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有些人,在職場上一開口就輸了

文 | 柯 南

海豚原創 第128篇

01

上周, 去我做諮詢輔導的一家公司回訪, 旁聽了一場他們的季度經營會議。

進入會議室的時候, 正好有位事業部的年輕同事在向大家彙報上個季度的情況:

Ermmm, 上個季度我們事業部是虧損的, 費用上有點超支了……

然後, 銷售額還算是達到季度目標的, 但是……貌似目標本身設得也不是很挑戰……

但無論如何, 我們整個團隊能夠團結一致完成目標, 這點還是值得肯定的。

唯一, 就是費用這一塊, 明顯超了預算, 導致最後的虧損……

說實話, 當時整個會議室的人聽得有點懵, 我也沒有摸到門道, 努力在想這個事業部到底是什麼情況。

這時候, 事業部的總經理趕緊出來救場, 補充說明了幾句, 才讓大家明白了那位年輕同事想表達的意思。

小夥子也覺得挺不好意思的, 吐吐舌頭, 悻悻地從台前退了下來。 我看事業部總經理的臉色, 有點塌下來的意思。

通常, 我們講話會分為兩種,

一種, 是生活中的講話, 和家人、朋友、同事的閒聊。 這種不需太多的構思, 從哪兒開始講起都沒有問題, 一般來說, 從事情的起源開始, 一步一步地往下講就可以了。

另一種, 是職場上的講話, 比如說會議上的發言, 向客戶或同事做一個主題報告, 或者, 跟你的老闆單獨彙報一項工作。 這種講話, 就要講究說話的構思和技巧, 需要能簡潔而清晰地讓對方理解你的意思。

本質上, 是基於邏輯思維的語言組織。

如果用生活中的方式, 在職場上講話, 體現的不僅是你的不專業和稚嫩, 更糟糕的是, 暴露了你底層薄弱的邏輯思維能力。

這些人, 在職場上一開口就輸了。

02

那麼, 這位年輕同事的問題, 到底出在哪裡呢?

我們先來看看, 他想表達的意思可能是什麼:

1)上季度是虧損的;

2)虧損的原因在於費用超支;

3)銷售額完成了既定目標;

4)但目標定得可能有點低;

5)團隊成員團結一致完成目標, 是值得肯定的;

6)費用預算, 是最大的挑戰。

但是, 他並沒有很好地考慮這些內容之間的邏輯關係,

而是想到哪兒, 說到哪兒。

要讓自己的講話表達更清晰易懂, 首先一定要對自己想說的話, 做以下3個層次的分類:

必須說:哪些, 是絕對需要講的內容;

補充說:哪些, 是備註資訊, 是補充說明的內容;

不必說:哪些, 是不說也沒問題的內容。

以剛才那位年輕同事的案例來講, 必須說的內容是:

1)上季度是虧損的;

2)虧損的原因在於費用超支;

3)銷售額完成了既定目標。

因為背後的邏輯是,

收支(盈虧)= 收入(銷售額)- 支出(費用)

把這三點講清楚了, 問題的主幹就講清楚了。 剩下的內容, 都是主幹以外的枝葉, 屬於備註資訊, 是補充說明的部分。

所以, 同樣這個意思, 變換成邏輯而高效的表達的話, 應該是:

首先, 講問題的主幹:

上個季度, 我們事業部是虧損的。 主要原因是, 銷售達成了目標, 但費用超支了。

然後, 講需要補充的備註資訊:

銷售部分, 我們的目標定得有點低;費用目標, 對我們來說有很大挑戰。

最後, 關於“團隊成員團結一致達成目標”部分, 儘管有在會議上給自己團隊打氣、爭分的因素, 但鑒於整體上“銷售目標定得有點低”且“費用目標也沒達成”的狀況,其實在這裡說這句話是很無力的,反而讓整段發言顯得資訊混亂,甚至,有蒼白的“邀功”嫌疑。

所以,這一段,應該是屬於“不說也沒有問題的內容”。

事先建立“必須說”、“補充說”、“不必說”的分層梳理,是職場上高效表達的第一步,是開口說話前,首先要構思的事情。

03

今天早上,我參加了一位同事跟一家汽車經銷商客戶做的專案回饋回會議。客戶委託我們做一個現狀調研,一位新來的實習生同事,代表團隊向對方回饋調研結果。

由於對方總經理也來參加會議,小姑娘明顯有些緊張:

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我們認為,貴公司在服務上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當然,這只是基於問卷調研的結果,不見得可以確認貴公司的服務真的不好……我們後續還會對客戶做深入訪談。

估計,當時對方的總經理也是聽得雲裡霧裡——到底想表達的核心是什麼?

其實,如果按照 “必須說” + “補充說”,並去掉“不必說”的方法來重新構思這段話的話,可以是這樣的:

首先,明確地講清楚事情的主幹(必須說):

問卷調研的結果顯示,貴公司在服務上存在一些問題,導致返場客戶減少,並最終導致近期銷售額的下降。

然後,再講備註資訊(補充說):

目前這個結論,是基於單純的問卷調研得出的,我們後續還會對客戶做深入的訪談來驗證確認。

其他無關的資訊和累贅的表述,就大膽地捨棄。

這樣的表達就會清晰很多,幹練很多。

所以,我們平時養成了生活中自然而然的講話習慣,但是,這種習慣如果直接帶到職場上,會帶來很大的問題。

不加構思和事先準備的講話,不僅影響他人對你的理解,也會直接導致別人對你專業能力和素質潛力的質疑。

一旦造成了這種印象,在客戶那邊,是丟生意;在老闆那邊,是丟前程。

在職場上最怕的是,一開口,就輸了。

開口之前,從構思開始。

但鑒於整體上“銷售目標定得有點低”且“費用目標也沒達成”的狀況,其實在這裡說這句話是很無力的,反而讓整段發言顯得資訊混亂,甚至,有蒼白的“邀功”嫌疑。

所以,這一段,應該是屬於“不說也沒有問題的內容”。

事先建立“必須說”、“補充說”、“不必說”的分層梳理,是職場上高效表達的第一步,是開口說話前,首先要構思的事情。

03

今天早上,我參加了一位同事跟一家汽車經銷商客戶做的專案回饋回會議。客戶委託我們做一個現狀調研,一位新來的實習生同事,代表團隊向對方回饋調研結果。

由於對方總經理也來參加會議,小姑娘明顯有些緊張:

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我們認為,貴公司在服務上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當然,這只是基於問卷調研的結果,不見得可以確認貴公司的服務真的不好……我們後續還會對客戶做深入訪談。

估計,當時對方的總經理也是聽得雲裡霧裡——到底想表達的核心是什麼?

其實,如果按照 “必須說” + “補充說”,並去掉“不必說”的方法來重新構思這段話的話,可以是這樣的:

首先,明確地講清楚事情的主幹(必須說):

問卷調研的結果顯示,貴公司在服務上存在一些問題,導致返場客戶減少,並最終導致近期銷售額的下降。

然後,再講備註資訊(補充說):

目前這個結論,是基於單純的問卷調研得出的,我們後續還會對客戶做深入的訪談來驗證確認。

其他無關的資訊和累贅的表述,就大膽地捨棄。

這樣的表達就會清晰很多,幹練很多。

所以,我們平時養成了生活中自然而然的講話習慣,但是,這種習慣如果直接帶到職場上,會帶來很大的問題。

不加構思和事先準備的講話,不僅影響他人對你的理解,也會直接導致別人對你專業能力和素質潛力的質疑。

一旦造成了這種印象,在客戶那邊,是丟生意;在老闆那邊,是丟前程。

在職場上最怕的是,一開口,就輸了。

開口之前,從構思開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