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王紅陽院士解讀全國多中心、前瞻性萬人佇列肝癌極早期預警標誌物篩查專案

目組成員與專家合影

4月22日全國多中心、前瞻性萬人佇列肝癌極早期預警標誌物篩查專案研討會在國家肝癌科學中心隆重舉行。

會議期間, 王紅陽院士對項目進行瞭解讀。

王紅陽院士專案解讀現場

4月22日由上海市中國工程院院士學術與諮詢中心/國家肝癌科學中心/海軍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和福建和瑞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的全國多中心、前瞻性萬人佇列肝癌極早期預警標誌物篩查專案研討會在國家肝癌科學中心(上海嘉定區前炬路366號)隆重舉行。

研討會期間, 王紅陽院士就項目相關問題進行瞭解讀。 以下為解讀要點。

1

該專案的短期目標是什麼?

著眼預防和早期診斷, 發現早篩指標

專案計畫是三年內完成1萬例前瞻性研究。 隨著項目的推進, 也會有一些小的調整。 作為前瞻性的研究, 三年肯定不夠。 所以三年之後, 項目還會再繼續。

過去的研究, 特別是臨床研究, 大多數針對的是終末期病人, 而且以回顧性研究為主。 這當然是必要的。 但是, 現在我們有能力做大規模前瞻性的研究。

前瞻性研究的好處, 就在於著眼於早預防, 早篩查和早防控。 這樣, 病人在有惡變可能之初,

醫生就能介入阻斷其發展。 很顯然, 這必將降低這類人群的病死率, 同時也就降低了治療的難度。 眾所周知, 肝癌晚期患者手術後復發轉移率高, 術後病死率也很高。 如果我們能將治療重點前移到三早, 終末期肝癌的病人數量就能減少。 再結合新技術, 生產出極早期診斷試劑盒用於大範圍高危人群篩查。 這種先進的辦法也符合現在亟待解決的腫瘤防控問題。 戰略上這是改變, 策略上這是跨越。

中國肝癌患者85%以上都是有乙肝的背景, 他們從炎症到癌症的轉化最為明顯, 也急需控制。 曾經我們就啟動過炎癌轉化的重大研究計畫。 現在我們希望從診斷和靶標篩選上做前瞻性研究, 通過觀察肝炎病人, 特別是有誘發肝癌因素的病人,

瞭解病情是怎樣從炎症, 到炎癌轉化, 最後發展成為肝癌的。 而這個過程中找到的一些指標, 就非常有可能成為我們今後前瞻性的診斷試劑或者藥物研發的靶標。

肝癌的組學研究已有不少, 但到目前為止仍未確認發現乙肝後肝硬化癌變的關鍵基因, 無法實現精准的干預和靶向阻斷。 這也是我們改變策略, 研究重點前移, 開展前瞻性研究的原因。

極早期和前瞻性, 也是本次研究的亮點。 我們希望病人還未進展到到終末期的時候, 標誌物的表達升高就已經被發現。 可以預測這部分人有可能是最早轉變成肝癌的。 顯然這是傳統手段所不能企及的。 成功的診斷試劑將有利於我們在更大的人群裡面去做篩查。

這也是健康中國2030的計畫方案。

肝癌是我們國家的國病, 希望通過這項研究, 以前瞻性的研究模式系統收集、整理、挖掘、分析肝病進展的資料, 客觀、準確和科學地瞭解疾病演變的進程, 找出規律, 找到防控的新策略, 為甩掉肝癌大國的帽子做出貢獻。

2

肝癌精准診療未來的研究和發展方向是什麼?

精准診療是理想目標, 也面臨嚴峻挑戰

精准診療是全球性的問題, 由當年得奧巴馬政府首先提出來。 中國也有自己的精准診療計畫。 精准診療是我們醫學界追求的理想目標, 也是病人的希望, 能實現個性化治療, 達到最佳療效。

但是精准診療面臨嚴峻的挑戰, 在診斷技術、預測、研發新藥、研究、以及靶向病人特異基因蛋白等方面, 都還存在不足。需要科研學術界加強基礎研究,需要企業給予更多的支援。只有跨學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做好精准診療。

正如我經常說的那樣,精准診療的最後一公里,一定是在醫院裡,是為病人服務的。各種各樣的基因組、蛋白組、藥物組的研究可以在實驗室進行,但是最終需要兌現到臨床,讓病人從高科技中得到實惠,減少發病率,降低病死率,延長生存時間。

3

項目有哪些合作方?

跨學科合作,多中心參與

這個專案是跨學科,多中心的項目。肝臟外科是東方肝膽醫院的主要醫療力量,但是光靠外科解決不了所有問題,所以我們聯合了許多傳染科的醫生、慢性病預防的專家、以及來自肝癌高發區、擁有多年經驗積累的啟東肝癌研究所。通過跨學科組合,讓不同領域的專家一起來探討肝癌防治問題。

專案挑戰很大,如前所述,既需要多方面的專家共同努力,也離不開企業的支援。國家非常希望企業增加研發的投入。其實這是互惠互利的,企業通過更多瞭解病人的實際需求,就能做出更有利於企業的研發決策,當然最終還是為了有利於病人。

從合作機制和技術研發上,這都是一個大步跨越,我們對這個跨學科、多中心合作項目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4

和過往研究相比,這個項目有什麼亮點?

極致發揮老技術,創新拓展新技術

基因測序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技術,但是具體的應用和拓展,還有很大的空間。本項目不僅僅有組織學的二代基因測序,還有血液指標、CtDNA、CfDNA和線粒體的檢測。我們既希望能把原有技術發揮到極致,也希望從中發展一些新技術。

二代測序技術的應用在本專案中會得到拓展。現在大家對腫瘤發生的認識,不再局限於過去那樣簡單的癌基因啟動與抑癌基因失活。實際上,很多細胞因數、微環境、細胞類型都參與其中。這些都要通過二代測序技術的演化拓展來研究。比如我們發現,乙肝病毒DNA複製對肝癌形成的影響其實包含非常前沿的資訊,我們希望本次項目所得到的答案,將是一個昇華。

5

國內外肝癌的研究有哪些值得借鑒的?

歐美研究並不深入,我國多方面領跑

國外過去的研究重點在前列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最近這些年,其他腫瘤發病率下降的同時,肝癌較前逐漸高發,因此對其關注也加強。歐美肝癌的主要影響因素有代謝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以及丙肝。而我們中國則是乙肝。

國外平臺技術比我們先進,能快速進入到肝癌研究領域,研究經費的投入也比較到位。國外近兩年發表的論文,涉及33種腫瘤,其中也包括了肝癌。但是他們在前沿研究、多基因觀察等方面,實際上並不深入。中國肝癌研究,先是有老一代專家的深厚積澱。現在從基礎研究上,又從過去的跟跑、並跑,發展到現在多方面可以領跑,比如信號轉導的研究,標誌物診斷試劑的研究等。而像這個大規模的前瞻性研究,在國外也是沒有的。

肝癌的預防上,臺灣做的比較好。臺灣較早進行乙肝病毒接種,更早受益。在母嬰垂直傳播的阻斷上,臺灣的做法也值得稱道。

6

您怎麼看待人工智慧在肝癌方面的應用?

期待人工智儘快在肝癌研究領域有所拓展

雖然目前人工智慧並未應用於肝癌領域,但我非常看好,相信人工智慧一定會給肝癌研究帶來可喜的促進。大量的資料,靠醫生點點滴滴去積累分析,是不可想像的。肝癌病程複雜,我們希望人工智慧能夠儘快拓展這個空間,幫助推進肝癌研究。不過人工智慧的基礎,還是離不開我們人類大量的前期研究、經驗鋪墊和知識挖掘。

7

您是如何看待CAR-T等細胞免疫治療的?

充滿希望的細胞免疫治療

我對此抱有很大的期望。從發病機理來說,免疫就是形成肝癌的重要因素,也就是內環境的紊亂。舉例說明,很多人接觸乙肝,但是並非所有的人得病,為什麼?癌基因存在於每個人體內,但是為什麼有的人癌基因會被啟動,而有的人就是靜默狀態?這些都和內環境的穩定狀態有關。

我們也在做CAR-T,也在做靶向治療,我們相信免疫調整是肝癌防控的重要一環。我們的研究就是要觀察什麼引起細胞命運的改變。外來刺激、內環境自穩機制的變化,以及免疫系統所起的作用,都是我們要考慮的。這是防的問題。而得病之後,就要用免疫的辦法來解決控的問題。

我碩士期間的研究方向是免疫學,到德國讀博士才改為信號轉導。所以我非常重視免疫學,它是很基礎的,對臨床上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人群而言,提高健康水準,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關注自己的免疫狀態。

我們有幸邀請到王紅陽院士參加由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和轉化醫學網合作的“第三屆國際癌症大會“。關於大會的更多資訊,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

轉化醫學領域核心門戶

識別圖中二維碼,點擊關注

投稿、應聘醫學編輯:

微信:vipmed360

商務合作

微信:zhyxkf

END

都還存在不足。需要科研學術界加強基礎研究,需要企業給予更多的支援。只有跨學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做好精准診療。

正如我經常說的那樣,精准診療的最後一公里,一定是在醫院裡,是為病人服務的。各種各樣的基因組、蛋白組、藥物組的研究可以在實驗室進行,但是最終需要兌現到臨床,讓病人從高科技中得到實惠,減少發病率,降低病死率,延長生存時間。

3

項目有哪些合作方?

跨學科合作,多中心參與

這個專案是跨學科,多中心的項目。肝臟外科是東方肝膽醫院的主要醫療力量,但是光靠外科解決不了所有問題,所以我們聯合了許多傳染科的醫生、慢性病預防的專家、以及來自肝癌高發區、擁有多年經驗積累的啟東肝癌研究所。通過跨學科組合,讓不同領域的專家一起來探討肝癌防治問題。

專案挑戰很大,如前所述,既需要多方面的專家共同努力,也離不開企業的支援。國家非常希望企業增加研發的投入。其實這是互惠互利的,企業通過更多瞭解病人的實際需求,就能做出更有利於企業的研發決策,當然最終還是為了有利於病人。

從合作機制和技術研發上,這都是一個大步跨越,我們對這個跨學科、多中心合作項目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4

和過往研究相比,這個項目有什麼亮點?

極致發揮老技術,創新拓展新技術

基因測序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技術,但是具體的應用和拓展,還有很大的空間。本項目不僅僅有組織學的二代基因測序,還有血液指標、CtDNA、CfDNA和線粒體的檢測。我們既希望能把原有技術發揮到極致,也希望從中發展一些新技術。

二代測序技術的應用在本專案中會得到拓展。現在大家對腫瘤發生的認識,不再局限於過去那樣簡單的癌基因啟動與抑癌基因失活。實際上,很多細胞因數、微環境、細胞類型都參與其中。這些都要通過二代測序技術的演化拓展來研究。比如我們發現,乙肝病毒DNA複製對肝癌形成的影響其實包含非常前沿的資訊,我們希望本次項目所得到的答案,將是一個昇華。

5

國內外肝癌的研究有哪些值得借鑒的?

歐美研究並不深入,我國多方面領跑

國外過去的研究重點在前列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最近這些年,其他腫瘤發病率下降的同時,肝癌較前逐漸高發,因此對其關注也加強。歐美肝癌的主要影響因素有代謝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以及丙肝。而我們中國則是乙肝。

國外平臺技術比我們先進,能快速進入到肝癌研究領域,研究經費的投入也比較到位。國外近兩年發表的論文,涉及33種腫瘤,其中也包括了肝癌。但是他們在前沿研究、多基因觀察等方面,實際上並不深入。中國肝癌研究,先是有老一代專家的深厚積澱。現在從基礎研究上,又從過去的跟跑、並跑,發展到現在多方面可以領跑,比如信號轉導的研究,標誌物診斷試劑的研究等。而像這個大規模的前瞻性研究,在國外也是沒有的。

肝癌的預防上,臺灣做的比較好。臺灣較早進行乙肝病毒接種,更早受益。在母嬰垂直傳播的阻斷上,臺灣的做法也值得稱道。

6

您怎麼看待人工智慧在肝癌方面的應用?

期待人工智儘快在肝癌研究領域有所拓展

雖然目前人工智慧並未應用於肝癌領域,但我非常看好,相信人工智慧一定會給肝癌研究帶來可喜的促進。大量的資料,靠醫生點點滴滴去積累分析,是不可想像的。肝癌病程複雜,我們希望人工智慧能夠儘快拓展這個空間,幫助推進肝癌研究。不過人工智慧的基礎,還是離不開我們人類大量的前期研究、經驗鋪墊和知識挖掘。

7

您是如何看待CAR-T等細胞免疫治療的?

充滿希望的細胞免疫治療

我對此抱有很大的期望。從發病機理來說,免疫就是形成肝癌的重要因素,也就是內環境的紊亂。舉例說明,很多人接觸乙肝,但是並非所有的人得病,為什麼?癌基因存在於每個人體內,但是為什麼有的人癌基因會被啟動,而有的人就是靜默狀態?這些都和內環境的穩定狀態有關。

我們也在做CAR-T,也在做靶向治療,我們相信免疫調整是肝癌防控的重要一環。我們的研究就是要觀察什麼引起細胞命運的改變。外來刺激、內環境自穩機制的變化,以及免疫系統所起的作用,都是我們要考慮的。這是防的問題。而得病之後,就要用免疫的辦法來解決控的問題。

我碩士期間的研究方向是免疫學,到德國讀博士才改為信號轉導。所以我非常重視免疫學,它是很基礎的,對臨床上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人群而言,提高健康水準,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關注自己的免疫狀態。

我們有幸邀請到王紅陽院士參加由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和轉化醫學網合作的“第三屆國際癌症大會“。關於大會的更多資訊,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

轉化醫學領域核心門戶

識別圖中二維碼,點擊關注

投稿、應聘醫學編輯:

微信:vipmed360

商務合作

微信:zhyxkf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