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濟南各種美食的年齡,你都知道嗎?

濟南菜大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 古稱曆下菜, 早在西元6世紀的《齊民要術》中就記載有濟南菜煮骨湯以調味的情況。 濟南菜起自魯西, 立足省城, 吸收各家特長, 形成獨特風味。 那麼, 你知道濟南各種名菜的歷史嗎?

甜 沫

關於甜沫的來歷, 版本很多。 主要的一個是, 明初永樂十九年, 朱棣遷都北京之後, 設光祿寺為禮儀祭拜之地。 為了祈福江山社稷, 光祿寺研製了一個以稷(小米)為基底的粥, 命名為茶湯。 在祭祀拜天之時, 賜文武百官各一碗, 敬畏上天。 明代天順元年(1457), 明英宗朱祁鎮命光祿寺將此膳食技藝傳到濟南德王府(德王是英宗次子朱見潾), 後來改善為山東茶湯, 並又在茶湯的基礎上, 在小米麵裡加入薑與胡椒, 演化出了香辣的小米粥, 並稱之為甜沫。

油 旋

油旋又叫“油旋回”, 外皮酥脆, 內瓤柔嫩, 蔥香透鼻, 因其形似螺旋, 表面油潤呈金黃色, 故名油旋。 相傳油旋是清朝時期的齊河徐氏三兄弟去南方闖蕩時在南京學來的, 油旋在南方的口味是甜的, 徐氏兄弟來濟南後依據北方人的飲食特點將油旋的口味改成鹹香味, 一直傳承至今。 清代顧仲編著的《養小錄》中這樣記載油旋的製作:“……和麵作劑,

擀開。 再入油成劑, 擀開。 再入油成劑, 再擀如此七次。 灶烙之, 甚美。 ”據說道光年間濟南城裡的鳳集樓是較早經營油旋的店家, 光緒二十年開業的“文升園”飯莊, 曾以經營油旋等眾多地方小吃而聞名泉城。

九轉大腸

九轉大腸以豬大腸為主料, 砂仁、肉桂、豆蔻、蔥薑絲等佐料,

先煎, 後炒, 再燒, 反復多次製成, 是清朝光緒初年濟南九華林酒樓店主首創, 開始名為“紅燒大腸”, 後經過多次多次改進, 紅燒大腸味道進一步提高。 許多著名人士在該店設宴時均備“紅燒大腸”一菜, 一些文人雅士食後, 感到此菜確實與眾不同, 別有滋味, 為取悅店家喜“九”之好, 並稱讚廚師製作此菜像道家“九煉金丹”一樣精工細作, 便將其更名為“九轉大腸”, 表示其製作過程複雜與成菜的珍貴。

濟南烤鴨

濟南烤鴨色澤紅潤, 外皮酥脆, 肉質鮮嫩, 味道香醇, 肥而不膩。 將烤鴨切成片, 配以黃瓜條、章丘大蔥、甜麵醬等, 用荷葉餅卷起, 食之味道極佳。 為保證濟南烤鴨的傳統風味, 鴨坯一般選用當年的健壯公鴨, 並堅持使用秫秸或無異味的幹樹枝烘烤。 明末清初, 濟南各大酒樓飯莊已廣為經營。 清道光年間的德和樓烤鴨店和光緒年間的文和樓、東興樓製作的烤鴨最為著名, 《老殘遊記》中亦有濟南烤鴨上席的情節。 100多年前進京開設了全聚德烤鴨店, 此菜從此聞名華夏。

把子肉

相傳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三結義,俗語“拜把子”。張飛是屠戶,擅長殺豬燉肉。哥仨拜也拜完了,就把豬肉萱花豆腐,弄在一個鍋裡煮。後來,隋朝時魯地的一位名廚將此做法進行了完善,精選帶皮豬肉放入罎子燉,靠秘制醬油調味,燉好的把子肉肥不膩、瘦不柴,色澤鮮亮,入口醇香,深受老百姓的喜愛。這樣的做法和劉關張結拜兄弟的傳奇結合,就成了今天的把子肉。老濟南把子肉的精彩便是有肥肉的存在,才能產生出肥而不膩的上佳口感。把子肉雖由濃油赤醬熬制,卻並不鹹,剛好用來下飯。而一口飯一口肉的搭配,就恰好把米香和肉香統統帶了出來。

奶湯蒲菜

奶湯蒲菜是濟南地區的傳統風味名菜之一,早在明清時期便極有名氣。奶湯蒲菜以大明湖出產的鮮蒲菜(香蒲根莖)為主料,配苔菜花、冬菇、火腿片加奶湯烹製而成,湯呈乳白色,蒲菜脆嫩鮮香倍增,入口清淡味美,是高檔宴席之上乘湯菜,素有“濟南湯菜之冠”的美譽,又歷來被人們譽為濟南第一湯菜。

酥 鍋

酥鍋是濟南人的傳統春節食品之一,起源於清朝初期的淄博博山,後來傳入濟南。酥鍋因天氣寒冷便於多日存放,老少、酒飯皆宜,味道酥爛醇香,回味無窮。即可登上大雅之堂,又可下得百姓餐桌。所以,深受濟南人喜愛!如果在家招待客人,隨意挑選幾樣愛吃的酥菜拼一下,就是一盤風味獨特的美食,“魚酥肉爛、酸鹹甜香、形態晶瑩、色似琥珀”,這16個字體現的正是濟南酥鍋的色香味形。

罎子肉

罎子肉始於清代,是濟南傳統特色菜肴,據傳首先創制該菜的是濟南鳳集樓飯店。大約一百多年前,該店廚師用豬肋條肉加調味和香料,放人瓷壇中慢火煨煮而成。其特點是色澤紅潤,湯濃肉爛,肥而不膩,口味清香,因肉用磁壇燉成,故名“罎子肉”。

黃家烤肉

黃家烤肉起源於明末清初,由黃氏家族創制,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黃家烤肉的製作材料有健康活豬、大茴香、小茴香等。因其整豬烤炙,製作工藝獨特,皮黃酥脆、外焦裡嫩、肥而不膩、可以久放長存,早在清朝時就頗有名氣,並由著名商賈孟洛川帶入宮廷,受到慈禧太后的褒獎。

孟家扒蹄

孟家扒蹄起源於二十世前期,當時位於今五龍潭公園西南側的“文升園”是老濟南人盡皆知的名飯莊,文升園的招牌菜是叫“罐兒蹄”。到了1981年,“罐兒蹄”經過挖掘創新,吸其精華,自成一家,逐漸發展成了現在的孟家扒蹄。

以上列舉的特色菜肴只是部分

畢竟濟南是歷史文化名城

美食文化名揚天下

隨著各民族的融合

著名美食可遠不止這些

如果您有什麼補充的

歡迎在評論區中分享

老濟南文化傳承者獨家整理

把子肉

相傳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三結義,俗語“拜把子”。張飛是屠戶,擅長殺豬燉肉。哥仨拜也拜完了,就把豬肉萱花豆腐,弄在一個鍋裡煮。後來,隋朝時魯地的一位名廚將此做法進行了完善,精選帶皮豬肉放入罎子燉,靠秘制醬油調味,燉好的把子肉肥不膩、瘦不柴,色澤鮮亮,入口醇香,深受老百姓的喜愛。這樣的做法和劉關張結拜兄弟的傳奇結合,就成了今天的把子肉。老濟南把子肉的精彩便是有肥肉的存在,才能產生出肥而不膩的上佳口感。把子肉雖由濃油赤醬熬制,卻並不鹹,剛好用來下飯。而一口飯一口肉的搭配,就恰好把米香和肉香統統帶了出來。

奶湯蒲菜

奶湯蒲菜是濟南地區的傳統風味名菜之一,早在明清時期便極有名氣。奶湯蒲菜以大明湖出產的鮮蒲菜(香蒲根莖)為主料,配苔菜花、冬菇、火腿片加奶湯烹製而成,湯呈乳白色,蒲菜脆嫩鮮香倍增,入口清淡味美,是高檔宴席之上乘湯菜,素有“濟南湯菜之冠”的美譽,又歷來被人們譽為濟南第一湯菜。

酥 鍋

酥鍋是濟南人的傳統春節食品之一,起源於清朝初期的淄博博山,後來傳入濟南。酥鍋因天氣寒冷便於多日存放,老少、酒飯皆宜,味道酥爛醇香,回味無窮。即可登上大雅之堂,又可下得百姓餐桌。所以,深受濟南人喜愛!如果在家招待客人,隨意挑選幾樣愛吃的酥菜拼一下,就是一盤風味獨特的美食,“魚酥肉爛、酸鹹甜香、形態晶瑩、色似琥珀”,這16個字體現的正是濟南酥鍋的色香味形。

罎子肉

罎子肉始於清代,是濟南傳統特色菜肴,據傳首先創制該菜的是濟南鳳集樓飯店。大約一百多年前,該店廚師用豬肋條肉加調味和香料,放人瓷壇中慢火煨煮而成。其特點是色澤紅潤,湯濃肉爛,肥而不膩,口味清香,因肉用磁壇燉成,故名“罎子肉”。

黃家烤肉

黃家烤肉起源於明末清初,由黃氏家族創制,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黃家烤肉的製作材料有健康活豬、大茴香、小茴香等。因其整豬烤炙,製作工藝獨特,皮黃酥脆、外焦裡嫩、肥而不膩、可以久放長存,早在清朝時就頗有名氣,並由著名商賈孟洛川帶入宮廷,受到慈禧太后的褒獎。

孟家扒蹄

孟家扒蹄起源於二十世前期,當時位於今五龍潭公園西南側的“文升園”是老濟南人盡皆知的名飯莊,文升園的招牌菜是叫“罐兒蹄”。到了1981年,“罐兒蹄”經過挖掘創新,吸其精華,自成一家,逐漸發展成了現在的孟家扒蹄。

以上列舉的特色菜肴只是部分

畢竟濟南是歷史文化名城

美食文化名揚天下

隨著各民族的融合

著名美食可遠不止這些

如果您有什麼補充的

歡迎在評論區中分享

老濟南文化傳承者獨家整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