還有後續的。文中的分析,使用2個工具,一是PostgreSQL,一個常用的資料庫,另一個是眾安科技開發的資料視覺化平臺Zatlas(v.anlink.com)。

Zatlas目前是免費公測的,我們通過專案->新建項目->新建畫布->選擇空白範本就可以自己玩了,比如這篇文章的大部分圖,建一個這樣的項目就行了,文中大部分數據,也都上傳到裡邊,可以直接使用,大家可以倒騰、修改,隨便玩,歡迎給我們的產品提建議、BUG,看看能不能找到有趣的規律。

每個交易對之間的交易量會減少,也就是交易深度變小,價格變化會非常不連續),那麼,人們選擇哪些pair進行交易呢?

從coinmarketcap上,抓取了9000多個交易對,這些交易對分佈在幾百個交易所裡,這裡還記錄了某個交易所某個交易對過去24小時的交易量,存放在表pair裡面:

通過這個表,我們考慮做一個交易關係網絡,想像我們以幣種作為點,點的大小和顏色關聯該幣種的總交易量(前文中所說的市場流通量market_cap,USD計價),而用邊來表示幣之間的交易,邊的粗細和顏色和交易對24小時內的流量做關聯,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個關聯刻畫他們的親疏關係。

對於關係網絡,zatlas目前需要構造一張大寬表,裡面包含了邊和點的關係,我們結合pair和coin,構造一張大表trade_graph,這張大表也上傳到了zatlas裡,可以直接分析(sql較長,略過)。

我們在zatlas上綁定trade_graph的相應欄位,畫出這樣一個網路,我們可以在這個位址訪問交互版本

https://v.anlink.com/share/2c94c39562d2a9030162d2cc73960028#/:

在這個網路裡,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很多事情:

最大的交易發生在USD和BTC之間藍色的邊(由於美元沒有計算流通量,所以美元的點很小)。

最大的資金流動,發生在BTC(紅色的大點)上,而ETH是第二大的點

下方的一堆幣(就叫第二世界陣營吧)是炙手可熱的,他們和美元、USDT、BTC、和美元直接交易,並且互相之間交易的比較多,這些點也相對比較大,算是大佬們,如萊特幣、小蟻、EOS、量子鏈之類的幣。

而中間一小撮幣(就叫第三世界陣營),他們可以和ETH、BTC、USD交易,但是和下方的第二陣營幣往往沒有很高的交易關聯度。

我們看邊的關係,日元和韓元都是很local的,很容易看到日本人喜歡買賣BTC,而韓國人則除了BTC,喜歡很多第二世界陣營的幣,比如EOS、BCH云云的。

我們稍微解讀一下這個圖:

中心度與市值

地理上,中心度高的地方往往很富庶。陸路貿易時代,敦煌連接接了東土大唐和西域三十六國;海陸貿易時代,上海是經濟大城,長江口、東海、杭州灣也都通過船運的可能,連接許多遙遠的目的地。你看上圖,比特幣也是如此。

某種意義上,每次連接都代表了成本。城市通商的成本是交通,而虛擬幣的成本是,每次交易你都要付千分之幾的交易費。因此只要一個幣種可以和各種幣種做兌換,那他相對就價格穩定,體量更大(我們下一篇文章會更進一步分析價格穩定性的一些特點)。

一般大家更願意駐留資金在這些穩定的貨幣裡,因為入了這個幣,我想買啥就買啥,這就好比國際貿易裡美元就是大佬,你和韓國人做生意,往往也要先去換美元。而虛擬幣裡BTC是大佬,大部分山寨幣都能兌換,而你使用美元只能兌換幾種數字貨幣。

因此無論地理中心度還是網路中心度,中心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那麼對於虛擬貨幣,是不是中心度越高越有錢(24小時內流通量越大)呢?

首先我們如何刻畫中心?中心度有很多定義,我們簡單的看,就是某個幣可以和n個幣交易,他的中心度為n,然後我們關聯這個幣種的24小時內流通量(volume_24_usd)。

我們先寫個SQL,然後把資料上傳到Zatlas畫個散點圖看看:

WITH t AS (SELECT left_coin, right_coin, sum(volume_24_usd) AS volume_24_usd, count(1) AS pair_countFROM pairWHERE volume_24_usd IS NOT NULLGROUP BY left_coin, right_coin)SELECT left_coin AS coin, floor(sum(pair_count) ) AS pair_count, sum(volume_24_usd) AS volume_24_usdFROM ( SELECT right_coin AS left_coin, left_coin as right_coin, volume_24_usd, pair_count from t UNION ALL SELECT * FROM t) AS t1GROUP BY coinORDER BY pair_count DESC;

由於BTC和ETH太變態了,一個幣能有幾百個交易所的上千個交易對在交易,畫出來的圖裡,兩位大佬遙遙領先,一堆弱小的幣種龜縮在一起,因此直接把中心度大的2個幣過濾掉,得到下圖。

我們發現,在剛才交易網路中存在的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陣營,在這個抽象的空間裡依然是鄰居。

右下角有2個孤立點,日元和韓元。他們數量大,連通度小。但我覺得這個本質上還是很好理解的,很多國外的交易所如果涉及到法幣,國家都要來查你是不是在洗黑錢、是不是要繳稅、要不要給你搞個認證,所以這些交易對註定開出來步履維艱,pair的數量不會很多。而人去買幣,歸根結底還是要付法幣,要走這個通道,因此資金量肯定大,中心度小。

很有意思的是,我們可以繼續過濾掉大幣種,比如小於10,這時候幣種的差異會很大。左側的幣,聯通度很大,但交易量不大,我想應該是最近山寨幣在收縮、歸零,即便是交易對很多也難以改變他們交易量很小的命運,只有少數的幣在右側的座標空間裡按照正常的斜率,在放飛自我...

那麼如何更科學地衡量中心度呢?在此祭出Zatlas的一些黑科技,我們在關係網絡裡綁定欄位的時候,如果把列表拖到最下面,有幾個中心度的演算法:

出入度演算法

仲介中心性演算法

接近中心性演算法

其實用第一種演算法,我們就不用在剛才寫那麼多sql了。這個意思就是,如果一個點和n個點有連接,那這個值就大,如果我們把出入度演算法的值綁定到點的大小,便畫出了下面的圖,可以看到第二世界陣營的幣種還是在一起:

幣的山寨

這張表還能分析一個有意思的事情,現在除了比特幣乙太坊,大部分的都叫山寨幣。山寨不是白叫的,我們用一個PostgreSQL看詞頻(裡面用的show_trgm函數,可以把一個詞分解為相鄰序列,BTC=>BT、TC、BTC,然後統計有幾個)。

SELECT str, count(1) AS countFROM (SELECT UNNEST(show_trgm(coin_name)) AS strFROM coin) AS tWHERE length(replace(str, ' ', '')) > 1GROUP BY str, length(str)ORDER BY count DESC

我們發現BIT、BTC、COIN、TH、TC、RC都是非常高頻的詞,他們好像來自BTC(BITCOIN)、ETH和LRC,比如比特幣的縮寫叫BTC,以及一堆類似的幣,BTM、BCC、BTCZ、BTCS、BTCR、等等。

這個只是字面上的山寨。其實山寨幣之所以那麼多,很大的原因是虛擬幣都是開源的,拿著代碼改改就行了。還有比如ETH說,你要造幣的話,直接用我的平臺就行。

因此,coinmarketcap把虛擬幣分成兩種,Token就是那種用已有平臺搞的幣,至少是光明正大說我是基於別人開發的,而Coins是各種基礎貨幣(應該也有很多山寨的)。我們可以看山寨幣的源與流,這個數字非常之誇張,我們在Zatlas裡畫出一個圓形圖,ETH成就了8成的空間:

幣的競爭

當年虛擬幣比特幣一家獨大,後面那麼多更多山寨貨幣的產生,是不是切割了比特幣的市場?我們以市值(Market Cap) = 流通供給量 * 價格來看,BTC最大的競爭對手應是ETH。

我們有一張歷史表(來自coinmarketcap)coin_history描述了幣種在多年內的變化情況,因為資料比較大,這個資料一周採樣一次:

市場劇烈波動,以若干年為週期,比特幣統計上在漲價,但是其占虛擬幣市場的比例一直變化。

其實這張圖不僅可以在Zatlas裡生成,coinmarketcap的這個頁面也已提供,黃線是BTC,黑線是ETH,是不是覺得他們很有規律呢?

首先統計上來看,比特幣的市值比例是往下走,去年年初到年中,經歷了一次很大的下降。

競爭關係很明顯,ETH漲BTC就要跌,不過這是必須的,因為這個圖看的是百分比,老大多了老二就少了,因為老三老四已經很小了。

去年12月左右,BTC大跌,佔有率也在下跌,但在今年2月開始,又逐漸上升了。

幣的價差

幣的價值更像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有可能是個法律問題吧),有人說有價值有人說沒有,辛巴威和委瑞內拉的貨幣貶值,因此喜歡買個比特幣全世界保值,而據說朝鮮搞軍事演習的時候,韓國的比特幣就漲價。

當然,我覺得討論這個意義不大。但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是微利差,其實每個國家對比特幣真正的價格是不一樣的,比如韓國和日本就超多人在買賣比特幣。以韓國為例,人家的交易所都比較封閉,除了bithumb,很多交易所都沒外語的版本,而且你要申請提款,據說必須在韓國生活半年,有張韓國特定銀行的卡,反正外國人不大進得去,以至於去年幣市火熱的時候,韓國的比特幣比外面貴了50%(這個利差現在差不多消失了)。

利益是無孔不入的,價差就像築壩截流,只要有個小洞,管湧就能把落差抹平,倘若有個利差擺在人們面前,早就有一坨人做生意了,比如我做個兌換的迴圈生意美元->比特幣->韓元-外匯兌換->美元,但為啥能存在呢?

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思考。首先韓國的幣幣交易價格是沒有太多利差的,多少因為比特幣你可以隨便打來打去,唯獨和法幣的兌換(曾經)有很多的利差,因為剛才的鏈條裡,比特幣->韓元、韓元->美元都不那麼容易,而這2個攔截,我覺得可以說是韓國的國家管制。

所以我思考一個問題,價差的本質,大概一是買賣平衡,二是政府管制,而我們又如何衡量國家管制呢?

我想到一個辦法,叫場外交易價格。以中國為例,當年比特幣是可以通過平臺來提取人民幣的,但最後封殺掉了,任何平臺也不能兌比特幣,而且國外抓的也很嚴,可能要收稅,正規流程一般提款的週期也很長。

由此就有了一種新業務,叫場外交易:你們呢,私下交易,我平臺做擔保,其他我啥都不知道,你們交易是你們的事。除了手續費比較高,其實沒太多的政策因素,因此我覺得價格比較接近于人們的心理期望。

很多場外交易是非常local的,比如我的用戶都是中國人,但有個集大成者,叫localbitcoin,裡面有超級多的人在交易。我們抓取了localbitcoin上最近的3100多次交易,做了個簡單的分析:

其中,委瑞內拉的價格換算美元是超高無比,是外界的10倍,6萬多美刀一枚,我查了下,委內瑞保持著全球最高的通脹率紀錄,也不知道localbitcoin的匯率資料是不是滯後了,導致價格比較高。

而還有非常多的小國家熱衷於比特幣交易,比如奈及利亞、秘魯、伊朗這樣,這些小國的交易量比較大,照理他們的人口並不是很多,他們喜歡比特幣的原因,多少是不是因為自己國家貨幣的不穩定性。

第一篇文章,浮光掠影地看了下比特幣的各種基本面,賣個關子,還有後續的。文中的分析,使用2個工具,一是PostgreSQL,一個常用的資料庫,另一個是眾安科技開發的資料視覺化平臺Zatlas(v.anlink.com)。

Zatlas目前是免費公測的,我們通過專案->新建項目->新建畫布->選擇空白範本就可以自己玩了,比如這篇文章的大部分圖,建一個這樣的項目就行了,文中大部分數據,也都上傳到裡邊,可以直接使用,大家可以倒騰、修改,隨便玩,歡迎給我們的產品提建議、BUG,看看能不能找到有趣的規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