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為什麼晶片那麼難製造,缺錢還是缺技術?中國芯還能靠哪些公司

網友一:

晶片這事一出, 我看很多平時不搞機的小夥伴都憤青了, 不就一塊小小的晶片嗎?有那麼難製造?我們用兩彈一星的精神去造晶片啊!60年前我們一窮二白, 現在比當年強多了, 一定可以成功的!

但是事實呢?我們確實造不出來, 嚴重依賴進口。

晶片和原子彈、衛星有一點不同, 它不是研發成功就可以了。 成熟的晶片必須能大規模化的量產, 還要考慮成本, 功耗, 發熱等等問題。

但是國內當然還是有可以用的晶片的, 比如說華為的海思麒麟。 先不說它好不好用, ARM架構是不是別人的。

10年來, 華為累計研發費用約人民幣3940億,

獲得專利授權74307件, 90%以上為發明專利。

當然, 讓人欣慰的是, 中國“芯”一直在奮起直追。 近10年來, 中國是晶片專利申請排名第一的國家, 有華為、清華紫光、中興通訊等等企業也讀都在不懈努力。

如今, 有阿裡, 騰訊這些巨頭的加入, 如果他們願意花錢在研發中國芯上面, 我想總有一天, 我們泱泱大國完全可以使用自己國家生產的晶片, 再也不怕收到某國的制裁了。

網友二:

很多人都是從晶片本身的技術難度來說的。 我想從市場的角度談一談, 為什麼中國企業想要製造出晶片, 會那麼困難。

雷軍說過, 手機晶片是這個星球上集成度最高的元器件, 它需要巨額成本和非常長的研發週期。 “晶片行業10億起步, 10年結果。 ”晶片研製出來, 至少要賣幾千萬件才能收回成本。

晶片研製出來, 放到市場上賣, 還要面對英特爾、ARM的競爭。 這些巨頭會不會用價格戰把新對手殺死呢?有可能。 不過, 最主要的競爭手段還是技術。

晶片技術反覆運算很快, 新一代技術就是比舊一代技術強,

並且強很多。 手機產業競爭那麼激烈, 他們當然選擇最好的晶片。 晶片追趕者一個沒追上, 就會被殺死在半路。 幾十億幾百億美元的投資, 說沒就沒。 這種風險不是誰都冒得起的。

過去多年, 中國企業造不起晶片, 除技術原因, 主要還是市場原因。 在市場中缺乏勝算, 企業家就不會研發, 因為研發是純支出, 沒有;長期沒有投入, 技術落後就更明顯。

中國企業不敢冒險的一個原因, 只是因為:過去實在太窮了。 幾十億元投資, 沒幾家企業能掏出來。 把身家性命搭在高風險的事情上, 科學家們也許有雄心, 股東也不會答應。

企業活著比什麼都重要, 況且市場上又不是沒有別的賺錢機會。

網友三:

小小晶片, 集成了一國科研實力,

其實是綜合國力的集中展現。 我國晶片行業還停留在投資驅動型的低級階段, 離技術密集型階段相差較遠!如果沒有足夠的技術積累, 僅僅有錢也是造不出來的。

之前看到過朋友貼出來晶片製造流程圖, 引起大家圍觀。 半導體晶片, 到底是怎麼弄出來的, 一圖看懂!

還有網友說, 這個圖只是大概, 還有電路蝕刻, 封裝, 渡膜, 很多工藝的步驟所需設備很難買到, 關鍵是電路設計, 真的很難。

積體電路目前已發展到7nm級別, 在這個基礎上還要保證內部線路的清晰無毛邊, 那麼機械設備、光學設備的精度以及重複精度、振動提出的變態要求就可想而知了, 而這都是建立在西方上百年的技術積澱上的, 很難一揮而就的趕上。

而且國內像樣得加工中心都沒幾個, 想要精度高的必須進口國外機器, 刀頭基本全進口, 國內的刀頭我師傅被稱為假刀頭。

晶片雖小, 卻近乎集成了人類所有的科技知識與工藝, 不僅僅涉及了物理、數學、化學等基礎理論, 還有上百年積累的光學、機械、化工的技術與工藝的積累, 它絕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平淡無奇。

西方的積體電路之所以發達,不僅僅是深厚的基礎技術積累使然,而且在市場化方面,西方也極為成熟,既有強大的風險創業基金的扶持,又有殘酷的市場競爭與淘汰。

對於國內的晶片研發來說,沒有成熟的資本以及市場以及先進的技術幫助,積體電路產業是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

網友四:

當下,中興通訊遭美國禁運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刷爆了整個科技圈,一下子讓普通民眾也認識到了國產晶片生產的不足。在中美貿易摩擦這個敏感的檔口,美國對中興通訊動手,其用意再明顯不過了。

先天不足,起步晚是國內晶片跟不上西方的主要根源。這其實也是我國許多產業的痛點,國內晶片產業起步晚,導致技術的劣勢比較明顯,生產的晶片在品質和性能上難以保證。

晶片生產涉及電晶體、電阻、電容、二極體等多個精密器件的生產、製造和組裝。

雖然我們是製造大國,但並非製造強國,大量高技術要求的精密元器件少有公司可以完成,而且製造晶片的設備也需進口。

而且對於晶片產業,它投資週期長,試錯成本高。晶片產業屬於資本密集型,從研發到標準化生產,少則三五年,而且標準化以後到推廣又需要時間。

這期間的研發費用巨大,試錯成本高,國外高端的晶片製造商每年的研發費用都過百億美元,加之晶片更新換代較快,直接抬升了風投資金投資風險。

一般的企業根本承擔不了這樣的研發投入,關鍵是投入還有可能研發不出來。

當然這次制裁再次顯示了晶片國產替代的重要性。隨著國家加大投入與政策扶植,國產晶片機遇凸顯,踏實研發的公司有望在風口中成長為巨人。

網友五:

其實如果某個企業真的把一個非常好的晶片做出來,利潤是非常可觀,前景非常誘人。這是一個令人垂涎的蛋糕。

中國每年要從海外進口晶片超過2000億美元,是第一大進口產品。研製出中國人自己的晶片,是很多企業家的願望。愛國主義的情懷應該是有,但是我想,利潤驅使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吧。

永遠要相信,企業家是追求利潤的。只要有利潤,就會有人嘗試。中國企業家不比老外笨,他們不會甘心大把銀子白白讓給別人賺。

中低端的晶片,以前就有中國企業在做,只是太落後了,湯都喝不上,更不要說吃肉。現在華為、小米都在搞研發,希望製造出高端晶片。他們勇於走上征程,一個基本的條件是:有錢了,敢投入,也耗得起。

當今中國在晶片領域落後,主要已經不在錢上,而是研究體制建立,人才培養,技術積累,而這些都需要時間。

中國晶片技術的追趕,才剛起步。過去二十多年,中國進口使用外國晶片,這屬於市場自發選擇,沒什麼可丟人。沒有看似“被動”的貿易,就不會有進步。

網友六:

首先,晶片行業是高度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行業,如果沒有足夠的技術積累,僅僅有錢也是造不出來的,因為一個小小晶片裡面包含的是幾十億、幾百億甚至幾千億個很小的電晶體,並且還有相當複雜的電路結構;投資“一條”晶片生產線需要的資金高達170億美金或以上,產線建成時間多達2年或以上!

其次,晶片製造屬於製造行業,需要大量的實踐、反復的積累,才能做到良率高,品質好!就像蘋果手機,交給富士康而不是交給一般的工廠,因為富士康標準的流水線、積累的豐富製造技術,富士康可能做到良率100台99台甚至100台都是ok的,而其他工廠可能100台只有70台甚至更少是ok的,這中間會浪費很多人力、物力成本,台積電做晶片也是這個道理,連三星都達不到台積電的水準

最後,經濟學理論“規模經濟”,大工廠大規模生產可以交給成本,降低售價,提高競爭力,打敗競爭對手,晶片也是一樣。

比如台積電可以利用一塊8英寸晶圓生產出1kPCS 手機CPU,良率又高,每天全部生產線開動,可以生產出客戶要求的大量晶片,成本會降低很多。

對於客戶來說,肯定優先全部交給台積電生產,慢慢的市場競爭就成為了這個行業的壟斷著或者說寡頭。

它絕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平淡無奇。

西方的積體電路之所以發達,不僅僅是深厚的基礎技術積累使然,而且在市場化方面,西方也極為成熟,既有強大的風險創業基金的扶持,又有殘酷的市場競爭與淘汰。

對於國內的晶片研發來說,沒有成熟的資本以及市場以及先進的技術幫助,積體電路產業是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

網友四:

當下,中興通訊遭美國禁運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刷爆了整個科技圈,一下子讓普通民眾也認識到了國產晶片生產的不足。在中美貿易摩擦這個敏感的檔口,美國對中興通訊動手,其用意再明顯不過了。

先天不足,起步晚是國內晶片跟不上西方的主要根源。這其實也是我國許多產業的痛點,國內晶片產業起步晚,導致技術的劣勢比較明顯,生產的晶片在品質和性能上難以保證。

晶片生產涉及電晶體、電阻、電容、二極體等多個精密器件的生產、製造和組裝。

雖然我們是製造大國,但並非製造強國,大量高技術要求的精密元器件少有公司可以完成,而且製造晶片的設備也需進口。

而且對於晶片產業,它投資週期長,試錯成本高。晶片產業屬於資本密集型,從研發到標準化生產,少則三五年,而且標準化以後到推廣又需要時間。

這期間的研發費用巨大,試錯成本高,國外高端的晶片製造商每年的研發費用都過百億美元,加之晶片更新換代較快,直接抬升了風投資金投資風險。

一般的企業根本承擔不了這樣的研發投入,關鍵是投入還有可能研發不出來。

當然這次制裁再次顯示了晶片國產替代的重要性。隨著國家加大投入與政策扶植,國產晶片機遇凸顯,踏實研發的公司有望在風口中成長為巨人。

網友五:

其實如果某個企業真的把一個非常好的晶片做出來,利潤是非常可觀,前景非常誘人。這是一個令人垂涎的蛋糕。

中國每年要從海外進口晶片超過2000億美元,是第一大進口產品。研製出中國人自己的晶片,是很多企業家的願望。愛國主義的情懷應該是有,但是我想,利潤驅使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吧。

永遠要相信,企業家是追求利潤的。只要有利潤,就會有人嘗試。中國企業家不比老外笨,他們不會甘心大把銀子白白讓給別人賺。

中低端的晶片,以前就有中國企業在做,只是太落後了,湯都喝不上,更不要說吃肉。現在華為、小米都在搞研發,希望製造出高端晶片。他們勇於走上征程,一個基本的條件是:有錢了,敢投入,也耗得起。

當今中國在晶片領域落後,主要已經不在錢上,而是研究體制建立,人才培養,技術積累,而這些都需要時間。

中國晶片技術的追趕,才剛起步。過去二十多年,中國進口使用外國晶片,這屬於市場自發選擇,沒什麼可丟人。沒有看似“被動”的貿易,就不會有進步。

網友六:

首先,晶片行業是高度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行業,如果沒有足夠的技術積累,僅僅有錢也是造不出來的,因為一個小小晶片裡面包含的是幾十億、幾百億甚至幾千億個很小的電晶體,並且還有相當複雜的電路結構;投資“一條”晶片生產線需要的資金高達170億美金或以上,產線建成時間多達2年或以上!

其次,晶片製造屬於製造行業,需要大量的實踐、反復的積累,才能做到良率高,品質好!就像蘋果手機,交給富士康而不是交給一般的工廠,因為富士康標準的流水線、積累的豐富製造技術,富士康可能做到良率100台99台甚至100台都是ok的,而其他工廠可能100台只有70台甚至更少是ok的,這中間會浪費很多人力、物力成本,台積電做晶片也是這個道理,連三星都達不到台積電的水準

最後,經濟學理論“規模經濟”,大工廠大規模生產可以交給成本,降低售價,提高競爭力,打敗競爭對手,晶片也是一樣。

比如台積電可以利用一塊8英寸晶圓生產出1kPCS 手機CPU,良率又高,每天全部生產線開動,可以生產出客戶要求的大量晶片,成本會降低很多。

對於客戶來說,肯定優先全部交給台積電生產,慢慢的市場競爭就成為了這個行業的壟斷著或者說寡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