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吉大教授于吉紅:心有大我,砥礪前行

前言:2017年, 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活動的通知》, 引導廣大教師持續向黃大年同志學習。 在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有這樣一群人, 他們和黃大年一樣, 懷揣著科技報國的夢想, 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精神, 以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態度, 奮鬥在科學研究第一線, 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世界一流的創新成果;他們認真貫策執行黨的教育方針, 以學生為本, 苦練教學基本功, 立德樹人, 精心哺育桃李, 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專業人才;他們關注社會, 積極發揮科技教育為社會服務的作用,

做到了潛心問道與關注社會的統一;他們師德高尚, 躬耕杏壇, 甘於奉獻, 執著進取, 是吉林大學師資隊伍的排頭兵。 他們就是教育部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吉林大學化學教師團隊。 團隊負責人于吉紅教授就是這群人當中具有代表性、示範性的一位。

于吉紅, 中國共產黨黨員, 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著名無機化學專家。 現任吉林大學未來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主任, 吉林省科協副主席,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學高為師, 德高為范

作為一線教師, 于吉紅始終將傳道授業、立德樹人放在第一位。 她堅信扎實的本科生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石。

無論工作多麼繁忙, 她都會準時出現在教學課堂, 親自為學生上課。 在課堂上, 她注重向學生們介紹國際上最前沿、最新的研究進展, 開拓學生們的視野。 于吉紅還特別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 她走進學生思政課堂, 宣講十九大精神。 她寄語青年學子, 堅定理想信念, 志存高遠, 腳踏實地, 勇做新時代的開路先鋒。

于吉紅教授為學生上思政課

于吉紅教授為學生上思政課

因材施教, 潤物無聲

執教以來, 于吉紅共培養博士40余人, 已有20餘人晉升為教授或副教授, 其中包括國家青年千人和優青獲得者。 她一直秉承“興趣是最好的導師”教育理念, 注重結合學生實際特點進行引導式教學。 她會在入學之初和學生一對一地探討,

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給出個性化研究指導, 將啟發創新思維和塑造科研能力相結合, 做學生開拓創新的引路人。 于吉紅相信每位學生都是一塊可雕琢的璞玉, 只要因材施教都能成才。

于吉紅始終堅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自1998年在國外完成博士後回國後, 二十年如一日, 忘我地工作, 節假日對於她來說從來都是與工作日無異。 在她的言傳身教下, 團隊成員、學生們和她一樣把“天道酬勤”立為座右銘。 每當學生因科研進入瓶頸期而垂頭喪氣的時候, 她都會悉心指導和鼓勵, 使學生重新得到前行的動力, 重拾面對挑戰的信心。

于吉紅教授指導學生實驗

砥礪奮進, 勇攀高峰

2015年, 于吉紅成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是中國科學院中一位年輕的院士。

成為院士後, 她擔負起更大的責任和重擔。 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于吉紅帶領團隊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畫, 致力於高效催化材料的材料基因組研究。 面向國家“雙一流”建設, 她肩負起“多孔功能材料分子工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負責人的重任, 致力於在更高水準開展國際科技創新合作。

作為科研工作者, 她始終不忘初心, 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奮力前行, 並取得了累累碩果。 2016年, 她帶領研究團隊首次發現了羥基自由基加速分子篩成核的機制, 該成果發表在世界權威性學術期刊《科學》上。 這一發現不僅使業界對沸石分子篩的生成機理有了全新的認識, 而且為石油化學工業具有重要需求的分子篩催化材料的高效、節能和綠色合成開闢了新的路徑。

2017年3月, 鑒於她在分子篩納米孔材料的分子工程學這一前沿科學領域所作出的重要創新性貢獻,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向她授予化學化工傑出女性獎。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主席周其鳳院士為于吉紅教授頒發IUPAC授予的“化學化工傑出女性獎”獎盃

科技創新, 人才驅動

吉林大學于2016年成立了未來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于吉紅教授擔任實驗室首任主任。 作為與國家外專局共建的全國首家高校中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基地, 于吉紅帶領實驗室緊密圍繞新物質的創造與轉換、新能源材料、智慧製造、精准醫療等未來科學前沿, 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引進國際頂尖學術大師,組建中外聯合科研團隊,開展前沿科學探索及應用研究。目前,多位世界級科技大師和領軍人才參與到實驗室高水準科研合作當中,產出了一系列重大標誌性科研成果,實驗室在團隊建設、科學研究、國際合作等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推動著學校發展和“雙一流”建設實現新跨越。

于吉紅教授率團訪問法國、荷蘭高校,並對話諾獎得主讓·馬里·萊恩教授

十九大期間,于吉紅教授接受採訪

繼往開來,面對新一輪蓄勢待發的科技革命,于吉紅深感時不我待。“十九大報告要求實現前瞻性基礎性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這是我們所有科技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使命。”于吉紅說,她一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習黃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帶領團隊在獨創獨有上下足功夫,身體力行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科技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目前,該團隊共有16人組成,他們平均年齡45歲左右,來自於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等不同的學科。他們中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也有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有國家千人計畫特聘專家,也有國家萬人計畫領軍人才,有國家“973”專案首席科學家,也有省部級教學名師獲得者。這支團隊可謂人才濟濟,各有所長。他們思想活躍、求真務實、熱愛科教、勇挑重擔,用睿智與汗水創造了許多優異的成績,為推動吉林大學“雙一流建設”及內涵式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引進國際頂尖學術大師,組建中外聯合科研團隊,開展前沿科學探索及應用研究。目前,多位世界級科技大師和領軍人才參與到實驗室高水準科研合作當中,產出了一系列重大標誌性科研成果,實驗室在團隊建設、科學研究、國際合作等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推動著學校發展和“雙一流”建設實現新跨越。

于吉紅教授率團訪問法國、荷蘭高校,並對話諾獎得主讓·馬里·萊恩教授

十九大期間,于吉紅教授接受採訪

繼往開來,面對新一輪蓄勢待發的科技革命,于吉紅深感時不我待。“十九大報告要求實現前瞻性基礎性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這是我們所有科技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使命。”于吉紅說,她一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習黃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帶領團隊在獨創獨有上下足功夫,身體力行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科技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目前,該團隊共有16人組成,他們平均年齡45歲左右,來自於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等不同的學科。他們中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也有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有國家千人計畫特聘專家,也有國家萬人計畫領軍人才,有國家“973”專案首席科學家,也有省部級教學名師獲得者。這支團隊可謂人才濟濟,各有所長。他們思想活躍、求真務實、熱愛科教、勇挑重擔,用睿智與汗水創造了許多優異的成績,為推動吉林大學“雙一流建設”及內涵式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