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人是春秋霸主,自殺前提出一要求,後成為流傳千年的習俗

在舊時喪俗, 人死了臉上要用一塊布遮蓋, 蘇杭一帶用的是紅布, 名叫“遮羞布”, 北方一些地區用的是白布, 稱為“蒙頭布”。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說起來, 這其中還有一段發人深省的歷史故事。 春秋時期, 吳王夫差為了給父親報仇, 勵精圖治, 振興農桑, 虛心納諫。 很快就打敗了越國。 越王勾踐淪為階下囚。 打敗越國之後, 夫差又跟齊國幹了一仗, 取得了一場大勝。

在歷經了敗強齊、挫楚國、平越國之後。 吳王夫差放眼天下, 再無一戰之敵, 四夷俯首, 此時的吳王夫差儼然是當時的新一代霸主, 雖然這個霸主身份並沒有得到太廣泛的承認, 但就吳國當時的國力之盛, 說他是霸主也是名副其實。

夫差自以為“江山永固, 再無敵手”, 從此開始不修兵備, 遇到了越國進獻的美女西施之後更是把朝政放在了一邊。 為了討西施歡心, 他在蘇州城南建了一座豪華的館娃宮, 宮中營建了一座響屧廊。

然後讓西施與其他宮女穿著木鞋, 濃妝粉黛,在木板樓上輕輕歌曼舞。 據說,宮女們的木鞋底撞擊木板時,會發出木琴似的清響聲。 夫差手挽佳麗,開懷暢飲, 再無當年的進取雄心。 大臣伍子胥,洞察到吳國面臨著滅亡的危險,萬分焦慮,多次犯顏直諫。 夫差非但不納忠言反是惱羞成怒,他賜伍子胥一把寶劍,勒令自殺。

伍子胥臨死時對家人說:“我死後,將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都城的東門上,我要看著越兵侵入吳國。 ”夫差得知此事勃然大怒, 下令砍下伍子胥的頭,掛在蘇州盤門的城樓示眾, 從此朝中再無人敢於議論朝政。

在經歷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之後, 越國又逐漸強大了起來。 越王勾踐認為滅吳時機已到, 趁吳王夫差北上會盟, 出兵攻打吳國。 一路勢如破竹, 當夫差帶兵回援時只剩下姑蘇城。 眼見勝利無望, 即便投降也難遭一死,

被迫自殺。 他自殺前對臣僚說:“我悔不該聽伍子胥之言, 以至於今日國破家亡。 還有何面目見他, 我死後, 在我的臉上蒙塊白綢, 來遮羞吧!”

這就是遮羞布的來歷, 在後來逐漸演化成喪禮習俗文化的一部分, 流傳至今兩千多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