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些高校思政慕課“圈粉”無數,《新聞聯播》都報了|媒體看熱點

近日, 中央各大媒體紛紛聚焦“高校思政課慕課”。 慕課如何讓思政課活起來、火起來?它給高校思政課帶來哪些創新和改變?先隨小編一起看看《新聞聯播》的報導↓↓↓

慕課讓思政課火起來的原因是啥?隨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三個案例, 答案, 就在文中!!!

1、清華大學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

創新形式

線上+線下

火爆程度

“誰說的思修課是水課、睡課, 今天上了一節感覺挑戰挺大啊!”

“這門課不單給我們的大學生活指明方向,

更讓我們瞭解自己和社會。 ”

“感覺理想的部分好有趣, 不僅有乾貨, 線下討論、辯論很鍛煉能力。 ”

……

清華大學慕課網路討論區上, 很多學生表達著自己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認可和喜愛。

揭秘原因

為了讓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活起來, 清華大學從2014年起探索思政課慕課教學, “思修”課成為最早“吃螃蟹”的課程之一。 線上開放課程、大班教學、小班討論……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張瑜開授的“思修”課, 採用線上線下教學結合的形式, 讓學生在課堂更投入, 對社會、人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傳統的思政課堂上, 教師往往要在45分鐘或90分鐘內講完一個章節的所有內容。 而在這裡, 一個章節的內容被分解為符合學習習慣的若干個知識點,

每個知識點被製作成5至8分鐘的獨立視頻。

只要有空, 學生就可以打開電腦或手機觀看教學視頻, 這讓學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空餘時間完成學習, 激發他們主動思考。

線上下課程中, 清華的學生需要參加8周的大班教學, 再根據自己的時間, 在助教協助下組成一個二三十人的小組進行討論,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1+1>2的效果。

教室裡, 圍繞“互聯網時代的愛國主義”話題, 30多個學生輪番論證、爭辯不斷。 只有在討論陷入膠著時, 張瑜和助教才會適時點撥幾句。 這是“思修”小班討論的場景, 也是清華學子眼中比慕課“更有魅力”的教學環節。 “原來都是大班上課, 只能點幾個學生交流,

沒法讓大家充分自由表達。 ”張瑜說, 現在的課堂, 每個學生都能發言, 經常下課鈴響了都不捨得走。

2、北京科技大學

“形勢與政策”課

創新形式

課內+課外

火爆程度

線上出現大量學生之間互問互答。

兩年來, 課程已有超過5萬名學生選修。

揭秘原因

傳統的教學方式得以吸收線上教學的優勢, 北京科技大學“形勢與政策”課將線上視頻教學、線下學習和師生互動、實踐教學相結合, 向學生提供了多種學習體驗, 解決了教學形式單一的問題。

不同於其他思政課, “形勢與政策”課程常講常新, 時效性是最大的特點, 內容滯後也是其面臨的難題, 尤其對於師資力量薄弱的學校來說更是一項挑戰。

在校內, 通過慕課、微信公眾號等管道, 北京科技大學“形勢與政策”課程延伸了課堂教學的“時空”, 實現了課程教學的即時性。

課程組還建立了“形勢與政策”課專家庫和講師團, 聘請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專題講授, 通過慕課平臺, 向全國院校尤其是職業院校和地方院校提供名師課堂的無限、免費分享, 從整體上提升全國“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品質。

3、首都師範大學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

創新形式

講授+討論

火爆程度

自2013年上線以來,每學期選課人數一直保持在5萬人以上,累計選課學生達34萬餘人,累計使用學校達230所,其中既有教改前沿的南方科技大學,也有新疆醫科大學、西藏民族大學等西部高校。

揭秘原因

慕課的“短平快”改變了傳統教學“滿堂灌”的模式,對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堅持教學手段的不斷創新,就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在教學中的突出作用。只有真正實現線上課程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這樣才能創造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生動活潑的思政課教學場景。”首都師範大學教授李松林說,“我們在慕課教學中增添了大量歷史圖片、文獻原文、影視作品、紀錄片等,既增加了課堂的可視性,又能引導學生跟著老師走。”

在傳統教學中,李松林與學生的互動非常多。在慕課課程裡,學生們依然能廣泛參與、積極討論、學在其中、樂在其中。李松林常以時政熱點、社會問題為切入點,組織學生進行課後討論,大家在你一言我一語中碰撞思想、共同成長。

來源 | 據《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央視網

從整體上提升全國“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品質。

3、首都師範大學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

創新形式

講授+討論

火爆程度

自2013年上線以來,每學期選課人數一直保持在5萬人以上,累計選課學生達34萬餘人,累計使用學校達230所,其中既有教改前沿的南方科技大學,也有新疆醫科大學、西藏民族大學等西部高校。

揭秘原因

慕課的“短平快”改變了傳統教學“滿堂灌”的模式,對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堅持教學手段的不斷創新,就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在教學中的突出作用。只有真正實現線上課程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這樣才能創造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生動活潑的思政課教學場景。”首都師範大學教授李松林說,“我們在慕課教學中增添了大量歷史圖片、文獻原文、影視作品、紀錄片等,既增加了課堂的可視性,又能引導學生跟著老師走。”

在傳統教學中,李松林與學生的互動非常多。在慕課課程裡,學生們依然能廣泛參與、積極討論、學在其中、樂在其中。李松林常以時政熱點、社會問題為切入點,組織學生進行課後討論,大家在你一言我一語中碰撞思想、共同成長。

來源 | 據《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央視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