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朝聖設計界的奧斯卡:前天,這個南京人用中國風征服米蘭三年展!

本文得到微信公眾號文刀米授權轉載

這幾天, 南京設計師馬聰在米蘭三年展設計博物館裡忙碌。

這個展區在去年的三年展上是雷克薩斯的地盤, 此刻換成了馬聰的“百工造物”。 他對面的mini展區色彩豐富, 非常酷, 與“百工造物”的中國風形成鮮明對比。

mini展區

來米蘭後, 他每天大概睡4個小時, 一邊布展, 一邊倒時差, 還要給一些展品做最後的完善。

讓疲累加劇的是, 原本為了省錢, 在國內定制的一些展具多少有點“缺斤少兩”, 又或者品質不過關, 弄得人心力交瘁。

在這個國際頂級的設計展內, 許多不同國家的頂級品牌、知名設計師, 都在為各自的展品忙碌, 偶有工作人員四處溜達, 遇到馬聰, 會以為他是日本人, 這讓他有點窩心。

在這裡, 參展的亞洲設計師中日本人特別多, 以往中國觀眾不少, 但做個展馬聰是第一位中國內地設計師。

下排右二是馬聰個展的海報

忙碌間, 一位工作人員向他轉述了組委會的一段決議:為了表彰設計藝術家馬聰在此次米蘭設計周的學術貢獻、影響力, 米蘭三年展官方決定贈送已故著名城市雕塑藝術家CARLO RAMOUS 的簽名作品給予馬聰個人, 並舉行專門的贈送儀式。

馬聰很意外, 因為之前沒有任何人提過這件事情。

當地時間4月17日下午6點, 米蘭三年展總裁同時也是米蘭三年展設計博物館總裁Andrea Cancellato先生將雕塑贈給馬聰。

Anna Manzi(左一)

出席儀式的還有Anna Manzi, 她是米蘭獅子會負責人之一, 她穿的刺繡上衣是在看到馬聰的展覽方案後專門定制的, 衣服上的花鳥圖案來自參展作品“靜如秋團”, Anna非常喜歡這個將傳統文化與動畫結合的屏風, 當她在給屏風拍照時, 大家才知道了衣服的由來。

會動的“靜如秋團”,可惜動圖太大放不上來

如此熱鬧的場面,讓許多人都知道了,哦,這是位中國設計師。

中國兩個字,此刻比很多人想像的更重。

左一的旗子是馬聰的“百工造物”,這裡的8個旗子是三年展從數十個參展單位中挑選的8個重點推薦

他決定參展,是因為去年觀展時受了“刺激”——中國內地設計師的個展為零。當時他與一批中國設計師拜會了三年展基金會的主席,在博物館樓頂的玻璃房內,館長看到馬聰的作品後說:“嗯,這個我喜歡,你們可以下去挑場地了”。

那次回國後,他停掉了自己公司主要營收來源的高端商業定制,開始著手準備今年的米蘭三年展。

他說了這麼一句話:“在國內分你我他,出來就只有一個標籤——中國人。”

這個中國人,帶去米蘭的也正是很中國的作品。

園林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代表之一,園林中的花窗則是馬聰探索園林的線索,也是本次展覽的主題。10件與花窗相關的作品陳列于322平米的空間內,觀眾可以通過現場機巧的投影、視頻資料等,輕易尋找到作品與中國花窗之間的關聯。

現場投影

“窗影流光”屏風擺放在館內非常明顯的位置,上面有用手工雙面繡呈現的花窗和太湖石,配合柳枝、竹子、仙鶴等,還有一隻聖母瑪利亞的使者——瓢蟲。

可以組合使用的屏風能發出四種顏色的光,它們代表四季,能夠通過手機來控制。這個裝置前後反復實驗,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完成。

在它的另一面,是“似水流年” 台屏,竹影、水波,虛實、明暗,皆用繡來表現。

靈感圖上有花窗、竹葉、影子,能清晰看到與作品之間的自然轉換。

展廳的頂部投影了藻井的圖案,它是一套名為“朝錦”的骨瓷餐具的靈感來源。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藻井不算熟悉的詞彙,它是東方傳統建築中的綺麗穹頂,如果你見過故宮的藻井,就知道那種複雜的幾何圖案與豐富色彩是如何美妙。

馬聰將藻井元素加以提煉,讓它得以進入生活中。

倉頡椅是“窗櫺系列”中的一件,用甲骨文取代窗櫺的花格,而三片窗櫺的造型取自中國山水畫的遠山(峰)。

這些甲骨文由著名的書籍裝幀藝術家速泰熙書寫,馬聰特意發消息提醒我,這是件合作品,一定要將速泰熙的名字寫在前面。

速泰熙與馬聰合作的倉頡椅

前文提到的“淨如秋團”屏風選擇了團扇為原型,採用苧麻結合玻璃與金箔的灑金技藝。平時是素屏,動畫顯示的時候就會變成可以搖曳、發鳥叫聲的“花鳥團扇”。

“圓缺”花插,以半月為型,採用非遺手工技藝木紋金(將純銀與紫銅進行38層疊加)打造出漣漪水紋。

不過它只有圖,還沒有實物。由於工藝成本太高,一時沒敢下單。但他說,以後還是要做出來。

畢業于廈門大學油畫專業的馬聰,常常先自己手繪,再輔以刺繡及其它。他的作品多採用非遺和傳統手藝。倒不是這兩年手工藝火起來才用的,已經用了20多年。早前給希爾頓等酒店做定制設計時,他就一直在用傳統工藝。

飾有金箔的屏風

算下來,他接觸並經常使用的各種非遺技藝大約有數十種,比較常見的如刺繡、雲錦、金工、漆器等,不常見的如烏銀走銅、剔紅、木紋金等。

近幾年,非遺、手工這兩個詞常常與匠心、溫暖捆綁出現,看起來一片繁榮。不過,與多數相關設計師不同,他說傳統手藝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溫暖。

“八面玲瓏”台屏

“大部分從業者是為了解決生存問題從事手工藝,有不少還在農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客觀上沒有‘創藝’或者‘創新’的能力。 事實上在多數從業者看來,重複做一件事最大的好處是熟悉流程和要求後可以提高產量,主觀上並沒有‘技藝傳承’的文化自覺性,所以,硬是把手工藝人賴以生存的枯燥勞動賦予‘溫度’是牽強的。這也是傳統手工藝日漸式微的原因之一”,馬聰說。

拖延時間,完工後提價,這類事情偶然也會發生,即便有這些不溫暖的插曲,他還是堅持了很多年,一直在將各種手藝融到設計中來。

他說想做點事情,希望能促進藝術設計和手工藝的不斷融合碰撞。“手藝不能守,更不能因為保護才傳承下來。只有創新才有時代價值,只有時代價值才有傳承的意義。”

“四合·如意”台屏

2015年,馬聰在商業定制之外,創立了“百工造物”品牌,在它看來,這也是一個平臺,向大眾輸出各種能使用的手藝。

2016年,“百工造物”出品、馬聰設計的一套茶具獲得了“紅點最佳設計獎”。這套茶具靈感來自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寶塔,以塔頂為壺蓋,塔身為壺身,琉璃拱門的意象成為提梁,塔尖設計為香插,作品名字“ECHO”,譯成中文是“回聲”,寓意“‘靜守百年執著、傾聽六朝迴響”。

不久前,這件作品還登上了熱門綜藝《國家寶藏》。

“回聲”茶具

之前閒聊中,馬聰輕描淡寫的提了一句,為了做“百工造物”,家裡還抵押了兩套房子。

去米蘭參展,也是個燒錢的事,國際運費就花了幾十萬,他開玩笑說:“砸鍋賣鐵了”。

早晨起床,我收到馬聰團隊工作人員發來的現場照片,一看時間,米蘭那邊應該接近夜裡一點。

她說夜裡12點才閉館,晚上來了大幾千或許上萬的觀眾,大家都懵了。《24小時太陽報》、《義大利晚郵報》、《interni》等媒體都進行了現場採訪。

再過幾天,是不是有更多專業圈裡的老外都知道了中國的花窗很美,也知道了中國設計師馬聰。

-END-

文章轉載:文刀米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特別配合分享:來自深圳中心綜合體《朝聖設計界的奧斯卡,2018米蘭設計周精彩正進行》

會動的“靜如秋團”,可惜動圖太大放不上來

如此熱鬧的場面,讓許多人都知道了,哦,這是位中國設計師。

中國兩個字,此刻比很多人想像的更重。

左一的旗子是馬聰的“百工造物”,這裡的8個旗子是三年展從數十個參展單位中挑選的8個重點推薦

他決定參展,是因為去年觀展時受了“刺激”——中國內地設計師的個展為零。當時他與一批中國設計師拜會了三年展基金會的主席,在博物館樓頂的玻璃房內,館長看到馬聰的作品後說:“嗯,這個我喜歡,你們可以下去挑場地了”。

那次回國後,他停掉了自己公司主要營收來源的高端商業定制,開始著手準備今年的米蘭三年展。

他說了這麼一句話:“在國內分你我他,出來就只有一個標籤——中國人。”

這個中國人,帶去米蘭的也正是很中國的作品。

園林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代表之一,園林中的花窗則是馬聰探索園林的線索,也是本次展覽的主題。10件與花窗相關的作品陳列于322平米的空間內,觀眾可以通過現場機巧的投影、視頻資料等,輕易尋找到作品與中國花窗之間的關聯。

現場投影

“窗影流光”屏風擺放在館內非常明顯的位置,上面有用手工雙面繡呈現的花窗和太湖石,配合柳枝、竹子、仙鶴等,還有一隻聖母瑪利亞的使者——瓢蟲。

可以組合使用的屏風能發出四種顏色的光,它們代表四季,能夠通過手機來控制。這個裝置前後反復實驗,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完成。

在它的另一面,是“似水流年” 台屏,竹影、水波,虛實、明暗,皆用繡來表現。

靈感圖上有花窗、竹葉、影子,能清晰看到與作品之間的自然轉換。

展廳的頂部投影了藻井的圖案,它是一套名為“朝錦”的骨瓷餐具的靈感來源。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藻井不算熟悉的詞彙,它是東方傳統建築中的綺麗穹頂,如果你見過故宮的藻井,就知道那種複雜的幾何圖案與豐富色彩是如何美妙。

馬聰將藻井元素加以提煉,讓它得以進入生活中。

倉頡椅是“窗櫺系列”中的一件,用甲骨文取代窗櫺的花格,而三片窗櫺的造型取自中國山水畫的遠山(峰)。

這些甲骨文由著名的書籍裝幀藝術家速泰熙書寫,馬聰特意發消息提醒我,這是件合作品,一定要將速泰熙的名字寫在前面。

速泰熙與馬聰合作的倉頡椅

前文提到的“淨如秋團”屏風選擇了團扇為原型,採用苧麻結合玻璃與金箔的灑金技藝。平時是素屏,動畫顯示的時候就會變成可以搖曳、發鳥叫聲的“花鳥團扇”。

“圓缺”花插,以半月為型,採用非遺手工技藝木紋金(將純銀與紫銅進行38層疊加)打造出漣漪水紋。

不過它只有圖,還沒有實物。由於工藝成本太高,一時沒敢下單。但他說,以後還是要做出來。

畢業于廈門大學油畫專業的馬聰,常常先自己手繪,再輔以刺繡及其它。他的作品多採用非遺和傳統手藝。倒不是這兩年手工藝火起來才用的,已經用了20多年。早前給希爾頓等酒店做定制設計時,他就一直在用傳統工藝。

飾有金箔的屏風

算下來,他接觸並經常使用的各種非遺技藝大約有數十種,比較常見的如刺繡、雲錦、金工、漆器等,不常見的如烏銀走銅、剔紅、木紋金等。

近幾年,非遺、手工這兩個詞常常與匠心、溫暖捆綁出現,看起來一片繁榮。不過,與多數相關設計師不同,他說傳統手藝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溫暖。

“八面玲瓏”台屏

“大部分從業者是為了解決生存問題從事手工藝,有不少還在農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客觀上沒有‘創藝’或者‘創新’的能力。 事實上在多數從業者看來,重複做一件事最大的好處是熟悉流程和要求後可以提高產量,主觀上並沒有‘技藝傳承’的文化自覺性,所以,硬是把手工藝人賴以生存的枯燥勞動賦予‘溫度’是牽強的。這也是傳統手工藝日漸式微的原因之一”,馬聰說。

拖延時間,完工後提價,這類事情偶然也會發生,即便有這些不溫暖的插曲,他還是堅持了很多年,一直在將各種手藝融到設計中來。

他說想做點事情,希望能促進藝術設計和手工藝的不斷融合碰撞。“手藝不能守,更不能因為保護才傳承下來。只有創新才有時代價值,只有時代價值才有傳承的意義。”

“四合·如意”台屏

2015年,馬聰在商業定制之外,創立了“百工造物”品牌,在它看來,這也是一個平臺,向大眾輸出各種能使用的手藝。

2016年,“百工造物”出品、馬聰設計的一套茶具獲得了“紅點最佳設計獎”。這套茶具靈感來自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寶塔,以塔頂為壺蓋,塔身為壺身,琉璃拱門的意象成為提梁,塔尖設計為香插,作品名字“ECHO”,譯成中文是“回聲”,寓意“‘靜守百年執著、傾聽六朝迴響”。

不久前,這件作品還登上了熱門綜藝《國家寶藏》。

“回聲”茶具

之前閒聊中,馬聰輕描淡寫的提了一句,為了做“百工造物”,家裡還抵押了兩套房子。

去米蘭參展,也是個燒錢的事,國際運費就花了幾十萬,他開玩笑說:“砸鍋賣鐵了”。

早晨起床,我收到馬聰團隊工作人員發來的現場照片,一看時間,米蘭那邊應該接近夜裡一點。

她說夜裡12點才閉館,晚上來了大幾千或許上萬的觀眾,大家都懵了。《24小時太陽報》、《義大利晚郵報》、《interni》等媒體都進行了現場採訪。

再過幾天,是不是有更多專業圈裡的老外都知道了中國的花窗很美,也知道了中國設計師馬聰。

-END-

文章轉載:文刀米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特別配合分享:來自深圳中心綜合體《朝聖設計界的奧斯卡,2018米蘭設計周精彩正進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