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南經濟特區往事

三亞的海上人家。 圖/Shizhao

在1994年播出的《我愛我家》下半部裡, 沒有混出名堂的賈志新和鄭豔紅相繼從海南回到北京, 倒是那個給志新當女秘書的河南小保姆張鳳姑,

在海南發了大財。

————

“我生在廣東、長在廣東, 廣東的氣質和口音是鮮明的‘身份證’。 ”

在海南, 很長一段時間裡, 許多人依舊保留著“廣東人”的身份認同。

畢竟, 中國第二大島海南是1988年才正式掛牌建省的, 今天一些上了年紀的海南人還會習慣性地把廣州稱作“省城”。

在這之前, 海南的經濟總量只占整個廣東省的5%左右。 那時候海口還是人口二十多萬, 總面積不足30平方公里的海濱小城, 要是你在街上抓住一個人, 跟人家大講特講“要發財, 到海南”, 恐怕會被當成神經病。

直到海南建省, 九十年代的大門豁然打開。

海南島衛星雲圖。 圖/NASA

北上

————

王大富離開海南的時候, 身份證上還赫然寫著廣東省的字樣。

1966年, 王大富出生在海南鄉下的一個普通家庭。 下面有三個妹妹, 一個弟弟, 他是長兄。 高中畢業以後, 父親塞給王大富300塊, 要他自己闖江湖。 目的地, 是當時風起雲湧的特區深圳。

在深圳摸爬滾打多年, 海南青年王大富成了地產商王大富, 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

熱衷於追逐富豪故事的吃瓜群眾, 始終沒有盯上這位深圳的王總。

1990年代初, 王大富去香港玩, 第一次登上私人遊艇, 自認為“有點小錢”的他被深深震撼。 若干年後, 手裡不止一點小錢的王大富謀劃著舉辦一個高端遊艇聚會, 地點就選在海南。

這場叫做“海天盛筵”的聚會, 當時還沒有被獵奇的線民解讀出諸多曖昧意味。

2013年, 辦到第三屆的海天盛筵忽然被一些撲朔迷離、真假難辨的香豔新聞推到了公眾面前, 線民們興奮地在螢幕前圍觀, 玩味著“週邊女”這個新名詞。 奈何王大富一遍遍地解釋, 聲音卻淹沒在“有錢人真會玩”的狂歡裡。

亞龍灣的濤聲裡, 有多少欲望?圖/TIY

幾年過去, 王大富重回低調, 海天盛筵四個字成了互聯網上的香豔傳說。

和早早外出的王大富不同, 王光興留在海南幹成了自己的事業——椰樹牌椰汁。 海南島能讓內地人民記住的產品不多, 椰樹牌椰汁絕對算一個。

幾十年如一日的土氣包裝, 包裝上捧著椰汁、酥胸半露的模特女郎, 以及不錯的口感, 讓喝過的人都很難忘掉。

王大富出走深圳的同一年, 王光興到海口罐頭廠走馬上任。

此前, “救火隊員”王光興先後執掌過的兩家本地企業——海口飲料廠、海口電子工業總公司, 都在他任上實現扭虧為盈。 接手連年虧損、還剩2萬塊就要破產的罐頭廠時, 王光興應該不會想到, 他會在這裡一干幾十年, 一直到今天。

對於胸懷野心的人, 小小的海南島展不開拳腳, 最窄處不過二十公里的瓊州海峽, 也阻擋不住他們北上的腳步。 但是兜兜轉轉, 似乎總丟不開與這座海島的聯繫。 就像對岸的徐聞, 只不過隔了一灣淺淺的海峽, 但結出椰子的滋味總是比不上這邊的海口。

2012年,海南桂林洋經濟開發區。圖/Anna Frodesiak

2016年,海南桂林洋經濟開發區。圖/Anna Frodesiak

南下

————

2018年春節,連續幾天的大霧封鎖瓊州海峽,無數南下過節的人被困在島上。

除了圍繞天價機票誕生出一批段子,有關海南交通的質疑聲也愈發響亮起來:《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發佈已經過去許多年,可這座定位“國際”的島嶼,和對面大陸的聯繫,還只能靠十幾年前建成的粵海鐵路和幾座小小的機場。

眼見杭州灣大橋和港珠澳大橋都已經“天塹變通途”,不少人又提起了在瓊州海峽上架一座大橋的事。

面對大過節堵在海口街頭的車流,照例要調侃上幾句在海南紮堆的東北人。其實,東北口音登陸海南的時間,可能比我們想的還要早很多。

《海南島圖說》,繪製於1820-1875年間。

1950年,解放軍兵鋒直搗海南,來自白山黑水的四野駕著木殼帆船橫渡海峽,不到兩個月就解放了全島。

毛澤東在電報裡高興地說:“海南島與金門島不同的地方,一是馮白駒的配合,二是敵軍戰鬥力較差。”馮白駒是海南瓊山人,領導瓊崖縱隊在海南打了23年遊擊戰。他手下有一支女子軍特務連,後來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紅色娘子軍”。

解放海南的東北士兵,有很多留在島上。他們應該料想不到,五十年以後,鄉親們會一撥又一撥地湧到天涯海角來。

1988年,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同時設立,天南海北的目光都向這裡投射而來:相比於逼仄的深圳,整個海南島都變成了特區,那裡將迸發多少活力和機遇?

1988年4月26日,海口市數萬名群眾聚集在海南省政府門前,歡慶海南省正式成立。圖/新華社

甘肅人潘石屹是在一個晚上抵達海口的,整個島嶼籠罩在夜色之中,因為供電設施不完善,街邊的商販都準備了小發電機,電壓不穩,燈泡或明或暗地閃爍。

看著眼前這個冷清的地方,潘石屹禁不住有點懊惱。但第二天天一亮,呈現在他面前的海南完全變了個樣子:街道上擠滿了形形色色人,大學生、農民、辭職的公務員、投機者……一切都熱氣騰騰的。

隨著大批潘石屹一樣的淘金客到來,海南的房價狂飆突進。1991年房地產平均價格為1400元/平方米,只比1988年略高。但到了1992年,房價就猛漲到5000元,1993年到達7500元的頂峰。要知道九十年代初,很多家庭的全部積蓄還不到一萬塊。

1991年,海南海口,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

幾乎所有海南人都沉浸在“擊鼓傳花”的炒房遊戲裡,每個人都高價買房,再用更高的價格把房子賣出去。從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經濟改革研究室辭職的潘石屹,在海南房地產市場如魚得水,還結識了馮侖等南下海南的尋夢者。

1992年,潘石屹查到海口市整個報建面積,除以所有人口,人均50多平方米,是當時北京的七倍。他立刻意識到海南的房地產生意做不下去了,帶著賺來的錢離開海南。

果然,不久後海南的房地產泡沫破裂,破產、躲債甚至自盡的人數不勝數,海南的街道上也留下了一棟棟斑駁的爛尾樓。狂熱熄滅後的影響,海南省用了近十年才消化掉。像馮侖、潘石屹一樣全身而退、笑談往事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淘金者經歷的是夢碎海南。

海南街頭的爛尾樓。

很少有人知道,前兩天高調入主戴姆勒、扛起國產自主品牌汽車大旗的吉利老總李書福,也曾有過一段海南往事。

靠著照相、做冰箱配件發家的浙江人李書福,在做汽車夢之前,先做了一個海南夢。他帶著幾千萬到了海南,卻遇上泡沫破裂,把錢賠光了。很多年後面對記者,這位元面相溫和的浙商還是說著:“這一段就不要講了嘛。”

1993年,海南經濟地震餘波未息,情景喜劇《我愛我家》播出。劇中無所事事的賈志新,帶著家裡的河南小保姆,追隨鄰居鄭豔紅南下海南,小眼睛裡閃著希望的光芒,號稱要“創一番事業”。

但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都已經知道這次南下的結果。

《我愛我家》裡的北京倒爺賈志新,自稱賈總

浮沉

————

雍正年間,崖州地方官在一塊海濱巨石上題刻了“天涯”二字。民國時期,又有人補上了“海角”。從此,海南島有了天涯海角之名,也有了天涯海角之實。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天涯”是很多詩人和俠客的終點。而在互聯網世界,天涯論壇則是不少中國線民出發的起點。

在北上讀書之前,海南人邢明還算是廣東人,等他1991年從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海南已經建省。邢明最初的夢想是做一名記者,後來變成一個業餘炒股的公務員。再後來,他順手創立了一個論壇,命名為“天涯”。

曾經,以當年明月、甯財神、天下霸唱為代表的一批中國網友,紛紛熱衷訪問這個遠在南國的論壇伺服器。曾經有人勸天涯北上,搬到廣州深圳,甚至北京上海去,但邢明不為所動。歷經興衰之後,天涯逐漸退出了中國線民的視野,真的只存在於遙遠的天涯了。

三亞。圖/Fanghong

“十萬人才下海南”之後風流雲散,火熱的特區又變成了適合旅遊的熱帶海島,吸引東北人候鳥式地飛來。

這讓人想起1960年周恩來視察海南時,說了這麼一句話:“海南寶島之所以是寶,就是因為它寶在中國只這麼一塊熱帶、亞熱帶的地方。”

中國人大多數都生活在中緯度地區,多多少少對海南懷著一種浪漫的想像:碧海金沙,水清沙幼,濤聲椰林。儘管這種想像一再地被不那麼好的旅遊體驗澆上冷水,但這個“海南夢”一直都沒有熄滅。

2014年11月26日,來自哈爾濱的候鳥族四姐妹在海南海邊玩耍。

八年前,國務院發佈《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八年後,《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出臺,提出“鼓勵發展沙灘運動、水上運動、賽馬運動等項目,支持打造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區”。

同時,根據《指導意見》,海南全島將建設成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對於海南的定位已經不僅僅限於“國際旅遊島”了。

《指導意見》剛出來,4月16日海南住建廳就發佈《關於進一步貫徹落實穩定房地產市場要求的通知》,對於房地產井噴的小心翼翼,不由得又讓人聯想起二十多年前的地產風波。

騎上“賽馬”之後,海南這位騎手的表現令人期待。

一千年前,蘇東坡被貶官到海南,豪情萬丈地寫道:“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

用今天的話說,每個中國人,不是海南人,就是精神上的海南人。

1994年播出的《我愛我家》下半部裡,沒有混出名堂的賈志新和鄭豔紅相繼回到北京,倒是那個給志新當女秘書的河南小保姆張鳳姑,在海南發了大財。

人來人往,濤聲依舊。又值海南歷史上劃時代的節點,還是祝願每一個登上這座海島的人,都不會失望。

歡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作者 | 曹吉利 排版 | 蘇煒 張家明

2012年,海南桂林洋經濟開發區。圖/Anna Frodesiak

2016年,海南桂林洋經濟開發區。圖/Anna Frodesiak

南下

————

2018年春節,連續幾天的大霧封鎖瓊州海峽,無數南下過節的人被困在島上。

除了圍繞天價機票誕生出一批段子,有關海南交通的質疑聲也愈發響亮起來:《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發佈已經過去許多年,可這座定位“國際”的島嶼,和對面大陸的聯繫,還只能靠十幾年前建成的粵海鐵路和幾座小小的機場。

眼見杭州灣大橋和港珠澳大橋都已經“天塹變通途”,不少人又提起了在瓊州海峽上架一座大橋的事。

面對大過節堵在海口街頭的車流,照例要調侃上幾句在海南紮堆的東北人。其實,東北口音登陸海南的時間,可能比我們想的還要早很多。

《海南島圖說》,繪製於1820-1875年間。

1950年,解放軍兵鋒直搗海南,來自白山黑水的四野駕著木殼帆船橫渡海峽,不到兩個月就解放了全島。

毛澤東在電報裡高興地說:“海南島與金門島不同的地方,一是馮白駒的配合,二是敵軍戰鬥力較差。”馮白駒是海南瓊山人,領導瓊崖縱隊在海南打了23年遊擊戰。他手下有一支女子軍特務連,後來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紅色娘子軍”。

解放海南的東北士兵,有很多留在島上。他們應該料想不到,五十年以後,鄉親們會一撥又一撥地湧到天涯海角來。

1988年,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同時設立,天南海北的目光都向這裡投射而來:相比於逼仄的深圳,整個海南島都變成了特區,那裡將迸發多少活力和機遇?

1988年4月26日,海口市數萬名群眾聚集在海南省政府門前,歡慶海南省正式成立。圖/新華社

甘肅人潘石屹是在一個晚上抵達海口的,整個島嶼籠罩在夜色之中,因為供電設施不完善,街邊的商販都準備了小發電機,電壓不穩,燈泡或明或暗地閃爍。

看著眼前這個冷清的地方,潘石屹禁不住有點懊惱。但第二天天一亮,呈現在他面前的海南完全變了個樣子:街道上擠滿了形形色色人,大學生、農民、辭職的公務員、投機者……一切都熱氣騰騰的。

隨著大批潘石屹一樣的淘金客到來,海南的房價狂飆突進。1991年房地產平均價格為1400元/平方米,只比1988年略高。但到了1992年,房價就猛漲到5000元,1993年到達7500元的頂峰。要知道九十年代初,很多家庭的全部積蓄還不到一萬塊。

1991年,海南海口,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

幾乎所有海南人都沉浸在“擊鼓傳花”的炒房遊戲裡,每個人都高價買房,再用更高的價格把房子賣出去。從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經濟改革研究室辭職的潘石屹,在海南房地產市場如魚得水,還結識了馮侖等南下海南的尋夢者。

1992年,潘石屹查到海口市整個報建面積,除以所有人口,人均50多平方米,是當時北京的七倍。他立刻意識到海南的房地產生意做不下去了,帶著賺來的錢離開海南。

果然,不久後海南的房地產泡沫破裂,破產、躲債甚至自盡的人數不勝數,海南的街道上也留下了一棟棟斑駁的爛尾樓。狂熱熄滅後的影響,海南省用了近十年才消化掉。像馮侖、潘石屹一樣全身而退、笑談往事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淘金者經歷的是夢碎海南。

海南街頭的爛尾樓。

很少有人知道,前兩天高調入主戴姆勒、扛起國產自主品牌汽車大旗的吉利老總李書福,也曾有過一段海南往事。

靠著照相、做冰箱配件發家的浙江人李書福,在做汽車夢之前,先做了一個海南夢。他帶著幾千萬到了海南,卻遇上泡沫破裂,把錢賠光了。很多年後面對記者,這位元面相溫和的浙商還是說著:“這一段就不要講了嘛。”

1993年,海南經濟地震餘波未息,情景喜劇《我愛我家》播出。劇中無所事事的賈志新,帶著家裡的河南小保姆,追隨鄰居鄭豔紅南下海南,小眼睛裡閃著希望的光芒,號稱要“創一番事業”。

但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都已經知道這次南下的結果。

《我愛我家》裡的北京倒爺賈志新,自稱賈總

浮沉

————

雍正年間,崖州地方官在一塊海濱巨石上題刻了“天涯”二字。民國時期,又有人補上了“海角”。從此,海南島有了天涯海角之名,也有了天涯海角之實。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天涯”是很多詩人和俠客的終點。而在互聯網世界,天涯論壇則是不少中國線民出發的起點。

在北上讀書之前,海南人邢明還算是廣東人,等他1991年從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海南已經建省。邢明最初的夢想是做一名記者,後來變成一個業餘炒股的公務員。再後來,他順手創立了一個論壇,命名為“天涯”。

曾經,以當年明月、甯財神、天下霸唱為代表的一批中國網友,紛紛熱衷訪問這個遠在南國的論壇伺服器。曾經有人勸天涯北上,搬到廣州深圳,甚至北京上海去,但邢明不為所動。歷經興衰之後,天涯逐漸退出了中國線民的視野,真的只存在於遙遠的天涯了。

三亞。圖/Fanghong

“十萬人才下海南”之後風流雲散,火熱的特區又變成了適合旅遊的熱帶海島,吸引東北人候鳥式地飛來。

這讓人想起1960年周恩來視察海南時,說了這麼一句話:“海南寶島之所以是寶,就是因為它寶在中國只這麼一塊熱帶、亞熱帶的地方。”

中國人大多數都生活在中緯度地區,多多少少對海南懷著一種浪漫的想像:碧海金沙,水清沙幼,濤聲椰林。儘管這種想像一再地被不那麼好的旅遊體驗澆上冷水,但這個“海南夢”一直都沒有熄滅。

2014年11月26日,來自哈爾濱的候鳥族四姐妹在海南海邊玩耍。

八年前,國務院發佈《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八年後,《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出臺,提出“鼓勵發展沙灘運動、水上運動、賽馬運動等項目,支持打造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區”。

同時,根據《指導意見》,海南全島將建設成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對於海南的定位已經不僅僅限於“國際旅遊島”了。

《指導意見》剛出來,4月16日海南住建廳就發佈《關於進一步貫徹落實穩定房地產市場要求的通知》,對於房地產井噴的小心翼翼,不由得又讓人聯想起二十多年前的地產風波。

騎上“賽馬”之後,海南這位騎手的表現令人期待。

一千年前,蘇東坡被貶官到海南,豪情萬丈地寫道:“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

用今天的話說,每個中國人,不是海南人,就是精神上的海南人。

1994年播出的《我愛我家》下半部裡,沒有混出名堂的賈志新和鄭豔紅相繼回到北京,倒是那個給志新當女秘書的河南小保姆張鳳姑,在海南發了大財。

人來人往,濤聲依舊。又值海南歷史上劃時代的節點,還是祝願每一個登上這座海島的人,都不會失望。

歡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作者 | 曹吉利 排版 | 蘇煒 張家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