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真正的北方——張宇和他的畫

首席記者 杜山

張宇出生于黑龍江省三江平原上的一個國營農場。 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三條大江浩浩蕩蕩, 匯流、沖積而成的低平沃土, 也給了張宇成長的空間。

平原上季節的更迭帶來的色彩變幻, 常常出現在張宇少年的夢裡。 他想留住這些色彩,

卻苦於沒有辦法。

張宇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 學校的課程變得不再正規, 也給了孩子們瘋玩的理由。 那時張宇最感興趣的, 便是觀看人們蘸著紅油漆在牆上書寫的大字塊, 大街小巷到處張貼著五顏六色的標語, 以及各單位門前豎立著一塊塊的黑板報。 張宇儘管還看不懂其中的內容, 但覺得字寫得漂亮, 報頭畫得好看, 那種喜歡發乎於心, 且不可遏制。

於是, 張宇就成了那些標語、壁報最忠實的擁躉, 有時候, 他會偷偷收拾地上丟棄的彩色粉筆頭, 跑到背人的地方, 煞有介事地在牆上一頓塗抹, 然後留連於“大作”前沾沾自喜。 “那就是胡編亂畫, 但卻給了我最初的啟蒙和歡樂。 ”張宇說。

張宇下決心想學美術了。 但是, 那個時期,

可以說是整體知識匱乏的時期。 尤其在遠離城市的農場, 學習美術的難度可想而知。 沒有老師, 沒有學習資料, 那些廢舊報刊上登載的美術作品和書本裡的插圖, 就成了張宇的老師和課本。

時光流逝, 張宇馬上就要中學畢業了, 這時候, 學校才剛剛恢復美術課。 張宇和一位杭州知青——教美術的范老師學了半年的素描, 那也是他第一次真正地學習美術。

之後, 張宇畢業分配到木工廠做了工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 知青大批返城, 學校美術老師出現空缺, 而當時農場子弟懂美術的就更稀少了, 於是, “山中無老虎, 猴子稱大王”, 張宇憑著僅有的一點繪畫基礎, 幸運地進入農場直屬學校, 當了一名美術老師, 也真正與繪畫結緣。

授課之余, 張宇也感到自己繪畫基礎的不足, 所以利用寒暑假, 去離農場百里之外的佳木斯市, 參加由佳木斯市藝術館主辦的短期美術培訓。 其他時間, 他靠從書店買來的美術刊物自學, 漸漸覺得自己的畫有些門路了。

1992年春, 綏芬河市成為口岸開放城市, 張宇調入綏芬河市群眾藝術館, 職務是美術輔導員。 在群眾藝術館, 張宇認識了綏芬河鐵路俱樂部畫油畫的孫佑海。 之前, 張宇未從事過真正意義上的繪畫創作, 也很少接觸油畫, 可以說是個油畫門外漢, 是在孫佑海的影響下, 開始嘗試著油畫創作。

在藝術館的工作中, 張宇感到, 美術輔導工作相比學校教學有很大不同, 要求具備更強的專業性, 而他在這方面簡直是一個“土八路”。

為了彌補在專業上的“先天不足”,張宇經過努力考上了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通過系統的專業學習,使得藝術理論和繪畫技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那時候,張宇還結識了牡丹江群眾藝術館王文江,被王文江精美的油畫作品所折服。在王文江的指導下,張宇通過自己不懈地努力,在油畫創作上有了質的進步,一些作品在省市級的重要美展中獲獎,得到專家的認可和業內人士的好評。

法國史學家和批評家丹納在《藝術哲學》一書中指出,種族、環境、時代是藝術創作的三大原則。藝術家不是孤立的,藝術創作也絕非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張宇骨子裡是北大荒人,是農民的兒子。他深愛著這片土地,熟悉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所以,在他的油畫作品中,不論是畫風景還是畫人物,總是蘊含著揮之不去的黑土地情懷。在藝術創作上努力實踐著寫實與表現相結合的技法。張宇認為藝術創作要反映社會正能量,表現新時代精神,這是每個藝術創作者的責任與使命。

從事油畫創作多年,一路走來,張宇經歷過困惑與坎坷,也有愜意和快樂。如今取得了些許成績,他由衷的感謝老師的傾心指導和所有朋友的鼓勵與幫助,也感謝妻子和兒子對他的理解、支持和付出。

春天來了,大地萌發,這是播種希望的季節,有希望相伴的努力總是令人感到充實和希冀。

“我喜歡北方的春天,也喜歡北方的冬天,那才是真正的北方。”張宇說。

張宇簡介

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裝飾繪畫系,綏芬河市群眾藝術館美術副研究館員,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牡丹江市美術家協會會員。

1994年油畫作品《二十世紀末》在黑龍江省第四屆地強杯群星美術書法攝影展中獲銅獎;

1996年油畫作品《秋日裡飄不動的雲》在黑龍江省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75周年《黨的生活杯》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中獲優秀獎;

2015年5月油畫作品《老村長》在黑龍江省第十四屆“群星獎”比賽中獲優秀獎;

2015年10月油畫作品《富魚圖》在牡丹江市第二屆美術雙年展中獲優秀獎;

2017年油畫作品《收穫的季節》在牡丹江市第三屆美術雙年展中獲銅獎。

為了彌補在專業上的“先天不足”,張宇經過努力考上了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通過系統的專業學習,使得藝術理論和繪畫技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那時候,張宇還結識了牡丹江群眾藝術館王文江,被王文江精美的油畫作品所折服。在王文江的指導下,張宇通過自己不懈地努力,在油畫創作上有了質的進步,一些作品在省市級的重要美展中獲獎,得到專家的認可和業內人士的好評。

法國史學家和批評家丹納在《藝術哲學》一書中指出,種族、環境、時代是藝術創作的三大原則。藝術家不是孤立的,藝術創作也絕非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張宇骨子裡是北大荒人,是農民的兒子。他深愛著這片土地,熟悉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所以,在他的油畫作品中,不論是畫風景還是畫人物,總是蘊含著揮之不去的黑土地情懷。在藝術創作上努力實踐著寫實與表現相結合的技法。張宇認為藝術創作要反映社會正能量,表現新時代精神,這是每個藝術創作者的責任與使命。

從事油畫創作多年,一路走來,張宇經歷過困惑與坎坷,也有愜意和快樂。如今取得了些許成績,他由衷的感謝老師的傾心指導和所有朋友的鼓勵與幫助,也感謝妻子和兒子對他的理解、支持和付出。

春天來了,大地萌發,這是播種希望的季節,有希望相伴的努力總是令人感到充實和希冀。

“我喜歡北方的春天,也喜歡北方的冬天,那才是真正的北方。”張宇說。

張宇簡介

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裝飾繪畫系,綏芬河市群眾藝術館美術副研究館員,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牡丹江市美術家協會會員。

1994年油畫作品《二十世紀末》在黑龍江省第四屆地強杯群星美術書法攝影展中獲銅獎;

1996年油畫作品《秋日裡飄不動的雲》在黑龍江省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75周年《黨的生活杯》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中獲優秀獎;

2015年5月油畫作品《老村長》在黑龍江省第十四屆“群星獎”比賽中獲優秀獎;

2015年10月油畫作品《富魚圖》在牡丹江市第二屆美術雙年展中獲優秀獎;

2017年油畫作品《收穫的季節》在牡丹江市第三屆美術雙年展中獲銅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