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社會熱議:校園霸淩的惡果有多可怕?

4月27日發生一起傷害學生案件, 一名男子持匕首行兇, 導致19名學生受傷。 截止4月28日早上8點消息, 事件已造成9名學生死亡。

經初審,

該男子交代其曾在米脂三中就讀, 在讀期間遭到同學欺負, 因此記恨學生, 記恨學校, 今天持刀砍人為了報復。

可惜這些孩子, 再上半天課就可以和家人一起出遊享受假期了, 時間就停在了這裡。 砍人事件一出, 網路上頓時炸開鍋, 評論中都能看到大家憤怒的紅眼,

批判指責“人渣”、“畜生”, “為什麼不去找欺負你的人反而找無辜的孩子們”。

校園霸淩源自社會學習。 施暴的孩子可能受到家庭的影響, 孩子的人格養成與家庭有很大關係, 父母的不負責任、冷漠、遺棄或施以家庭暴力, 都會讓孩子的心理產生扭曲,

甚至埋下仇恨的種子, 將來成為加害他人的可能性會大幅提升。

同時, 學校老師對孩子的影響也特別深, 教師若選擇錯誤的管教方式, 霸淩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比如同學間發生霸淩行為, 而老師並不阻止, 可能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認為“老師也不管,

誰厲害誰稱霸”, 從而造成不可逆的後果。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 或者家庭條件富足, 家長們出於對孩子的溺愛, 心態也非常兩極化, 比如“我的孩子欺負別人行, 但不能被別人欺負, 一旦孩子被欺負, 上天入地也要討回公道, 甚至提出以暴制暴的想法。

這些都是造成校園霸淩的深層原因, 而受虐者並找不到合理的發洩口和求助方向, 有些人就會產生心理扭曲, 有的自卑自殺, 有的報復社會, 這次陝西榆林米脂的砍傷學生事件嫌疑人就屬於後者。

魯迅有句話叫:“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近幾年校園霸淩案件頻發,不僅施暴者經歷了牢獄之災,受虐者也遭受了身體和心靈的摧殘。不僅在中國,校園淩霸現象在全球都是一個難題。

韓國保健和社會研究院最新的一份調查顯示,在韓國9歲到17歲的兒童裡,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有過遭受校園暴力的經歷,每五人中有一人曾實施過校園暴力;日本政府公佈的《兒童和青少年白皮書》顯示,日本校園欺淩現象普遍,在為期6年的追蹤調查中,近九成學生曾遭遇校園欺淩,形式包括集體孤立、無視、說人壞話等;澳大利亞2015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公立學校平均每週公佈的校園欺淩現象就有60多起。

各國都在呼籲反對校園霸淩立法,如中國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淩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多項措施,要求積極有效預防學生欺淩和暴力,依法依規處置學生欺淩和暴力事件。

在韓國,連續幾年出臺了預防和治理校園暴力對策方案,並開通了舉報校園暴力的24小時電話117熱線,將學校周圍二百米內設為員警負責區 ,並加強學校周圍安全巡邏。

在德國,從小開展“善良教育”,這是德國兒童接受人生啟蒙的第一課 。

在英國,每年的11月舉行“反欺淩周”活動,集中開展各種宣傳活動。

在挪威,國會於2002年通過了一個宣言,號召國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長和教師團體加入儘快根除校園欺淩現象的行動中。

在日本,教育部門和學校設立了“校園欺淩問題對策委員會”等協力廠商機構,當學校中發生因校園霸淩問題而出現自殺等嚴重事態時,該機構具有自行調查的權力,對校園霸淩事件進行調查,防止學校或教育部門犧牲學生的利益。

在澳大利亞,政府部門制定了《國家安全學校框架》(NSSF),這是全世界第一份國家級別的安全學校建設指導政策 。

從各國的舉措來看,更多的是從教育著手,感化人格,賦予溫暖。可是,在面對真實而殘忍的校園霸淩案件以及由於霸淩造成的社會惡果時,大家還是希望看到的是用嚴格的立法去規範行為,用公平的法律去給造成傷害的人以公道。

魯迅有句話叫:“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近幾年校園霸淩案件頻發,不僅施暴者經歷了牢獄之災,受虐者也遭受了身體和心靈的摧殘。不僅在中國,校園淩霸現象在全球都是一個難題。

韓國保健和社會研究院最新的一份調查顯示,在韓國9歲到17歲的兒童裡,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有過遭受校園暴力的經歷,每五人中有一人曾實施過校園暴力;日本政府公佈的《兒童和青少年白皮書》顯示,日本校園欺淩現象普遍,在為期6年的追蹤調查中,近九成學生曾遭遇校園欺淩,形式包括集體孤立、無視、說人壞話等;澳大利亞2015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公立學校平均每週公佈的校園欺淩現象就有60多起。

各國都在呼籲反對校園霸淩立法,如中國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淩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多項措施,要求積極有效預防學生欺淩和暴力,依法依規處置學生欺淩和暴力事件。

在韓國,連續幾年出臺了預防和治理校園暴力對策方案,並開通了舉報校園暴力的24小時電話117熱線,將學校周圍二百米內設為員警負責區 ,並加強學校周圍安全巡邏。

在德國,從小開展“善良教育”,這是德國兒童接受人生啟蒙的第一課 。

在英國,每年的11月舉行“反欺淩周”活動,集中開展各種宣傳活動。

在挪威,國會於2002年通過了一個宣言,號召國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長和教師團體加入儘快根除校園欺淩現象的行動中。

在日本,教育部門和學校設立了“校園欺淩問題對策委員會”等協力廠商機構,當學校中發生因校園霸淩問題而出現自殺等嚴重事態時,該機構具有自行調查的權力,對校園霸淩事件進行調查,防止學校或教育部門犧牲學生的利益。

在澳大利亞,政府部門制定了《國家安全學校框架》(NSSF),這是全世界第一份國家級別的安全學校建設指導政策 。

從各國的舉措來看,更多的是從教育著手,感化人格,賦予溫暖。可是,在面對真實而殘忍的校園霸淩案件以及由於霸淩造成的社會惡果時,大家還是希望看到的是用嚴格的立法去規範行為,用公平的法律去給造成傷害的人以公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