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特寫】從快活穀的一塊地說起:香港賽馬興盛史

文|朱夢楚

編輯|許悅

1980年代, 中英政府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 鄧小平的一句“馬照跑、舞照跳”確定了香港50年不變的方針。 這裡說的“馬照跑”, 說的是賽馬。 每到賽馬日, 香港東鐵線都會增設一個“馬場站”, 如同哈利波特裡的九又四分之三月臺, 只有面向特定人群才會出現。

早在開埠初年, 香港已於香港島快活穀(Happy Valley)建跑馬地馬場, 並於1844年進行首次賽馬。 賽馬起源于古羅馬帝國, 後來在英國蓬勃發展。 在“日不落帝國”鼎盛的殖民時期, 賽馬文化被大量輸出, 包括當時的殖民地香港。 這項貴族運動, 經過博彩的處理後普及開來,

最低每注10港元便可參與, 如今已經成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

賭馬的文化

1884年, 香港賽馬會成立, 管理賽馬事務, 並組織董事局和設立會員制度。 1920年代, 香港賽馬會開始發售馬票, 初期的款式只有三類, 包括大馬票、尾場小搖彩以及普通小搖彩。

其中大馬票每年只開兩次獎。

香港賽馬業長達130多年的發展培育了香港一代又一代的馬民, 與早期相比, 香港的國際賽馬賽事不斷增多, 馬票種類豐富, 玩法靈活, 賭馬成為香港最普遍的娛樂節目。 不僅主流報紙均會設立賽馬版, 賽馬日電視臺也必定會進行直播, 更不乏家喻戶曉的賽馬名嘴——比如, 和沈殿霞主演多部電影的知名藝人暨評馬人董驃。

四月末的香港陰雨綿綿, 投注站裡排起長隊, 旁邊的牆上掛著三個電視顯示幕, 兩個在播足球, 一個在播賽馬。

已過花甲之年的鐘叔一手拿著寫著馬經的報紙, 一手拿著筆, 一會兒看螢幕裡的賽馬, 一會兒又回到牆邊的桌子上寫寫畫畫。

鐘叔做了幾十年的馬民, 每週都會花幾百港元賭馬,

“今天週四, 不開馬彩, 但我習慣了過來轉轉, 順便給手機充電。 ”鐘叔笑著指了指桌面上的手機。

鐘叔介紹稱, 賽馬彩票的玩法多種多樣, 有三重彩、四重彩、三選一、孖寶、三寶、孖T、單T、獨贏、連贏等等, 每種玩法的難度和賠率都不同, “不過最好就去現場投注,

整個氣氛都不一樣, 你看到自己選的馬跑贏的時候, 那種感覺非常棒。 ”

鐘叔說得現場投注是指每週三晚在跑馬地和週末在沙田馬場的賽馬賽事, 除了在遍佈香港的101家場外投注站買馬之外, 公眾還可以前往馬場現場觀看、現場下注。

香港早期賽馬皆為軍馬及蒙古馬, 而香港現役1200匹純血賽駒, 占全球的0.7%。 雖然香港沒有育馬產業, 但不少香港賽駒卻高踞全球頂級佳駟之列, 令香港的優質賽駒數目排名, 多年來均位列世界前七位。 2017年, 香港共有22匹賽駒列入浪琴表世界馬匹年終排名, 占全球的6.5%。

“這幾年沙田有很多大的國際賽事, 千萬不要錯過, 騎師和馬的水準都很高, 現場看很過癮的。 ”鐘叔向記者推薦。

1971年馬會由舉辦業餘賽馬轉為職業賽馬, 為1980年代後期創辦國際賽事奠定了基礎。 2016年, 香港舉辦的11項國際一級賽事, 全部位元列於2016年全球百大一級賽年終排名榜。 根據香港賽馬會的年報顯示, 跑馬地和沙田兩個馬場的總入場人數連續五年超過200萬人次, 其中浪琴表香港國際賽事更吸引了10萬人入場,創下歷年記錄。

不同於英國、澳大利亞等地大家盛裝出席的賽馬盛事,香港的賽馬比賽,馬民們更多的是拿著馬經、馬票和一支筆,認真地分析勝算和賠率。就像鐘叔說,“如果讓我穿著西裝去看賽馬,那太蠢了,冇可能。”

不過,近年來,“馬文化”正在與“賭文化”相互融合。像鐘叔這樣的馬民,會買報紙研究馬經,學習關於馬的知識,雖然最終的目標是賭,但馬文化在賭的過程中已經深入人心了。在2003年,一代名駒“精英大師”在香港經濟最低迷的時候橫空出世,十七連勝振奮了馬民的心,每當它出賽,馬民們為它而來,為它下注,甚至有一些人賽後選擇不兌換,而是收藏對應的馬票作紀念。

香港賽馬的優越機制

鐘叔在談到自己的賭馬經歷時,自豪的說,“我以前試過用幾百塊中幾十萬呢!那時候開心得一晚上睡不著。”

事實上,無論是用一百元中幾千元還是用幾百元中幾萬甚至幾十萬元,幾乎每個馬民都有這樣威風的歷史。

香港的賽馬博彩在返還比例這一制度設計上具有較大的優勢,天然地註定了其高中獎率的特性,也自然吸引到更多馬民加入。香港賽馬會每年將8成左右的顧客投注額作為彩金、回扣及獎券獎金返還出來,2016/2017年度,這個數值高達84.5%。根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Horseracing Authorities的資料不難看出,這個返還比例在全球來說都處於較高的水準,僅低於澳大利亞和英國,與紐西蘭幾乎持平。

香港賽馬在2000年前也時常發生“造假”,例如轟動一時的“上海幫造馬案”、“雲中龍事件”等。1996年,一匹叫“雲中龍”的賽馬在騎師靳能的策騎下,比賽全程拉緊韁繩以控制馬的速度,被廣泛質疑造假,破壞比賽公平性。2006年,德國人應家柏出任香港賽馬會行政總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和嚴厲的監管,競賽小組規定每一匹馬出塞都要盡全力跑,騎師有任何不佳的表現都需要馬上召見做出解釋,若有違規就會被停賽。在標準嚴格和執行到位的制度下,香港的賽馬逐漸成為全球公信力最高的地區之一。

制度的優越引導了投注額和收入的的節節攀升。根據香港賽馬會年報顯示,2016/2017年度,本港及海外投注總額高達2165.24億港元,其中賽馬投注總額為1158.18億港元,占比53%。對比過去六個財務年度的資料,投注總額激增近70%,不過賽馬投注只上升了40%,並且所占比例小幅下降。

2014年,馬會首次與其他地區合作進行彩池匯合,自此,全球各地對香港世界級賽馬的需求大幅增長。2015/2016年度,共有六個地區設有香港賽事匯合彩池,而2016/2017年度已新增兩個主要地區,分別是英國及加拿大,預期數目將會繼續增加。馬會還和全球各地簽訂了出版及電視廣播安排,以吸引更多的海外馬迷接觸瞭解香港馬匹態況及觀賞賽事直播。在2016/2017年度越洋轉播賽事總投注額達35億港元,其中11億港元來自新增的越洋轉播賽日。

香港賽馬會在博彩及獎券的收入幾乎每年都在創新高,在2016/2017年度,馬會收入339.08億港元,扣除稅收後盈餘85.33億港元,而在2010/2011年度,這兩個數值分別只有237.27億港元和42.16億港元。

獨特的運營模式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香港賽馬會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綜合運營模式,除了提供世界級賽馬及馬場娛樂、有節制體育博彩及獎券服務來支撐自身運營,更負盛名的是提供馬會會員及馬主的身份。同時,馬會還是一間慈善公益資助機構,每年將大部分收入通過繳納稅款和社區慈善捐款回饋社會,創造經濟和社會價值。

延續了英國上層社會紳士俱樂部的文化,香港賽馬會的會員也同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早期的賽馬會只有外籍人士才有資格加入,直到1920年代後期,馬會才開始接納女性及華人會員。經過百多年的發展壯大,香港賽馬會會籍分為賽馬會籍、全費會籍、競駿會會籍和公司會籍四種。其中,賽馬會員有9100名,全費會員有14900名。

香港賽馬會對於會員的甄選十分嚴格,且每年名額有限,就算是富商名人也不一定能順利通過,需要由馬會的董事或遴選會員推薦,馬會對申請人背景、品格和誠信等全方位考察評估後,才會接納。

基於從會員、博彩等項目中獲得的高額收入和利潤,香港賽馬會也是香港的繳稅大戶。在過去的六年中,馬會向香港政府的繳稅額從2010/2011年度的153.39億港元一路攀升到2016/2017年度的217億港元。

同時,香港賽馬會一直以獨特的非牟利模式運營,在香港的慈善事業上也做出了不少貢獻,其每年都通過旗下的基金向社會做出慈善捐贈。2016/2017年度,馬會向社會捐贈共計76億港元,其中包括支援215個慈善及社區項目和35億港元的特別捐款,用以支持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馬會每年將94%的稅後經營盈餘撥捐慈善信託基金,基金所支持的專案涵蓋10個範疇,包括藝術文化、教育培訓、長者服務、扶貧救濟、環境保護、家庭服務、醫療衛生、複康服務、體育康樂和青年發展。

香港賽馬會除了每年提供超過2萬個全職或兼職的職位之外,還帶動了媒體的發展。攀附於賽馬的電視節目、廣播、各大報紙馬經和網路媒體的賽馬專欄,背後是專業的賽馬分析人士、評論人員和專欄作家,某種程度上講,這些也都可以看做是賽馬會間接提供的社會就業。

賭馬早已成為香港人的文化娛樂生活的一部分,香港賽馬會的這一套運營方式可以說滿足了各方的需求,平衡了各方的利益,使社會各階層人士都參與進來,創造經濟價值,最終回饋社會。按照馬民鐘叔所說,“小賭怡情,贏了開心,輸了也就當作捐錢,做善事。”

其中浪琴表香港國際賽事更吸引了10萬人入場,創下歷年記錄。

不同於英國、澳大利亞等地大家盛裝出席的賽馬盛事,香港的賽馬比賽,馬民們更多的是拿著馬經、馬票和一支筆,認真地分析勝算和賠率。就像鐘叔說,“如果讓我穿著西裝去看賽馬,那太蠢了,冇可能。”

不過,近年來,“馬文化”正在與“賭文化”相互融合。像鐘叔這樣的馬民,會買報紙研究馬經,學習關於馬的知識,雖然最終的目標是賭,但馬文化在賭的過程中已經深入人心了。在2003年,一代名駒“精英大師”在香港經濟最低迷的時候橫空出世,十七連勝振奮了馬民的心,每當它出賽,馬民們為它而來,為它下注,甚至有一些人賽後選擇不兌換,而是收藏對應的馬票作紀念。

香港賽馬的優越機制

鐘叔在談到自己的賭馬經歷時,自豪的說,“我以前試過用幾百塊中幾十萬呢!那時候開心得一晚上睡不著。”

事實上,無論是用一百元中幾千元還是用幾百元中幾萬甚至幾十萬元,幾乎每個馬民都有這樣威風的歷史。

香港的賽馬博彩在返還比例這一制度設計上具有較大的優勢,天然地註定了其高中獎率的特性,也自然吸引到更多馬民加入。香港賽馬會每年將8成左右的顧客投注額作為彩金、回扣及獎券獎金返還出來,2016/2017年度,這個數值高達84.5%。根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Horseracing Authorities的資料不難看出,這個返還比例在全球來說都處於較高的水準,僅低於澳大利亞和英國,與紐西蘭幾乎持平。

香港賽馬在2000年前也時常發生“造假”,例如轟動一時的“上海幫造馬案”、“雲中龍事件”等。1996年,一匹叫“雲中龍”的賽馬在騎師靳能的策騎下,比賽全程拉緊韁繩以控制馬的速度,被廣泛質疑造假,破壞比賽公平性。2006年,德國人應家柏出任香港賽馬會行政總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和嚴厲的監管,競賽小組規定每一匹馬出塞都要盡全力跑,騎師有任何不佳的表現都需要馬上召見做出解釋,若有違規就會被停賽。在標準嚴格和執行到位的制度下,香港的賽馬逐漸成為全球公信力最高的地區之一。

制度的優越引導了投注額和收入的的節節攀升。根據香港賽馬會年報顯示,2016/2017年度,本港及海外投注總額高達2165.24億港元,其中賽馬投注總額為1158.18億港元,占比53%。對比過去六個財務年度的資料,投注總額激增近70%,不過賽馬投注只上升了40%,並且所占比例小幅下降。

2014年,馬會首次與其他地區合作進行彩池匯合,自此,全球各地對香港世界級賽馬的需求大幅增長。2015/2016年度,共有六個地區設有香港賽事匯合彩池,而2016/2017年度已新增兩個主要地區,分別是英國及加拿大,預期數目將會繼續增加。馬會還和全球各地簽訂了出版及電視廣播安排,以吸引更多的海外馬迷接觸瞭解香港馬匹態況及觀賞賽事直播。在2016/2017年度越洋轉播賽事總投注額達35億港元,其中11億港元來自新增的越洋轉播賽日。

香港賽馬會在博彩及獎券的收入幾乎每年都在創新高,在2016/2017年度,馬會收入339.08億港元,扣除稅收後盈餘85.33億港元,而在2010/2011年度,這兩個數值分別只有237.27億港元和42.16億港元。

獨特的運營模式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香港賽馬會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綜合運營模式,除了提供世界級賽馬及馬場娛樂、有節制體育博彩及獎券服務來支撐自身運營,更負盛名的是提供馬會會員及馬主的身份。同時,馬會還是一間慈善公益資助機構,每年將大部分收入通過繳納稅款和社區慈善捐款回饋社會,創造經濟和社會價值。

延續了英國上層社會紳士俱樂部的文化,香港賽馬會的會員也同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早期的賽馬會只有外籍人士才有資格加入,直到1920年代後期,馬會才開始接納女性及華人會員。經過百多年的發展壯大,香港賽馬會會籍分為賽馬會籍、全費會籍、競駿會會籍和公司會籍四種。其中,賽馬會員有9100名,全費會員有14900名。

香港賽馬會對於會員的甄選十分嚴格,且每年名額有限,就算是富商名人也不一定能順利通過,需要由馬會的董事或遴選會員推薦,馬會對申請人背景、品格和誠信等全方位考察評估後,才會接納。

基於從會員、博彩等項目中獲得的高額收入和利潤,香港賽馬會也是香港的繳稅大戶。在過去的六年中,馬會向香港政府的繳稅額從2010/2011年度的153.39億港元一路攀升到2016/2017年度的217億港元。

同時,香港賽馬會一直以獨特的非牟利模式運營,在香港的慈善事業上也做出了不少貢獻,其每年都通過旗下的基金向社會做出慈善捐贈。2016/2017年度,馬會向社會捐贈共計76億港元,其中包括支援215個慈善及社區項目和35億港元的特別捐款,用以支持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馬會每年將94%的稅後經營盈餘撥捐慈善信託基金,基金所支持的專案涵蓋10個範疇,包括藝術文化、教育培訓、長者服務、扶貧救濟、環境保護、家庭服務、醫療衛生、複康服務、體育康樂和青年發展。

香港賽馬會除了每年提供超過2萬個全職或兼職的職位之外,還帶動了媒體的發展。攀附於賽馬的電視節目、廣播、各大報紙馬經和網路媒體的賽馬專欄,背後是專業的賽馬分析人士、評論人員和專欄作家,某種程度上講,這些也都可以看做是賽馬會間接提供的社會就業。

賭馬早已成為香港人的文化娛樂生活的一部分,香港賽馬會的這一套運營方式可以說滿足了各方的需求,平衡了各方的利益,使社會各階層人士都參與進來,創造經濟價值,最終回饋社會。按照馬民鐘叔所說,“小賭怡情,贏了開心,輸了也就當作捐錢,做善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