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深汕特別區“再造一個深圳”?新城崛起帶動人才渴求

“發展太快了!簡直日新月異, 感覺自己正在見證和參與歷史。 ”最近, 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 很多在深汕特別合作區特別合作區基本框架方案》, 正式成立深汕特別區。 這一年, 深汕特別區開始了招商工作。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 2014年, 深汕特別區開始舉辦專門的投資環境推介會進行招商, 剛開始簽約的企業不多。

2015年是個重要的轉捩點。 2015年1月, 廣東省政府明確深汕特別區財政體制參照順德模式, 由省直管。 7月23日, 廣東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廣東深汕特別合作區管理服務規定》, 深汕特別區的運作有了“基本法”。

之後, 簽約的企業數量逐步增多, 深汕特別區在精准招商和全產業鏈招商上更進一步。

2016年則是深汕特別區大豐收的一年, 知名企業密集簽約。 隨著可選擇項目的增加, 2017年深汕特別區很少舉辦專門的投資環境推介會, 但仍有大量企業密集奔赴深汕特別區考察, 尋求合作空間;與此同時, 深汕特別區內部分開工較早的專案也迎來了竣工季, 並開始正式投產。

截止到2017年年底, 已經簽約的企業名單中大腕雲集:華為、華潤、騰訊、深業集團、深圳特區建發集團、深圳振業集團、深圳賽格、深圳天健、鹽田港、中交城投、中城建、中廣核和恒大等。

深汕特別合作區與深圳市域並未相連。

2018年到來, 大批企業來到深汕特別區尋找商業機會。 不過, 它們的先行者——已經順利進駐深汕特別區的企業正在加速將商業機會落地。

當地一位元官方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目前已經簽約的企業很多, 涉及的產業鏈條廣, 除了基礎配套, 還有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製藥、大資料等。

這些已簽約企業頗有緊迫感,

大部分已經在建項目或是已拿了地準備建專案。 上述人士說:“在建的專案有四五十個, 其中部分專案已經投產了。 接下來, 我們會繼續引進一些能起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 ”

據深圳媒體報導, 截至目前, 深汕特別區已引進建設產業專案65個, 已供地專案59個, 其中竣工投產11個, 主體施工25個, 樁基建設9個, 已落地但未動工14個。

人才需求逐漸井噴

企業的紛紛進駐, 帶來的是人才需求逐漸井噴。

4月14日至15日, 由國家外國專家局、深圳市政府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在深圳舉行, 深汕特別區首次與深圳10個區一道參展亮相。

在展會上, 深汕特別區管委會與21家區內已經或即將投產企業帶來了共506個就業崗位,

涉及建築、新能源、先進製造、醫學、光通信、新材料等11個行業, 包含高級軟體工程師、財務總監、銷售總監、法務總監、研發工程師、結構工程師、儲備幹部等。

深汕特別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 深汕特別區各企事業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不過, 招人並非易事。

14日下午1:30左右, 在招聘會現場, 深圳一家能源再生技術公司正在招機械、機械設計、自動化等領域的工程師。 大部分崗位對應聘者均有學歷和工作經驗的要求, 比如本科工作三五年以上, 等等。

記者發現, 投簡歷的人寥寥無幾, 3位招聘人員坐在椅子上, 百無聊賴地聊天。 一位元招聘人員告訴記者, 該司計畫將研發和生產基地搬到深汕特別區, 所以提前儲備人才。

展會第一天通常是投簡歷最多的一天,

但是當天上午只收到四五份簡歷, 這讓她有點沮喪。 “可能是因為我們招聘的崗位多是需要一定的學歷和經驗, 而這樣的人基本上都已經或計畫結婚生子了, 雖然我們給出的年薪是20萬~30萬元, 還算比較高, 但是他們不太願意離開家人搬去一個陌生的地方。 ”

隔壁的一家基建企業的人氣則與他們有冰火之分。 因為展位前排著長長的應聘隊伍, 兩位招聘人員在忙碌了半天後, 擔心當眾吃飯不雅觀, 饑腸轆轆的他們端著盒飯挪到了附近一處無人的展位上大快朵頤。

雖然人氣很旺, 但是在談到招聘狀況時, 其中一位招聘人員仍是有顧慮。 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因為業務拓展的需要, 他們這次招十幾個人。當天收到的簡歷是不少,但可能是因為當天放出來的崗位很多,而根據此前的招聘經歷,“有多少求職者真的會過去,不好說”。

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深汕特別區內已經或將要投產的企業,部分是從總部調骨幹員工駐點到深汕特別區。

在上述人才交流會上,已經在深汕特別區佈局的深圳一家企業的招聘負責人潘康告訴求職者,當天招聘的有些崗位有出差要求,比如說資訊技術工程師的工作地點是在深圳,但是這一崗位入職半年後要經常去深汕特別區出差。

也有一些企業,比如說建築類,需要的高端技術人員的數量大,總部調人已經滿足不了了,只能從外面招人補充。

分兩步走解決用人問題

用人難是個全國普遍的問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經濟研究所所長阮萌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外,進駐深汕特別區的企業大多是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不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這些企業更多的是需要專業技術人才或經驗豐富的管理人才,而這樣的人才在當地難以招到。在當地比較容易招到的是普工,目前普工用工矛盾還不明顯”。

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丁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深汕特別區處在開發初期,與周邊大城市相比,生活和工作等各種條件都有比較大的距離,招人難的問題可能會持續幾年。

一方面是現已建成的企業招人面臨挑戰,另一方面是更多的企業正在加速產業落地。

4月8日,深汕特別區管委會主任產耀東在會見去當地考察的企業時表示,2018年是深汕特別區的基層基礎全面建設年,正積極推動產業項目落地、強化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完善民生保障。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深汕特別區內更多的入駐企業建成和投產,人才需求會激增。而該區域現有人口是7.65萬人,未來即便是普工,也可能會面臨緊缺的局面。

阮萌建議,將深汕特別區的建設劃為前期和後期,分兩步走:在前期,人才兩頭跑,比如說週末住在深圳,平時在深汕特別區工作。在後期,在深汕特別區的配套建設完成後,就要吸引人才落戶,紮根於此。

“除了住房,最根本的就是要解決教育和醫療問題。而且,生態環境等要素也要上去。”她說。

目前,針對深汕特別區,廣東省、深圳市均已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包括人才將享受深圳市人才入戶安居、補貼等有關政策福利待遇,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可以享有相應補貼等。深汕特別區也在研究出臺引進、留住優秀人才的薪酬、晉升、住房、入戶、子女入學、醫療等保障政策。

此外,深汕特別區並不是普通的產業園區,而是要建成一座新城。根據規劃,該區域要努力建設成一座有特色的美麗濱海產業新城,突出發展先進製造、新興海港兩大特點產業,重點打造先進製造集聚區、新興海港商貿區、濱海生態旅遊區三大特殊區域。

他們這次招十幾個人。當天收到的簡歷是不少,但可能是因為當天放出來的崗位很多,而根據此前的招聘經歷,“有多少求職者真的會過去,不好說”。

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深汕特別區內已經或將要投產的企業,部分是從總部調骨幹員工駐點到深汕特別區。

在上述人才交流會上,已經在深汕特別區佈局的深圳一家企業的招聘負責人潘康告訴求職者,當天招聘的有些崗位有出差要求,比如說資訊技術工程師的工作地點是在深圳,但是這一崗位入職半年後要經常去深汕特別區出差。

也有一些企業,比如說建築類,需要的高端技術人員的數量大,總部調人已經滿足不了了,只能從外面招人補充。

分兩步走解決用人問題

用人難是個全國普遍的問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經濟研究所所長阮萌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外,進駐深汕特別區的企業大多是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不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這些企業更多的是需要專業技術人才或經驗豐富的管理人才,而這樣的人才在當地難以招到。在當地比較容易招到的是普工,目前普工用工矛盾還不明顯”。

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丁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深汕特別區處在開發初期,與周邊大城市相比,生活和工作等各種條件都有比較大的距離,招人難的問題可能會持續幾年。

一方面是現已建成的企業招人面臨挑戰,另一方面是更多的企業正在加速產業落地。

4月8日,深汕特別區管委會主任產耀東在會見去當地考察的企業時表示,2018年是深汕特別區的基層基礎全面建設年,正積極推動產業項目落地、強化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完善民生保障。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深汕特別區內更多的入駐企業建成和投產,人才需求會激增。而該區域現有人口是7.65萬人,未來即便是普工,也可能會面臨緊缺的局面。

阮萌建議,將深汕特別區的建設劃為前期和後期,分兩步走:在前期,人才兩頭跑,比如說週末住在深圳,平時在深汕特別區工作。在後期,在深汕特別區的配套建設完成後,就要吸引人才落戶,紮根於此。

“除了住房,最根本的就是要解決教育和醫療問題。而且,生態環境等要素也要上去。”她說。

目前,針對深汕特別區,廣東省、深圳市均已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包括人才將享受深圳市人才入戶安居、補貼等有關政策福利待遇,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可以享有相應補貼等。深汕特別區也在研究出臺引進、留住優秀人才的薪酬、晉升、住房、入戶、子女入學、醫療等保障政策。

此外,深汕特別區並不是普通的產業園區,而是要建成一座新城。根據規劃,該區域要努力建設成一座有特色的美麗濱海產業新城,突出發展先進製造、新興海港兩大特點產業,重點打造先進製造集聚區、新興海港商貿區、濱海生態旅遊區三大特殊區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