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美文推薦」赤水河,一首美麗的歌

赤水河, 一首美麗的歌

— 赤水河系列歌曲創作談

佘顯錄

寒風卷著你, 蒼茫的河, 縴夫拉著你, 沉重的歌, 一串號子是一段歷史, 一朵浪花是一部傳說。 啊, 赤水河, 你的水我喝過, 你的地我種過, 你的山我爬過, 你的路我走過。 你像母親那顆心, 深深地愛著我。 啊, 赤水河, 你的歌我唱過, 你的書我讀過, 你的船我劃過, 你的酒我醉過。 你像一縷情絲, 緊緊的纏著我。

山有幾分荒涼, 水有幾分蒼茫, 路有幾分艱難, 人有幾分惆悵, 這就是舊時的赤水河。 腳踏滾滾浪花, 面對蒼茫大地, 我大聲呼喊:赤水河啊, 你美在哪裡?幾十年, 我在那崎嶇小路上艱難跋涉, 找到了赤水河千年積澱的美, 幾十年, 我在岸邊仔細的觀察、細心地體會, 寫下了赤水河系列歌曲。 赤水河的美, 就在那一首首原創的歌曲裡。 1、赤水河, 雄渾之美

赤水河發源于雲南鎮雄, 流經威信、畢節、大方、金沙、仁懷、古藺、習水、赤水、在四川合江縣城注入長江,

洋洋千里, 威震於世。

第一次使我震撼的是在土城小壩的簸箕灘。 那時, 赤水河有了機動船, 可是由於河道水急灘多, 過灘時仍然需要縴夫拉纖。 拉纖是一項極其艱苦的勞動, 船過險灘時, 一隊縴夫肩負纖繩、手扒懸崖匍匐於岸邊, 船上梢公板舵領號, 縴夫們整齊地喊起號子, 一步一步地把船拉上了灘, 那艄公的領號就是只進不退的命令, 任憑你汗流成線還是雙腳打顫, 只能頂著風浪不放鬆。 那雄渾有力的號子伴著纖繩咕咕的擰聲, 那呼呼的寒風和巨浪的拍打聲, 構成了人與自然搏鬥的驚險場面。 這種震撼人心的拼搏圖, 我在當年有幸得以一見, 我在《赤水河縴夫曲》這首歌中真實地記錄了這一場景:“手扒懸崖背朝天,

一根纖繩搭在肩, 雙腳踩亮青石板, 身上汗水流成線。 么呃么, 么呃么, 赤水的船兒敢闖灘, 闖出人生路, 闖出英雄膽, 拉著那個歲月過難關。 / 走不出那大河灘, 望不斷那山連山, 喊不完的拉船號, 訴不盡的灘頭怨。 么呃么, 么呃么, 赤水河的男子漢, 肩像一座山, 腳像一條船, 拉著那個日月走向前”!這首歌由著名歌唱家閻維文演唱, 中國文采聲像公司錄製, 獲貴州省歌曲大賽一等獎, 第三屆赤水河之聲音樂節創作一等獎, 2016年獲首屆習水文藝獎, 被貴州大學藝術學院收作音樂舞蹈教材。

雄渾是赤水河典型的美, 船工號子是赤水河民歌的特色, 後來, 我專門採錄了土城航運社船工們演唱的各類船工號子, 並對赤水河的民間音樂進行了深入研究, 發現川江號子在向赤水河流域流傳過程中, 與赤水河流域的民歌長期交融和滲透, 因此, 赤水河流域的山歌、民歌、花燈都受船工號子的影響, 都帶著一些號子味, 特別是勞動號子, 如拗石歌、抬轎歌、打鬧歌、背鹽歌等,

這些民歌相融的味道, 形成了赤水河音樂的特殊味兒。

後來, 我根據赤水河船工號子創作的《賽龍舟》獲貴州省首屆“苗嶺之聲音樂節”創作獎, 並由中國唱片社錄製唱片在全國發行。 合唱歌曲《赤水河船歌》獲貴州省歌曲創作大賽二等獎, 歌曲《我渡紅軍過赤水》和《紅軍來渡赤水河》都在各地廣為流傳。 2、赤水河, 風情之美

赤水河是長江較大的支流, 從海拔2000多米的滇東北芒部出發, 走過貴州, 又到四川。 一路坎坎坷坷、跌跌宕宕, 流淌出一股清香的味兒, 積澱了川、滇、黔三省特有的風情。

自古以來, 河流就是人類發展和進步的紐帶, 也是地球和人類的血脈。 古往今來, 赤水河就是川鹽入黔的主要通道, 也是黔貨出山的重要路徑。 赤水河中下游的茅臺、二郎灘、太平渡、土城、元厚、葫市、丙安、復興、赤水號稱九大場鎮,這裡舟輯繁忙、商賈雲集,木船把食鹽和生活必須品運至黔中腹地,又將黔中山貨載入川渝各地,這些場鎮中常開有鹽號、商號,酒肆、驛站,經濟貿易相對發達。人們在這裡倚山而座、臨水而居,風景優美、衣食充裕,保留著古老的文化和濃郁的風情。

在這些場鎮中,尤以千年古鎮土城最有赤水河的范兒。土城原名磁洲。據黃金灣出土文物記載,漢代已有人居住,至宋代,土城鎮已形成規模,號稱千年古鎮,2005年被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自古以來,土城便是人們心目中的美妙之地,清.陳熙晉有詩:“棗林紅後桔林紅,一路溪山在畫中,為近瀘渝霜雪少,不叫鳥棲似丹楓”。土城氣候溫和,地坦人稠,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黔北萬山叢中的一塊寶地。20世紀七十年代,土城建起了現代化的糖廠,古鎮出現了空前的繁榮,車在公路上賓士,船在河裡穿梭,工廠機器轟鳴。市場發達興旺。每逢場期,四面八方的人流湧向古鎮,石板街上人聲鼎沸,農產品價廉物美。傍晚,街上的茶館燈火通明,熱鬧非凡,辛勞一天的人們品上一杯滾燙的蓋碗茶,慢悠悠地欣賞評書與川劇,好不愜意。那時,我在土城辦文化站,和鎮上的文化人一起舉辦了大量的文化娛樂活動。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之中,我與土城結下了深深的情感,創作了歌曲《赤水河風情》:“一首古老的山歌呀唱了一片又一遍,一串迷人的故事講了一年又一年,拉著個牯牛船,過了一灘又一灘,舉起了篙杆,號子吼得震破天。喲呵呵,喲呵呵......山歌下了山,船兒上了灘,一杯滾燙的蓋碗茶,一輩子也喝不淡,一壺幽香的老窖酒,一醉醉了幾百年。/迎親路上的花轎呀過了一水又一山,山妹子的花草帽總是編得人喜歡。提著個小竹籃,石板街上買新鮮,砍一根竹杆,紮起花燈就過年。喲呵呵,喲呵呵,山也在改變,水也在改變,唯有濃郁的風情,永遠留在山裡邊,唯有外婆的糯米酒,總是那樣香甜”。這首歌,我採用了赤水河船工號子、山歌、花燈為基本素材,抓住了當年流行的時代特色,由著名歌唱家胡月演唱,1991年,歌曲由中國文采聲像公司錄製後,在省內外廣泛流傳。貴州人民廣播電臺每週一歌播出,同年獲第二屆赤水河之聲音樂節一等獎;1992年參加貴州省“愛我這一行”文藝調演獲一等獎,參加全國舞蹈比賽獲創作獎;1996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歌曲創作獎。

在土城,我看見一群美麗的姑娘在河邊洗衣淘菜,戽水嬉戲。突然,一隻船兒從河面開來,濺起層層波浪,把姑娘的衣物捲進水裡。然而,姑娘並不著急,也不生氣,反而笑咪咪地向船大哥揮手致意。我疑惑不解,這些姑娘的衣物被浪卷走,為何反而高興?後來,我看見船哥已將打撈的衣物送到姑娘手裡,姑娘樂了,帶著紅潤與羞澀。啊,這是一幅多麼美妙的情侶圖,也是赤水河情感的集中體現,這是絕佳的戀情,也是一首《赤水情歌》:雲南下來一條河,日日夜夜唱著歌,河邊的蓮兒開,棗樹兒結了果。一隻船兒喲輕悠悠的飄過來,把我的心兒帶過河。/ 槳兒蕩起清水波,朵朵彩雲江中落。岸邊的姑娘唱,樂壞了船大哥,一串號子喲呵呵的丟過河,飛進了我的心窩窩。/ 赤水千支多情的歌,就像情絲纏著我。河邊的美酒香,水上的船如梭,一朵浪花喲,嘩啦啦的飛過來,船上的大哥對我笑,不知為什麼?

清悠悠的赤水河在古鎮的吊腳樓下靜靜流淌,船兒在河中穿梭,浪花拍打著兩岸,姑娘唱起了歌,船哥喊起了號子,這是心靈的交融、情感的流露。在這裡,我看見赤水情歌是水淌出來的,是悠悠小船載來的,也是岸邊的姑娘唱出來的,赤水有多少情,鄉間有多少愛,就像高亢悠揚的船歌,也像赤水河妹子那宛然的笑,永遠美在我的歌曲裡。

在土城,你會聽到石板街上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說:“桑木雞蛋二郎酒,土城的姑娘家家有”,說土城的石板街太窄,以前兩個公公一個在街這邊,一個在街那邊,要吃煙時,煙杆伸過街就能接火。說土城太熱,伏天時都只能睡在街上,說這樣好啊,可以節省買蚊煙的錢,一家點起蚊煙,滿街人都享受了。土城,就是這樣一個載著古韻,充滿鄉愁的小鎮,這真是:一串高亢的山歌總在你的山間飄蕩,一灣清澈的江水總在你的身邊流淌,石板街上家家有美麗的姑娘,小巷深處藏著古色古香。一條彎彎的纖道拉著日月搖晃,一首古老的船歌唱出歲月滄桑,小街酒店總有喝不幹的老酒,黃桷樹下總有拉不完的家常,這就是赤水河邊的土城,像萬縷情絲纏繞在我的心上。

悠悠的赤水河千年萬年流淌,滋養了岸邊的沃土和勤勞樸實的人民,赤水河的風情,像一杯喝不幹的蓋碗茶,越品越有味兒,像一壺幽香甘醇的美酒,醉了好多人。

3、赤水河,古樸之美

赤水河從滇東北之巔噴薄而出,在群山之中艱難流淌,向人們訴說一部辛酸的歷史。

赤水河原名“赤虺河”,明.吳國倫留有詩文:“萬里赤虺河,山深毒霧多。遙疑驅象馬,直欲搗岷峨。筏趁飛流下,檣穿怒石過,勸郎今莫渡,不止為風波。”詩中描繪了赤水河惡劣的自然景象,在中游的沙灘、蜈蚣岩、二郎灘、雞爬坎、元厚一帶猶為突出。

自古以來,赤水河就是川鹽入黔的重要通道,但由於赤水河兩岸山勢險峻,河中怪石堆積,常通航又斷航。載著食鹽的船隻能在二郎灘啟岸,再由背夫爬山攛崖,經30裡到馬桑坪,改小木船運至茅臺。

二郎灘至馬桑坪河段,人稱“小三峽”,兩岸山勢陡峭,形如刀削,解放後,雖不見那懸崖上背鹽的背夫,但見那懸崖峭壁上彎彎曲曲的鹽道,那岩石被背夫雙腳踩出和背杵杵出的深窩,像無數驚嘆號,訴說那部苦難和辛酸的歷史。

歷史雖然辛酸而不悲泣,背夫雖然艱辛而不抱怨,它是赤水河人從落後走向文明,從遠古走到今天的印記,也是赤水河人不屈不撓、不畏艱辛的象徵。

那彎彎曲曲的鹽道,裹著呼呼的寒風,把背夫的血淚拋向無邊的天際。面對“最苦是我背二哥”的呼喊,我寫下了歌曲《古老的山路》:“背著月亮的山民,一聲一聲的呐喊,馱著斜陽的馬幫,一顛一跛的過山。裝滿沉重的背簍,連成長長的線,串串辛勞的汗珠,滴出聲聲的怨。/古道邊上的山岩,刻下古人的風采,古道長長的石階,留下先輩的情懷,背簍背來的甘苦,養育一代又一代,馬幫馱來的文化,留在深山的小寨。啊,古老的山路,山裡人的苦,漫天風雨擋不住勤勞的腳步,啊,古老的山路,走進又走出,艱苦的歲月有多少?你最清楚。”

在赤水河,像這樣陡峭的山路和辛勞的背夫隨處可見。1992年,我去過隆興的陶罐鄉岩上村,那裡的人們成群結隊地手扒著懸崖,從河邊把煤炭一背一背的背到岩上,鄉民汗流浹背,苦不堪言。我站在懸崖邊,目賭那連綿起伏的大山,面對深溝裡奔騰咆哮的赤水河,我要為鄉親訴說,我要為鄉民呐喊,我要讓赤水河的人民擺脫這種局面。於是,我寫下了《山裡人》:“好長好長的路啊總是沒盡頭,好深好深的溝啊總也看不透,背簍背著甜酸苦辣,扁擔挑著世代的恩仇。喲呵喲呵呵,山裡人,都怨山中路難走,都盼年年獲豐收。/ 好高好高的山啊白雲悠悠,好清好清的水呀日夜奔流,汗水沖刷出不屈的性格,艱難磨煉出勤勞的雙手。喲呵喲呵呵,山裡人,腳板擦亮人生路徑,汗水澆得山川錦繡”。

啊,山裡人,我的父老鄉親,你從赤水河邊的山路上一步一步地走來,從古到今沒有停留、沒有抱怨,你吞下了難以忍受的痛苦,把一片純樸與善良留給後代,你開闢了赤水河田園與村落,造福了赤水河萬代子孫。我要寫下最美的歌,傳頌你悲壯的過去、展示你美好的未來。

4、赤水河,紅色之美

紅軍四渡赤水,赤水河得以名揚天下。赤水河像一支號角,激勵人民在紅軍長征的路上奮勇前進。

紅軍來渡赤水河,把赤水河推到世界顯赫的位置。從此,山也不再寂寞,水也不再蒼茫。四渡赤水的主要渡口土城、二郎灘,太平渡、茅臺渡口都留下了紅軍大量的遺跡和紅軍的故事,大長人民的志氣,赤水河的人民倍受鼓舞,這是赤水河英雄的業績,也是值得永遠歌頌的主題。我在土城採訪過當年的老紅軍何懋林,在淋灘採訪過老紅軍宋加通,深刻瞭解了紅軍四渡赤水這段光輝的歷史,寫下了組歌《四渡赤水放光輝》,合唱歌曲《我渡紅軍渡赤水》、《紅軍來渡赤水河》,獨唱歌曲《紅軍草》、《紅軍哥哥》《誰到這裡來過》等歌曲,在各地廣泛流傳。如今,土城、青杠坡、元厚、二郎灘、茅臺等地都建有紀念館和紀念碑,赤水河的歌,把紅色之美傳送到人們心中。

5、赤水河、綠色之美

赤水河的美名揚天下。而美的特色,就是她的山和水。

赤水河上游,山深霧嶂,河水在山間奔流盤旋,氣勢磅礴,大有一瀉千里之勢。赤水河中游,山勢更加陡峭,河水在山間奔騰怒吼,聲震十裡,人之交談只能貼耳。由於河水長期沖積,山間出現一些大大小小的壩子,如唐朝壩、高坪壩、官倉壩、水斯壩、小壩、米糧壩等,這些大大小小的壩子,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是鑲嵌在赤水河邊的明珠,是赤水河的糧倉,也是赤水河人聚居之地。赤水河中下游,群山蒼翠、竹林如海,赤水河在萬綠叢中逶迤穿行,像一條藍色的飄帶,纏繞著翠嶺香山。河邊那紅紅火火的丹霞更是絕妙,有的像一幅神州地圖,有的像身披鎧甲的將軍,神態各異,栩栩如生,鑲嵌在萬山綠洲之中,把赤水河、習水河裝點得美不勝收。這樣的美景,不禁讓人詩興大發,我創作了大型音樂舞蹈詩《鰼部長歌》的劇本和音樂,寫下了歌曲《夢中的丹霞穀》:崖上掛著珍珠,山間淌著飛瀑,飄飄灑灑滋潤這片熱土,山是彩色的山,路是彩色的路,彎彎曲曲走進大山深處。啊,美麗的丹霞穀,水車淄溜溜的轉出了千山翠綠,山雀兒咿呀呀的唱得萬物復蘇。/ 山像根根鐘乳,怪石琳琅滿目,神態各異,就像一部天書。深山藏著古韻,崖上鐫刻石窟,真真切切,讓我回到遠古。啊,夢中的丹霞穀,晚風輕輕的吹呀帶走了人間疾苦,溪水悠悠地淌出美麗純樸。

赤水河的美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竹,在赤水河的金沙、葫市一帶,漫山遍野長滿挺拔的楠竹,這竹聚成山、匯成海,成了赤水河最大的景觀。中國音樂家“西部春暖”赤水河采風,在竹林裡唱起那雄渾的船工號子,伴著竹海林濤,把赤水河的音樂推向了新的境界。

我愛竹,竹有婀娜的身姿、翠綠的色彩、深邃的時空和久遠的文化。我寫下了《美麗的竹鄉》、《竹山青青赤水長》、《小竹樓》、《過竹橋》、《赤水河竹排歌》等作品,都受到人們的喜愛。

習水縣地處赤水河中游,赤水河秀美的風光、豐富的文化,優秀的傳統和濃郁的風情,給習水增添了無限美色。今天的習水,已從那落後和苦難中走出來,成為黔北的一片綠洲,高原的一座紅城。成為川、渝、黔交界的旅遊避暑聖地。面對習水四十年的發展變化,我們有太多的感慨:啊,習水,我的家鄉,登上你的高山總是豪情奔放,踏上你的土地感到情意深長,想起你的過去我們熱淚盈眶,展望你的未來我們心潮激蕩……音樂是歷史的見證,時代的聲音,習水的發展,是習水人民一代一代艱苦創業、勤奮耕耘的結晶。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我和習水人民一起苦苦奮鬥,用歌曲記載了50年的奮鬥歷程。記得1973年,我寫了表演唱《農機送下鄉》和歌舞《茶園新歌》參加遵義地區文藝匯演獲獎。我發覺,習水人特別熱愛自己的家鄉,也特別喜歡文藝,1976年,我創作的歌曲《美麗的習水.故鄉的土地》在縣機關大家都唱。後來,我創作的《貴州的山》、《槐花開》、《桫欏像把傘》、《愛我習水、愛我家鄉》、《我們習水人》都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了家鄉的美,習水人唱起這些歌,心中充滿了激情和自豪,這些歌,激勵著人們熱愛習水,建設習水。

6、赤水河,美酒的河

在赤水河中游蜈蚣岩對岸的崖壁上,至今還留有《美酒河》三個大字。赤水河盛產美酒,著名的茅臺酒、習酒、郎酒就出自這裡。可是,赤水河酒業的發展,也走過十分艱難的歷程。

上世紀六十年代,二郎灘黃金坪有一座小小的酒廠,生產的“紅衛大麯”和“習水大麯”特受人們青睞,那“滴酒十裡香,入口沁心扉”的感覺,把人們幾千年對美酒的鍾愛和奢望推到極致,習水人也因為有了這杯美酒而自豪。八十年代,習水酒廠隨改革開放迅猛發展起來,幾年間,從一座小廠一躍為中型企業。二郎灘、黃金坪車奔人往、一片繁忙,一大批志士為酒奔波和奮鬥,酒成了習水的支柱產業。“習酒”這個讓人推崇的品牌,多次在全國酒類評比中獲大獎,這讓習水人在全國人民面前一下子名聲大震、揚眉吐氣。在這時,習酒企業文化也迅猛發展起來,讓我們細心地去追尋酒文化的淵源和酒對人類的影響。時任副廠長的譚智勇也是一位作家,是赤水河文化的發掘者和宣傳者,他首先組織了“千里赤水河考察”,把赤水河酒的歷史作了認真的研究,把《習酒的傳說》由畫家劉廷彬設計,用壁畫的形式鐫刻在石壁上,又用歌詞的形式寫出來,讓我為其作曲。那時,我和我的文藝團隊隨即投入到習酒企業文化的宣傳之中,我曾帶領藝術團多次到遵義、貴陽、北京、太原等地參加演出和比賽,習酒這塊金字招牌,當貼上藝術的標籤,顯得特別輝煌和光豔。

“山重重、水匆匆,十裡酒城在畫中,花兒美、人兒俏,幢幢高樓飛彩虹。走進酒城心欲醉,燈紅酒綠不是夢,問訊習酒幾多愛,酒麴一支醉春風”。這是我創作的歌曲《酒鄉情思》的歌詞,也是我走進酒城的真切感受。隨後,我創作了《家鄉的美酒》、《酒鄉妹子》、《習酒的傳說》、《志在習酒醉天下》、《美酒的歌》、《酒鄉女孩》、《小妹送哥一壺酒》等歌曲和赤水河的系列歌曲一起,由著名歌唱家閻維文、宋祖英、張也、胡月、朱樺、段品章、蔡國慶、李福山、胡曉晴、安冬、張繼紅、楊迎、陳思思等演唱,中國文采聲像公司錄製了兩個盒帶。我在創作這些歌曲時,堅持以赤水河的民歌為基本素材,堅持以藝術感染民眾,這些歌曲錄製出版後,各地爭相傳唱,深受大眾喜愛。習水酒廠的工人們唱著這些歌,一代又一代在大山裡拼搏,把一箱又一箱的美酒獻給祖國和人民,現在,當他們唱起這些歌,還是那麼親切,那麼自信。

7、赤水河,歌之美

赤水河連起了川滇黔,也隔開了雲貴川。

我站在二郎灘頭,凝視著對岸雲遮霧嶂的大山,看著那滾滾北去的赤水河。多少年來,赤水河隔開了川、滇、黔三省,生活在赤水河兩岸的人民只能隔河相望,沒有太多的往來。因此,赤水河兩岸當時還很貧窮落後。 我突然有了一個念想,能不能通過文藝活動,實現經濟文化相互交流,促進赤水河的開發與發展。1990年,習水縣文聯向赤水河流域的鎮雄、威信、畢節、金沙、桐梓、仁懷、習水、赤水、古藺、敘永、合江十一縣(市)發起倡議,創辦赤水河之聲音樂節。這一倡議,立即得到赤水河流域各縣市的回應和支持。當年在習水召開第一次籌備會議,各縣市的代表在會上一拍即合,形成決議:音樂節每年一屆,由成員縣輪流舉辦,首屆在習水舉行。

赤水河之聲音樂節的創辦,在當時是一個偉大的創舉,赤水河流域的各縣市,都派出自己優秀的歌手,帶上自己創作的歌曲,滿懷喜悅地參加比賽,在比賽中結識了新的朋友,在演唱和創作中相互交流,得到新的知識和進步。各縣市在舉辦時,都把音樂節和經貿活動結合起來,成為當地世人矚目的盛大節日。赤水河頓時沸騰起來,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奔相走告,時任縣長和書記們都到音樂節上推介自己的改革措施和成果,有的還登臺演唱歌曲,赤水河之聲音樂節,像一束熊熊的火炬,映照出赤水河人甜美的笑靨。

時光把赤水河推向新的世紀、新的時代。改革開放的四十年,赤水河流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赤水河沿岸建起了發達的新城和酒鄉,也建成了著名的紅色文化、酒文化和丹霞旅遊區,赤水河以她美麗的風光,醇香的美酒,崛起的經濟,發達的文化向世界唱響一支奮進的歌。人們唱著這些歌,永遠不忘赤水河的祖先那熱愛家鄉、紮根赤水河的鄉戀情結,永遠繼承傳揚紅軍精神和赤水河優秀的文化遺產,永遠不忘赤水河人艱苦創業、敢於拼搏的優秀品質。

是赤水河給了我作品的美,赤水河的父老鄉親給了我創作的靈感。2017年,中國文聯出版了我的音樂作品集《黔北風》和原創歌曲MV、CD專輯,值此建國7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讓我把赤水河的歌,獻給我親愛的祖國,獻給我美麗的家鄉,回報我的父老鄉親!

佘顯錄簡介

男漢族, 1948年生於貴州遵義,原任習水縣文聯主席﹙現已退休﹚。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遵義市音樂家協會創作委員會主任。

赤水河中下游的茅臺、二郎灘、太平渡、土城、元厚、葫市、丙安、復興、赤水號稱九大場鎮,這裡舟輯繁忙、商賈雲集,木船把食鹽和生活必須品運至黔中腹地,又將黔中山貨載入川渝各地,這些場鎮中常開有鹽號、商號,酒肆、驛站,經濟貿易相對發達。人們在這裡倚山而座、臨水而居,風景優美、衣食充裕,保留著古老的文化和濃郁的風情。

在這些場鎮中,尤以千年古鎮土城最有赤水河的范兒。土城原名磁洲。據黃金灣出土文物記載,漢代已有人居住,至宋代,土城鎮已形成規模,號稱千年古鎮,2005年被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自古以來,土城便是人們心目中的美妙之地,清.陳熙晉有詩:“棗林紅後桔林紅,一路溪山在畫中,為近瀘渝霜雪少,不叫鳥棲似丹楓”。土城氣候溫和,地坦人稠,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黔北萬山叢中的一塊寶地。20世紀七十年代,土城建起了現代化的糖廠,古鎮出現了空前的繁榮,車在公路上賓士,船在河裡穿梭,工廠機器轟鳴。市場發達興旺。每逢場期,四面八方的人流湧向古鎮,石板街上人聲鼎沸,農產品價廉物美。傍晚,街上的茶館燈火通明,熱鬧非凡,辛勞一天的人們品上一杯滾燙的蓋碗茶,慢悠悠地欣賞評書與川劇,好不愜意。那時,我在土城辦文化站,和鎮上的文化人一起舉辦了大量的文化娛樂活動。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之中,我與土城結下了深深的情感,創作了歌曲《赤水河風情》:“一首古老的山歌呀唱了一片又一遍,一串迷人的故事講了一年又一年,拉著個牯牛船,過了一灘又一灘,舉起了篙杆,號子吼得震破天。喲呵呵,喲呵呵......山歌下了山,船兒上了灘,一杯滾燙的蓋碗茶,一輩子也喝不淡,一壺幽香的老窖酒,一醉醉了幾百年。/迎親路上的花轎呀過了一水又一山,山妹子的花草帽總是編得人喜歡。提著個小竹籃,石板街上買新鮮,砍一根竹杆,紮起花燈就過年。喲呵呵,喲呵呵,山也在改變,水也在改變,唯有濃郁的風情,永遠留在山裡邊,唯有外婆的糯米酒,總是那樣香甜”。這首歌,我採用了赤水河船工號子、山歌、花燈為基本素材,抓住了當年流行的時代特色,由著名歌唱家胡月演唱,1991年,歌曲由中國文采聲像公司錄製後,在省內外廣泛流傳。貴州人民廣播電臺每週一歌播出,同年獲第二屆赤水河之聲音樂節一等獎;1992年參加貴州省“愛我這一行”文藝調演獲一等獎,參加全國舞蹈比賽獲創作獎;1996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歌曲創作獎。

在土城,我看見一群美麗的姑娘在河邊洗衣淘菜,戽水嬉戲。突然,一隻船兒從河面開來,濺起層層波浪,把姑娘的衣物捲進水裡。然而,姑娘並不著急,也不生氣,反而笑咪咪地向船大哥揮手致意。我疑惑不解,這些姑娘的衣物被浪卷走,為何反而高興?後來,我看見船哥已將打撈的衣物送到姑娘手裡,姑娘樂了,帶著紅潤與羞澀。啊,這是一幅多麼美妙的情侶圖,也是赤水河情感的集中體現,這是絕佳的戀情,也是一首《赤水情歌》:雲南下來一條河,日日夜夜唱著歌,河邊的蓮兒開,棗樹兒結了果。一隻船兒喲輕悠悠的飄過來,把我的心兒帶過河。/ 槳兒蕩起清水波,朵朵彩雲江中落。岸邊的姑娘唱,樂壞了船大哥,一串號子喲呵呵的丟過河,飛進了我的心窩窩。/ 赤水千支多情的歌,就像情絲纏著我。河邊的美酒香,水上的船如梭,一朵浪花喲,嘩啦啦的飛過來,船上的大哥對我笑,不知為什麼?

清悠悠的赤水河在古鎮的吊腳樓下靜靜流淌,船兒在河中穿梭,浪花拍打著兩岸,姑娘唱起了歌,船哥喊起了號子,這是心靈的交融、情感的流露。在這裡,我看見赤水情歌是水淌出來的,是悠悠小船載來的,也是岸邊的姑娘唱出來的,赤水有多少情,鄉間有多少愛,就像高亢悠揚的船歌,也像赤水河妹子那宛然的笑,永遠美在我的歌曲裡。

在土城,你會聽到石板街上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說:“桑木雞蛋二郎酒,土城的姑娘家家有”,說土城的石板街太窄,以前兩個公公一個在街這邊,一個在街那邊,要吃煙時,煙杆伸過街就能接火。說土城太熱,伏天時都只能睡在街上,說這樣好啊,可以節省買蚊煙的錢,一家點起蚊煙,滿街人都享受了。土城,就是這樣一個載著古韻,充滿鄉愁的小鎮,這真是:一串高亢的山歌總在你的山間飄蕩,一灣清澈的江水總在你的身邊流淌,石板街上家家有美麗的姑娘,小巷深處藏著古色古香。一條彎彎的纖道拉著日月搖晃,一首古老的船歌唱出歲月滄桑,小街酒店總有喝不幹的老酒,黃桷樹下總有拉不完的家常,這就是赤水河邊的土城,像萬縷情絲纏繞在我的心上。

悠悠的赤水河千年萬年流淌,滋養了岸邊的沃土和勤勞樸實的人民,赤水河的風情,像一杯喝不幹的蓋碗茶,越品越有味兒,像一壺幽香甘醇的美酒,醉了好多人。

3、赤水河,古樸之美

赤水河從滇東北之巔噴薄而出,在群山之中艱難流淌,向人們訴說一部辛酸的歷史。

赤水河原名“赤虺河”,明.吳國倫留有詩文:“萬里赤虺河,山深毒霧多。遙疑驅象馬,直欲搗岷峨。筏趁飛流下,檣穿怒石過,勸郎今莫渡,不止為風波。”詩中描繪了赤水河惡劣的自然景象,在中游的沙灘、蜈蚣岩、二郎灘、雞爬坎、元厚一帶猶為突出。

自古以來,赤水河就是川鹽入黔的重要通道,但由於赤水河兩岸山勢險峻,河中怪石堆積,常通航又斷航。載著食鹽的船隻能在二郎灘啟岸,再由背夫爬山攛崖,經30裡到馬桑坪,改小木船運至茅臺。

二郎灘至馬桑坪河段,人稱“小三峽”,兩岸山勢陡峭,形如刀削,解放後,雖不見那懸崖上背鹽的背夫,但見那懸崖峭壁上彎彎曲曲的鹽道,那岩石被背夫雙腳踩出和背杵杵出的深窩,像無數驚嘆號,訴說那部苦難和辛酸的歷史。

歷史雖然辛酸而不悲泣,背夫雖然艱辛而不抱怨,它是赤水河人從落後走向文明,從遠古走到今天的印記,也是赤水河人不屈不撓、不畏艱辛的象徵。

那彎彎曲曲的鹽道,裹著呼呼的寒風,把背夫的血淚拋向無邊的天際。面對“最苦是我背二哥”的呼喊,我寫下了歌曲《古老的山路》:“背著月亮的山民,一聲一聲的呐喊,馱著斜陽的馬幫,一顛一跛的過山。裝滿沉重的背簍,連成長長的線,串串辛勞的汗珠,滴出聲聲的怨。/古道邊上的山岩,刻下古人的風采,古道長長的石階,留下先輩的情懷,背簍背來的甘苦,養育一代又一代,馬幫馱來的文化,留在深山的小寨。啊,古老的山路,山裡人的苦,漫天風雨擋不住勤勞的腳步,啊,古老的山路,走進又走出,艱苦的歲月有多少?你最清楚。”

在赤水河,像這樣陡峭的山路和辛勞的背夫隨處可見。1992年,我去過隆興的陶罐鄉岩上村,那裡的人們成群結隊地手扒著懸崖,從河邊把煤炭一背一背的背到岩上,鄉民汗流浹背,苦不堪言。我站在懸崖邊,目賭那連綿起伏的大山,面對深溝裡奔騰咆哮的赤水河,我要為鄉親訴說,我要為鄉民呐喊,我要讓赤水河的人民擺脫這種局面。於是,我寫下了《山裡人》:“好長好長的路啊總是沒盡頭,好深好深的溝啊總也看不透,背簍背著甜酸苦辣,扁擔挑著世代的恩仇。喲呵喲呵呵,山裡人,都怨山中路難走,都盼年年獲豐收。/ 好高好高的山啊白雲悠悠,好清好清的水呀日夜奔流,汗水沖刷出不屈的性格,艱難磨煉出勤勞的雙手。喲呵喲呵呵,山裡人,腳板擦亮人生路徑,汗水澆得山川錦繡”。

啊,山裡人,我的父老鄉親,你從赤水河邊的山路上一步一步地走來,從古到今沒有停留、沒有抱怨,你吞下了難以忍受的痛苦,把一片純樸與善良留給後代,你開闢了赤水河田園與村落,造福了赤水河萬代子孫。我要寫下最美的歌,傳頌你悲壯的過去、展示你美好的未來。

4、赤水河,紅色之美

紅軍四渡赤水,赤水河得以名揚天下。赤水河像一支號角,激勵人民在紅軍長征的路上奮勇前進。

紅軍來渡赤水河,把赤水河推到世界顯赫的位置。從此,山也不再寂寞,水也不再蒼茫。四渡赤水的主要渡口土城、二郎灘,太平渡、茅臺渡口都留下了紅軍大量的遺跡和紅軍的故事,大長人民的志氣,赤水河的人民倍受鼓舞,這是赤水河英雄的業績,也是值得永遠歌頌的主題。我在土城採訪過當年的老紅軍何懋林,在淋灘採訪過老紅軍宋加通,深刻瞭解了紅軍四渡赤水這段光輝的歷史,寫下了組歌《四渡赤水放光輝》,合唱歌曲《我渡紅軍渡赤水》、《紅軍來渡赤水河》,獨唱歌曲《紅軍草》、《紅軍哥哥》《誰到這裡來過》等歌曲,在各地廣泛流傳。如今,土城、青杠坡、元厚、二郎灘、茅臺等地都建有紀念館和紀念碑,赤水河的歌,把紅色之美傳送到人們心中。

5、赤水河、綠色之美

赤水河的美名揚天下。而美的特色,就是她的山和水。

赤水河上游,山深霧嶂,河水在山間奔流盤旋,氣勢磅礴,大有一瀉千里之勢。赤水河中游,山勢更加陡峭,河水在山間奔騰怒吼,聲震十裡,人之交談只能貼耳。由於河水長期沖積,山間出現一些大大小小的壩子,如唐朝壩、高坪壩、官倉壩、水斯壩、小壩、米糧壩等,這些大大小小的壩子,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是鑲嵌在赤水河邊的明珠,是赤水河的糧倉,也是赤水河人聚居之地。赤水河中下游,群山蒼翠、竹林如海,赤水河在萬綠叢中逶迤穿行,像一條藍色的飄帶,纏繞著翠嶺香山。河邊那紅紅火火的丹霞更是絕妙,有的像一幅神州地圖,有的像身披鎧甲的將軍,神態各異,栩栩如生,鑲嵌在萬山綠洲之中,把赤水河、習水河裝點得美不勝收。這樣的美景,不禁讓人詩興大發,我創作了大型音樂舞蹈詩《鰼部長歌》的劇本和音樂,寫下了歌曲《夢中的丹霞穀》:崖上掛著珍珠,山間淌著飛瀑,飄飄灑灑滋潤這片熱土,山是彩色的山,路是彩色的路,彎彎曲曲走進大山深處。啊,美麗的丹霞穀,水車淄溜溜的轉出了千山翠綠,山雀兒咿呀呀的唱得萬物復蘇。/ 山像根根鐘乳,怪石琳琅滿目,神態各異,就像一部天書。深山藏著古韻,崖上鐫刻石窟,真真切切,讓我回到遠古。啊,夢中的丹霞穀,晚風輕輕的吹呀帶走了人間疾苦,溪水悠悠地淌出美麗純樸。

赤水河的美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竹,在赤水河的金沙、葫市一帶,漫山遍野長滿挺拔的楠竹,這竹聚成山、匯成海,成了赤水河最大的景觀。中國音樂家“西部春暖”赤水河采風,在竹林裡唱起那雄渾的船工號子,伴著竹海林濤,把赤水河的音樂推向了新的境界。

我愛竹,竹有婀娜的身姿、翠綠的色彩、深邃的時空和久遠的文化。我寫下了《美麗的竹鄉》、《竹山青青赤水長》、《小竹樓》、《過竹橋》、《赤水河竹排歌》等作品,都受到人們的喜愛。

習水縣地處赤水河中游,赤水河秀美的風光、豐富的文化,優秀的傳統和濃郁的風情,給習水增添了無限美色。今天的習水,已從那落後和苦難中走出來,成為黔北的一片綠洲,高原的一座紅城。成為川、渝、黔交界的旅遊避暑聖地。面對習水四十年的發展變化,我們有太多的感慨:啊,習水,我的家鄉,登上你的高山總是豪情奔放,踏上你的土地感到情意深長,想起你的過去我們熱淚盈眶,展望你的未來我們心潮激蕩……音樂是歷史的見證,時代的聲音,習水的發展,是習水人民一代一代艱苦創業、勤奮耕耘的結晶。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我和習水人民一起苦苦奮鬥,用歌曲記載了50年的奮鬥歷程。記得1973年,我寫了表演唱《農機送下鄉》和歌舞《茶園新歌》參加遵義地區文藝匯演獲獎。我發覺,習水人特別熱愛自己的家鄉,也特別喜歡文藝,1976年,我創作的歌曲《美麗的習水.故鄉的土地》在縣機關大家都唱。後來,我創作的《貴州的山》、《槐花開》、《桫欏像把傘》、《愛我習水、愛我家鄉》、《我們習水人》都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了家鄉的美,習水人唱起這些歌,心中充滿了激情和自豪,這些歌,激勵著人們熱愛習水,建設習水。

6、赤水河,美酒的河

在赤水河中游蜈蚣岩對岸的崖壁上,至今還留有《美酒河》三個大字。赤水河盛產美酒,著名的茅臺酒、習酒、郎酒就出自這裡。可是,赤水河酒業的發展,也走過十分艱難的歷程。

上世紀六十年代,二郎灘黃金坪有一座小小的酒廠,生產的“紅衛大麯”和“習水大麯”特受人們青睞,那“滴酒十裡香,入口沁心扉”的感覺,把人們幾千年對美酒的鍾愛和奢望推到極致,習水人也因為有了這杯美酒而自豪。八十年代,習水酒廠隨改革開放迅猛發展起來,幾年間,從一座小廠一躍為中型企業。二郎灘、黃金坪車奔人往、一片繁忙,一大批志士為酒奔波和奮鬥,酒成了習水的支柱產業。“習酒”這個讓人推崇的品牌,多次在全國酒類評比中獲大獎,這讓習水人在全國人民面前一下子名聲大震、揚眉吐氣。在這時,習酒企業文化也迅猛發展起來,讓我們細心地去追尋酒文化的淵源和酒對人類的影響。時任副廠長的譚智勇也是一位作家,是赤水河文化的發掘者和宣傳者,他首先組織了“千里赤水河考察”,把赤水河酒的歷史作了認真的研究,把《習酒的傳說》由畫家劉廷彬設計,用壁畫的形式鐫刻在石壁上,又用歌詞的形式寫出來,讓我為其作曲。那時,我和我的文藝團隊隨即投入到習酒企業文化的宣傳之中,我曾帶領藝術團多次到遵義、貴陽、北京、太原等地參加演出和比賽,習酒這塊金字招牌,當貼上藝術的標籤,顯得特別輝煌和光豔。

“山重重、水匆匆,十裡酒城在畫中,花兒美、人兒俏,幢幢高樓飛彩虹。走進酒城心欲醉,燈紅酒綠不是夢,問訊習酒幾多愛,酒麴一支醉春風”。這是我創作的歌曲《酒鄉情思》的歌詞,也是我走進酒城的真切感受。隨後,我創作了《家鄉的美酒》、《酒鄉妹子》、《習酒的傳說》、《志在習酒醉天下》、《美酒的歌》、《酒鄉女孩》、《小妹送哥一壺酒》等歌曲和赤水河的系列歌曲一起,由著名歌唱家閻維文、宋祖英、張也、胡月、朱樺、段品章、蔡國慶、李福山、胡曉晴、安冬、張繼紅、楊迎、陳思思等演唱,中國文采聲像公司錄製了兩個盒帶。我在創作這些歌曲時,堅持以赤水河的民歌為基本素材,堅持以藝術感染民眾,這些歌曲錄製出版後,各地爭相傳唱,深受大眾喜愛。習水酒廠的工人們唱著這些歌,一代又一代在大山裡拼搏,把一箱又一箱的美酒獻給祖國和人民,現在,當他們唱起這些歌,還是那麼親切,那麼自信。

7、赤水河,歌之美

赤水河連起了川滇黔,也隔開了雲貴川。

我站在二郎灘頭,凝視著對岸雲遮霧嶂的大山,看著那滾滾北去的赤水河。多少年來,赤水河隔開了川、滇、黔三省,生活在赤水河兩岸的人民只能隔河相望,沒有太多的往來。因此,赤水河兩岸當時還很貧窮落後。 我突然有了一個念想,能不能通過文藝活動,實現經濟文化相互交流,促進赤水河的開發與發展。1990年,習水縣文聯向赤水河流域的鎮雄、威信、畢節、金沙、桐梓、仁懷、習水、赤水、古藺、敘永、合江十一縣(市)發起倡議,創辦赤水河之聲音樂節。這一倡議,立即得到赤水河流域各縣市的回應和支持。當年在習水召開第一次籌備會議,各縣市的代表在會上一拍即合,形成決議:音樂節每年一屆,由成員縣輪流舉辦,首屆在習水舉行。

赤水河之聲音樂節的創辦,在當時是一個偉大的創舉,赤水河流域的各縣市,都派出自己優秀的歌手,帶上自己創作的歌曲,滿懷喜悅地參加比賽,在比賽中結識了新的朋友,在演唱和創作中相互交流,得到新的知識和進步。各縣市在舉辦時,都把音樂節和經貿活動結合起來,成為當地世人矚目的盛大節日。赤水河頓時沸騰起來,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奔相走告,時任縣長和書記們都到音樂節上推介自己的改革措施和成果,有的還登臺演唱歌曲,赤水河之聲音樂節,像一束熊熊的火炬,映照出赤水河人甜美的笑靨。

時光把赤水河推向新的世紀、新的時代。改革開放的四十年,赤水河流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赤水河沿岸建起了發達的新城和酒鄉,也建成了著名的紅色文化、酒文化和丹霞旅遊區,赤水河以她美麗的風光,醇香的美酒,崛起的經濟,發達的文化向世界唱響一支奮進的歌。人們唱著這些歌,永遠不忘赤水河的祖先那熱愛家鄉、紮根赤水河的鄉戀情結,永遠繼承傳揚紅軍精神和赤水河優秀的文化遺產,永遠不忘赤水河人艱苦創業、敢於拼搏的優秀品質。

是赤水河給了我作品的美,赤水河的父老鄉親給了我創作的靈感。2017年,中國文聯出版了我的音樂作品集《黔北風》和原創歌曲MV、CD專輯,值此建國7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讓我把赤水河的歌,獻給我親愛的祖國,獻給我美麗的家鄉,回報我的父老鄉親!

佘顯錄簡介

男漢族, 1948年生於貴州遵義,原任習水縣文聯主席﹙現已退休﹚。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遵義市音樂家協會創作委員會主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