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警惕!癌症患者為什麼越來越年輕化?

癌症

可能改變一位年輕人

甚至一個家庭

近來, 一些國內癌症患者紛紛赴美國等發達國家尋求治療。 理由是:在那些國家, 腫瘤患者的存活幾率比在國內要大很多。

然而,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4月15日是首個中國抗癌日, 2018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的主場活動正式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拉開帷幕。 在現場舉行的院士論壇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中國科學院院士赫捷均予以現場駁斥:

“國外治療是誤區, 中國常見癌症治療水準並不遜於美國。 ”

篩查診斷晚是主因

長期從事腫瘤病因即癌變機理研究的程書鈞院士介紹, 2014年我國有380萬例新發惡性腫瘤, 每分鐘7個人被確診為癌症。 按照最近幾年的報告, 西方國家的主要腫瘤發生和死亡率開始有所下降, 而我國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還在緩慢增長, 預計這種趨勢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並且, 我國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在30%左右,

而發達國家已達到了70%至80%。

程書鈞院士表示, 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國相當一部分腫瘤患者處於中晚期, 到醫院治療時, 腫瘤已經發生轉移, 很難治癒了。

而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 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 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治癒的, 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通過治療, 延長壽命。

湖南省工商聯副主席戴立忠在接受央廣網記者採訪時也表示, 很多癌症都是由感染性病原體引起的, 比如肝癌、宮頸癌、胃癌、鼻咽癌等。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 現在這種類型的癌症已經完全可以通過預防篩查提早防治, 讓發病率盡可能降到最低, 甚至為零。

針對癌症發病率在我國呈現緩慢增長的趨勢這個問題,

程書鈞院士也給予了解答。 他表示, 一方面, 這與我國人群整體壽命的增長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有關;另一方面, 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改變, 比如長期攝入過度高脂肪食物會導致結腸癌腫瘤發生的可能性增高。

據《健康時報》報導, 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資料顯示:2000 年的時候, 20歲到39歲的年輕人每 10 萬人有大約 40 個腫瘤發病, 2013 年的數字變成了 70 個, 資料漲了 80 %, 惡性腫瘤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

下圖歸納了年輕人患癌的原因,

看完你就會明白,

癌症與生活方式關係密切

↓↓↓

預防,

對減少癌症至關重要。 程書鈞院士提醒公眾, 預防癌症核心的問題之一是改善生活方式, 培養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 定期體檢篩查, 積極面對和預防, 癌症的發病率自然會明顯下降。

中國常見癌症治療水準不遜外國

針對一些經濟條件好的人患癌後首選去歐美等發達國家治療的情況, 孫燕院士和赫捷院士均表示, 在中國得了癌症到國外治療其實是誤區。

“我們中國人得了癌症要到國外治療, 這是一個認識誤區, 是患者對我國腫瘤治療技術的不瞭解。 ”

孫燕稱, 我國在食管癌、鼻咽癌和肝癌的治療方面水準很高, 而這些腫瘤在歐美國家相對比較少見, 國外很多頭頸外科的醫生一生也只看過幾例鼻咽癌患者。 相反,我國醫生的臨床經驗更豐富。

舉例來說,在食管癌治療方面,我國有的鄉級醫院可以用食管鏡做黏膜切除,不用開胸,也不用切食管。

“癌症患者到國外看病真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赫捷直言,我國醫生的外科手術水準很多方案是高於發達國家的,原因在於我國醫生臨床經驗豐富。

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東昕也表示:

“在癌症防治方面,不少發達國家的經驗可以借鑒,但卻是有一部分可以用,而很多治療措施包括所用藥物,用在我國人群中是不適用的,我們必須有自己研發的抗癌藥物和治療方法。”

在《中國青年報》的一篇題為《癌症患者海外就醫:看上去很美》的報導中,也從側面佐證了上述院士的說法。報導稱:

中美之間醫療技術的差距,並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大。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專科醫生潘戰和以胃癌手術為例,歐美國家主張淋巴清掃範圍較小的D1手術,我國實行淋巴清掃範圍更大的D2手術,“這幾年歐美國家逐漸認可了我們的方法。”他說。

“就消化道癌來說國內外差別並不是很大。比如結直腸癌,在各個分期上,北上廣的幾個大型腫瘤醫院五年生存率和歐美並沒有太大差異。”來自北大腫瘤醫院的張曉東說。

對於一些癌症晚期患者,昂貴的海外就醫費用並不一定能換來更好的效果。張曉東還記得,她有個患了癌症的朋友,聽說德國有一種“特別高級的儀器”可以使用,便通過仲介到了德國。最終,在花了十萬元的仲介費和數目可觀的治療費用後,“得到的治療意見和國內完全一樣”。

“在我們國家,有些時候對於癌症晚期的治療本來就屬於過度醫療。”張曉東解釋,“而在國外按照診療規範,對於晚期病人,醫生可能更早地宣佈放棄。”

還有些癌症,在中國可能享受比歐美更為先進的治療技術。“比如淋巴癌、鼻咽癌,在我國發病比較多,在歐美發病很少,臨床的資料就很少,很難對新的治療手段開展實驗。”潘戰和說。

中國5月1日起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

一直以來,抗癌藥物尤其是進口抗癌藥物價格居高不下,讓不少癌症患者用不起藥而放棄治療。癌症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講,是非常巨大的經濟負擔。

4月12日,國務院常委會上決定從2018年5月1日起,將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鹼類藥品及有實際進口的中成藥進口關稅降至零,並較大幅度降低抗癌藥生產、進口環節增值稅稅負。

但從國家癌症中心和權威組織發佈的資料來看,中國的癌症防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5年,安科生物注射用重組人HER2單克隆抗體藥物(治療乳腺癌和胃癌)的研發再獲實質性進展,相關負責人稱國產製劑上市後,價格將遠低於進口製劑。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改革完善仿製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見》,從仿製藥研發、生產、使用全鏈條發力,推動我國從製藥大國邁向製藥強國,力爭讓醫患雙方用上價廉質優的藥品。

從資料來看,中國癌症臨床試驗研究還遠低於美國。根據美國臨床試驗資料庫統計,截至2018年1月,在中國進行的與癌症相關的臨床試驗研究約為33407個項目,而美國的臨床試驗專案數量已超過11萬,為中國的3倍多。

隨著新藥和新療法的引入,中國癌症防治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國產製藥企業還需在抗癌研發的路上繼續加油。

當你身體出現這些不適症狀

就要注意了

網上訊息、朋友建議只能作為參考

身體不適,要及時就醫問診

即便沒有感覺不適

也要養成定期體檢的健康習慣

中國消費者報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來源/綜合人民日報 記者論壇

相反,我國醫生的臨床經驗更豐富。

舉例來說,在食管癌治療方面,我國有的鄉級醫院可以用食管鏡做黏膜切除,不用開胸,也不用切食管。

“癌症患者到國外看病真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赫捷直言,我國醫生的外科手術水準很多方案是高於發達國家的,原因在於我國醫生臨床經驗豐富。

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東昕也表示:

“在癌症防治方面,不少發達國家的經驗可以借鑒,但卻是有一部分可以用,而很多治療措施包括所用藥物,用在我國人群中是不適用的,我們必須有自己研發的抗癌藥物和治療方法。”

在《中國青年報》的一篇題為《癌症患者海外就醫:看上去很美》的報導中,也從側面佐證了上述院士的說法。報導稱:

中美之間醫療技術的差距,並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大。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專科醫生潘戰和以胃癌手術為例,歐美國家主張淋巴清掃範圍較小的D1手術,我國實行淋巴清掃範圍更大的D2手術,“這幾年歐美國家逐漸認可了我們的方法。”他說。

“就消化道癌來說國內外差別並不是很大。比如結直腸癌,在各個分期上,北上廣的幾個大型腫瘤醫院五年生存率和歐美並沒有太大差異。”來自北大腫瘤醫院的張曉東說。

對於一些癌症晚期患者,昂貴的海外就醫費用並不一定能換來更好的效果。張曉東還記得,她有個患了癌症的朋友,聽說德國有一種“特別高級的儀器”可以使用,便通過仲介到了德國。最終,在花了十萬元的仲介費和數目可觀的治療費用後,“得到的治療意見和國內完全一樣”。

“在我們國家,有些時候對於癌症晚期的治療本來就屬於過度醫療。”張曉東解釋,“而在國外按照診療規範,對於晚期病人,醫生可能更早地宣佈放棄。”

還有些癌症,在中國可能享受比歐美更為先進的治療技術。“比如淋巴癌、鼻咽癌,在我國發病比較多,在歐美發病很少,臨床的資料就很少,很難對新的治療手段開展實驗。”潘戰和說。

中國5月1日起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

一直以來,抗癌藥物尤其是進口抗癌藥物價格居高不下,讓不少癌症患者用不起藥而放棄治療。癌症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講,是非常巨大的經濟負擔。

4月12日,國務院常委會上決定從2018年5月1日起,將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鹼類藥品及有實際進口的中成藥進口關稅降至零,並較大幅度降低抗癌藥生產、進口環節增值稅稅負。

但從國家癌症中心和權威組織發佈的資料來看,中國的癌症防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5年,安科生物注射用重組人HER2單克隆抗體藥物(治療乳腺癌和胃癌)的研發再獲實質性進展,相關負責人稱國產製劑上市後,價格將遠低於進口製劑。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改革完善仿製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見》,從仿製藥研發、生產、使用全鏈條發力,推動我國從製藥大國邁向製藥強國,力爭讓醫患雙方用上價廉質優的藥品。

從資料來看,中國癌症臨床試驗研究還遠低於美國。根據美國臨床試驗資料庫統計,截至2018年1月,在中國進行的與癌症相關的臨床試驗研究約為33407個項目,而美國的臨床試驗專案數量已超過11萬,為中國的3倍多。

隨著新藥和新療法的引入,中國癌症防治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國產製藥企業還需在抗癌研發的路上繼續加油。

當你身體出現這些不適症狀

就要注意了

網上訊息、朋友建議只能作為參考

身體不適,要及時就醫問診

即便沒有感覺不適

也要養成定期體檢的健康習慣

中國消費者報新媒體編輯部出品

來源/綜合人民日報 記者論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