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人是害死魏延的罪魁禍首,卻成魏延接班人,替魏延實現一個諾言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397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自古以來, 對於三國名將魏延之死, 一直有很多爭議, 例如受《三國演義》影響較深的人,

認為他在關鍵時刻, 想要背叛, 終被斬殺是咎由自取;偏執的人, 認為魏延雖然沒有投敵, 也沒有擁兵自立, 但在危急時刻不聽調遣, 無異於叛亂;陰謀論者認為, 魏延之死, 是諸葛亮的早早定下的謀劃;大多數人則認為, 魏延之死, 主要是因為楊儀與其不合, 以及費禕反復算計。 但是, 如果我們細讀史書, 就會發現, 直接害死魏延的罪魁禍首另有其人。 這個人是誰呢?

說來也狗血, 真正害死魏延的人, 不僅成為了蜀漢名將, 還成為了魏延的接班人, 並替魏延實現了一個許給劉備的諾言。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個與魏延恩怨頗深的人, 又是誰呢?他不是別人, 正是蜀漢精銳部隊無當飛軍的第一任統領, 王平。 說起王平, 大多數人可能只會想起,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 此人力勸馬謖不要違背諸葛亮的命令, 馬謖卻沒有聽從, 最終馬謖被斬, 王平則得到了升遷。 其實王平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 其能力不容小覷。 接下來, 我們便通過瞭解他與魏延的恩怨, 來瞭解一下他的能力。

一、害死魏延

我們都知道, 魏延之所以會死, 是因為諸葛亮安排退兵之事的時候, 沒有讓他參與會議, 楊儀準備退兵的時候, 打算壓他一頭;費禕又從中欺騙了他。 所以他賭氣率眾南歸, 截斷了楊儀的歸路, 並與楊儀相互狀告對方謀反, 後來更是刀兵相向。 按理說, 魏延是一代名將, 用兵能力自然遠勝楊儀, 這一戰他看似必勝無疑。 楊儀倒是沒有親自出戰, 他派出了王平。 或許是自知實力不濟, 也或許是為了兵不血刃, 王平並沒有與魏延硬碰硬, 他只說了一句話, 就要了魏延的命。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平叱延先登曰:‘公亡, 身尚未寒, 汝輩何敢乃爾!’”意思是說, 諸葛亮丞相屍骨未寒, 你們怎能如此!他這一句話, 就給魏延扣上了叛亂的罪名, 於是魏延的士兵都認為魏延理虧, 紛紛散去, 使魏延變成了一個光杆司令。 這個時候馬岱出手, 才得以斬下了魏延的首級。 若非王平這一句話,估計魏延不會輕易被斬,蜀漢內部則要爆發一聲巨大的內訌。

二、成為魏延接班人

眾所周知,魏延在劉備拿下漢中之後,就成為了漢中的守將,曾用一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震懾住了眾人,也堅定了劉備重用他的決心。他被斬殺之後,漢中太守一職,則落到了王平頭上。《三國志·王平傳》記載:“(王平)遷後典軍、安漢將軍,副車騎將軍吳壹住漢中,又領漢中太守。”

另外,魏延將斬殺之前,魏軍從未大規模進擊漢中,讓他有機會實現自己的諾言,他去世之後,王平卻替他完成了此事——“七年春,魏大將軍曹爽率步騎十余萬向漢川,前鋒已在駱穀。時漢中守兵不滿三萬。……魏軍退還,如平本策。”意思是說,西元244年,魏將曹爽率十萬大軍攻打漢中,當時王平手中不足三萬人,他經過一番謀劃之後,大敗魏軍,使其無功而返,再度立下了大功。

只不過,王平替魏延完成的諾言,是“低配版”的,他做到的是“偏將十萬之眾至,為大王拒之。”不知道假使魏延死而有靈,會不會不屑呢?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若非王平這一句話,估計魏延不會輕易被斬,蜀漢內部則要爆發一聲巨大的內訌。

二、成為魏延接班人

眾所周知,魏延在劉備拿下漢中之後,就成為了漢中的守將,曾用一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震懾住了眾人,也堅定了劉備重用他的決心。他被斬殺之後,漢中太守一職,則落到了王平頭上。《三國志·王平傳》記載:“(王平)遷後典軍、安漢將軍,副車騎將軍吳壹住漢中,又領漢中太守。”

另外,魏延將斬殺之前,魏軍從未大規模進擊漢中,讓他有機會實現自己的諾言,他去世之後,王平卻替他完成了此事——“七年春,魏大將軍曹爽率步騎十余萬向漢川,前鋒已在駱穀。時漢中守兵不滿三萬。……魏軍退還,如平本策。”意思是說,西元244年,魏將曹爽率十萬大軍攻打漢中,當時王平手中不足三萬人,他經過一番謀劃之後,大敗魏軍,使其無功而返,再度立下了大功。

只不過,王平替魏延完成的諾言,是“低配版”的,他做到的是“偏將十萬之眾至,為大王拒之。”不知道假使魏延死而有靈,會不會不屑呢?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