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比亞迪“豹變”

比亞迪, 也許會是第一個拿到智慧汽車時代“船票”的那家“傳統車企”。

(一)

百年汽車產業風雲變幻, 顛覆和變革已成燎原之勢, 在所難免。 用全球最強大傳統車企豐田的CEO豐田章男的話, 這是一個“to be or not to be”的時刻。

所有的傳統車企均深陷焦慮。

北京車展開始前2周的4月12日, 全球銷量最高的汽車集團大眾, 以閃電般的速度更換了帶領這家企業走出“排放門”醜聞的功勳CEO馬蒂亞斯·穆倫, 理由是變革速度不夠快。 與穆倫一起被撤換的, 還包括負責人力資源和採購的董事會成員。 大眾集團只用了4天時間, 就完成了如此驚天動地的一次人事洗牌。

4月20日, 通用閃電撤換凱迪拉克全球總裁約翰?德?尼琛, 理由是個人原因。

在此之前, 豐田已完成了大規模的高層換血, 驅逐了大部分功勳卓著的“保守勢力”, 在今年1月1日生效的人事任免中, 17名專務董事中, 排名前4位, 年富力強且在2017年業績不錯的專務董事, 全部“被辭職”。

福特CEO馬克·菲爾茲在2017年就已經倒下了, 因變革不利被董事會撤換。

另一方面, 騰訊馬化騰, 在過去的若干周時間裡, 瘋狂擁抱汽車產業:3月29日, 先是與中國汽車流通協會達成戰略合作, 要為所有的4S店提供新零售賦能;4月12日, 又馬不停蹄趕到重慶, 把手與重慶長安的總裁朱華榮握在了一起, 宣佈成立合資公司研發汽車OS;4月16日, 馬化騰與一汽集團董事長徐留平站到了一起,

宣佈與一汽在智慧網聯方面達成戰略合作。

4月18日, 阿裡系的菜鳥總裁萬霖放出不惜一切代價做自動駕駛的信號, 人員招聘不設上限, 牛人有多少要多少。 整個阿裡系內部, 已經完成了所有汽車業務相關的整合, 行將啟動進擊汽車產業的步伐。

百度早已在汽車產業深耕多時, 成為自動駕駛領域最大的玩家。

全球出行巨頭滴滴, 在4月24日在京舉辦共用智慧出行發佈會, 宣佈要成為汽車運營商, 攜手31家汽車產業巨頭成立“洪流聯盟”, 王傳福、徐留平、徐和誼、馮興亞和李想成為他們的座上賓, 盛況空前。

與此同時, 造車新勢力集體亮相北京車展, 正式走向競爭舞臺。

汽車產業的變革, 比較全方位改變人類社會,

不僅是出行, 還有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有人都已經被卷了進來。 顛覆之劇烈, 機會只巨大, 百年一遇。

風雷激蕩、百舸爭流。 存亡之際, 所有的傳統車企均捨命狂奔, 希望第一個沖出重圍, 拿到一張通往未來的“船票”。

王傳福和他的比亞迪, 此時處於已非常接近獲得那張“船票”的位置。

(二)

2018年4月25日的傍晚, 北京國際車展首日即將落幕, 行程異常擁擠的王傳福, 在享受為數不多的愜意時刻。

“工作狂”王傳福, 終於結束了一天的工作, 在其助手的陪伴下, 背著手放鬆地巡視比亞迪的展臺。

此時此刻, 王傳福有理由感到放鬆和滿意。

在月臺的最中間, 擺放的是比亞迪全新一代概念車E-seed, 另外兩款Dragon Face家族的新成員, 陪伴左右。

分別是全新一代唐, 和秦Pro。

這三款車設計之精良, 顏值之高, 一舉打破了比亞迪車型在人們心目中糟糕的“刻板印象”。 知名汽車網站汽車之家的編輯在現場做視頻繞車講解時, 直接獻上了膝蓋。 他說, 別人也許會問, 秦Pro會不會是自主品牌中顏值最高的緊湊型汽車產品?錯, 這應該是所有緊湊型車型中顏值最高的車型好不好?

王傳福的老朋友, 戴姆勒-賓士的CEO蔡澈先生, 幾乎沒打招呼, 就“突襲”了比亞迪的展臺, 把玩和體驗比亞迪旗下被Dragon Face設計理念武裝起來的“王朝系列”。

蔡澈和王傳福組建了全球範圍內第一家電動車合資公司——騰勢, 他對比亞迪在電動方面的能力是瞭解的。

與此同時, 第一款Dragon Face家族的新車宋Max, 已經在市場上大賣, 並迅速攀升到MPV銷量排行榜 “探花”的位置。

在過去的Q1, 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達2.96萬輛, 同比增長超過200%, 逐步拉開與第二名的距離。 燃油車銷量持平, 隨著Dragon Face家族車型的加入, 銷量持續攀升只是時間問題。

這顯然會令王傳福感到愉快。 當然, 這不會讓“電池大王”感到滿意。

(三)

比亞迪新一代車型的顏值令人驚訝,但對於所有車企而言,顏值將日趨會成為標配。在這次車展上,比亞迪同時還推出了的e平臺和DiLink,這顯然是兩個令王傳福感到滿意的“殺器”。

比亞迪的理工男和技術男們,將e平臺總結為“33111”。

第一個“3”:代表了傳動系統的三合一,將電機、減速器和電控三個模組,集成在一個模組中,將極大節省佈置空間和提升驅動效率。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是全球首家能夠量產三合一驅動電機的企業,包括所有Tier 1。

第二個“3”:這是高壓系統的三合一,將DC-DC、充電器和配電箱三合一。這個目前是主流配置。

第一個“1”:是將儀錶、空調、音響、智慧鑰匙等控制模組10合1,集成在一塊電路板上。這比較難實現,因為汽車中不同的部件來自於不同的供應商。比亞迪是中國範圍內,為數不多的、有實力自研汽車“計算平臺”的整車製造商。

第二個“1”是一塊車規級的自動旋轉大屏,第三個“1”則是一塊長續航、新能源穩定的電池。

王傳福高調推出“e平臺”,顯然是希望能夠定義未來電動車的硬體標準。他希望傳遞給消費者的概念是,一個好的電動車硬體平臺的標配應該是這樣的:

1、整個核心電動模組中的動力電池模組、電驅模組走向集成是一種趨勢,首先是電驅和高壓模組的三合一。

2、所有電動車核心平臺及其他電子設施的控制模組,應該走向集成,一塊電路板解決所有問題。解決不同電子器件資訊高速互聯互通,以及互相提供冗餘備份。

3、和使用者交互的介面要集中,不需要那麼多的按鍵,一塊多功能可旋轉的車規級大屏要解決上述問題。儀錶台和中控台逐步將退出歷史舞臺。

毫無疑問,王傳福的“e平臺”設立的標準,是其他電動車平臺短期之內難以企及的。比亞迪的優勢是,上述技術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集成和打通幾乎“不費吹灰之力”。競爭對手需要協調不同供應商進行協作,在短期內打造這樣一個整合好幾融會貫通的電動車平臺,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Dilink是王傳福的另外一個創舉,事實上是全球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汽車應用開放平臺”。也許在多年以後,所有的汽車硬體都會把介面開放出來,供開發者進行應用開發,但在現階段,要做到這一點,比登天還難。

人們應該記住Dilink,它在全球範圍之內,為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立下了一個標杆,未來的汽車以及構成汽車硬體產品,如果不是開放的,必將會被市場拋棄。

2018年4月26日,在北京國際車展現場,王傳福對外宣佈,比亞迪將面向全球開發者,開放汽車裡面341個感測器,以及66項控制許可權。

這意味著什麼?

比亞迪不僅僅是把全部的CAN匯流排資訊開發給了所有的應用開發者,而是把整輛汽車的電子器件資訊和控制許可權開放給開發者。

這就意味著,以後全球的應用開發者,可以安全而又合法地提取幾乎全部的汽車資訊、和控制許可權。

以前只有汽車企業才能開發一個APP,擁有遙控鎖門、遙控空調等看起來比較炫的功能。未來,像考拉FM這樣的開發者,可以在APP裡集成類似的應用。車主只要授予開發者這個許可權,即可通過相關應用控制車輛。

應用開發者樂壞了。

比亞迪的Dilink,顯然將會助推車聯網應用開發生態走向繁榮。

當比亞迪這麼幹的時候,其他車企如果不follow,將會逐步喪失掉市場。

但是,這個舉措在短期之內follow的難度非常大。OEM管理著幾百個供應商,要打通所有部件的資訊API介面,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不可控的開發成本。

所以,這是王傳福另外一個大殺器。

(四)

如果僅僅是賣車,比亞迪離殺出重圍,還有一段路要走。

比亞迪不僅是一家“車企”,同時還是全球範圍內最具競爭力的動力電池製造商。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比亞迪是中國最大的動力電池供應商。

鑒於此前比亞迪動力電池只供應給自有品牌車型,市場上在性能方面能夠與比亞迪匹敵只有寧德時代。

比亞迪的“自給自足”,不但將中國地區動力電池出貨量老大的位置送給了寧德時代,寧德時代甚至因此成為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冠軍,強勢無比。

到哪種地步呢?甚至於像上汽集團這樣的強勢車企,在與寧德時代簽約時,都要接受類似的“特別條款”,即指定的、大比例的動力電池採購訂單必須要給到這家福建的電池製造商。

王傳福的比亞迪團隊對此進行了深度“複盤”,最後決定外供動力電池,業界為之震動。

2018年2月,北汽集團徐和誼成為第一個密訪比亞迪的汽車集團老大,並達成戰略合作的共識。

徐和誼密會王傳福的部分結果,與2018年3月28日得以體現。是日,比亞迪汽車電子事業部總經理羅忠良、動力總成事業部副總經理潘世翼率隊訪問北汽新能源,獲得了其副總經理陳上華、Franco Bellillo的熱烈接待。

比亞迪和北汽新能源的電動車產量,占到全球產量的17%。

2018年3月20日,長城汽車保定總部的保密級別陡然提升至最高,因為這一天,該該公司的董事長魏建軍將會在其面積達114萬㎡的測試場,迎接“電池大王”王傳福。“保定車王”、中國汽車製造史上的另一個傳奇魏建軍,邀請王傳福試駕長城最新款的車型。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車企對到訪客人的最佳禮遇。

據信,彼此將會在動力電池及其他相關領域有一系列戰略合作。

有意思的是,第一家宣佈與比亞迪達成戰略合作的,確實長安汽車集團。4月17日,長安汽車集團宣佈與比亞迪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聯合研發三合一驅動電機,並將展開進一步深入合作。

相對于長安汽車高調出聲宣佈,東風汽車集團則悄無聲息地把活給幹了。根據工業和資訊化部公示的申報第307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東風的一款廂式運輸車和載貨車已經用上了比亞迪的動力電池。

和寧德時代相比,比亞迪不僅可以為車企提供動力電池,它還可以提供此前所說的一攬子的電動車硬體平臺所需的部件,如電驅總成、電控,甚至是整合在一起的“e平臺”。

比亞迪除了“三電”之外還有光伏,除了光伏之外還有充電樁,除了充電樁之外還有儲能電站。

未來,比亞迪哪怕把光伏、動力電池、充電樁和儲能電站打包在一起,都是一條極其令人震撼的業務線。

(五)

如果你認為王傳福的牌只有這些,那你就又犯了一個大錯。

4月19日,中國科技巨頭和全球無人駕駛重量級玩家百度,在其Apollo平臺周年華誕上隆重宣佈,比亞迪成為百度Apollo自動駕駛生態的第100個戰略合作夥伴。

4月26日,即北京車展的第二日,百度集團副董事長、總裁兼COO陸奇再度造訪比亞迪展臺,與王傳福親切交談,並體驗了比亞迪面向未來的概念車E-seed。

比亞迪,也許會是全球範圍最適合做自動駕駛的“參考硬體”平臺。這家企業,有非常完備的線控系統。

比亞迪的線控制動反應時間,甚至只需要20ms。這比目前最NB的線控制動系統博世的iBooster、愛德克斯的ECB、日立的E-ACT,反應速度都要快很多,這些目前普遍在用的系統的反應時間約在100ms左右。

比亞迪的開放平臺戰略,使得能夠把這些線控系統的控制許可權給到自動駕駛開發者,極大地降低自動駕駛研發的成本。

對於目前自動駕駛研發團隊,最痛苦的一項工作就是與線控系統的匹配。

因此,當比亞迪宣佈將開放硬體平臺的許可權時,自動駕駛研發圈均感到振奮和歡欣鼓舞。別忘了,比亞迪不僅進只有乘用車。

比亞迪還有商用車事業部。除了大巴之外,還有卡車,礦山挖掘車,港口物流車,垃圾清掃車,這些全部都是電動的。這些統統是自動駕駛,最具應用潛力的場景和方向。

(六)

比亞迪的牌還沒有出盡。

4月24日,滴滴出行在北京舉辦了“共用智慧出行”大會,宣佈將成為“汽車運營商”,在這個大會上,大概有31家汽車供應鏈上下游的企業,加入了滴滴的“洪流聯盟”。同時,滴滴發佈了一款面向未來出行的“汽車”——D1。

王傳福也成了程維和柳青的座上賓,並在一個panel上與柳青談笑風生,暢談未來汽車和未來出行。

在會上,滴滴與廣汽集團達成了協議,成將組建一個合資公司生產未來的共用智慧汽車。

對於滴滴而言,儘管此前已經與“車和家”組建合資公司,研發麵向未來的汽車。但造車新勢力的挑戰是出車的速度太慢,不能迅速解決滴滴的燃眉之急,以暴擊來勢洶洶的美團點評等挑戰者。

滴滴出行,需要一個成熟的電動車平臺,如果這個平臺能夠支撐無人駕駛,那簡直是太完美了。

比亞迪,擁有全球範圍內最成熟的電動車硬體平臺,最適合自動駕駛的“參考硬體”平臺。此外,這家公司幾乎擁有製造電動車全部的零部件,沒有任何所謂的供應商管理難題。

是滴滴出行最完美的共用智慧電動車代工戰略合作者。

比亞迪和滴滴的戰略合作,擁有一個巨大的想像空間在於:這兩家企業都有巨大的to G需求,以及大量的業務是to G的。

比亞迪的雲軌,加上電動大巴、電動出租,結合滴滴的共用出行,智慧交通,幾乎為整個城市提供了全體系的城市交通解決方案,這裡的營業額是極其巨大的。

比亞迪,還是全球範圍內,最適合進行電動車代工生產的汽車製造商。

因為這家企業擁有動力電池、充電樁、擁有一應俱全的汽車零部件,除了賺取代工費用外,還可以賺取零部件費用,未來還可賺取能源的運營服務費用。

別忘了,王傳福還是富士康郭台銘最恨的人,因為比亞迪本來就是全球最大的手機代工企業之一。

這只是比亞迪王傳福還未出的一張牌而已。

(七)

僅僅在12個月之前,比亞迪還在泥沼之中跋涉。

彼時,中國對新能源補貼政策進行切換,並對補貼資格進行重新認定,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受影響。傳統的燃油車銷售,在吉利、長城、長安、廣汽、上汽的進擊之下勉力維持。

動力電池出貨量被寧德時代趕超。

汽車事業群內部的垂直整合體系,在經過15年“相愛相殺”之後,已經嚴重審美疲勞。一方面零部件供應部門因只能把優秀的產品供應內部,而心生怨憎。整車採購部門,因為只能採購內部零部件,且無討價還價能力,總會出現有的部件和協力廠商比“價高質低”的現象,而感到無奈。

在經歷了2016年高歌猛進般的營收增長之後,2017年中國整體汽車市場和比亞迪的銷售收入,均陷入了增長“瓶頸”。

比亞迪上上下下,尤其是王傳福在戰略的選擇上,迎來了一個巨大的挑戰:是繼續垂直整合呢?還是做開放平臺。

這家公司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激烈討論和拉鋸,最終王傳福一錘定音:全面走向開放。

並在2017年11月18日進行大規模的組織架構調整,將比亞迪重組為乘用車、商用車、雲軌、電子、動力電池五大事業群。王傳福宣佈比亞迪已經不是車企,也不是電池製造商,而是一家新能源整體解決方案開創者。

這樣的大幅度的轉折,打開了比亞迪的全部想像,並激發了原本積累的潛能。

(八)

所有的幸福都不是從天而降的,任何成果都需要通過辛勤努力獲得。

王傳福從1995年下海創業,從電池製造,到電子代工和配件生產,汽車製造,動力電池,雲軌,光伏,進入了很多產業。

這些產業看起來包羅萬象,但始終有一個共同特徵,與電池相關。而王傳福,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北京有色院最年輕的副處級幹部,國內的電池專家。

任何一個機遇,只有在你能夠看懂的時候,才會被抓住。只有看懂了、想透了才會在遇到困難時堅持下來。只有看懂了、想透了才能做別人所不敢做、不能做,行創新之舉。

2003,當比亞迪宣佈進軍汽車產業時,股價在3天之內跌去30%。王傳福看准了、看透了,賭電動車將會成為未來的趨勢。

當比亞迪在2007年推出磷酸鐵鋰動力電池的時候,人們看他們的眼光就如當初蒸汽機輪船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是“富爾頓河上的蠢物”。

當比亞迪在2008年推出F3DM混合動力汽車亮相時,人們普遍認為是個笑話,難道混合動力汽車不應該是豐田的普銳斯那樣的嗎?現在,比亞迪重新定義了插混,讓豐田的普銳斯成了“傳統汽車”。

當2014年,比亞迪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時,永遠不要忘記,2010年F3DM只有405輛車交到了客戶手中。

光伏、雲軌的邏輯是一樣的。

另外,我們要堅信另外一個原則,任何奏效的戰略背後,需要持續不斷地辛勤的付出作為後盾。

比亞迪成立至今已有23年,擁有22萬名員工。王傳福幾十年如一日地充滿激情、高強度地投入工作。

大多數車企,總是傾向於將零部件等髒活累活苦活整包出去,把核心的工作抓在手裡。因此,這些擁有上百萬汽車銷量的車企,員工數約為比亞迪的一個零頭。

比亞迪的開放平臺戰略,之所以能夠實施,是基於這家公司近20萬名員工,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歲月,用辛勤和汗水奠定了基礎。

關於戰略和轉型的最後一個忠告是:

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要快速抉擇,用於否定自己,跳出舒適區,去嘗試新的東西。但在戰略轉型時,一定要結合自身的核心能力,有所為有所不為。

比亞迪“豹變”的基礎,是基於幾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深度洞察技術趨勢、勇於自我否定的結果。

願中國的自主品牌車企,都能儘快在未來的智慧汽車時代,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三)

比亞迪新一代車型的顏值令人驚訝,但對於所有車企而言,顏值將日趨會成為標配。在這次車展上,比亞迪同時還推出了的e平臺和DiLink,這顯然是兩個令王傳福感到滿意的“殺器”。

比亞迪的理工男和技術男們,將e平臺總結為“33111”。

第一個“3”:代表了傳動系統的三合一,將電機、減速器和電控三個模組,集成在一個模組中,將極大節省佈置空間和提升驅動效率。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是全球首家能夠量產三合一驅動電機的企業,包括所有Tier 1。

第二個“3”:這是高壓系統的三合一,將DC-DC、充電器和配電箱三合一。這個目前是主流配置。

第一個“1”:是將儀錶、空調、音響、智慧鑰匙等控制模組10合1,集成在一塊電路板上。這比較難實現,因為汽車中不同的部件來自於不同的供應商。比亞迪是中國範圍內,為數不多的、有實力自研汽車“計算平臺”的整車製造商。

第二個“1”是一塊車規級的自動旋轉大屏,第三個“1”則是一塊長續航、新能源穩定的電池。

王傳福高調推出“e平臺”,顯然是希望能夠定義未來電動車的硬體標準。他希望傳遞給消費者的概念是,一個好的電動車硬體平臺的標配應該是這樣的:

1、整個核心電動模組中的動力電池模組、電驅模組走向集成是一種趨勢,首先是電驅和高壓模組的三合一。

2、所有電動車核心平臺及其他電子設施的控制模組,應該走向集成,一塊電路板解決所有問題。解決不同電子器件資訊高速互聯互通,以及互相提供冗餘備份。

3、和使用者交互的介面要集中,不需要那麼多的按鍵,一塊多功能可旋轉的車規級大屏要解決上述問題。儀錶台和中控台逐步將退出歷史舞臺。

毫無疑問,王傳福的“e平臺”設立的標準,是其他電動車平臺短期之內難以企及的。比亞迪的優勢是,上述技術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集成和打通幾乎“不費吹灰之力”。競爭對手需要協調不同供應商進行協作,在短期內打造這樣一個整合好幾融會貫通的電動車平臺,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Dilink是王傳福的另外一個創舉,事實上是全球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汽車應用開放平臺”。也許在多年以後,所有的汽車硬體都會把介面開放出來,供開發者進行應用開發,但在現階段,要做到這一點,比登天還難。

人們應該記住Dilink,它在全球範圍之內,為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立下了一個標杆,未來的汽車以及構成汽車硬體產品,如果不是開放的,必將會被市場拋棄。

2018年4月26日,在北京國際車展現場,王傳福對外宣佈,比亞迪將面向全球開發者,開放汽車裡面341個感測器,以及66項控制許可權。

這意味著什麼?

比亞迪不僅僅是把全部的CAN匯流排資訊開發給了所有的應用開發者,而是把整輛汽車的電子器件資訊和控制許可權開放給開發者。

這就意味著,以後全球的應用開發者,可以安全而又合法地提取幾乎全部的汽車資訊、和控制許可權。

以前只有汽車企業才能開發一個APP,擁有遙控鎖門、遙控空調等看起來比較炫的功能。未來,像考拉FM這樣的開發者,可以在APP裡集成類似的應用。車主只要授予開發者這個許可權,即可通過相關應用控制車輛。

應用開發者樂壞了。

比亞迪的Dilink,顯然將會助推車聯網應用開發生態走向繁榮。

當比亞迪這麼幹的時候,其他車企如果不follow,將會逐步喪失掉市場。

但是,這個舉措在短期之內follow的難度非常大。OEM管理著幾百個供應商,要打通所有部件的資訊API介面,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不可控的開發成本。

所以,這是王傳福另外一個大殺器。

(四)

如果僅僅是賣車,比亞迪離殺出重圍,還有一段路要走。

比亞迪不僅是一家“車企”,同時還是全球範圍內最具競爭力的動力電池製造商。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比亞迪是中國最大的動力電池供應商。

鑒於此前比亞迪動力電池只供應給自有品牌車型,市場上在性能方面能夠與比亞迪匹敵只有寧德時代。

比亞迪的“自給自足”,不但將中國地區動力電池出貨量老大的位置送給了寧德時代,寧德時代甚至因此成為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冠軍,強勢無比。

到哪種地步呢?甚至於像上汽集團這樣的強勢車企,在與寧德時代簽約時,都要接受類似的“特別條款”,即指定的、大比例的動力電池採購訂單必須要給到這家福建的電池製造商。

王傳福的比亞迪團隊對此進行了深度“複盤”,最後決定外供動力電池,業界為之震動。

2018年2月,北汽集團徐和誼成為第一個密訪比亞迪的汽車集團老大,並達成戰略合作的共識。

徐和誼密會王傳福的部分結果,與2018年3月28日得以體現。是日,比亞迪汽車電子事業部總經理羅忠良、動力總成事業部副總經理潘世翼率隊訪問北汽新能源,獲得了其副總經理陳上華、Franco Bellillo的熱烈接待。

比亞迪和北汽新能源的電動車產量,占到全球產量的17%。

2018年3月20日,長城汽車保定總部的保密級別陡然提升至最高,因為這一天,該該公司的董事長魏建軍將會在其面積達114萬㎡的測試場,迎接“電池大王”王傳福。“保定車王”、中國汽車製造史上的另一個傳奇魏建軍,邀請王傳福試駕長城最新款的車型。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車企對到訪客人的最佳禮遇。

據信,彼此將會在動力電池及其他相關領域有一系列戰略合作。

有意思的是,第一家宣佈與比亞迪達成戰略合作的,確實長安汽車集團。4月17日,長安汽車集團宣佈與比亞迪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聯合研發三合一驅動電機,並將展開進一步深入合作。

相對于長安汽車高調出聲宣佈,東風汽車集團則悄無聲息地把活給幹了。根據工業和資訊化部公示的申報第307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東風的一款廂式運輸車和載貨車已經用上了比亞迪的動力電池。

和寧德時代相比,比亞迪不僅可以為車企提供動力電池,它還可以提供此前所說的一攬子的電動車硬體平臺所需的部件,如電驅總成、電控,甚至是整合在一起的“e平臺”。

比亞迪除了“三電”之外還有光伏,除了光伏之外還有充電樁,除了充電樁之外還有儲能電站。

未來,比亞迪哪怕把光伏、動力電池、充電樁和儲能電站打包在一起,都是一條極其令人震撼的業務線。

(五)

如果你認為王傳福的牌只有這些,那你就又犯了一個大錯。

4月19日,中國科技巨頭和全球無人駕駛重量級玩家百度,在其Apollo平臺周年華誕上隆重宣佈,比亞迪成為百度Apollo自動駕駛生態的第100個戰略合作夥伴。

4月26日,即北京車展的第二日,百度集團副董事長、總裁兼COO陸奇再度造訪比亞迪展臺,與王傳福親切交談,並體驗了比亞迪面向未來的概念車E-seed。

比亞迪,也許會是全球範圍最適合做自動駕駛的“參考硬體”平臺。這家企業,有非常完備的線控系統。

比亞迪的線控制動反應時間,甚至只需要20ms。這比目前最NB的線控制動系統博世的iBooster、愛德克斯的ECB、日立的E-ACT,反應速度都要快很多,這些目前普遍在用的系統的反應時間約在100ms左右。

比亞迪的開放平臺戰略,使得能夠把這些線控系統的控制許可權給到自動駕駛開發者,極大地降低自動駕駛研發的成本。

對於目前自動駕駛研發團隊,最痛苦的一項工作就是與線控系統的匹配。

因此,當比亞迪宣佈將開放硬體平臺的許可權時,自動駕駛研發圈均感到振奮和歡欣鼓舞。別忘了,比亞迪不僅進只有乘用車。

比亞迪還有商用車事業部。除了大巴之外,還有卡車,礦山挖掘車,港口物流車,垃圾清掃車,這些全部都是電動的。這些統統是自動駕駛,最具應用潛力的場景和方向。

(六)

比亞迪的牌還沒有出盡。

4月24日,滴滴出行在北京舉辦了“共用智慧出行”大會,宣佈將成為“汽車運營商”,在這個大會上,大概有31家汽車供應鏈上下游的企業,加入了滴滴的“洪流聯盟”。同時,滴滴發佈了一款面向未來出行的“汽車”——D1。

王傳福也成了程維和柳青的座上賓,並在一個panel上與柳青談笑風生,暢談未來汽車和未來出行。

在會上,滴滴與廣汽集團達成了協議,成將組建一個合資公司生產未來的共用智慧汽車。

對於滴滴而言,儘管此前已經與“車和家”組建合資公司,研發麵向未來的汽車。但造車新勢力的挑戰是出車的速度太慢,不能迅速解決滴滴的燃眉之急,以暴擊來勢洶洶的美團點評等挑戰者。

滴滴出行,需要一個成熟的電動車平臺,如果這個平臺能夠支撐無人駕駛,那簡直是太完美了。

比亞迪,擁有全球範圍內最成熟的電動車硬體平臺,最適合自動駕駛的“參考硬體”平臺。此外,這家公司幾乎擁有製造電動車全部的零部件,沒有任何所謂的供應商管理難題。

是滴滴出行最完美的共用智慧電動車代工戰略合作者。

比亞迪和滴滴的戰略合作,擁有一個巨大的想像空間在於:這兩家企業都有巨大的to G需求,以及大量的業務是to G的。

比亞迪的雲軌,加上電動大巴、電動出租,結合滴滴的共用出行,智慧交通,幾乎為整個城市提供了全體系的城市交通解決方案,這裡的營業額是極其巨大的。

比亞迪,還是全球範圍內,最適合進行電動車代工生產的汽車製造商。

因為這家企業擁有動力電池、充電樁、擁有一應俱全的汽車零部件,除了賺取代工費用外,還可以賺取零部件費用,未來還可賺取能源的運營服務費用。

別忘了,王傳福還是富士康郭台銘最恨的人,因為比亞迪本來就是全球最大的手機代工企業之一。

這只是比亞迪王傳福還未出的一張牌而已。

(七)

僅僅在12個月之前,比亞迪還在泥沼之中跋涉。

彼時,中國對新能源補貼政策進行切換,並對補貼資格進行重新認定,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大受影響。傳統的燃油車銷售,在吉利、長城、長安、廣汽、上汽的進擊之下勉力維持。

動力電池出貨量被寧德時代趕超。

汽車事業群內部的垂直整合體系,在經過15年“相愛相殺”之後,已經嚴重審美疲勞。一方面零部件供應部門因只能把優秀的產品供應內部,而心生怨憎。整車採購部門,因為只能採購內部零部件,且無討價還價能力,總會出現有的部件和協力廠商比“價高質低”的現象,而感到無奈。

在經歷了2016年高歌猛進般的營收增長之後,2017年中國整體汽車市場和比亞迪的銷售收入,均陷入了增長“瓶頸”。

比亞迪上上下下,尤其是王傳福在戰略的選擇上,迎來了一個巨大的挑戰:是繼續垂直整合呢?還是做開放平臺。

這家公司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激烈討論和拉鋸,最終王傳福一錘定音:全面走向開放。

並在2017年11月18日進行大規模的組織架構調整,將比亞迪重組為乘用車、商用車、雲軌、電子、動力電池五大事業群。王傳福宣佈比亞迪已經不是車企,也不是電池製造商,而是一家新能源整體解決方案開創者。

這樣的大幅度的轉折,打開了比亞迪的全部想像,並激發了原本積累的潛能。

(八)

所有的幸福都不是從天而降的,任何成果都需要通過辛勤努力獲得。

王傳福從1995年下海創業,從電池製造,到電子代工和配件生產,汽車製造,動力電池,雲軌,光伏,進入了很多產業。

這些產業看起來包羅萬象,但始終有一個共同特徵,與電池相關。而王傳福,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北京有色院最年輕的副處級幹部,國內的電池專家。

任何一個機遇,只有在你能夠看懂的時候,才會被抓住。只有看懂了、想透了才會在遇到困難時堅持下來。只有看懂了、想透了才能做別人所不敢做、不能做,行創新之舉。

2003,當比亞迪宣佈進軍汽車產業時,股價在3天之內跌去30%。王傳福看准了、看透了,賭電動車將會成為未來的趨勢。

當比亞迪在2007年推出磷酸鐵鋰動力電池的時候,人們看他們的眼光就如當初蒸汽機輪船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是“富爾頓河上的蠢物”。

當比亞迪在2008年推出F3DM混合動力汽車亮相時,人們普遍認為是個笑話,難道混合動力汽車不應該是豐田的普銳斯那樣的嗎?現在,比亞迪重新定義了插混,讓豐田的普銳斯成了“傳統汽車”。

當2014年,比亞迪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時,永遠不要忘記,2010年F3DM只有405輛車交到了客戶手中。

光伏、雲軌的邏輯是一樣的。

另外,我們要堅信另外一個原則,任何奏效的戰略背後,需要持續不斷地辛勤的付出作為後盾。

比亞迪成立至今已有23年,擁有22萬名員工。王傳福幾十年如一日地充滿激情、高強度地投入工作。

大多數車企,總是傾向於將零部件等髒活累活苦活整包出去,把核心的工作抓在手裡。因此,這些擁有上百萬汽車銷量的車企,員工數約為比亞迪的一個零頭。

比亞迪的開放平臺戰略,之所以能夠實施,是基於這家公司近20萬名員工,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歲月,用辛勤和汗水奠定了基礎。

關於戰略和轉型的最後一個忠告是:

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要快速抉擇,用於否定自己,跳出舒適區,去嘗試新的東西。但在戰略轉型時,一定要結合自身的核心能力,有所為有所不為。

比亞迪“豹變”的基礎,是基於幾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深度洞察技術趨勢、勇於自我否定的結果。

願中國的自主品牌車企,都能儘快在未來的智慧汽車時代,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