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國葡萄酒的反擊:長城向內,張裕向外

2017年酒類行業強勢復蘇之下, 國產葡萄酒卻沒有搭上這一輪增長的快車。

2012年的行業大調整讓國產和進口葡萄酒業績雙雙墜底, 從2015年開始, 進口葡萄酒率先迎來連續3年的復蘇, 但國產葡萄酒卻呈現此消彼長的局面, 承受著市場變化的衝擊。 國內葡萄酒企業並不打算坐以待斃,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 國內兩大葡萄酒龍頭企業中糧長城和煙臺張裕分別完成了換帥, 推動新政, 組織反擊, 以期抓住新一輪行業增長的機遇。

兩巨頭換帥

仿佛有所默契, 在近半年裡, 長城和張裕都完成了換帥的大動作, 繼任者都來自企業內部。 2017年9月長城把近幾年進口酒業務做得風生水起的李士禕推上了帥位, 而2018年1月張裕則選擇了扶正了一直在一線作戰的周洪江和孫健這對老搭檔。

李士禕出生於1977年, 2007年加入中糧後一直在中國食品任職, 2014年出任中國食品進口酒業務部總經理。

在熟悉李士禕的人看來, 李士禕“戰略清晰、模式完整、執行力強”, 業內猜測, 選擇李士禕挑擔子的原因或是因為其在進口酒領域的出色表現, 在其治下, 中糧名莊薈連續三年營收規模增長分別為305%、110%、160%。

而周洪江和孫健則是“老張裕”, 周洪江1964年出生, 1988年即供職于張裕, 並在2002年擔任副董事長, 在張裕已經有30年, 孫健只比周洪江小兩歲, 2006年擔任張裕副總經理。 周洪江和孫健兩人配合已久, 一直負責公司實際業務的操盤, 頗有默契。 據經銷商介紹, 兩人的特點是思維敏捷, 大局觀強, 常年負責銷售工作讓兩人在經銷商中較有威信。

雖然兩家公司換帥本身有新老交替的考慮, 但在外界看來, 這次換帥也並非僅是如此簡單。

深圳市智德行銷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德惠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兩家企業換帥背後的戰略上的意義很明確, 社會消費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國內葡萄酒的消費習慣和理念都發生了巨變, 企業思維也需要隨之調整, 來適應新時代的變化。 兩家企業選擇的接班人都來自聽得見炮聲的一線, 也是內部培養的人才, 熟悉企業的情況和團隊, 顯然是有備而來。

2018年, 中國葡萄酒市場正在進入新一輪增長週期。 但對於長城和張裕來說, 從2012年遭遇行業大調整之後, 兩者業績也隨之下滑, 但市場消費復蘇, 兩家企業的業績卻難言反彈。

張裕的情況略好, 近兩年業績保持穩定, 2016年張裕收入為47.2億元, 淨利潤9.8億元, 但相比於2011年巔峰時的60.3億元的收入仍有較大差距。

而長城的情況則更嚴峻, 中國食品財務報告顯示, 從2015年行業復蘇開始, 國產葡萄酒業務在2015年和2016年及2017年上半年連續虧損2.4億、2.1億和4.1億港元, 整體營收也在下滑。 從企業本身的業績表現而言, 兩者也都有快速增長的需求。

葡萄酒商業觀察總編輯楊征建認為, 長城從中國食品剝離, 本身就有一種破釜沉舟的決心, 避免財務報表上的變化影響改革本身的進程, 中糧酒業也曾為長城全球選帥, 這些都能看出其對於抓住此輪增長的決心。

長城向內

隨著換帥的完成, 在今年的春季糖酒會期間, 長城和張裕都舉行了密集的行銷活動, 公佈企業最新的戰略, 不同的是, 熟悉進口酒業務的李士禕把重點放在推動內部改革由內及外, 而國內市場運作更成功的張裕團隊則選擇了進一步國際化由外及內, 但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做強企業和重拾消費者信心。

李士禕改革的關鍵之一, 即在於在長城的大品牌背書之下, 對原有的體系和產品進行重新梳理, 推動子品牌品牌化,推出具有代表產區特色的大單品,進而打造中國葡萄酒的產區概念。

李士禕上任後,即推動了一系列的調整計畫,比如拉高桑幹酒莊的調性,定位為東方名莊,並切掉其300元以下的低端產品;重新定義天賦系列產品,並宣佈打造具有東方風土特徵的甘潤平衡型風格大單品等。

記者瞭解到,截至目前,長城的內部調整已現輪廓,初步形成以河北桑幹酒莊、長城五星、昌黎華夏、寧夏天賦、蓬萊海岸五大子品牌,沿著150元到500元以上,分成5個價格帶階梯分佈,還將在年內陸續推出100元以下和新疆產區的子品牌。此外據李士禕透露,長城葡萄酒有意在寧夏產區新建一個新的高端精品酒莊,產品或參照澳大利亞知名酒商富邑旗下的頂級產品“葛蘭許”。

“過去長城雖然擁有較完整的產區佈局,在各產區都有生產基地,但基地並不代表品牌,雖然在過往的發展過程中,產品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這些特色並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而這也是長城過往十年輸掉市場的重要原因。”李士禕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在國產葡萄酒的十年淘金期,國內葡萄酒發展存在輕產區、輕種植、過度炒作概念的問題,過去國產葡萄酒企業往往行銷中過度強調大品牌,消費者知曉度雖高,但對企業有哪些產品,分別是什麼特色一無所知。

在李士禕看來,進口酒的操作經驗顯示,國內的消費者對於葡萄酒這個品類的認知還非常初步,對於葡萄酒品牌存在認知障礙,溝通難度也較大,僅僅告訴消費者“長城出好酒”是沒有說服力的。

“只說長城酒好,消費者都不知道你賣的是什麼。”李士禕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葡萄酒純靠品牌認知是站不住腳的,就好像煙臺蘋果、新疆葡萄一樣,中國消費者在食品領域天生會找好產區,葡萄酒也不例外。當下,國內消費者的消費意識正在提升,只有充分展示酒莊和產區的特點特色,將子品牌真正品牌化,滿足消費者不同層次的消費需要,才能重樹消費者的認知和信心。

王德惠認為,對於李士禕而言,要想扭轉長城葡萄酒下滑的局面,必須要解決長城在野蠻增長時期留下來的歷史遺留問題。此前長城葡萄酒的行銷模式主要是大客戶制,大經銷商雖然產生了很大的銷量,但也帶來了產品體系混亂的問題,產品多而雜。而此前長城旗下的幾個廠也都是各自為政,因此也需要將其納入長城葡萄酒整體的平臺上來。而解決了這些內部的掣肘,長城才能謀劃下一步的發展。

另一方面,把產區作為抓手也有其合理性和邏輯性。

楊征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也是葡萄酒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以往葡萄酒產品開發是簡單的開標思維計畫大幅減少在售單品數量,預計從現有的428款,調整為54款,聚焦到張裕所收購和深度合作的品牌和產品上。

在孫健看來,目前聚焦已經是國內葡萄酒企業的共識,在整體落後的情況下,用優勢資源聚焦在少數品牌之上,才能形成優勢。

國產葡萄酒發展仍在尋路

隨著酒行業的整體回暖,業界對於中國葡萄酒市場普遍抱有樂觀的態度,認為中國葡萄酒消費將迎來新的黃金十年,但對於國產葡萄酒而言,並不希望在這一輪大潮中成為一名看客。在採訪中,多位專家和行業人士雖然對長城和張裕的新政表示樂觀,但對於國產葡萄酒行業依然憂心忡忡。

據李士禕透露,通過去年年底的一系列改革,今年前兩個月裡,中糧長城已經開始恢復增長,整體銷售增長39%,今年銷售可以重回20億元。

在李士禕看來,2018年國產葡萄酒將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恢復增長,未來3到5年中,進口葡萄酒依然將保持較高的增速,國產酒的增速還要落後於進口酒,主要是由於國內葡萄種植和產業基礎不足以支撐國產酒高速發展。下一步希望可以和張裕一起做大做強國產葡萄酒,以對抗進口酒對行業的衝擊。

但業內對國產酒復蘇這一說法並不認同,葡萄酒商業觀察總編輯楊征建認為,國產葡萄酒的反彈可能還是部分企業的業績反彈,但整體行業能否反彈還有待觀察。

在4月18日舉行的2018年中國酒業協會葡萄酒分會理事會會議上,中國酒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王琦表示,目前國內生產葡萄酒的企業單位有807家,總產量100萬千升,但是2017年利潤和銷售額都有不小幅度的下降。

王琦痛心地表示,在2017年在新疆考察的時候發現,行業下滑老百姓得不到利潤,很多葡萄苗都被砍掉了。

進口酒的衝擊有多大,行業中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國產葡萄酒的總產量為100萬噸,下滑5%,進口葡萄酒總量為55萬噸,增長15%。

一位元不願透露姓名的行業人士給記者算了另外一組數位,在國產酒的100萬噸中,有18萬噸是進口的散酒;由於統計口徑可能存在重複,因此國內實際上葡萄酒產量可能只有60萬噸,而進口酒的總數是55萬噸+18萬噸散酒,實際上進口已經遠超國內。雖然他很排斥將國產和進口對立,但進口酒確實搶佔了不小的一塊市場份額。

目前行業內對於這一輪國產葡萄酒下滑,歸罪於當初“門開得太大”,尤其是零關稅的國家越來越多,希望採取一定的措施限制進口酒的湧入。

但王琦對此表示,進口酒的大門已經打開,就別幻想再關上,一直以來,國內葡萄酒行業強調客觀的問題比較多,而主觀問題強調得比較少,讓人擔心,而如今客觀現實就這樣,國內企業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改變自身,來適應這個環境。

據瞭解,下一個階段,中國酒業協會正在試圖推動國內葡萄酒行業進一步發展,包括在稅收上爭取國家支持。在2017年底,中酒協曾向有關部門要政策,希望減免葡萄酒10%的消費稅,而據透露,近期國家部門已經成立了調研組。

此外中酒協還準備成立相應的戰略指導委員會等機構,對企業進行技術支援和品牌宣傳上的説明,加速酒莊酒和小產區化發展,同時包括舉行葡萄種植師、釀酒師大賽,推動國內葡萄酒行業的發展。

推動子品牌品牌化,推出具有代表產區特色的大單品,進而打造中國葡萄酒的產區概念。

李士禕上任後,即推動了一系列的調整計畫,比如拉高桑幹酒莊的調性,定位為東方名莊,並切掉其300元以下的低端產品;重新定義天賦系列產品,並宣佈打造具有東方風土特徵的甘潤平衡型風格大單品等。

記者瞭解到,截至目前,長城的內部調整已現輪廓,初步形成以河北桑幹酒莊、長城五星、昌黎華夏、寧夏天賦、蓬萊海岸五大子品牌,沿著150元到500元以上,分成5個價格帶階梯分佈,還將在年內陸續推出100元以下和新疆產區的子品牌。此外據李士禕透露,長城葡萄酒有意在寧夏產區新建一個新的高端精品酒莊,產品或參照澳大利亞知名酒商富邑旗下的頂級產品“葛蘭許”。

“過去長城雖然擁有較完整的產區佈局,在各產區都有生產基地,但基地並不代表品牌,雖然在過往的發展過程中,產品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這些特色並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而這也是長城過往十年輸掉市場的重要原因。”李士禕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在國產葡萄酒的十年淘金期,國內葡萄酒發展存在輕產區、輕種植、過度炒作概念的問題,過去國產葡萄酒企業往往行銷中過度強調大品牌,消費者知曉度雖高,但對企業有哪些產品,分別是什麼特色一無所知。

在李士禕看來,進口酒的操作經驗顯示,國內的消費者對於葡萄酒這個品類的認知還非常初步,對於葡萄酒品牌存在認知障礙,溝通難度也較大,僅僅告訴消費者“長城出好酒”是沒有說服力的。

“只說長城酒好,消費者都不知道你賣的是什麼。”李士禕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葡萄酒純靠品牌認知是站不住腳的,就好像煙臺蘋果、新疆葡萄一樣,中國消費者在食品領域天生會找好產區,葡萄酒也不例外。當下,國內消費者的消費意識正在提升,只有充分展示酒莊和產區的特點特色,將子品牌真正品牌化,滿足消費者不同層次的消費需要,才能重樹消費者的認知和信心。

王德惠認為,對於李士禕而言,要想扭轉長城葡萄酒下滑的局面,必須要解決長城在野蠻增長時期留下來的歷史遺留問題。此前長城葡萄酒的行銷模式主要是大客戶制,大經銷商雖然產生了很大的銷量,但也帶來了產品體系混亂的問題,產品多而雜。而此前長城旗下的幾個廠也都是各自為政,因此也需要將其納入長城葡萄酒整體的平臺上來。而解決了這些內部的掣肘,長城才能謀劃下一步的發展。

另一方面,把產區作為抓手也有其合理性和邏輯性。

楊征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也是葡萄酒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以往葡萄酒產品開發是簡單的開標思維計畫大幅減少在售單品數量,預計從現有的428款,調整為54款,聚焦到張裕所收購和深度合作的品牌和產品上。

在孫健看來,目前聚焦已經是國內葡萄酒企業的共識,在整體落後的情況下,用優勢資源聚焦在少數品牌之上,才能形成優勢。

國產葡萄酒發展仍在尋路

隨著酒行業的整體回暖,業界對於中國葡萄酒市場普遍抱有樂觀的態度,認為中國葡萄酒消費將迎來新的黃金十年,但對於國產葡萄酒而言,並不希望在這一輪大潮中成為一名看客。在採訪中,多位專家和行業人士雖然對長城和張裕的新政表示樂觀,但對於國產葡萄酒行業依然憂心忡忡。

據李士禕透露,通過去年年底的一系列改革,今年前兩個月裡,中糧長城已經開始恢復增長,整體銷售增長39%,今年銷售可以重回20億元。

在李士禕看來,2018年國產葡萄酒將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恢復增長,未來3到5年中,進口葡萄酒依然將保持較高的增速,國產酒的增速還要落後於進口酒,主要是由於國內葡萄種植和產業基礎不足以支撐國產酒高速發展。下一步希望可以和張裕一起做大做強國產葡萄酒,以對抗進口酒對行業的衝擊。

但業內對國產酒復蘇這一說法並不認同,葡萄酒商業觀察總編輯楊征建認為,國產葡萄酒的反彈可能還是部分企業的業績反彈,但整體行業能否反彈還有待觀察。

在4月18日舉行的2018年中國酒業協會葡萄酒分會理事會會議上,中國酒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王琦表示,目前國內生產葡萄酒的企業單位有807家,總產量100萬千升,但是2017年利潤和銷售額都有不小幅度的下降。

王琦痛心地表示,在2017年在新疆考察的時候發現,行業下滑老百姓得不到利潤,很多葡萄苗都被砍掉了。

進口酒的衝擊有多大,行業中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國產葡萄酒的總產量為100萬噸,下滑5%,進口葡萄酒總量為55萬噸,增長15%。

一位元不願透露姓名的行業人士給記者算了另外一組數位,在國產酒的100萬噸中,有18萬噸是進口的散酒;由於統計口徑可能存在重複,因此國內實際上葡萄酒產量可能只有60萬噸,而進口酒的總數是55萬噸+18萬噸散酒,實際上進口已經遠超國內。雖然他很排斥將國產和進口對立,但進口酒確實搶佔了不小的一塊市場份額。

目前行業內對於這一輪國產葡萄酒下滑,歸罪於當初“門開得太大”,尤其是零關稅的國家越來越多,希望採取一定的措施限制進口酒的湧入。

但王琦對此表示,進口酒的大門已經打開,就別幻想再關上,一直以來,國內葡萄酒行業強調客觀的問題比較多,而主觀問題強調得比較少,讓人擔心,而如今客觀現實就這樣,國內企業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改變自身,來適應這個環境。

據瞭解,下一個階段,中國酒業協會正在試圖推動國內葡萄酒行業進一步發展,包括在稅收上爭取國家支持。在2017年底,中酒協曾向有關部門要政策,希望減免葡萄酒10%的消費稅,而據透露,近期國家部門已經成立了調研組。

此外中酒協還準備成立相應的戰略指導委員會等機構,對企業進行技術支援和品牌宣傳上的説明,加速酒莊酒和小產區化發展,同時包括舉行葡萄種植師、釀酒師大賽,推動國內葡萄酒行業的發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