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兩周年|生態優先,黃山鄉村振興顏值高

爭當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標杆

中共黃山市委書記 任澤鋒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和在小崗村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 把牢總抓手, 踐行總要求, 大力弘揚敢為人先的大包乾精神, 爭當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標杆。

以發展農村經濟為支撐, 打造“有產業”的新鄉村。 堅持品質興農、綠色興農,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全面提升農業品質效益。

發展精緻農業, 進一步打響太平猴魁、黃山毛峰、祁門紅茶等品牌, 因地制宜發展徽菊、幹鮮果、泉水魚等特色種養, 打響黃山綠色農產品品牌, 爭創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促進三產融合, 實施農業產業化“826”行動, 推進農業與旅遊休閒、文化傳承、農村電商等深度融合, 突出抓好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精品工程, 讓農業在文化上有說頭、在景觀上有看頭、在休閒上有玩頭、在經濟上有賺頭, 讓好山好水成為農民的聚寶盆。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 打造“有顏值”的新鄉村。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 永葆生態環境“外在綠”, 全面推行河長制、林長制,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保護修復, 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畫, 強力推進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和全域環境整治, 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 推動生產生活方式“內在綠”, 擴大農藥集中配送、垃圾兌換超市等成果, 引導廣大農民築牢生態意識、強化生態責任, 形成愛我鄉村、節約資源、整潔環境、從我做起的高度自覺。

以傳承優秀文化為重點, 打造“有鄉愁”的新鄉村。 大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推動徽州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使之成為黃山鄉村的鮮明特色、鄉村振興的強勁動力、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 扎實開展全國首批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 深入實施徽州古建築保護工程, 推動非遺傳承創新, 深化與故宮博物院戰略合作,

依託閒置的古祠堂、古民居, 建設一批村史館、好人館, 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 實施“四倡四反”移風易俗行動, 深化“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活動, 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樹立“夢幻黃山、禮儀徽州”良好形象。

以完善鄉村治理體系為抓手, 打造“有秩序”的新鄉村。 堅持走鄉村善治之路, 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鄉村社會治理體制, 確保鄉村安定有序。 精心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結合村“兩委”換屆, 選優配強村班子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 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 創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 完善議事決策程式和制度,

引導農民“說事、議事、主事”, 做到村裡的事村民商量著辦。 建設平安鄉村, 把掃黑除惡與反腐敗、基層“拍蠅”結合起來, 引導幹部群眾依法表達訴求、解決糾紛、維護權益, 確保群眾安全感繼續走在全省前列。

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動力, 打造“有活力”的新鄉村。 按照擴面、提速、集成的要求, 守住“四個不能”底線, 堅定不移深化農村改革。 盤活物的要素, 深化農村“三權分置”改革, 鞏固擴大農村資金互助、農業保險試點等成果, 抓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 讓承包權穩下去、經營權活起來。 盤活人的要素, 打好鄉情牌、鄉愁牌, 鼓勵支持大學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返鄉創業, 挖掘“土專家”“田秀才”, 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隊”。 盤活錢的要素,

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

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方向, 打造“有福祉”的新鄉村。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 對標“六看六確保”, 深入實施“十大工程”, 扎實開展“萬名黨員幫萬戶”行動, 堅決做到“七個不落、一個不少”。 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力爭在實現“七有”目標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促進農民多管道增收, 尤其要抓好農村“雙創”, 鼓勵農民投身特色種養、鄉村旅遊、傳統工藝生產等領域, 著力營造百姓創家業、能人幹事業的濃厚氛圍。

新安江上下游聯手打造皖浙一號旅遊風景道

保護環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4月18日,黃山市農村垃圾處理PPP項目完成招標開始實施。年內建成運營後,將實現全市所有農村及道路、水域的保潔和垃圾處理全覆蓋。該市農村污水治理PPP專案也將進入招標程式,一期專案覆蓋新安江沿線、“三線三邊”、美麗鄉村等農村汙水處理。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據黃山市主要負責同志介紹,該市結合新安江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全面落實領導幹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以及河長制、林長制、湖長制等制度,在全省率先探索林權、碳排放權、排汙權、水權等自然資源有償轉讓機制,率先建立環境資源巡迴審判法庭,率先實施農藥集中配送,率先開展全域環境整治,多層面、多維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如何把生態資源轉化為鄉村振興動能?黃山市農委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市持續推進茶葉種植生態化、加工清潔化改造,現有生態茶園72.9萬畝,占茶園總面積95.8%。去年,茶葉綜合產值達132億元,出口額占全省70%以上,茶農人均茶葉收入達4763元。

黃山市積極探索“生態+精緻農業”的發展模式,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專業合作社為紐帶,以家庭農場為基礎,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建立生產、加工和服務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特色產業基地超170萬畝,並有10個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數量占全省五分之一。其中,山泉流水養魚成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特色產業,目前綜合產值超過1.4億元。

傳統古村落南屏

黟縣是全國首批 “中國優秀國際鄉村旅遊目的地”,先後打造了100多個寫生、攝影、文學創作和天然影視基地,開發出50多個特色文化景觀村。

旅遊興農,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木梨硔是休寧縣大山深處一個100多人的小山村。幾年前,有位攝影愛好者不經意間在當地拍攝了一組照片,讓這個小山村一夜成名,吸引了攝影愛好者和驢友紛至遝來。村民詹玉華最早發現了商機,辦起了村裡第一家農家樂。“外出打工的村民基本都回來了,80%的農戶辦起了農家樂,80%的勞動力吃上了旅遊飯。 ”老詹告訴記者。

據黃山市旅委負責人介紹,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該市發揮旅遊、文化、生態的獨特優勢,大力實施“旅遊+”戰略,把全域旅遊作為綠色發展、融合發展和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持續推進徽州古建築保護利用、百佳攝影點、特色小鎮、旅遊風景道等工程,重點打造環黃山風景區鄉村旅遊圈、沿新安江鄉村旅遊帶和古徽州鄉村旅遊片,推出各類鄉村旅遊產品,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有效轉化路徑。兩年來,該市開展旅遊企業與31個貧困村結對幫扶,帶動貧困人口4200餘人穩定脫貧。

據統計,黃山市現有各類民宿客棧和農家樂1987家,占全省總量的40%,並呈現由旅遊服務要素到休閒度假目的地的轉變,成為鄉村旅遊產業創新的亮點。去年,黃山市接待鄉村旅遊來客4168.2萬人次,超過全市旅遊接待量七成;鄉村旅遊總收入298.23億元,占全市旅遊總收入近六成。

休甯縣齊雲山鎮龍源村七裡頂高山茶園

以文化人,鄉村文明煥發新氣象

近日,記者來到祁門縣閃裡鎮桃源村,村口廊橋樓閣古韻悠悠,錯落有致的古民居掩映在茂林中,一幅詩意盎然的鄉村美景圖。

“平糾紛、淨爭訴、知禮儀、忠國家,是村裡流傳至今的祖訓。 ”該村黨總支副書記陳光輝介紹,桃源村特別重視祠堂文化和家學文化,古代設立的“禁賭碑”“放生碑”“禁漁碑”等,一直作為村規民約規範著村民的生活。每年重要節日,村裡都要舉辦祠祭、舞龍、舞水燈等傳統民俗活動,並通過德孝文化大講堂、黨員認崗定責、文明戶評選等形式,教育和引導村民揚德孝、贊廉儉、講信義、崇和美。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文化傳承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必然要求。 ”黃山市委宣傳部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徽州文化的發祥地,黃山市現存8000多處地面文物遺存、4000多種文獻、1300多個非遺項目、超百萬件文書。這些文化遺存絕大多數分佈在鄉村,是振興鄉村文化、促進鄉風文明的寶貴財富。

近年來,黃山市持續推進徽州古建築保護工程,與故宮博物院合作開展徽州傳統技藝保護利用,發展具有徽州特色的文化產業,推動徽州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同時,發掘徽州文化時代價值,把弘揚徽州傳統美德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起來,建設村史館、鄉賢館、好人館,引導群眾致富思源、崇德向善,使徽州文化成為黃山鄉村的鮮明特色、鄉村振興的強勁動力和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吳江海 潘成 殷驍)

新安江上下游聯手打造皖浙一號旅遊風景道

保護環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4月18日,黃山市農村垃圾處理PPP項目完成招標開始實施。年內建成運營後,將實現全市所有農村及道路、水域的保潔和垃圾處理全覆蓋。該市農村污水治理PPP專案也將進入招標程式,一期專案覆蓋新安江沿線、“三線三邊”、美麗鄉村等農村汙水處理。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據黃山市主要負責同志介紹,該市結合新安江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全面落實領導幹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以及河長制、林長制、湖長制等制度,在全省率先探索林權、碳排放權、排汙權、水權等自然資源有償轉讓機制,率先建立環境資源巡迴審判法庭,率先實施農藥集中配送,率先開展全域環境整治,多層面、多維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如何把生態資源轉化為鄉村振興動能?黃山市農委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市持續推進茶葉種植生態化、加工清潔化改造,現有生態茶園72.9萬畝,占茶園總面積95.8%。去年,茶葉綜合產值達132億元,出口額占全省70%以上,茶農人均茶葉收入達4763元。

黃山市積極探索“生態+精緻農業”的發展模式,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專業合作社為紐帶,以家庭農場為基礎,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建立生產、加工和服務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特色產業基地超170萬畝,並有10個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數量占全省五分之一。其中,山泉流水養魚成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特色產業,目前綜合產值超過1.4億元。

傳統古村落南屏

黟縣是全國首批 “中國優秀國際鄉村旅遊目的地”,先後打造了100多個寫生、攝影、文學創作和天然影視基地,開發出50多個特色文化景觀村。

旅遊興農,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木梨硔是休寧縣大山深處一個100多人的小山村。幾年前,有位攝影愛好者不經意間在當地拍攝了一組照片,讓這個小山村一夜成名,吸引了攝影愛好者和驢友紛至遝來。村民詹玉華最早發現了商機,辦起了村裡第一家農家樂。“外出打工的村民基本都回來了,80%的農戶辦起了農家樂,80%的勞動力吃上了旅遊飯。 ”老詹告訴記者。

據黃山市旅委負責人介紹,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該市發揮旅遊、文化、生態的獨特優勢,大力實施“旅遊+”戰略,把全域旅遊作為綠色發展、融合發展和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持續推進徽州古建築保護利用、百佳攝影點、特色小鎮、旅遊風景道等工程,重點打造環黃山風景區鄉村旅遊圈、沿新安江鄉村旅遊帶和古徽州鄉村旅遊片,推出各類鄉村旅遊產品,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有效轉化路徑。兩年來,該市開展旅遊企業與31個貧困村結對幫扶,帶動貧困人口4200餘人穩定脫貧。

據統計,黃山市現有各類民宿客棧和農家樂1987家,占全省總量的40%,並呈現由旅遊服務要素到休閒度假目的地的轉變,成為鄉村旅遊產業創新的亮點。去年,黃山市接待鄉村旅遊來客4168.2萬人次,超過全市旅遊接待量七成;鄉村旅遊總收入298.23億元,占全市旅遊總收入近六成。

休甯縣齊雲山鎮龍源村七裡頂高山茶園

以文化人,鄉村文明煥發新氣象

近日,記者來到祁門縣閃裡鎮桃源村,村口廊橋樓閣古韻悠悠,錯落有致的古民居掩映在茂林中,一幅詩意盎然的鄉村美景圖。

“平糾紛、淨爭訴、知禮儀、忠國家,是村裡流傳至今的祖訓。 ”該村黨總支副書記陳光輝介紹,桃源村特別重視祠堂文化和家學文化,古代設立的“禁賭碑”“放生碑”“禁漁碑”等,一直作為村規民約規範著村民的生活。每年重要節日,村裡都要舉辦祠祭、舞龍、舞水燈等傳統民俗活動,並通過德孝文化大講堂、黨員認崗定責、文明戶評選等形式,教育和引導村民揚德孝、贊廉儉、講信義、崇和美。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文化傳承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必然要求。 ”黃山市委宣傳部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徽州文化的發祥地,黃山市現存8000多處地面文物遺存、4000多種文獻、1300多個非遺項目、超百萬件文書。這些文化遺存絕大多數分佈在鄉村,是振興鄉村文化、促進鄉風文明的寶貴財富。

近年來,黃山市持續推進徽州古建築保護工程,與故宮博物院合作開展徽州傳統技藝保護利用,發展具有徽州特色的文化產業,推動徽州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同時,發掘徽州文化時代價值,把弘揚徽州傳統美德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起來,建設村史館、鄉賢館、好人館,引導群眾致富思源、崇德向善,使徽州文化成為黃山鄉村的鮮明特色、鄉村振興的強勁動力和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吳江海 潘成 殷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