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日本在二戰時發起的侵華戰爭為什麼會失敗?

首先, 日本對中華民族的戰鬥能力和保家衛國勇氣缺乏正確的認識。 得益於“9.18事件”中國軍隊的不抵抗政策, 使日本認為中國是一盤散沙, 即便抵抗其戰鬥能力也不強。 但1937年時的中國, 五次反圍剿已經結束, 馬列分子被驅趕到陝北及華北的偏遠之地;國民黨內部的爭鬥基本結束。 這使得一個中國可以靜下心來, 共同對日本侵略軍進行作戰。 更何況, 日本該次進攻的是與蔣介石集團利益緊密相關的華北、長江流域等地, 國民政府不得不為生存而戰(相反, 九一八損害的主要是張學良的利益)。


其二, 日本並沒有準備好全面對華作戰。 日本滅亡中國, 起碼要一次性的投入300萬作戰部隊, 但日本人口只有5000萬, 大量的精壯勞動力上戰場, 必然造成經濟和軍工生產的蕭條。 在認為中國人抵抗能力低下的情況下, 抗日戰爭初期的1937年7約到武漢會戰結束的1938年10月,

日本投入中國戰場的部隊估計只有100萬人, 兵力的不足使得日本人在戰線太長後, 無力發動持續進攻。 日本人戰爭準備不足的幾個例子是, 武漢會戰時日本軍隊最多只拼揍起35萬人, 而歷時4個月的武漢會戰, 不但耗光了日本的國家儲備, 甚至連學校學生的訓練武器都被收繳而運往中國戰場, 足可見其窘境。

其三, 日本島國國情決定其海陸並重的悲慘命運。 日本是一個島國, 對外戰爭首先要發展海軍, 沒有海軍的運輸和保家衛國, 日本在外搶佔再多的殖民地都會得而復失。 但對中國這樣的大陸國家作戰, 日本又必須強化陸軍和空軍。 由於日本本身資源有限, 在強大海軍的同時, 只能對陸軍發展進行限制。 所以日本陸軍,

幾乎是任何方面都無法與西方國家相比, 和德國更是相差幾個檔次, 日本只能對武器更差的中國以大欺小, 但隨著戰爭進入大陸腹地和山地丘陵地區, 日本軍隊優勢並不明顯, 同時蘇聯美國的軍事援助, 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的武器戰鬥力。

其四, 日本謹小慎微民族個性也為其帶來了悲劇。 從抗日戰爭開始到結束, 日本有一隻精銳部隊一直沒有派上用場, 那就是最多時有百萬之眾關東軍。 日本在諾門檻戰後, 一直怕蘇聯這個紙老虎, 即便是1942年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 日本關東軍也不敢在蘇聯背後猛插一刀。 既然不敢對蘇聯作戰, 那就把他派往重慶戰場也是可以的, 但關東軍卻一直不離東北半步。 如果當時日本將關東派往重慶戰場, 中國就岌岌可危。

其五, 日本與蘇聯為敵是戰略錯誤。 20世紀30年代的蘇聯, 是世界上孤獨的社會主義國家, 面對日本這樣的主流強國, 蘇聯是願意與其結交的。 但日本不但與德國、義大利等簽訂反蘇同盟;還經常挑動戰爭和大規模邊境部署相威脅,

儘管日本和蘇聯簽訂了和平協定, 所以蘇聯非常反感日本的兩面三刀行為, 在中日戰爭爆發後, 蘇聯組建空軍航空隊, 幫助中國對日作戰。 而退一步說, 日本即便是取得了蘇聯遠東地區, 也未必獲利, 因為蘇聯不但寒冷、偏遠, 而且戰敗後會將人口大量向歐洲遷移, 日本無法在這一地區殖民和開發。 相比之於中國和東南亞, 蘇聯遠東簡直就是一塊硬骨頭。

其六,滅亡中國的進攻戰略有錯。日本最初是打算自平津、河北、山西、河南、陝西、四川、雲南、貴州、廣西一線戰略包抄中國,仿效當年蒙古滅亡宋朝的戰爭路線。這條戰爭路線本身非常危險,因為蒙古滅宋朝時,主要的抵抗軍來自四川重慶地區,但戰爭仍然持續了40年之久,而當時的雲南、貴州、廣西為少數民族政權,陝西漢中為邊境地區,對蒙古軍隊的抵抗薄弱。而中日戰爭日軍如果走中國西部腹地路線,不但補給困難,不利於發揮其武器優勢,而且西南為中國最好戰地區,蘇聯且可能隨時從背後偷襲,這是一條非常冒險的不歸路,而且這些地區非常貧困,不利於以戰養戰。但戰爭才開打不久,中國軍隊就在山西頑強阻擊日本,使得日軍進攻緩慢。為解山西苦戰之危,中國軍隊主動在上海江浙地區進攻日軍,挑起淞滬會戰。其結果是,日本不得不同時在華北和華中兩面對中國作戰。中國軍隊卻可以依託大城市,山地河流對日軍節節阻擊,消耗其有生力量,以中國廣大的地域,換取二戰全面爆發後的國際支援的寶貴時間。

其七:中國軍隊的頑強作戰功不可沒。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與日軍周旋了15個月之久,打破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企圖,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台兒莊戰役),並在武漢會戰中,讓日本人徹底的放棄了遠征重慶,滅亡中國的企圖(日軍傷亡過半,達15萬以上)。百萬日軍葬身中國,估計至少有35萬人是1937-1938年的抗戰初期葬身中國的。

其八,以戰養戰的破產。1938年後的日本,在面臨中華民族的巨大抵抗後,將滅亡中國的企圖變成了強盜式的以戰養戰,只要那裡有財富,日本人就會去強佔城市,掠奪資源,獲得財富,否則戰爭機器就無法運轉。這也就不難理解1941年,當法國在歐洲之敗後,日本製造了珍珠港事件。珍珠港事件不但讓中國和反法西斯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還獲得了物質和信心。伴隨著日本抽兵攻取東南亞,抗日戰爭日本滅亡中國的威脅徹底的解除了,日本在反法西斯聯盟的攻擊下,失敗僅僅只是時間問題。

其六,滅亡中國的進攻戰略有錯。日本最初是打算自平津、河北、山西、河南、陝西、四川、雲南、貴州、廣西一線戰略包抄中國,仿效當年蒙古滅亡宋朝的戰爭路線。這條戰爭路線本身非常危險,因為蒙古滅宋朝時,主要的抵抗軍來自四川重慶地區,但戰爭仍然持續了40年之久,而當時的雲南、貴州、廣西為少數民族政權,陝西漢中為邊境地區,對蒙古軍隊的抵抗薄弱。而中日戰爭日軍如果走中國西部腹地路線,不但補給困難,不利於發揮其武器優勢,而且西南為中國最好戰地區,蘇聯且可能隨時從背後偷襲,這是一條非常冒險的不歸路,而且這些地區非常貧困,不利於以戰養戰。但戰爭才開打不久,中國軍隊就在山西頑強阻擊日本,使得日軍進攻緩慢。為解山西苦戰之危,中國軍隊主動在上海江浙地區進攻日軍,挑起淞滬會戰。其結果是,日本不得不同時在華北和華中兩面對中國作戰。中國軍隊卻可以依託大城市,山地河流對日軍節節阻擊,消耗其有生力量,以中國廣大的地域,換取二戰全面爆發後的國際支援的寶貴時間。

其七:中國軍隊的頑強作戰功不可沒。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與日軍周旋了15個月之久,打破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企圖,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台兒莊戰役),並在武漢會戰中,讓日本人徹底的放棄了遠征重慶,滅亡中國的企圖(日軍傷亡過半,達15萬以上)。百萬日軍葬身中國,估計至少有35萬人是1937-1938年的抗戰初期葬身中國的。

其八,以戰養戰的破產。1938年後的日本,在面臨中華民族的巨大抵抗後,將滅亡中國的企圖變成了強盜式的以戰養戰,只要那裡有財富,日本人就會去強佔城市,掠奪資源,獲得財富,否則戰爭機器就無法運轉。這也就不難理解1941年,當法國在歐洲之敗後,日本製造了珍珠港事件。珍珠港事件不但讓中國和反法西斯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還獲得了物質和信心。伴隨著日本抽兵攻取東南亞,抗日戰爭日本滅亡中國的威脅徹底的解除了,日本在反法西斯聯盟的攻擊下,失敗僅僅只是時間問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