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漢台——漢中的老家

來到漢中, 古漢台是必去之處。 一來地處市區中心東大街中段交通便利, 二來現在建為漢中市博物館免費開放參觀自由。 1996年漢中撤地設市建區便以“漢台”為區名。

古漢台歷史悠久, 西元前206年劉邦被項羽逼至漢中封王, 漢中太守田步在城東南為劉邦建造行宮, 即為古漢台初始。 漢台占地二百餘畝, 台高八米, 四周以堅石壘砌, 固若城堡。 臺地從南到北, 逐漸抬高, 依次形成三處院落, 整體建築坐北朝南, 符合古代帝王宮廷建制。

從東大街新大門一進入便看見由啟功題寫的“漢中博物館”幾個大字, 拾階而上, 來到漢台標誌性建築望江樓。 這裡是漢台制高點, 占地二百餘平方米。 望江樓始建于南宋, 宋代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記載府署東北隅有天漢樓”, 即望江樓初稱。 此樓呈五開間二層, 高近十八米, 加上漢台自身高度, 總體達到二十五米。 從前漢中城內均為傳統民居, 並無高層建築, 站在望江樓上城南景觀盡皆映入眼簾。 那時漢江水量充沛, 往來江上渡口帆船點點, 如詩如畫, 吸引無數文人墨客前來觀賞, 天漢樓由此也改稱為望江樓, 有詩贊曰“漢水東流幾千里, 秦雲北望第一樓”。 解放前古漢台為漢中府衙署後花園,

望江樓也就成為遊覽聚會之所。 現在兩層樓分別展覽漢中佛教和道教文化歷史。 1995年望江樓進行復古大修, 發現夯土層及漢代磚瓦, 證實確為秦漢時期始建。 修葺一新的望江樓保持原貌, 半圍拱形制, 大紅廊柱、墨綠琉璃瓦、飛簷層疊, 莊重靈秀, 兼具南北古建之風。

與望江樓相對建于明代的桂蔭堂, 由門前幾株古漢桂而得名。 東西兩邊各有展廳, 展覽漢中歷代文物及革命史跡。 作為漢中博物館, 這裡濃縮了漢中千百餘年歷史, 從舊石器時代到解放前革命年代, 館藏文物達到12000餘件。 三處展廳與望江樓正好構成一處四合院, 院中花草樹木繁茂, 幾棵古樹尤其賞心悅目。 居東為一棵400餘年的皂角樹, 這棵為雌樹, 結果時節滿樹皂角桫欏。 桂蔭堂後院另有一棵雄樹, 樹身已朽而中空, 但卻依然枝葉蔥郁頗為奇特。 望江樓前有兩株旱蓮樹, 為漢中市花, 品種稀少, 花期短暫, 三月盛開, 粉白豔麗形似蓮荷, 給古老的漢台平添初春氣息。 西華廳後還有一棵100餘年的菩提樹,

樹冠狀如華蓋, 滿覆屋頂, 綠意蔭蔭, 不禁叫人想起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給這偌大的院子增添幾分禪意。

東西華廳兩旁青石板臺階茂竹夾道, 繞過蒼翠欲滴的竹林叢走下臺階, 來到到第二層院子。 這裡寬敞開闊, 朝北的鏡吾池為清初所建, 池邊圓石上刻著:“池塘如鏡水準蕪,照得今吾即故吾。莫笑萍蹤飄不定,春風一約自同趨。”朝南回廊,陳列著一圈碑刻,而最珍貴的鎮館之寶,漢台碑林就在最後面的南院。

南院兩排陳列館,東面為褒斜古棧道陳列室。漢中被稱為“棧道之鄉”,作為溝通關中與西南的重鎮,南北共有七道古道。北至關中,分別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褒斜道和陳倉道,最為快捷險峻的儻駱道,與今天西漢高速重合的子午道。南至四川有穿越劍門關和翠雲廊的金牛道,南絲綢之路要道米倉道,以及運送荔枝以“一騎紅塵妃子笑”而著名的荔枝道。七條古道均沿懸崖峭壁修建棧道,最早的褒斜道為秦惠文王時期所建。陳列室以模型沙盤、圖片詳盡介紹了褒斜古棧道歷史淵源及來龍去脈。

西面為石門十三品陳列館,為漢台鎮館之寶,也是國家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館內陳列了從褒谷口石門隧洞內外鑿遷搶救的十三方精品摩崖石刻,又稱“漢魏十三品”。1967年修築石門水庫時,為保護文物,將這十三塊具有很高歷史研究和書法藝術價值的石刻整體鑿下,轉移到漢台。石門十三品記述了褒斜道修治貫通歷史,並代表了中國文字由篆書向隸書過渡的書法風格演變,千百年來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清幽寂靜的展廳裡,黑沉沉的十三塊巨石靜靜矗立,仰視細閱,一個個流暢古樸的文字撲面而來,歷史就這樣叫人心潮澎湃地緩緩展開。

站在望江樓上,憑欄俯瞰,望江順流的風景再也不能看見,只餘樓下曲徑通幽的院落和草木蔥蘢的古雅。院子東南角有一方條石,丹朱鐫刻“漢台”二字,石頭背面刻著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漢台,因為劉邦而建朝開國皇帝由這裡出發,開創了四百年漢朝基業,由此統一中國,引發出漢民族和漢文化。當代著名學者余秋雨曾說:“我是漢族,我說漢語,我寫漢字,是因為我們有著一個偉大的王朝——漢朝,漢中是漢朝歷史重鎮,這樣的地方不來,那就非常遺憾了,因此我提一個建議,讓全體中國人把漢中當作自己的老家,每次到漢中就當作國次老家。”

漢中—漢人的老家,古漢台—漢中的老家!

池邊圓石上刻著:“池塘如鏡水準蕪,照得今吾即故吾。莫笑萍蹤飄不定,春風一約自同趨。”朝南回廊,陳列著一圈碑刻,而最珍貴的鎮館之寶,漢台碑林就在最後面的南院。

南院兩排陳列館,東面為褒斜古棧道陳列室。漢中被稱為“棧道之鄉”,作為溝通關中與西南的重鎮,南北共有七道古道。北至關中,分別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褒斜道和陳倉道,最為快捷險峻的儻駱道,與今天西漢高速重合的子午道。南至四川有穿越劍門關和翠雲廊的金牛道,南絲綢之路要道米倉道,以及運送荔枝以“一騎紅塵妃子笑”而著名的荔枝道。七條古道均沿懸崖峭壁修建棧道,最早的褒斜道為秦惠文王時期所建。陳列室以模型沙盤、圖片詳盡介紹了褒斜古棧道歷史淵源及來龍去脈。

西面為石門十三品陳列館,為漢台鎮館之寶,也是國家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館內陳列了從褒谷口石門隧洞內外鑿遷搶救的十三方精品摩崖石刻,又稱“漢魏十三品”。1967年修築石門水庫時,為保護文物,將這十三塊具有很高歷史研究和書法藝術價值的石刻整體鑿下,轉移到漢台。石門十三品記述了褒斜道修治貫通歷史,並代表了中國文字由篆書向隸書過渡的書法風格演變,千百年來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清幽寂靜的展廳裡,黑沉沉的十三塊巨石靜靜矗立,仰視細閱,一個個流暢古樸的文字撲面而來,歷史就這樣叫人心潮澎湃地緩緩展開。

站在望江樓上,憑欄俯瞰,望江順流的風景再也不能看見,只餘樓下曲徑通幽的院落和草木蔥蘢的古雅。院子東南角有一方條石,丹朱鐫刻“漢台”二字,石頭背面刻著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漢台,因為劉邦而建朝開國皇帝由這裡出發,開創了四百年漢朝基業,由此統一中國,引發出漢民族和漢文化。當代著名學者余秋雨曾說:“我是漢族,我說漢語,我寫漢字,是因為我們有著一個偉大的王朝——漢朝,漢中是漢朝歷史重鎮,這樣的地方不來,那就非常遺憾了,因此我提一個建議,讓全體中國人把漢中當作自己的老家,每次到漢中就當作國次老家。”

漢中—漢人的老家,古漢台—漢中的老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