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夏承燾:化鶴歸遲,拜鵑淚盡,關塞舊夢難尋(上)韋力撰

夏承燾被譽之為“民國四大詞人”之一, 這種說法的出處最早本自施議對, 他在《真傳與門徑:民國四大詞人》一文中稱:“在尋求詞學音理方面, 民國以來, 吳梅為之開先, 四大詞人夏承燾、唐圭璋、龍榆生、詹安泰, 承接其餘緒, 並且進一步加以發揚光大。 ”也有人對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比如劉夢芙在《“五四”以來詞壇點將錄》中也列出了民國四大詞人, 此次則為夏承燾、錢仲聯、饒宗頤和龍榆生, 這裡面沒有了唐圭璋和詹安泰。 劉夢芙把唐圭璋退到了撲天雕李應的位置, 而詹安泰成為了霹靂火秦明, 但無論怎樣,

這兩種排列方式都是把夏承燾放在了第一位。

劉夢芙在《“五四”以來詞壇點將錄》中, 把夏承燾排列在“天魁星呼保義宋江”的位置, 他在該篇中稱:“‘五四’以來詞壇, 公推夏翁瞿禪為一代詞宗。 ”可見劉夢芙認為在民國詞壇中, 夏承燾當坐第一把交椅。 而這“一代詞宗”的來由, 據說是胡喬木多次對夏承燾的讚譽, 於是這句話成為了後世在誇讚夏承燾時, 時常引用的詞語。

既然如此, 那他跟另外幾位詞人相比, 是怎樣的情形呢?劉夢芙在該篇中接著說:“同輩中唐圭璋、龍榆生與夏翁並稱二十世紀詞學三大宗師, 龍長於理論批評, 唐功在編纂文獻, 而於創作, 皆未足與瞿禪齊驅並駕。 龍氏卒于‘文革’初, 詞作雖豐, 有駁雜不純處, 學彊村融入東坡,

尚未到渾化之境;唐於1949年後倚聲絕少, 偶為小令, 應酬世事, 平實無奇;夏則精進不止, 老而彌健。 《天風閣詞前後編》存詞四百五十餘闋, 淵深海闊, 霞蔚雲蒸, 具稼軒之雄奇無其粗率, 白石之清峭無其生硬, 碧山之沈鬱無其衰颯, 複間有秦郎之婉秀, 東城、於湖之超逸, 集諸家之美以臻大成。 ”

由此可知, 無論是施議對, 還是劉夢芙, 怎樣排列四大詞人, 這其中都有夏承燾的位置, 並且都把他視之為首位。 只是劉夢芙把唐圭墇和詹安泰排在了後面, 而換上了錢仲聯和饒宗頤。 這樣的換法是否合理, 馬大勇在《晚清民國詞史稿》中作出了這樣的評判:“兩家相較, 我更傾向于劉先生以創作為評價本位的思路, 然而見仁見智, 單純從創作角度著眼,

竊以為饒宗頤詞體之美較欠, 龍榆生才情未至高境, 兩家成就皆不能足四大之數。 錢仲聯之詞極佳, 而一生心血, 絕多在詩, 詞作數量極少, 稱之大詞人, 難免欺人, 故終究難奪‘施版’中詹安泰之席位。 ”

由這段話可知, 馬大勇更傾向于施議對的排列。 且不管專家們怎麼爭論, 但他們都看重夏承燾詞學史上的成就, 比如施議對在《真傳與門徑》一文中, 評價夏承燾說:“夏氏被尊稱一代詞宗, 亦一代詞的綜合。 而唐、龍、詹三氏, 於中國詞學文獻學、中國詞學乃至中國詞學文化學, 各有開創之功, 對於聲學研究, 亦在所當行。 讀書閱人, 開拓智域。 夏、唐、龍、詹四家, 既已為聲學樹立典範, 後昆追步, 目標明確, 必將事半而功倍。 ”

夏承燾喜歡填詞,

這件事跟林鶤翔有很大關係。 林鶤翔是浙江吳興人, 晚清於朝中任職, 進入民國後曾任駐日學生處監督, 而他喜歡填詞, 也是受同事的影響。 林鶤翔在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對於他的詞作, 葉公綽誇讚說:“鐵尊詞深得彊村翁神髓, 短調尤勝, 可謂升堂入室。 ”(《文篋中詞》)

林鶤翔撰《半櫻詞續》二卷, 民國二十七年序排印本, 夏承燾序一

林鶤翔撰《半櫻詞續》二卷, 民國二十七年序排印本, 夏承燾序二

葉公綽的如此誇讚, 跟林鶤翔的經歷有較大的關係。 當年林曾經給朱祖謀和況周頤寫信, 向他們請教作詞的方法。 而夏敬觀在《忍古樓詞話》中稱:“香山楊鐵夫玉銜,吳興林鐵錚鶤翔,皆漚尹侍郎之弟子。鐵夫著有《抱香室詞》,鐵錚著有《半櫻詞》,造詣皆極精深,力避凡近。”可見林當年已經拜朱祖謀為師。1920年,因為日本留學生經費問題無法得到解決,林提出辭職,轉而代理浙江甌海道尹,正是這個階段,他拜朱祖謀和況周頤為師。

一年之後,也就是到了1921年,林在溫州創立了名為“甌社”的詞社,該社當時的成員有十幾位,其中就有夏承燾,而這些人共同的奉林鶤翔為師。再後來,林又參與了如社和午社的發起,所以他被稱之為民國詞壇的著名活動家。

雖然林鶤翔拜朱祖謀為師,但他與朱在詞風上並不相同,比如施議對在《當代詞綜》中說林昆翔的詞“學于朱祖謀而旨趣稍異”。他們之間有著怎樣的差異呢?馬大勇認為:“大抵旨林氏詞較明爽,不走夢窗、彊村密晦一路”。而夏承燾在評價其師林鶤翔時,也說:“師之於詞,固取徑周吳而親炙彊翁者。今誦其傷亂哀時諸什,取諸肺肝而出以宮徴,真氣母音,已非周吳之所能囿。”(《半櫻詞續序》)

林鶤翔撰《半櫻詞續》二卷,民國二十七年序排印本

而後,馬大勇在其專著中引用了三首林鶤翔的詞作,其中被後世較為誇讚的一首是《南浦·丙寅仲春,津京戰事正劇,間道入都,和馮息廬韻》:

層樓吊月,夜沉沉,煙語隔紋紗。風雨無端淒戾,門閉萬人家。聽到杜鵑啼徹,又依然、斷夢殢天涯。被曉鐘催起,玉欄幹外,還剩兩三花。

贈策故人情重,問垂柳、何處系征槎。錦瑟昨宵欹醉,弦柱惜年華。鈿約鏡盟如舊,幾新妝、再見鬢邊鴉。算飄零誰最,替彈別淚與琵琶。

由以上可知,林鶤翔為朱祖謀的弟子,而夏承燾又是林鶤翔的弟子,因此夏承燾可以稱之為朱祖謀的再傳弟子。其實,在甌社時期,林鶤翔就把夏承燾的作品寄給朱祖謀和況周頤看,請他們予以指點,再後來,經過龍榆生的介紹,夏承燾先是跟朱祖謀進行通信,而後他又親自拜見彊村。對於這樣的交往,夏承燾在《自述:我的治學道路》中稱:“那期間,直到彊村老人病逝為止,我們通了八九回信,見了三四次面。每次求教,老人都十分誠懇地給予開導。老人博大、虛心,態度和靄,這對於培養年青人做學問的影響極大。”

可見,夏承燾的詞學觀,雖說是受林鶤翔影響,但也從朱祖謀那裡得到了一些傳承。可是,從他的《天風閣學詞日記》中,卻能讀到他對朱祖謀的詞風也有不認可的地方,比如他在1929年6月17日的日記中寫道:“閱《彊村語業》,小令少性靈語,長調堅煉,未忘塗飾,夢窗派固如是也。”夏承燾讀了朱祖謀的詞學專著後,認為朱的小令缺乏性靈之語。

其實,晚清四大詞人所組成的“臨桂詞派”本來就被後世稱為“夢窗派”餘緒,而該派的風格確實是本自吳文英。對於夏承燾本人,他也曾經尊奉朱祖謀的詞學觀,認真學習吳文英的詞作,並且他還寫過一篇《吳夢窗系年》,到了1932年時,夏承燾還寫完一部《夢窗詞集後箋》,而該書正是為補朱祖謀的《夢窗詞集小箋》而作。站在這個角度來說,夏承燾不但不反對夢窗詞風,而且在這方面還下過很大的功夫,可能也正因為如此吧,他更能瞭解夢窗詞派的弊端所在。然而他對朱祖謀的小令不以為然,比如他在1929年6月18日的日記中寫道:“閱彊村詞,偶有觸發,成一小詞,其茂密處終不能到,然小令亦非其所長也。”

既然夏承燾是這樣看待朱祖謀,那麼他怎麼看待自己的詞作呢?1942年時,他曾寫過一篇自序,到了1984年出版《天風閣詞集》時,以前言的形式發表了出來,我將其引用如下:

予年十四、五,始解為詩。偶於學侶處見《白香詞譜》,假歸過錄。試填小令,張震軒師嘗垂賞《調笑令》結句:“鸚鵡鸚鵡,知否夢中言語”二句,以朱筆加圈。一九二〇年,林鐵尊師宦遊甌海,與同裡諸子結甌社,時相唱和。是時,得讀常州張惠言、周濟諸家書,略知詞之源流正變。林師嘗以甌社諸子所作,請質於況蕙風、朱彊村先生。其年秋,出遊冀、陝。在陝五年,治宋明儒學,頗事博覽。二十五歲歸裡,僦居鄰籀園圖書館。其後,客授嚴州,乃重理詞學。並時學人,方重乾嘉考據。予既稍涉群書,遂亦稍稍摭拾詞家遺掌。三十左右,居杭州之江十年。講誦之暇,成詞人年譜數種,而詞則不常作。抗戰以後,違難上海,棖觸時事,輒借長短句為之發抒。林師與吷庵、鶴亭、眉孫諸老結午社,予亦預座末。拈題選調,雖不耐為,而頗得諸老切磋之益。昔沈寐叟自謂“詩學深,詩功淺”,予於寐叟無能為役,自忖為詞,則正同此。故涉獵雖廣,而作者甘苦,心獲殊少。早年妄意合稼軒、白石、遺山、碧山為一家,終僅差近蔣竹山而已。

這一段話近似于夏承燾的詞學自傳,他稱自己在十四、五歲時才懂得作詩,後來他從同學處看到了《白香詞譜》,他將此書借回來後過錄,由此開始練習著填詞,最初學習的是小令。某天,他的老師在講述朱慶余《宮詞》中的“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一首時,讓夏承燾有所感觸,於是他就作了一首《調笑令》,其最末兩句受到了老師的大為誇讚。

1920年林鶤翔在溫州組建甌社,正是這個階段,他讀到了常州詞派等人的作品,由此漸漸瞭解了詞風的流變,再後來,林鶤翔把甌社諸弟子的作品呈給況周頤和朱祖謀進行批改。有一段時間夏承燾來到了北方任職,之後他又返回了故里,這個過程中他閱讀了不少與詞史相關的著作,再後來林鶤翔又跟冒鶴亭等人組建午社,夏承燾也參與其中,這些經歷都使得他在詞史方面有了越來越深的認識。而夏也自稱,他在早年志向如天高,想把辛棄疾、薑夔、元好問及王沂孫的詞風優點都摘取出來,匯在自己身上,那他將成為天下第一大詞人,可惜的是,經過多年的錘煉,夏承燾認識到自己完全無法實現這個理想,因為他認為自己的詞風最終也不過就是與蔣捷相近而已。

其實蔣捷也是位不錯的詞人,但夏承燾用“而已”來概括,仍然可見他的志向是何等的高遠,而自視又是何等的不凡,難怪他看不上朱祖謀的作品,因為他的眼光已經跨越過這個時代,直追兩宋。

而夏敬觀在《忍古樓詞話》中稱:“香山楊鐵夫玉銜,吳興林鐵錚鶤翔,皆漚尹侍郎之弟子。鐵夫著有《抱香室詞》,鐵錚著有《半櫻詞》,造詣皆極精深,力避凡近。”可見林當年已經拜朱祖謀為師。1920年,因為日本留學生經費問題無法得到解決,林提出辭職,轉而代理浙江甌海道尹,正是這個階段,他拜朱祖謀和況周頤為師。

一年之後,也就是到了1921年,林在溫州創立了名為“甌社”的詞社,該社當時的成員有十幾位,其中就有夏承燾,而這些人共同的奉林鶤翔為師。再後來,林又參與了如社和午社的發起,所以他被稱之為民國詞壇的著名活動家。

雖然林鶤翔拜朱祖謀為師,但他與朱在詞風上並不相同,比如施議對在《當代詞綜》中說林昆翔的詞“學于朱祖謀而旨趣稍異”。他們之間有著怎樣的差異呢?馬大勇認為:“大抵旨林氏詞較明爽,不走夢窗、彊村密晦一路”。而夏承燾在評價其師林鶤翔時,也說:“師之於詞,固取徑周吳而親炙彊翁者。今誦其傷亂哀時諸什,取諸肺肝而出以宮徴,真氣母音,已非周吳之所能囿。”(《半櫻詞續序》)

林鶤翔撰《半櫻詞續》二卷,民國二十七年序排印本

而後,馬大勇在其專著中引用了三首林鶤翔的詞作,其中被後世較為誇讚的一首是《南浦·丙寅仲春,津京戰事正劇,間道入都,和馮息廬韻》:

層樓吊月,夜沉沉,煙語隔紋紗。風雨無端淒戾,門閉萬人家。聽到杜鵑啼徹,又依然、斷夢殢天涯。被曉鐘催起,玉欄幹外,還剩兩三花。

贈策故人情重,問垂柳、何處系征槎。錦瑟昨宵欹醉,弦柱惜年華。鈿約鏡盟如舊,幾新妝、再見鬢邊鴉。算飄零誰最,替彈別淚與琵琶。

由以上可知,林鶤翔為朱祖謀的弟子,而夏承燾又是林鶤翔的弟子,因此夏承燾可以稱之為朱祖謀的再傳弟子。其實,在甌社時期,林鶤翔就把夏承燾的作品寄給朱祖謀和況周頤看,請他們予以指點,再後來,經過龍榆生的介紹,夏承燾先是跟朱祖謀進行通信,而後他又親自拜見彊村。對於這樣的交往,夏承燾在《自述:我的治學道路》中稱:“那期間,直到彊村老人病逝為止,我們通了八九回信,見了三四次面。每次求教,老人都十分誠懇地給予開導。老人博大、虛心,態度和靄,這對於培養年青人做學問的影響極大。”

可見,夏承燾的詞學觀,雖說是受林鶤翔影響,但也從朱祖謀那裡得到了一些傳承。可是,從他的《天風閣學詞日記》中,卻能讀到他對朱祖謀的詞風也有不認可的地方,比如他在1929年6月17日的日記中寫道:“閱《彊村語業》,小令少性靈語,長調堅煉,未忘塗飾,夢窗派固如是也。”夏承燾讀了朱祖謀的詞學專著後,認為朱的小令缺乏性靈之語。

其實,晚清四大詞人所組成的“臨桂詞派”本來就被後世稱為“夢窗派”餘緒,而該派的風格確實是本自吳文英。對於夏承燾本人,他也曾經尊奉朱祖謀的詞學觀,認真學習吳文英的詞作,並且他還寫過一篇《吳夢窗系年》,到了1932年時,夏承燾還寫完一部《夢窗詞集後箋》,而該書正是為補朱祖謀的《夢窗詞集小箋》而作。站在這個角度來說,夏承燾不但不反對夢窗詞風,而且在這方面還下過很大的功夫,可能也正因為如此吧,他更能瞭解夢窗詞派的弊端所在。然而他對朱祖謀的小令不以為然,比如他在1929年6月18日的日記中寫道:“閱彊村詞,偶有觸發,成一小詞,其茂密處終不能到,然小令亦非其所長也。”

既然夏承燾是這樣看待朱祖謀,那麼他怎麼看待自己的詞作呢?1942年時,他曾寫過一篇自序,到了1984年出版《天風閣詞集》時,以前言的形式發表了出來,我將其引用如下:

予年十四、五,始解為詩。偶於學侶處見《白香詞譜》,假歸過錄。試填小令,張震軒師嘗垂賞《調笑令》結句:“鸚鵡鸚鵡,知否夢中言語”二句,以朱筆加圈。一九二〇年,林鐵尊師宦遊甌海,與同裡諸子結甌社,時相唱和。是時,得讀常州張惠言、周濟諸家書,略知詞之源流正變。林師嘗以甌社諸子所作,請質於況蕙風、朱彊村先生。其年秋,出遊冀、陝。在陝五年,治宋明儒學,頗事博覽。二十五歲歸裡,僦居鄰籀園圖書館。其後,客授嚴州,乃重理詞學。並時學人,方重乾嘉考據。予既稍涉群書,遂亦稍稍摭拾詞家遺掌。三十左右,居杭州之江十年。講誦之暇,成詞人年譜數種,而詞則不常作。抗戰以後,違難上海,棖觸時事,輒借長短句為之發抒。林師與吷庵、鶴亭、眉孫諸老結午社,予亦預座末。拈題選調,雖不耐為,而頗得諸老切磋之益。昔沈寐叟自謂“詩學深,詩功淺”,予於寐叟無能為役,自忖為詞,則正同此。故涉獵雖廣,而作者甘苦,心獲殊少。早年妄意合稼軒、白石、遺山、碧山為一家,終僅差近蔣竹山而已。

這一段話近似于夏承燾的詞學自傳,他稱自己在十四、五歲時才懂得作詩,後來他從同學處看到了《白香詞譜》,他將此書借回來後過錄,由此開始練習著填詞,最初學習的是小令。某天,他的老師在講述朱慶余《宮詞》中的“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一首時,讓夏承燾有所感觸,於是他就作了一首《調笑令》,其最末兩句受到了老師的大為誇讚。

1920年林鶤翔在溫州組建甌社,正是這個階段,他讀到了常州詞派等人的作品,由此漸漸瞭解了詞風的流變,再後來,林鶤翔把甌社諸弟子的作品呈給況周頤和朱祖謀進行批改。有一段時間夏承燾來到了北方任職,之後他又返回了故里,這個過程中他閱讀了不少與詞史相關的著作,再後來林鶤翔又跟冒鶴亭等人組建午社,夏承燾也參與其中,這些經歷都使得他在詞史方面有了越來越深的認識。而夏也自稱,他在早年志向如天高,想把辛棄疾、薑夔、元好問及王沂孫的詞風優點都摘取出來,匯在自己身上,那他將成為天下第一大詞人,可惜的是,經過多年的錘煉,夏承燾認識到自己完全無法實現這個理想,因為他認為自己的詞風最終也不過就是與蔣捷相近而已。

其實蔣捷也是位不錯的詞人,但夏承燾用“而已”來概括,仍然可見他的志向是何等的高遠,而自視又是何等的不凡,難怪他看不上朱祖謀的作品,因為他的眼光已經跨越過這個時代,直追兩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