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留住鄉愁:荊州建設江漢平原鄉村振興示範區觀察

留住鄉愁:荊州建設江漢平原鄉村振興示範區觀察 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中心>荊州政務正文 來源: 湖北日報 時間:2018-04-27 08:25 -糾錯

4月23日, 在“荊州屋脊”松滋市卸甲坪鄉,

黃林橋村村民覃業學打撈紅岩河上的落葉。 河岸邊土家民居別具一格, 一派小橋流水人家意境。

江陵縣資市鎮, 青山村房前屋後鳥語花香, 村民喬光福正在農田裡搭瓜棚種吊瓜。 通村公路平整乾淨, 路邊溝渠清水流淌, 微風都帶著清香。

洪湖市烏林鎮, 葉家洲村保潔員葉青寶正在清掃河岸。 水鄉村落, 宛如一幅清新畫作。

從松滋山區到江漢平原再到洪湖湖區, 分佈在荊州長江兩岸的一個個鄉村, 天藍水清, 整潔寧靜, 綠意盎然。

強力治水還鄉村山青水綠

4月9日, 荊州市舉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現場推進會。 市委書記楊智說:“荊州的大小城鎮和農村都分佈在長江兩岸, 鄉村振興要結合長江大保護, 走綠色發展之路, 要把該減的減下來、該退的退出來、該治理的治理到位。 ”

拆除圍網養殖, 荊州湖泊保護打了翻身仗。

我省第一大湖洪湖、第三大湖長湖, 昔日圍網密佈、竹篙成林, 人們在圍網中投放飼料養魚、螃蟹等, 污染水體。 湖泊拆圍啟動後, 長湖5.5萬畝圍網全部拆除,

洪湖18.7萬畝圍網全部拆除, 相當於恢復洪湖四分之一的面積, 通過增殖放流、種植水草、底播貝類, 湖泊生態修復, 再現“浪打浪”。 如今, 荊州市所有湖泊實行人放天養。

石首市政府出資5000萬元, 將市域內44個湖泊的承包經營權全部收回。 “很多年都見不到的田螺, 現在多的是。 ”東升鎮長堤寺村白蓮湖巡湖員鄒上華說。 韓高湖、上津湖等湖泊的水質也持續好轉, 十多種水草“回來了”, 水鳥、田螺、河蚌也多了。 荊州已全域推廣石首做法。

強力推進“退田還湖、退漁還湖、退垸還湖”。

荊州市水利局總工程師黃澤華介紹, 每個縣市區今年新增2個以上湖泊, 全市總共新增24個湖泊, 新增湖泊保護面積25.84平方公里。 “三退還湖”, 正在全市各地穩步推進。 江陵縣退田退漁還湖正在火熱推進, 三湖南片2平方公里已恢復為濕地, 實現水面連通;景堂湖按農旅一體化標準還湖;還湖面積最大的白鷺湖, 核心區域已先行還湖1400多畝。 紀南文旅區在長湖邊六台漁場、董場村部分村組啟動退垸還湖, 涉及農田面積6000多畝。

荊州計畫用3年時間清除水葫蘆、水花生。

公安縣把任務層層分解到村組和責任人, 監利縣兩年投入7300萬元, 松滋市把清除水葫蘆水花生和岸線整治、水面岸邊垃圾清理結合, 利用機械挖、人工撈, 及時清運、集中填埋, 消滅水葫蘆水花生。 治理後, 安排專人管護管道, 確保治理效果不反彈。

城鄉垃圾三級處理保清潔

清晨天濛濛亮,田志標、李功樂就出了門,把劉王村家家戶戶門口的垃圾桶清空。早上8時許,他們開著農用車改裝成的垃圾運輸車,來到5公里外的網市鎮垃圾中轉站,卸掉一車生活垃圾。中轉站將其壓縮,用專業的垃圾清運車送到監利縣垃圾焚燒發電廠。

無論颳風下雨,這兩名保潔員每天都這樣幹三四個小時。“每月工資1000元,還不耽誤幹農活。”田志標高興地說,生活垃圾都清理了,房前屋後乾乾淨淨,村裡人住得舒心。

在監利縣,像田志標這樣的保潔員有2000多人,他們收集處置了全縣23個鄉鎮場323個村的生活垃圾。以前農村垃圾隨處可見,特別是溝渠周邊白色污染嚴重,現在乾淨整潔,連灰塵都少見。

在松滋市15個鄉鎮的農村,各家各戶的院落裡都擺放著三個垃圾桶,上面分別貼有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焚燒垃圾的標籤,這是該鎮引導農戶實行垃圾分類而配備的。松滋還引進葛洲壩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項目,總投資近1.07億元,日處理生活垃圾500噸。全市已形成“戶分類、組保潔、村集中、鎮收集、市轉運、廠處理”的城鄉垃圾治理體系。

40多萬人口的江陵縣,建立“縣級獎補、鎮村共擔、農戶適當出資”的經費保障機制,將全縣生活垃圾壓縮後集中運至荊州一家公司焚燒發電,實現垃圾終端無害化處理。

在石首市,“垃圾不落地,城市更美麗”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該市累計投入1500多萬元,增加環衛工、保潔車輛等,從源頭上徹底解決垃圾腐化流水、溢臭等問題。

“見縫插綠”今年造林62萬畝

3月12日植樹節,洪湖市大同湖管理區于新祥小學的學生們,在老師和家長帶領下,到田間地頭栽種池杉、水杉。當天,洪湖市各企事業單位幹部、中小學生及家長30萬人參與義務植樹活動,共種下100萬株樹苗。

洪湖市林業局局長劉世軍介紹,通過財政投入、融資等方式,今年洪湖市籌集了22億元,在村莊、農田、荒灘荒地植樹造林,在國道、省道兩旁種樹,並發展30米寬林帶,在城區和集鎮建設公共休閒綠地,並建設洪湖環湖綠道。目前,洪湖市已新增植樹造林近10萬畝。

荊江幹堤內外的防護林,如綿延不絕的綠色綢帶,依偎、守護著一江清水。過去3年間,荊州沿長江洲灘、蘆葦地、礦區、沙場植樹造林21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5.88%,為長江構築生態防護屏障。今年,荊州市要求新增植樹造林62萬畝,江陵縣、松滋市、公安縣、石首市、監利縣、洪湖市要創成省級森林城市。

石首市打造江南高速綠色長廊、沙垠綠色鄉村示範片區、三菱湖濕地防護景觀林三個樣板,實施景觀通道、綠色村莊、環湖林帶、產業基地四大工程,完成造林7.2萬畝。

公安縣投入4億多元“補”生態,植樹造林22.5萬畝,開展毛家港鎮智者故里桃花節、閘口鎮鄉村旅遊節、黃山頭森林公園大型徒步穿越、章莊鋪鎮走近桔鄉等大型林業觀光旅遊活動,用森林旅遊促進植樹造林。

松滋市啟動三年精准滅荒工程,推行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在荒山發展油茶產業,在鄉村栽種桂花等觀賞樹。江陵縣構建城鄉綠色屏障,加快推進“綠滿江陵”行動,計畫利用3年時間,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22%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105億立方米。

監利縣林業局局長李淼介紹,監利縣主要以長江、東荊河、四湖總幹渠等大型河流為造林綠化重點,進行長江生態修復,建設長江北岸的“綠色長城”,三年來已完成植樹造林面積25.53萬畝,森林覆蓋率增至15.9%,政府綠化總投入達到5.35億元。

秸稈禁燒綜合利用打造“荊州藍”

“馬上就到油菜收割季節了,以前曾擔心農田裡‘狼煙四起’,這幾年荊州各地綜合利用秸稈,我們不用發愁了。”4月20日,荊州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李大勇高興地說,一些農戶種植油菜、大麥、玉米等,並不是要收穫這些農作物,而是將其秸稈當成養牛場或魚塘的飼料,或是直接耕田將其當成農田的綠色肥料,油菜開花的時候,還可以養蜜蜂來采蜜。

李大勇介紹說,除了做飼料和肥料,秸稈還有兩種主要的用途:作為發電的能源,作為板材的原料。

在江陵、監利、松滋,都建有生物質發電廠。江陵縣凱迪生物質發電廠總投資3.45億元,占地242畝,於2014年12月成功並網並投入商業化運行,一年需要生物質燃料23至28萬噸。監利縣生物質發電廠已運行近十年,每年消耗農作物秸稈35萬噸。松滋市政府與凱迪生物質發電廠合作,採用“政府牽頭、農企聯動、市場化運作”的模式,以打包收購、碎秸稈收購和散戶收購形成秸稈收購產業鏈。

公安縣的萬華生態板業公司,是荊州秸稈利用大戶,也是我國最大的秸稈生產廠家之一,秸稈年消耗量8萬噸。公安縣大力扶持萬華生態板業等秸稈利用加工企業,健全秸稈收儲運輸利用市場機制,今年力爭秸稈綜合利用率達70%以上。

在秸稈綜合利用的同時,荊州市繼續強力推進“秸稈禁燒”。2017年,荊州市全年僅發現秸稈火點10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荊州市環保局資料顯示,2017年該市優良天數為273天,優良天數達成率75.6%,較2016年增加36天,“荊州藍”越來越常見。

2020年荊州建成10個特色小鎮

今年4月,在荊州市鄉村振興戰略現場推進會上,松滋市洈水鎮黨委書記唐建平發言說,把全國文明鎮、全國衛生鎮、全國生態鎮、國家5A級景區創建作為實施鄉村振興的總抓手,引領洈水全國特色小鎮建設。

我省有11個鎮入選全國第二批特色小鎮,其中洈水鎮評分最高。特色小鎮如何建?洈水鎮要求不砍樹、不填塘、不拆房,還原鄉村文化,建成融合旅遊的新農村,以景點的標準來建設城鎮,把城鎮做精做細。

從2017年起,荊州市提出,力爭用4年時間在全市範圍內培育出10個特色小鎮,並爭取在下一步的中國、全省特色小鎮評選中,推出更多的荊州鄉鎮。

公安縣埠河鎮是以葡萄產業為特色的農業大鎮,葡萄種植面積7萬畝,占全省三分之一。該鎮邀請北京的專業團隊幫助設計,延展葡萄產業的內涵外延,推動葡萄產業從種植加工向觀光旅遊業延伸。

石首市桃花山是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交匯處的唯一山脈,風景秀麗。近年來桃花山鎮提出“依託桃花山,發展大旅遊,形成大產業”,大力發展紅色游、生態游和民俗遊,旅遊事業迅速發展。

洪湖市老灣回族鄉結合自身回漢民族文化交融的特色,以“民族文化體驗、清真食品品鑒”為功能定位,打造回漢融合風情區。品清真食品、誦古蘭真經、賞江灘美景、過農家生活,老灣回族鄉展現出一派水鄉瑰麗文化風光。

江陵縣三湖管理區種植上萬畝黃桃,每年3月舉行桃花節,吸引遊人賞花,8月舉行黃桃節,遊客採摘黃桃、體驗農家生活。黃桃小鎮名氣打響,黃桃價格逐年上漲,當地群眾迅速增收。

荊州4年建成200個富美鄉村示範村

從2017年起,荊州市規劃每年建50個富美鄉村示範村,至2020年建成200個,市政府拿出500萬元對驗收合格的村進行獎勵。

荊州市要求,發展鄉村旅遊,突出“鄉愁”主題和鄉村旅遊個性,圍繞農事、民俗、鄉趣等內容,建設一批人文型、生態型、產業型的鄉村旅遊目的鎮、目的村,打造一批一村一日遊的旅遊品牌。

松滋市卸甲坪鄉曲尺河村發展溫泉休閒旅遊,帶動土家壇醬、有機蔬菜、生態年豬、山羊、臘肉、土雞蛋、葛粉等土特產品暢銷,帶動“農家樂”等住宿餐飲服務。

荊州市建設美麗鄉村注重提高農民素養,吸引農民參與鄉村建設。洪湖市老灣回族鄉引導農民清潔路面、打掃房前屋後,把珂裡村建成吸引八方遊客的“夢裡水鄉”。

監利縣柘木鄉賴橋村有百年以上的古樹12棵,其中千年古樹兩棵,是遠近聞名的生態文明村,祖祖輩輩流傳下一首原生態秧田號子《囉囉咚》,從鄉間田野唱向了全國大舞臺,成為我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策劃:荊州市委宣傳部

組稿:荊州市農業局

圖片:黃志剛 穀少海 肖永軍 車榮華 攝

城鄉垃圾三級處理保清潔

清晨天濛濛亮,田志標、李功樂就出了門,把劉王村家家戶戶門口的垃圾桶清空。早上8時許,他們開著農用車改裝成的垃圾運輸車,來到5公里外的網市鎮垃圾中轉站,卸掉一車生活垃圾。中轉站將其壓縮,用專業的垃圾清運車送到監利縣垃圾焚燒發電廠。

無論颳風下雨,這兩名保潔員每天都這樣幹三四個小時。“每月工資1000元,還不耽誤幹農活。”田志標高興地說,生活垃圾都清理了,房前屋後乾乾淨淨,村裡人住得舒心。

在監利縣,像田志標這樣的保潔員有2000多人,他們收集處置了全縣23個鄉鎮場323個村的生活垃圾。以前農村垃圾隨處可見,特別是溝渠周邊白色污染嚴重,現在乾淨整潔,連灰塵都少見。

在松滋市15個鄉鎮的農村,各家各戶的院落裡都擺放著三個垃圾桶,上面分別貼有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焚燒垃圾的標籤,這是該鎮引導農戶實行垃圾分類而配備的。松滋還引進葛洲壩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項目,總投資近1.07億元,日處理生活垃圾500噸。全市已形成“戶分類、組保潔、村集中、鎮收集、市轉運、廠處理”的城鄉垃圾治理體系。

40多萬人口的江陵縣,建立“縣級獎補、鎮村共擔、農戶適當出資”的經費保障機制,將全縣生活垃圾壓縮後集中運至荊州一家公司焚燒發電,實現垃圾終端無害化處理。

在石首市,“垃圾不落地,城市更美麗”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該市累計投入1500多萬元,增加環衛工、保潔車輛等,從源頭上徹底解決垃圾腐化流水、溢臭等問題。

“見縫插綠”今年造林62萬畝

3月12日植樹節,洪湖市大同湖管理區于新祥小學的學生們,在老師和家長帶領下,到田間地頭栽種池杉、水杉。當天,洪湖市各企事業單位幹部、中小學生及家長30萬人參與義務植樹活動,共種下100萬株樹苗。

洪湖市林業局局長劉世軍介紹,通過財政投入、融資等方式,今年洪湖市籌集了22億元,在村莊、農田、荒灘荒地植樹造林,在國道、省道兩旁種樹,並發展30米寬林帶,在城區和集鎮建設公共休閒綠地,並建設洪湖環湖綠道。目前,洪湖市已新增植樹造林近10萬畝。

荊江幹堤內外的防護林,如綿延不絕的綠色綢帶,依偎、守護著一江清水。過去3年間,荊州沿長江洲灘、蘆葦地、礦區、沙場植樹造林21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5.88%,為長江構築生態防護屏障。今年,荊州市要求新增植樹造林62萬畝,江陵縣、松滋市、公安縣、石首市、監利縣、洪湖市要創成省級森林城市。

石首市打造江南高速綠色長廊、沙垠綠色鄉村示範片區、三菱湖濕地防護景觀林三個樣板,實施景觀通道、綠色村莊、環湖林帶、產業基地四大工程,完成造林7.2萬畝。

公安縣投入4億多元“補”生態,植樹造林22.5萬畝,開展毛家港鎮智者故里桃花節、閘口鎮鄉村旅遊節、黃山頭森林公園大型徒步穿越、章莊鋪鎮走近桔鄉等大型林業觀光旅遊活動,用森林旅遊促進植樹造林。

松滋市啟動三年精准滅荒工程,推行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在荒山發展油茶產業,在鄉村栽種桂花等觀賞樹。江陵縣構建城鄉綠色屏障,加快推進“綠滿江陵”行動,計畫利用3年時間,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22%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105億立方米。

監利縣林業局局長李淼介紹,監利縣主要以長江、東荊河、四湖總幹渠等大型河流為造林綠化重點,進行長江生態修復,建設長江北岸的“綠色長城”,三年來已完成植樹造林面積25.53萬畝,森林覆蓋率增至15.9%,政府綠化總投入達到5.35億元。

秸稈禁燒綜合利用打造“荊州藍”

“馬上就到油菜收割季節了,以前曾擔心農田裡‘狼煙四起’,這幾年荊州各地綜合利用秸稈,我們不用發愁了。”4月20日,荊州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李大勇高興地說,一些農戶種植油菜、大麥、玉米等,並不是要收穫這些農作物,而是將其秸稈當成養牛場或魚塘的飼料,或是直接耕田將其當成農田的綠色肥料,油菜開花的時候,還可以養蜜蜂來采蜜。

李大勇介紹說,除了做飼料和肥料,秸稈還有兩種主要的用途:作為發電的能源,作為板材的原料。

在江陵、監利、松滋,都建有生物質發電廠。江陵縣凱迪生物質發電廠總投資3.45億元,占地242畝,於2014年12月成功並網並投入商業化運行,一年需要生物質燃料23至28萬噸。監利縣生物質發電廠已運行近十年,每年消耗農作物秸稈35萬噸。松滋市政府與凱迪生物質發電廠合作,採用“政府牽頭、農企聯動、市場化運作”的模式,以打包收購、碎秸稈收購和散戶收購形成秸稈收購產業鏈。

公安縣的萬華生態板業公司,是荊州秸稈利用大戶,也是我國最大的秸稈生產廠家之一,秸稈年消耗量8萬噸。公安縣大力扶持萬華生態板業等秸稈利用加工企業,健全秸稈收儲運輸利用市場機制,今年力爭秸稈綜合利用率達70%以上。

在秸稈綜合利用的同時,荊州市繼續強力推進“秸稈禁燒”。2017年,荊州市全年僅發現秸稈火點10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荊州市環保局資料顯示,2017年該市優良天數為273天,優良天數達成率75.6%,較2016年增加36天,“荊州藍”越來越常見。

2020年荊州建成10個特色小鎮

今年4月,在荊州市鄉村振興戰略現場推進會上,松滋市洈水鎮黨委書記唐建平發言說,把全國文明鎮、全國衛生鎮、全國生態鎮、國家5A級景區創建作為實施鄉村振興的總抓手,引領洈水全國特色小鎮建設。

我省有11個鎮入選全國第二批特色小鎮,其中洈水鎮評分最高。特色小鎮如何建?洈水鎮要求不砍樹、不填塘、不拆房,還原鄉村文化,建成融合旅遊的新農村,以景點的標準來建設城鎮,把城鎮做精做細。

從2017年起,荊州市提出,力爭用4年時間在全市範圍內培育出10個特色小鎮,並爭取在下一步的中國、全省特色小鎮評選中,推出更多的荊州鄉鎮。

公安縣埠河鎮是以葡萄產業為特色的農業大鎮,葡萄種植面積7萬畝,占全省三分之一。該鎮邀請北京的專業團隊幫助設計,延展葡萄產業的內涵外延,推動葡萄產業從種植加工向觀光旅遊業延伸。

石首市桃花山是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交匯處的唯一山脈,風景秀麗。近年來桃花山鎮提出“依託桃花山,發展大旅遊,形成大產業”,大力發展紅色游、生態游和民俗遊,旅遊事業迅速發展。

洪湖市老灣回族鄉結合自身回漢民族文化交融的特色,以“民族文化體驗、清真食品品鑒”為功能定位,打造回漢融合風情區。品清真食品、誦古蘭真經、賞江灘美景、過農家生活,老灣回族鄉展現出一派水鄉瑰麗文化風光。

江陵縣三湖管理區種植上萬畝黃桃,每年3月舉行桃花節,吸引遊人賞花,8月舉行黃桃節,遊客採摘黃桃、體驗農家生活。黃桃小鎮名氣打響,黃桃價格逐年上漲,當地群眾迅速增收。

荊州4年建成200個富美鄉村示範村

從2017年起,荊州市規劃每年建50個富美鄉村示範村,至2020年建成200個,市政府拿出500萬元對驗收合格的村進行獎勵。

荊州市要求,發展鄉村旅遊,突出“鄉愁”主題和鄉村旅遊個性,圍繞農事、民俗、鄉趣等內容,建設一批人文型、生態型、產業型的鄉村旅遊目的鎮、目的村,打造一批一村一日遊的旅遊品牌。

松滋市卸甲坪鄉曲尺河村發展溫泉休閒旅遊,帶動土家壇醬、有機蔬菜、生態年豬、山羊、臘肉、土雞蛋、葛粉等土特產品暢銷,帶動“農家樂”等住宿餐飲服務。

荊州市建設美麗鄉村注重提高農民素養,吸引農民參與鄉村建設。洪湖市老灣回族鄉引導農民清潔路面、打掃房前屋後,把珂裡村建成吸引八方遊客的“夢裡水鄉”。

監利縣柘木鄉賴橋村有百年以上的古樹12棵,其中千年古樹兩棵,是遠近聞名的生態文明村,祖祖輩輩流傳下一首原生態秧田號子《囉囉咚》,從鄉間田野唱向了全國大舞臺,成為我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策劃:荊州市委宣傳部

組稿:荊州市農業局

圖片:黃志剛 穀少海 肖永軍 車榮華 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