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馬上評|別讓“慢就業”成了大學指導就業不力的託辭

近日, 山東省的省公務員考試剛剛結束, 應屆畢業生已經撤出了大學自習室。 齊魯晚報抽樣調查顯示, 一些大學一個班級考研考公務員的人數占到百分之七八十, 大學生尤其是本科生似乎不著急找工作了。 山東政法學院傳媒學院院長蔣海升, 將之稱為“慢就業”。

“慢就業”到底是對未來職業道路的理性選擇, 還是“啃老族”的遮羞布呢?討論應屆畢業生是否應該“慢就業”, 它的定義十分重要。 譬如, 有的人稱畢業之後沒有能力找到工作的學生叫做“慢就業”一族, 就明顯不太合適。

理想的“慢就業”應該是考生主動性的選擇——在畢業之後並不急於就業,

而是通過遊學、支教、創業考察等慢慢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 如果家庭條件允許, 這倒也無可厚非, 但很多“慢就業”者並非主動選擇, 而是迫于外界嚴峻的就業形勢, 不得不暫緩就業。

我認為後者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慢就業”, 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 大學畢業生就業品質和就業率遭遇現實困難的情況下, 很多媒體和學者用“慢就業”一詞來形容畢業生暫時找不到工作的窘境, 不太合適, 這會誤導很多人。

況且, “慢就業”在當下並不是一個值得提倡的現象, 如果家庭條件不好則更甚, 一旦錯過就業的最佳時機, 自己失去應屆畢業生的身份, 既無法參加校招, 在社招時又無相關工作經驗,

剩下的出路會越走越窄。 當下“慢就業”者越來越多, 這並非應屆畢業生所願, 學校作為育人單位, 一定要拿出有力的措施來促進學生的就業。

譬如, 學校應當提前開設就業指導類課程, 並將此類課程貫穿大學教育始終, 而非到畢業求職季象徵性地開設。 因為, 此類課程儘早開設, 可以提前培養學生的職場競爭力。 試想, 就業指導老師如果能提前讓學生們意識到自己缺乏的職場社交能力, 則能有助於其儘早補短板, 但若到求職季再開設此類課程, 可能已經晚了。

很多學校可能是基於“避免讓學生就業導向過重”這一理由, 而在大一、大二不開設就業指導課程, 但卻忽視了校外嚴峻的就業形勢, 況且開設就業指導課程擠佔不了多少文化課的時間,

還可以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實習、學習職場技能, 利大於弊。

近期,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針對1973名高校在校生或畢業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 92.1%的受訪大學生希望學校增加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和幫助, 超過半數大受訪大學生建議高校就業指導面向各年級開放。

此外, 為了促進學生就業, 高校也應該對本校專業進行動態的裁撤, 一些專業類院校出於更名、升格等需求, 有向綜合性大學發展的趨勢, 往往在師資和硬體不允許的情況下增設各類專業。 譬如, 我本科所在的某財經類院校居然增設了漢語言文學專業, 與此類專業對口的崗位往往人才過剩, 但此類專業一旦增設很難取消。

久而久之, 人才市場很難消化。

高校應該拿出勇氣, 通過提前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和建立動態專業裁撤機制, 説明學生避免被“慢就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