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從田橫之死,我們能夠看出什麼

有人說, 先秦時期的中國人是極重尊嚴的, 貴族們個個精通六藝, 能文能武。 俠客、武士周行天下, 解危救困, 一言不合就會拔刀相向。 這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觀之後來的中國人, 變得麻木、漠視、自私······這就好比一條河, 上游往往是清澈的, 未經污染的;中游則裹挾著大量的泥沙, 不再那麼清澈;而下游則被污染的不成樣子, 渾濁不堪。 日本人更是毫不諱言的說他們尊重唐宋以前的中國人, 鄙視後來的中國人, 更有甚者認為“崖山之後無中國。 ”何以如此, 難道我們不是中國人嗎?我想可能是他們認為代表中國正源的、健康的,

能反映中國核心精神的人已死。

先秦時期, 也就是所謂的軸心時期, 那時候, 天下尚未實現大一統, 諸侯國相互征伐, 各種思想也相互蕩激, 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盛典。 我們仔細想來, 君主尚未集權, 臣子與君王也只是一種雇傭關係,

而沒有人生依附關係, 他們通過出售自己的才智獲得酬勞, 這完全是靠本事吃飯的, 用不著奴顏婢膝。 孟老夫子則說的更為直白:“君之視臣如土芥, 則臣視君如寇仇。 ”, “無罪而殺士, 則大夫可以去!”由此可觀之, 當時的人們是極注重獨立人格的, 而這正是自尊的基礎。 後來的陳寅恪先生也極看重這一點, 他在給王國維的碑銘中如是寫到:“唯此獨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曆千萬祀。 與天壤而同久, 共三光而永光。 ”可惜隨著中央集權的推進, 這一點點自尊被剝的喪失殆盡, 尤其是朱元璋的“板子”和康雍乾的“文字獄”, 完全將自尊的土壤掠去, 剩下的則是毫無人格的殘喘, 說什麼“好死不如賴活著。 ”, 為了利益可以隨便“有奶便是娘”。

幸運的是宋以前的中國正好處於河流的中游,

依稀還可以瞥見“貴族”的影子。 我們不妨就目光投向秦漢之交, 之所以選擇這個時期是有根據的, 自漢以降, 皇帝平民化, 出現所謂的“布衣卿相之局”, 而劉邦則是第一位“流氓皇帝”, 他將儒生冠當溺器;當項羽以烹其父威脅時, 不為所動, 表示要分一杯羹;當遇到危險時, 為自保竟然拋兒棄女······實在難以想像, 這樣的人如果可以當皇帝的話, 那人們豈不是對道德視之若無物了, 就會打著功利主義的名義為其尋求合法性。 正是因為如此, 開了壞頭, 讓人們不再信奉道德, 甚至對之鄙夷, 想當然的認為“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成者王侯, 敗者寇”, 反正“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我想說什麼就是什麼。
我們回到項羽, 鴻門宴未殺劉邦, 有人認為項羽有婦人之仁, 豎子不足與謀, 但是似乎忘了他是一個貴族, 貴族看重自尊, 絕不會背地裡下黑手, 我們看西方中世紀的騎士亦是如此。 當楚漢相爭之時, 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 徒以吾兩人耳, 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 毋圖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漢王笑曰:“毋寧鬥志, 不能鬥力。 ”, 初看到這時, 我認為項羽是如此的迂腐, 身為三軍統帥竟逞匹夫之勇, 後來才發現自己是的淺薄, 因為自己不是貴族, 便以己度人, 想當然的認為自己的論斷合情合理。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 千百年後, 人們對項羽不過江東難以理解, 但“巾幗不讓鬚眉”, 李清照似乎比這些所謂的大丈夫看的更清楚一些,

發出了:“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的感慨, 並不是說這些男子不如李清照聰明, 我想這是因為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貴族家庭), 同時站在局外人的立場上看問題, 因為她沒有系統的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 不用考慮什麼忠君報國, 也沒有事功的追求, 所以能夠清醒的看待問題。 “不可沽名學霸王”, 更是將項羽看成了反面教材, 似乎再難翻案。

“田橫之高節,賓客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這是太史公對田橫的評價。劉邦統一天下後聽說田橫很得人心,擔心日後為患,便下詔許以封侯促其趕快投降。田橫為了保存島上五百人的生命,便帶了兩個部下,離開海島,向京城進發。但到了離京城三十裡的地方,自刎而死,遺囑同行的兩個部下拿他的頭去見劉邦,已示自己不受投降之辱,也保存了島上五百人的生命。漢高祖用王禮葬他,並封那兩個部下做都尉,但那兩個部下在埋葬田橫時,也自殺在田橫的墓穴中。漢高祖派人去招降島上的五百人,但他們聽到田橫自刎,便都蹈海而死。看到此故事,完全會被震驚,為保全部下而降是出於仁義之心;自殺是為了維護士之尊嚴。田橫做的極其完美,無可挑剔,難怪司馬遷會稱之為聖賢。

“海內如今傳站鬥,田橫墓下益堪愁。”這是柳如是作,詩中流露出對田橫悲壯之死的無限感慨。田橫之死卻實悲壯,但是為維護尊嚴而死,也算是“求仁得仁”,死得其所了。觀之後來的張弘范、吳三桂等人為求利益,引異族入中原,甘為馬前卒,不禁令人感慨,何以日風至此?

田橫、項羽之死不僅是他們個人的死亡,在他們高貴地走向死亡的同時,也將高貴和尊嚴帶進了墳墓。更為可笑的是本來是高貴的尊嚴最後卻基因變異,衍生出一個怪胎——面子,這既不是榮譽,也不是尊嚴與聲望,總之,他就好像一層厚厚的面具一樣,讓中國人人不堪其重,甚至迷失了自我。最為典型的是乾隆皇帝所說的“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面對江河日下的大清王朝,乾隆皇帝未必不知,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為維護面子,不惜打腫臉充胖子,大加賞賜來使。而這些正是從老百姓的嘴裡剝削來的,後來的白蓮教、太平天國起義也正是對這的回應。正是這種虛偽的面子讓列強看出了中國徒有其表,外強中乾,此後的一系列戰爭,讓中國人大丟面子,但還是沒有長記性。後來和洋人談判輸了,覺得丟了面子,洋人告辭時,故意讓其走側門,洋人走後,這幫官員們笑洋人是蠻夷,不懂禮節。這種阿Q精神果真值得欽佩,能將失敗轉化為神奇,竟具有化腐朽為神奇之偉大力量!今天回過頭來,你肯定會笑這些人是多麼的愚蠢,滑稽,仿佛舞臺上的小丑一般,但在笑的同時,可否反思過,這種現象還存在嗎?我想肯定是存在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不是過去時,它永遠是進行時。

從尊嚴變成面子,就好比美玉成為頑石,不得不令人唏噓、悲歎。面子絕不能混同於尊嚴,尊嚴是出於對自我榮譽及道德的維護並遵守一定的原則,它顯示出人性的光輝,士可殺不可辱便是典型的例子;而面子表現更多的是虛榮、虛偽,高傲,往往帶有虛假性,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如打腫臉充胖子。可悲的是,中國人一直將它和尊嚴混同,並引以為傲,錯將頑石當成了美玉,而將真正的美玉棄之如敝履,這真該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

“田橫之高節,賓客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這是太史公對田橫的評價。劉邦統一天下後聽說田橫很得人心,擔心日後為患,便下詔許以封侯促其趕快投降。田橫為了保存島上五百人的生命,便帶了兩個部下,離開海島,向京城進發。但到了離京城三十裡的地方,自刎而死,遺囑同行的兩個部下拿他的頭去見劉邦,已示自己不受投降之辱,也保存了島上五百人的生命。漢高祖用王禮葬他,並封那兩個部下做都尉,但那兩個部下在埋葬田橫時,也自殺在田橫的墓穴中。漢高祖派人去招降島上的五百人,但他們聽到田橫自刎,便都蹈海而死。看到此故事,完全會被震驚,為保全部下而降是出於仁義之心;自殺是為了維護士之尊嚴。田橫做的極其完美,無可挑剔,難怪司馬遷會稱之為聖賢。

“海內如今傳站鬥,田橫墓下益堪愁。”這是柳如是作,詩中流露出對田橫悲壯之死的無限感慨。田橫之死卻實悲壯,但是為維護尊嚴而死,也算是“求仁得仁”,死得其所了。觀之後來的張弘范、吳三桂等人為求利益,引異族入中原,甘為馬前卒,不禁令人感慨,何以日風至此?

田橫、項羽之死不僅是他們個人的死亡,在他們高貴地走向死亡的同時,也將高貴和尊嚴帶進了墳墓。更為可笑的是本來是高貴的尊嚴最後卻基因變異,衍生出一個怪胎——面子,這既不是榮譽,也不是尊嚴與聲望,總之,他就好像一層厚厚的面具一樣,讓中國人人不堪其重,甚至迷失了自我。最為典型的是乾隆皇帝所說的“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面對江河日下的大清王朝,乾隆皇帝未必不知,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為維護面子,不惜打腫臉充胖子,大加賞賜來使。而這些正是從老百姓的嘴裡剝削來的,後來的白蓮教、太平天國起義也正是對這的回應。正是這種虛偽的面子讓列強看出了中國徒有其表,外強中乾,此後的一系列戰爭,讓中國人大丟面子,但還是沒有長記性。後來和洋人談判輸了,覺得丟了面子,洋人告辭時,故意讓其走側門,洋人走後,這幫官員們笑洋人是蠻夷,不懂禮節。這種阿Q精神果真值得欽佩,能將失敗轉化為神奇,竟具有化腐朽為神奇之偉大力量!今天回過頭來,你肯定會笑這些人是多麼的愚蠢,滑稽,仿佛舞臺上的小丑一般,但在笑的同時,可否反思過,這種現象還存在嗎?我想肯定是存在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不是過去時,它永遠是進行時。

從尊嚴變成面子,就好比美玉成為頑石,不得不令人唏噓、悲歎。面子絕不能混同於尊嚴,尊嚴是出於對自我榮譽及道德的維護並遵守一定的原則,它顯示出人性的光輝,士可殺不可辱便是典型的例子;而面子表現更多的是虛榮、虛偽,高傲,往往帶有虛假性,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如打腫臉充胖子。可悲的是,中國人一直將它和尊嚴混同,並引以為傲,錯將頑石當成了美玉,而將真正的美玉棄之如敝履,這真該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