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失業率從登記到調查,到了對統計資料“脫敏”的時候

近日, “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首次亮相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 1月至3月, 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5.0%、5.0%和5.1%。 失業率從“登記”變成“調查”, 獲得一片點贊。

一項資料何以如此引人矚目?要知道, 這些年, 對於林林總總的統計資料, 輿論向來不乏種種吐槽, 特別是失業率、人均收入等關乎具體個人生活體驗的資料, “被代表”“被平均”“拖後腿”之聲不絕於耳。

此次輿論風向陡轉, 固然有“5.0%左右”成績單較為亮眼的成分, 更為關鍵的在於, 失業率的統計方式發生了實質性變化。

從“登記”到“調查”——由原來的失業者主動申報到現在從更高層面組織進行調查, 這是我國科學建立就業失業統計指標體系邁出的重要一步。

長期以來, 我國城鎮失業率都是以“登記”的方式統計, 這契合20世紀80年代初的社會背景。 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 該統計方式的弊端日漸顯露, 長年保持在“4%左右”, 也讓其反映真實失業狀況的功能大打折扣, 許多失業者並不能獲得最具針對性、最緊迫的救助。

於是乎, 有些人乾脆拋開這一資料, 以自己的方式“大膽估計”所謂的真實失業率高達10%甚至更多。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 我國城鎮就業人口基數龐大, 1%的失業率即對應著400多萬的勞動者。

從這個意義上說, 主動優化統計方法, 意義更在資料之外。

大方公佈“調查失業率”, 意味著對資料逐漸“脫敏”, 蘊涵著真實客觀的邏輯, 彰顯出更加陽光自信的心態。

其實不獨“失業率”, 這些年, 不少領域的調查統計工作都在慢慢擺脫“資料包袱”。

自中央到地方, 各級政府都表現得更加自信, 在發現問題、直面問題、公開問題時都更加主動。 今年年初遼寧、內蒙古等多地自發擠壓GDP“水分”, 前年CPI基期調整大幅降低“食品”類權重, 國家貧困線更是根據實際連年多次提升……

諸如此類的調整, 一方面是基於我們對自身經濟實力的底氣, 另一方面也是回應社會呼聲, 滿足國民對更客觀態度、更務實工作的強烈期待。

從“你來登記”到“我去調查”, 中國跨出了這一步。 當然, 統計出更接近真實的資料只是開始, 直面問題只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不怕“丟面兒”“跌份兒”, 不對短板藏著掖著, 持續提升工作要求、致力精准施策, 就是對自信最好的詮釋, 也是必須發揚的工作作風。 將自信陽光的姿態、求真務實的思路落實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經濟指標的“晴雨錶”方能引領萬眾生活的“豔陽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