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10分鐘就結束的中興通訊會,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美國的禁令可能導致中興通訊進入休克狀態”……

危機中的中興20日召開新聞發佈會, 短短十分鐘裡, 董事長殷一民的這句話, 不知讓多少人唏噓。

一個年營收規模與總市值雙超1000億元的國際知名通訊公司, 何以在美國一紙禁令面前, 不僅毫無還手之力, 而且迅速滑入生死邊緣?千種理由、萬種因素, 都繞不開失“芯”之痛。

晶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無論多麼先進龐大的電子設備, 其資料資訊都保存在小小的晶片之上。 然而, 即便經過多年沉澱, 中國也僅能生產中低端晶片。 除了移動通信終端等部分積體電路產品國產晶片佔有率超過10%外, 絕大多數領域國產晶片佔有率都是0!中國每年花在進口晶片上的錢, 超過2000億美元, 比進口石油花的還多。

缺“芯”生產是一種怎樣的狀態?不妨來看看蘋果手機的例子:

一台iPhone從設計到生產製造到銷售, 大體上是美國負責設計創新, 日本等中度發達國家負責供應零配件, 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負責組裝, 再通過全球銷售網路售賣。 在利潤分配上自然極不均衡:一部iPhone X , 中國靠組裝帶銷售最多只能賺到其總價的1/20。

即使我們能以最低的成本進行組裝、最方便的支付手段進行交易、最快速的物流體系進行配送, 然而不掌握核心技術, 便只能在生產鏈條中處於下游, 這某種程度上也是中興長期以來所處的困境。

如今,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然而, 一派繁榮之中, 短板依然明顯, 在那些經濟“高光”領域, 往往是商業模式的創新,

而核心技術的硬骨頭, 很多還沒能啃下來。 最直觀的例子, 便是我們驕傲的“新四大發明”, 除高鐵之外, 掃碼支付、共用單車和網購都和核心技術關係不大。

商業模式的創新當然也很偉大, 風口之上, 一眾業態風速成長, 重新定義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為社會創造著財富。 然而, 若只顧商業模式創新而不思攻關核心技術, 後果也顯而易見:輕則獲利微薄, 重則永遠仰人鼻息、落於人後, 一到關鍵時刻就會被“卡脖子”。

大飛機發動機從研製到生產需要15年。 發達國家大多嚴禁向國外轉讓航空發動機核心技術。

上世紀70年代, 在周總理的主持下, 我們引進了英國斯貝MK202型渦扇發動機。 在此基礎上, 經過多年辛苦, 中國終於仿製成功渦扇-9用於殲轟-7A殲擊轟炸機, 而這離斯貝MK202發動機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研製成功, 已經過去了50多年。

機床又稱工具機,被稱為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起點。在衡量一個國家製造業水準的超精密機床領域,日本、德國遙遙領先。

而中國的精密機床95%依賴進口,日本是主要來源。但日本非常喜歡對中國機床產業進行壓制,我們造不了的機床絕對列入禁運目錄,一旦能生產了,馬上解除禁運,以價格戰等方式進行打壓。

技術差距大到什麼程度?1990年,用於加工哈勃太空望遠鏡鏡面的超精密機床已製造出來,這種機床對於加工航空發動機葉片綽綽有餘,然而20多年後的今天,中國還在苦苦探索。

發達國家從不肯將核心技術輕易示人。如果中國亦步亦趨,不思自力更生,就等於接受人家設定的數十年落後期,國家崛起與民族復興也就淪為一句空話。

攻克核心技術猶如探索新路,選擇去走,就意味著巨大的投入、漫長的週期和未知的風險。

研發一種新藥,平均需要投入10 億美元,耗費10 年時間,且成功率很低。從實驗室研究到新藥上市要經歷臨床前試驗、穩定性測試、人體臨床試驗等複雜過程,每個環節都可能出現無法預料的情況,都有可能使巨額投入血本無歸。

在正常運轉的汽車公司裡,正向研發一輛汽車,大約需要5年。在規劃和基礎架構開發、產品開發、產品驗證、產品製造等等環節上,大公司通常配備萬人以上的研發團隊、數十甚至上百億的資金支持。僅驗證環節,某款汽車就進行了232萬公里常規耐久性試驗,相當於沿赤道繞地球轉58圈。

選擇自己去啃這些硬骨頭當然很難,很慢,也未必成功,但如果不啃,真的就很容易嗎?

根據專利保護原則,製藥成功後,20年內不允許其他企業仿製。以10 年的研發週期算,新藥可以獨家銷售10年。資料顯示,美國羅氏公司僅三種新藥年銷售額加起來就已遠大於其科研投入。

而汽車量產後,某些品牌幾乎能達到一天賺一個億。據統計,上汽公司2016年度超600萬的銷量和320億元的利潤,遠遠超過了其研發成本。

繞開困難,走別人走過的路,買人家的三流技術,短期看很經濟,但一旦算筆大賬,把受制成本和風險也納入發展損益表,我們就會發現,所謂快與慢,易與難的定義將截然不同。那些眼前看似好走的近路,越走倒離目標越遠。不自己去探路,沒有自己的東西,最後連遊戲資格也被攥在別人的手中。

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之于企業、之於行業、尤其之於國家而言,從來就沒有除了攻克核心技術以外的近路和竅門。靠著向發達國家買產品,我們永遠只能落於人後;光有商業模式的創新,國家強大的根基也不夠扎實。唯有選擇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把飯碗捧在自己手裡,我們才可能笑到最後。

機床又稱工具機,被稱為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起點。在衡量一個國家製造業水準的超精密機床領域,日本、德國遙遙領先。

而中國的精密機床95%依賴進口,日本是主要來源。但日本非常喜歡對中國機床產業進行壓制,我們造不了的機床絕對列入禁運目錄,一旦能生產了,馬上解除禁運,以價格戰等方式進行打壓。

技術差距大到什麼程度?1990年,用於加工哈勃太空望遠鏡鏡面的超精密機床已製造出來,這種機床對於加工航空發動機葉片綽綽有餘,然而20多年後的今天,中國還在苦苦探索。

發達國家從不肯將核心技術輕易示人。如果中國亦步亦趨,不思自力更生,就等於接受人家設定的數十年落後期,國家崛起與民族復興也就淪為一句空話。

攻克核心技術猶如探索新路,選擇去走,就意味著巨大的投入、漫長的週期和未知的風險。

研發一種新藥,平均需要投入10 億美元,耗費10 年時間,且成功率很低。從實驗室研究到新藥上市要經歷臨床前試驗、穩定性測試、人體臨床試驗等複雜過程,每個環節都可能出現無法預料的情況,都有可能使巨額投入血本無歸。

在正常運轉的汽車公司裡,正向研發一輛汽車,大約需要5年。在規劃和基礎架構開發、產品開發、產品驗證、產品製造等等環節上,大公司通常配備萬人以上的研發團隊、數十甚至上百億的資金支持。僅驗證環節,某款汽車就進行了232萬公里常規耐久性試驗,相當於沿赤道繞地球轉58圈。

選擇自己去啃這些硬骨頭當然很難,很慢,也未必成功,但如果不啃,真的就很容易嗎?

根據專利保護原則,製藥成功後,20年內不允許其他企業仿製。以10 年的研發週期算,新藥可以獨家銷售10年。資料顯示,美國羅氏公司僅三種新藥年銷售額加起來就已遠大於其科研投入。

而汽車量產後,某些品牌幾乎能達到一天賺一個億。據統計,上汽公司2016年度超600萬的銷量和320億元的利潤,遠遠超過了其研發成本。

繞開困難,走別人走過的路,買人家的三流技術,短期看很經濟,但一旦算筆大賬,把受制成本和風險也納入發展損益表,我們就會發現,所謂快與慢,易與難的定義將截然不同。那些眼前看似好走的近路,越走倒離目標越遠。不自己去探路,沒有自己的東西,最後連遊戲資格也被攥在別人的手中。

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之于企業、之於行業、尤其之於國家而言,從來就沒有除了攻克核心技術以外的近路和竅門。靠著向發達國家買產品,我們永遠只能落於人後;光有商業模式的創新,國家強大的根基也不夠扎實。唯有選擇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把飯碗捧在自己手裡,我們才可能笑到最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