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馮驥才提出保護的天津第一座山村,薊縣西井峪,村裡全是石頭房子

薊縣縣城以北, 是國家級地質剖面自然保護區——中上元古界地質剖面自然保護區。 這裡有座形似筆架的山峰, 叫府君山, 又名峪峒山。

山后有一座高低起伏、依山而建的小山村, 名為西井峪村, 村裡全是石頭房子, 所以又叫石頭村。 往周圍遠望, 高處是梯田石壩、懸崖溝壑、裸石陡坡;小村重重疊疊, 遠看像城堡, 近看如迷宮。

據當地傳說, 明末戍邊將領周玉基, 陣亡後葬於峪峒山腳下, 他的家眷從北京通州遷來為他守陵, 後來在這兒定居, 聚成村落, 所以現在西井峪村大部分原住民都姓周, 多少有些血緣關係。

西井峪村周圍的葉岩、石英砂岩、白雲岩等岩層斷面, 形成於距今18至8億年之前, 被譽為“裸露在東方大地上的萬卷史書”。 當地村民就地取材,

往地底下挖, 少則一尺多則兩米就能取到石材, 石材用來建屋, 留下的坑, 日後做蓄水池。 如今村子裡大多數男人, 仍都掌握著蓋石頭房子這一傳統技藝。

西井峪村占地4148畝, 其中耕地110畝, 林地3688畝, 村占地350畝, 住著近200戶村民。 村裡完整保留下來28座石頭房子, 最早的建於清代, 幾百年來, 歷經戰火、地震, 石頭房子仍保存完好。

到西井峪村有兩條路, 一條是從薊縣縣城府君山公園牌坊, 徒步走石階爬過山頂, 順山路下到山坳;另一條是走牌坊西側那條蜿蜒曲折的柏油小路, 繞到後山進村。 村子入口叫“穿雲洞”,

傳說二郎神曾在這兒經過。 天氣潮濕時, 洞口有層層迷霧。 過去村裡人下山沒有路, 出村只能從這洞裡通過, 然後沿羊腸小徑下山。

西井峪村有“五景十坊三十院”。 五景是指石頭廣場、萬卷石書、穿雲晚眺、壽山福水、天龍覓蹤等五處自然景觀;十坊包括皮影坊、草編坊、縫秀坊、根雕坊、泥塑坊, 石藝坊、豆腐坊、煎餅坊、菜幹坊、漏粉坊;三十院是用石頭建成的農家院。

石頭村依山而建,村內街坊小巷幽深寧靜,滿村都是石階石巷、石房石院、石碾石磨、石桌石凳、石槽石盆,人在其中,仿佛穿行在石頭森林。石頭鋪就的路面,因常年有人行走被磨得光滑明亮;石碾、石磨、石桌、石凳都是過去村民常用之物,少說有幾十年歷史,現在都成了飽經歲月的展品。

石頭鋪就地面的圓形廣場在村子中心位置,廣場上有一口老井,兩株三百多年的老核桃樹。多年前廣場這個位置,是村裡最老的房子,後來改成了小學校,村民常在學校旁邊的小操場開大會、看露天電影。

石頭村裡的石頭民宿農家院,一般來說都是前後兩進院子,前院由門樓、東西廂房與正房合圍,西南角有茅房、豬圈,院子裡種著蔬菜、果樹、花草。正房三間,明間是穿堂兼灶間,兩側兩間廂房,後院是柴房,後院裡搭著葡萄架。

小村偏居一隅,交通不便,村民長期保持了“農忙時,采山石;農閒時,皮影戲”的生活狀態,村裡至今保留著傳統曲藝皮影戲班,逢年過節就有演出,不過,如今會演皮影戲的大多已是古稀之齡,面臨了後繼無人的現狀。

村民的生活仍然質樸,他們用玉米葉子、荊條、稻草製成鳥窩、蟈蟈籠、小簍、蓋簾;以手工縫製肚兜、貓鞋、虎鞋、兔鞋;用石碾磨糧食,喝井水,在自家小院種菜,用傳統的漏粉方式做粉條,用爐灶燒火做飯,每到中午和傍晚,村子裡就會升起嫋嫋炊煙,一派安詳景致。

石頭村距薊縣縣城只有2.5公里,與繁華的漁陽古城一山之隔。因為離得近,所以,村裡的年輕人大多在縣城工作,在縣城買房,離開老村老房的人漸漸多起來。這些年村裡也蓋了幾處小二樓,與石頭村的石頭風格不太搭調,因為村民收入增多,生活水準提高,對於居住環境要求也高了,不滿足住在石頭房裡。

2012年4月,第一批646個中國傳統村落名單公佈,天津薊縣漁陽鎮古石頭村——西井峪村,是當時天津唯一入選的村莊。石頭村也一直在挖掘自身的文化。2001年,導演謝晉與學者馮驥才一起來村裡為電影《石頭說話》拍外景。解海龍、莫毅等攝影家也慕名而來,駐村采風創作。天津攝影家莫毅走遍村裡每個角落,最終定在三區92號村民家中進行拍攝。這是一座建在半山腰的石頭老房子,院子裡視野開闊,房子古味十足,莫毅在此拍攝了一組題為《城市在山村裡呼吸》的作品。

西井峪村旁邊原來還有東井峪村。80年代,東井峪村吃不上水,全村搬遷到別的地方,有的農民走時把房子上的木頭拆走,但房子和果樹還在,院子裡雜草叢生,遠遠看去像一座廢棄的古堡,其實也是一處特殊的景致。(文:何玉新)

石頭村依山而建,村內街坊小巷幽深寧靜,滿村都是石階石巷、石房石院、石碾石磨、石桌石凳、石槽石盆,人在其中,仿佛穿行在石頭森林。石頭鋪就的路面,因常年有人行走被磨得光滑明亮;石碾、石磨、石桌、石凳都是過去村民常用之物,少說有幾十年歷史,現在都成了飽經歲月的展品。

石頭鋪就地面的圓形廣場在村子中心位置,廣場上有一口老井,兩株三百多年的老核桃樹。多年前廣場這個位置,是村裡最老的房子,後來改成了小學校,村民常在學校旁邊的小操場開大會、看露天電影。

石頭村裡的石頭民宿農家院,一般來說都是前後兩進院子,前院由門樓、東西廂房與正房合圍,西南角有茅房、豬圈,院子裡種著蔬菜、果樹、花草。正房三間,明間是穿堂兼灶間,兩側兩間廂房,後院是柴房,後院裡搭著葡萄架。

小村偏居一隅,交通不便,村民長期保持了“農忙時,采山石;農閒時,皮影戲”的生活狀態,村裡至今保留著傳統曲藝皮影戲班,逢年過節就有演出,不過,如今會演皮影戲的大多已是古稀之齡,面臨了後繼無人的現狀。

村民的生活仍然質樸,他們用玉米葉子、荊條、稻草製成鳥窩、蟈蟈籠、小簍、蓋簾;以手工縫製肚兜、貓鞋、虎鞋、兔鞋;用石碾磨糧食,喝井水,在自家小院種菜,用傳統的漏粉方式做粉條,用爐灶燒火做飯,每到中午和傍晚,村子裡就會升起嫋嫋炊煙,一派安詳景致。

石頭村距薊縣縣城只有2.5公里,與繁華的漁陽古城一山之隔。因為離得近,所以,村裡的年輕人大多在縣城工作,在縣城買房,離開老村老房的人漸漸多起來。這些年村裡也蓋了幾處小二樓,與石頭村的石頭風格不太搭調,因為村民收入增多,生活水準提高,對於居住環境要求也高了,不滿足住在石頭房裡。

2012年4月,第一批646個中國傳統村落名單公佈,天津薊縣漁陽鎮古石頭村——西井峪村,是當時天津唯一入選的村莊。石頭村也一直在挖掘自身的文化。2001年,導演謝晉與學者馮驥才一起來村裡為電影《石頭說話》拍外景。解海龍、莫毅等攝影家也慕名而來,駐村采風創作。天津攝影家莫毅走遍村裡每個角落,最終定在三區92號村民家中進行拍攝。這是一座建在半山腰的石頭老房子,院子裡視野開闊,房子古味十足,莫毅在此拍攝了一組題為《城市在山村裡呼吸》的作品。

西井峪村旁邊原來還有東井峪村。80年代,東井峪村吃不上水,全村搬遷到別的地方,有的農民走時把房子上的木頭拆走,但房子和果樹還在,院子裡雜草叢生,遠遠看去像一座廢棄的古堡,其實也是一處特殊的景致。(文:何玉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