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做人,一堂走向社會的必修課

文/村草

那天跟何總見面, 暢聊一下午, 應該是畢業三年來聊天最暢快的一次, 聊得主要內容是“做人”。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這句話, 已經被無數人熟記於心。

所以, 在中國字典裡面出現了一系列形容詞, 比如爾虞我詐、父子反目、親兄弟明算帳、勾心鬥角……一看這些詞兒, 肯定不是什麼好事, 總結來看就是, 大家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不惜一切。

同時, 社會上出現了一系列現象, 比如“老人跌倒, 扶不扶?”“兄弟出事住院, 幫不幫?”“為了分家產, 謀財害命!”

很嚇人。

沒有行動能力的老人跌倒在路上沒人扶, 親兄弟出事住院沒人幫, 父母去世後為了分家產大打出手甚至謀財害命!為何會出現這些現象?

人內心中的道德底線與倫理標杆喪失了。

接下來, 這篇文章, 我想跟大家探討一個話題, 叫“做人”。

從小到大所有的課堂中, 我們接受的全部是清一色的知識教育,

讀大學後很多人陸續開始了技能教育。 不過, 做人教育卻鮮有老師來提及。

但是做人教育的重要性卻不言而喻, 這才是我們在世界上生存的“根”。

傳統文化中有一部經典, 叫《弟子規》, 序言中說道“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

什麼意思呢?

大意是:聖人告訴我們, 我們活在世上, 首先要講孝悌, 其次是謹慎誠信, 要愛周圍大眾, 親近仁德賢人, 如果尚有多餘的精力, 那麼要讀書多做學問。

也就是說, “做人”才是我們終生追求的終極目標, 學會做人的過程, 才是我們成長進步的過程, 這個過程, 就是自我修行。

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 我們都做反了, 孩子剛出生下來就被灌輸要好好學習文化課,

要學好數理化, 才能走遍天下都不怕;要學好外語, 才能出國沒煩惱。 我們成年人似乎更是這樣, 終日忙於工作賺錢, 拼命學習技能提高自身價值。 自我修行, 卻鮮有人提及了。

那日何總問我, 薑子牙、劉伯溫、諸葛亮等人能名垂青史, 甚至名聲遠遠超過了他們所輔佐的君主, 你知道他們幾個人最大的相似之處在哪嗎?

他們像和珅一樣有過硬的人際關係, 在官場中如魚得水嗎?貌似沒有。

我沉默不語。

何總說, 現在很多人在供奉關雲長, 尤其是企業家, 他們拜的是關公這個人嗎?

不是, 他們拜的是關公的“義”, 是用關公這個人來時刻提醒自己, 為人處世要仗義, 仗義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合作, 才能生更多財。

同樣, 現在許多中國人拜觀音菩薩,

觀音菩薩是用大慈大悲來普度眾生除一切苦, 所以拜的是自己內心的慈悲。

孔聖人創造的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 恰是因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 仁者因愛人, 才能無敵, 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才能真正能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這些, 才是做人的核心。

透過歷史, 我們回到現在去觀察, 首先來看對父母的“孝”。

我們目光所到之處會發現, 越是生活在底層, 社會地位不高、財力不高的人身上, 越容易出現“不孝”的行為或影子, 不贍養老人, 打罵老人的現象比比皆是;反之, 越是關心照顧父母, 聽父母話的人, 家庭就越幸福, 生活就越富裕。

我們經常講一個人是否孝順, 那對父母“孝”的標準在哪?

《弟子規》寫道,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關於做人,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 也是影響最大的老師, 家長的言傳身教, 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

拿我自己來說, 從小到大, 父母雖然沒有給我提供多麼富裕優質的生活條件, 但是父母教給我做人的道理, 是支撐我畢業幾年事業穩步上升的基礎。

我的父親, 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工人, 從17歲從學校畢業後, 一直在外面打工。 但是在他身上卻有著非常獨特的優質品質, 就是“孝順”“善良” “勤奮” “隱忍”。

剛開始打零工掙錢很難, 他就把當初自己下苦力掙的錢, 全部拿出來給爺爺看病, 到最後跟我媽結婚時, 連一套自己的宅子都沒有, 自己老家的四合院還是在結婚前借錢蓋的, 包括爺爺奶奶去世後,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一直是一個默默無聞卻不貪圖任何回報的付出者,只要是身邊有需要幫忙的親戚鄰居,他絕對是第一個伸出援手的人。

並且,他一直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耕耘,像一頭默默付出的老黃牛,靠自己的勤奮來維持著整個家庭的運轉,苦自己受、虧自己吃、難過與眼淚自己往肚子裡面咽,不爭、不搶、不貪蠅頭小利。幾十年後回頭來看,當初那個沒人能瞧得起、沒人看的上的年輕人,竟然把日子過出了另外一種樣子。

這就是父親獨特的品質,是他的善良與助人為樂所帶給我們家的福報。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父親種的善因,改變了我們整個家庭的命運。

其實放大到社會是一樣的,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有哪一家以損害人民利益為盈利來源的企業能走多遠、走多久,即使在短期內能夠賺得大量財富,在接下來的過程中也會無緣流失,這就是老祖宗說的“貨悖而入者,必悖而出”。

最近拆遷改造,很多原來在農村一年掙幾萬元的農村人一夜之間成了百萬、甚至千萬富翁,天將暴財,很多人在巨額的錢財下開始迷失自己,揮金如土。幾年之後再回頭看,已經開始陸續有人已經把錢財揮霍一空。

老祖宗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還有個詞叫“德不配位”,就是說,一個人的德行要配得上自己的位置,才會做的久遠;一個人的自我修行足夠,才能配得起足夠的家產。

德行天下,說的就是靠自己的德行來行天下,不是能力,也不是學歷。

德者,本也,才者,末也。

其實,最好的修行就是心懷善良、常念感恩、但行好事、砥礪前行。

做人,才是通向成功的必修課。

包括爺爺奶奶去世後,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一直是一個默默無聞卻不貪圖任何回報的付出者,只要是身邊有需要幫忙的親戚鄰居,他絕對是第一個伸出援手的人。

並且,他一直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耕耘,像一頭默默付出的老黃牛,靠自己的勤奮來維持著整個家庭的運轉,苦自己受、虧自己吃、難過與眼淚自己往肚子裡面咽,不爭、不搶、不貪蠅頭小利。幾十年後回頭來看,當初那個沒人能瞧得起、沒人看的上的年輕人,竟然把日子過出了另外一種樣子。

這就是父親獨特的品質,是他的善良與助人為樂所帶給我們家的福報。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父親種的善因,改變了我們整個家庭的命運。

其實放大到社會是一樣的,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有哪一家以損害人民利益為盈利來源的企業能走多遠、走多久,即使在短期內能夠賺得大量財富,在接下來的過程中也會無緣流失,這就是老祖宗說的“貨悖而入者,必悖而出”。

最近拆遷改造,很多原來在農村一年掙幾萬元的農村人一夜之間成了百萬、甚至千萬富翁,天將暴財,很多人在巨額的錢財下開始迷失自己,揮金如土。幾年之後再回頭看,已經開始陸續有人已經把錢財揮霍一空。

老祖宗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還有個詞叫“德不配位”,就是說,一個人的德行要配得上自己的位置,才會做的久遠;一個人的自我修行足夠,才能配得起足夠的家產。

德行天下,說的就是靠自己的德行來行天下,不是能力,也不是學歷。

德者,本也,才者,末也。

其實,最好的修行就是心懷善良、常念感恩、但行好事、砥礪前行。

做人,才是通向成功的必修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