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國弱無尊嚴:一戰華工貢獻巨大,卻被污蔑傳染西班牙流感!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 中國就密切關注著歐洲戰場的局勢。 為了能夠同國際接軌, 以及獲得參加戰後和平會議的資格, 北洋政府積極尋求加入協約國的機會。

在袁世凱還當政時, 就先後兩次向協約國方面提出了中國參戰的請求。 然而當時由於日本的阻撓以及英法對於時局的考量, 最終拒絕了北洋政府的請求。

直接參戰的道路走不通, 時任袁世凱總統府秘書長的梁士詒提出派遣華工支援協約國的構想, 稱之為“以工代兵”。 從而謀求中國參加戰後和平會議的資格。 當梁的意見出臺之後, 便立刻引起了法國人的重視。

一戰中, 法國是名副其實的大戰場, 前後動員了大約720萬民眾支援戰爭, 並且約有150萬法國士兵戰死。 大規模的民眾動員以及嚴重的人員傷亡使得法國的勞動力嚴重匱乏, 隨著戰爭的深入, 獲得新的人力資源成為法國對同盟國戰爭勝負與否的關鍵。

梁士詒此時提出的建議正中法國的下懷。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1915年11月11日, 法國國防部經過詳細的討論決定實施招募華工的計畫。 1916年1月17日, 以陶呂德為首的法國招工團到達北京。 只不過陶呂德是以私人的名義進行招募。

到1916年下半年, 由於戰爭的消耗驚人, 英國也效仿法國尋求新的勞動力。 人口資源豐富的中國自然成為他們的首要目標。 從1916年8月開始, 英國的華工招募計畫正式啟動。 英國陸軍部派遣湯瑪斯伯恩作為英國招工團的代表, 在10月28日抵達北京, 開始了英國的招工計畫。

英法雖然同屬於協約國的一方, 但是在對華工的招募與管理方面卻各自為政, 並且雙方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尤其是英國對待的要求華工極其苛刻。

英國方面負責華工管理工作的是一名叫做費爾法克斯的上校。 英國招募的華工經常在戰場附近工作, 並且進行軍事化管理。 每天都要集合列隊, 當地報紙的報導中提到“他們步履之整齊令我們的軍士都大為吃驚。 ”如果華工在法國期間違反紀律, 他們將受到軍法處置。 實際上, 一戰期間, 至少有10名英國招募的華工被處死。

甚至華工的通信也受到英軍方的管制。 所有華工的信件都必須經過法國戰區英軍總部的華工郵局的檢查。 同樣華工的家屬從中國寄過來的包裹與信件也要經過檢查之後才能到達華工本人的手中。 由此可見, 英國軍方對於華工的防範心理非常嚴重。

與英國相比, 法國對待華工的態度比較溫和。 法國招募的華工在軍方的安排下在後方軍工企業上班。 當然1917年中國正式參戰之後法國當局也派遣華工趕赴前線。 然而英國招募的華工幾乎所有都工作在戰場附近。在工資待遇方面,法國也是優於英國。

法國方面不僅工資高,對工人的管理也比較寬鬆。而英國的態度則比較惡劣,英國當局也不諱言他們帶有歧視的態度,甚至對此引以為傲。一位英國軍需官在一份秘密報告裡承認,英國不准許中國工人進入各種咖啡館或酒吧,但是法國方面卻沒有這方面的任何限制。

除上述的要求與限制之外,“向來高傲的英國人”甚至對於這些冒著生命危險的東方工人懷有不同程度的種族歧視。禁止華工與歐洲軍人或平民往來,在英國人的腦海裡,這些人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充滿了無知,是不能給他們成人的禮遇和信任。法國戰區英國華工營的負責人富頓曾經就表示“英國人希望中國人做的是尊重和順服”。

雙方在文化和語言上的隔膜和誤解更加加深了英國華工管理的困難。英國方面的翻譯人員嚴重匱乏,英軍官中能夠說一口較為流利中文的人更是寥寥無幾。語言的障礙既不能明確傳達英國方面的要求,也不能及時反映華工的想法。

有一天當帶隊的軍官向工人們下達出發的命令,即英文的“let’s go!”,這其中和漢語的“狗”的發音相近,這對於來自中國北方的工人來說是一種嚴重的侮辱。華工由此拒絕前進,於是英軍官以違反紀律為由,懲罰了其中的一些人。因此差點引發了華工的一場暴亂。

由此可見,英國方面在對華工的管理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而又沒有認真對待其中的利害,只是將這些來自中國的工人機械的視作他們贏得戰爭的工具。至於中國政府方面對於英國的粗暴管理並非充耳不聞,在很多情況下都對協約國虐待華工的事件提出強烈的抗議,並要求協約國尊重華工的人權,不得有歧視。

從1916年初,法國陶呂德招工團抵達北京開始,大約有15萬左右華工抵達歐洲戰場。並且對歐洲的戰事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其他的先不談,這15萬勞動力可以解放同等數量的歐洲人直接參戰,這樣的生力軍對於戰爭的走向有著很大的影響。

這些華工都是處於最佳勞動年齡,個個年富力強,除了在後方從事軍事生產之外,一部分工人直接穿梭在戰場周圍,修築工事,後勤運輸等等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有的甚至直接同同盟國軍隊作戰。在歐洲戰爭中,後來通過對在歐洲的華工墓碑數量的統計,大約有4000餘人犧牲在歐洲,再加上死于路途中和其他沒有統計到的人數,保守估計有5000餘人因歐洲的戰爭辭別人世。

但是一戰之後,華工做出的犧牲與貢獻並沒有得到相應的認可。付出如此大的代價卻連幾塊小小的軍功章都沒有得到。在巴黎和會上,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完全否認華工的犧牲,他宣稱“中國既沒有花費一個先令,也沒有損失一兵一卒。”甚至更有險惡用心,一篇報導提到1918年那次橫掃歐洲和世界的“西班牙流感”就是華工傳染的!

帝國主義在對自己的利益上面,完全不顧事實,黑白顛倒,抹殺華工的貢獻。當時北洋政府並不是沒有介入,然而羸弱的國勢發出的聲音如泥牛入海,毫無波瀾。權利是需要足夠的實力來維護的。

然而英國招募的華工幾乎所有都工作在戰場附近。在工資待遇方面,法國也是優於英國。

法國方面不僅工資高,對工人的管理也比較寬鬆。而英國的態度則比較惡劣,英國當局也不諱言他們帶有歧視的態度,甚至對此引以為傲。一位英國軍需官在一份秘密報告裡承認,英國不准許中國工人進入各種咖啡館或酒吧,但是法國方面卻沒有這方面的任何限制。

除上述的要求與限制之外,“向來高傲的英國人”甚至對於這些冒著生命危險的東方工人懷有不同程度的種族歧視。禁止華工與歐洲軍人或平民往來,在英國人的腦海裡,這些人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充滿了無知,是不能給他們成人的禮遇和信任。法國戰區英國華工營的負責人富頓曾經就表示“英國人希望中國人做的是尊重和順服”。

雙方在文化和語言上的隔膜和誤解更加加深了英國華工管理的困難。英國方面的翻譯人員嚴重匱乏,英軍官中能夠說一口較為流利中文的人更是寥寥無幾。語言的障礙既不能明確傳達英國方面的要求,也不能及時反映華工的想法。

有一天當帶隊的軍官向工人們下達出發的命令,即英文的“let’s go!”,這其中和漢語的“狗”的發音相近,這對於來自中國北方的工人來說是一種嚴重的侮辱。華工由此拒絕前進,於是英軍官以違反紀律為由,懲罰了其中的一些人。因此差點引發了華工的一場暴亂。

由此可見,英國方面在對華工的管理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而又沒有認真對待其中的利害,只是將這些來自中國的工人機械的視作他們贏得戰爭的工具。至於中國政府方面對於英國的粗暴管理並非充耳不聞,在很多情況下都對協約國虐待華工的事件提出強烈的抗議,並要求協約國尊重華工的人權,不得有歧視。

從1916年初,法國陶呂德招工團抵達北京開始,大約有15萬左右華工抵達歐洲戰場。並且對歐洲的戰事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其他的先不談,這15萬勞動力可以解放同等數量的歐洲人直接參戰,這樣的生力軍對於戰爭的走向有著很大的影響。

這些華工都是處於最佳勞動年齡,個個年富力強,除了在後方從事軍事生產之外,一部分工人直接穿梭在戰場周圍,修築工事,後勤運輸等等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有的甚至直接同同盟國軍隊作戰。在歐洲戰爭中,後來通過對在歐洲的華工墓碑數量的統計,大約有4000餘人犧牲在歐洲,再加上死于路途中和其他沒有統計到的人數,保守估計有5000餘人因歐洲的戰爭辭別人世。

但是一戰之後,華工做出的犧牲與貢獻並沒有得到相應的認可。付出如此大的代價卻連幾塊小小的軍功章都沒有得到。在巴黎和會上,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完全否認華工的犧牲,他宣稱“中國既沒有花費一個先令,也沒有損失一兵一卒。”甚至更有險惡用心,一篇報導提到1918年那次橫掃歐洲和世界的“西班牙流感”就是華工傳染的!

帝國主義在對自己的利益上面,完全不顧事實,黑白顛倒,抹殺華工的貢獻。當時北洋政府並不是沒有介入,然而羸弱的國勢發出的聲音如泥牛入海,毫無波瀾。權利是需要足夠的實力來維護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