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當我出品黑暗料理時,我的娃總在歡呼“媽媽做的東西太好吃了!”

我愛做飯, 做了三四十年了, 還報過一個烹飪班, 遺憾的是, 做飯這種實打實的手工活動, 摻再多愛心, 再多創意, 再多時間, 根子上它還是手工活,

心浮氣燥手不靈, 做出來的都是黑暗料。 我一友自從無意間吃了一次我的西瓜皮餃子後, 再不敢在我家吃飯, 儘管我向她一百次申明, 西瓜皮是用刀子削乾淨的, 西瓜皮餡也是照網上的配方攪拌的。 我帶到辦公室的所謂披薩, 給同事無意間看見, 她們笑著說:你做飯還真是有創意。 我婆婆幫我帶孩子, 受不了我大刀闊斧的做飯風格, 78歲上學會了自己包水餃;只有我的娃, 在食物上還沒有大開眼界, 不論親娘上桌的是巴掌大的揪片子, 還是發過了頭的蘋果派, 小人兒皆拿起來就吃, 吃完了點贊:媽媽, 你做的東西太好吃了!

我, 黑線直下, 哈哈大笑:“希望你以後是一個煮飯高手喲。 ”我做的東西我不知道嗎?蒸,

煮, 燉, 原始風, 也就我家姑娘受得了。

蒸是蒸紅薯, 蒸山藥, 蒸海帶, 蒸豆子, 蒸米飯, 蒸饃饃, 蒸魚蒸雞蒸豆腐, 蒸野菜拌麵粉……我家有只26公分的雙層大蒸鍋, 五個大小不一的不銹鋼盤子, 三隻不銹鋼篦子, 我的蒸煮原則就三個字:一鍋蒸。 大盤子放水與米, 小盤子放豆與菜, 中盤子放醃制好的的肉或魚, 大火30——50分鐘, 沒有熟不了的東東, 端上桌子倒也好看, 幾碗米飯, 一盤涼拌青菜, 一個熱氣騰騰的蒸菜, 一盆啥味也沒有的煮山藥煮芋頭……哄孩子算得上綽綽有餘, 只經不住行家一問:你蒸魚也蒸30分鐘?

“……呃, 是的, 我就是把魚弄熟, 熟過點也沒關係。 不過, 自然, 15分鐘就應該端出來……”蒸菜的理論我也是知道的, 畢竟, 俺家的書架上, 不但有蒸菜的書,

還有蒸饅頭的書, 蒸蛋糕的書, 蒸水果的書, 只不過, 葉公好龍, 真正操作的時候就顧不上了, 怎麼方便怎麼整, 反正我自己吃不出差別。 小孩子的口味本來就清淡, 白水胡蘿蔔白水山藥, 人家吃了三五年, 硬是吃成了她自己的“媽媽的味道。 ”

煮, 兩個方向, 粥,

或者湯。 大米粥小米粥雜米粥水果粥, 骨頭湯雞湯蒸菜湯……有人說, 煮湯是零失敗菜品, 一鍋水, 一點鹽, 一堆超市已經剁好的骨頭, 最多長點心洗乾淨, 焯一次水, 食材放鍋裡, 兩個小時不斷火就是了。 我的竅門只有一個, 煮什麼湯都放一個番茄, 冰箱裡凍了兩格子好番茄, 拿出來化一小會, 撕掉外皮, 整個丟鍋裡就成了。 有時候, 凍番茄撕皮後放在小碗裡, 厚厚地撒上一層白糖, 化上十分鐘, 一邊用鋼勺搗開一邊吃, 是她最喜歡的番茄刨冰。 女兒四歲後, 迷戀上了火鍋, 隔三岔五要求去火鍋店。 我家的湯於是加了番茄醬, 或加蘑菇, 婆婆與我口徑一致, “今天的雞肉土火鍋真好吃呵……”“大骨頭蘑菇鍋加什麼菜?”——30多年前, 火鍋最初到我們家的時候,
不就是從骨頭湯開始的嗎, 無非, 那時父親自重慶背回了重慶火鍋底料, 無非, 此時我們三人每人一大碗, 算不上現吃現涮的火鍋, 嚴格說來還是湯, 但, 孩子樂開了花, 她可以不要豆腐, 不要白菜, 她可以要她愛的蘑菇, 她喜歡的年糕, 她的牛肉片, 嗯, 還是有火鍋的精髓的, 比如, 想吃啥菜挑啥菜, 不想吃啥菜不吃啥菜。 “媽媽, 你做的火鍋太好吃了!”她親過來, 在我額頭。 我婆婆唉了一聲, 為我鍋裡的一隻整雞, 她是勤快人, 肉也好, 雞也好, 買回來必須整體的改成碎塊, 大片的切成細絲, 一個水果削皮後分成小塊放在盤子裡。 我的野蠻雞湯是一隻整雞, 除去了雞屁股雞頭雞趾爪, 再不修訂, 一是我家的菜刀不給力;二是我確實沒啥子刀功;三, 反正是自家吃,不必講品相;再則,整只雞進湯鍋的,電視節目也這麼演。

燉菜算我家廚房的稀有品種,熱鍋涼油,蔥薑蒜糖,亦不要求刀功,廚房裡有什麼煮可以燴入一鍋,本地較有名的叫“糊爾燉”,羊排或大排,胡蘿蔔,洋蔥,洋芋,辣皮子,花椒,熗鍋後各種菜下鍋,加水或啤酒慢煨。重點是葷素搭配,互相惹味。記憶中,我媽最喜歡燉菜,做完地裡的農活回到家,一個孩子去地裡摘豆角茄子小蔥,一個孩子去灶房燒火,一個孩子去食堂買饃饃,她老人家著一件無袖汗衫,看見啥就往鍋裡丟啥,豆角燉茄子,絲瓜燉南瓜,洋芋燉豆腐,酸菜燉大肉…哦,啥菜都放楊柿子,那時的楊柿子,皮兒極其薄,瓤兒白沙沙地,果肉如細小的海綿,散發出甜酸的味道,每一家院子裡都種著半院子,是蔬菜也是水果,那時候我們不知道楊柿子還叫番茄,我姥爺只叫它番茄,他是南方人,南方人叫它番茄,新疆人叫它楊柿子——這麼說來,我的番茄大法,也還是有根脈的,可以追溯到我娘的做菜手法上,雖然事實上,我媽的做菜水準難以恭維——在這一點上,我得使勁學習孩子的話語,但凡我用大黑鐵鍋燉了個啥,閨女都會大叫:媽媽,你做的飯太好吃了!哪怕是,水煮白豆腐,白水荷包蛋。只不過,有時候塊兒太大的時候,我妞多說句:“媽媽,你可以切小一點,飯菜做得如果漂亮點,吃的人會覺得更美味!”哦噻,食不厭精這個道理,不知道是哪個動畫片輸送給她的,好恨呵。

得,趁她年齡小,再給她糊弄兩年蒸煮燉。咱那兩把刷子咱心裡清楚,等她大了,她還會讚美“媽媽,你做的飯太好吃了”?做夢。

“媽媽的味道”滋養的,原來是笨蛋媽媽們的做飯信心呵,那是小朋友最初的愛屋及烏。所以,別怕廚藝差,姑娘們,煮給娃兒吃。

本版圖片:拍客老李

反正是自家吃,不必講品相;再則,整只雞進湯鍋的,電視節目也這麼演。

燉菜算我家廚房的稀有品種,熱鍋涼油,蔥薑蒜糖,亦不要求刀功,廚房裡有什麼煮可以燴入一鍋,本地較有名的叫“糊爾燉”,羊排或大排,胡蘿蔔,洋蔥,洋芋,辣皮子,花椒,熗鍋後各種菜下鍋,加水或啤酒慢煨。重點是葷素搭配,互相惹味。記憶中,我媽最喜歡燉菜,做完地裡的農活回到家,一個孩子去地裡摘豆角茄子小蔥,一個孩子去灶房燒火,一個孩子去食堂買饃饃,她老人家著一件無袖汗衫,看見啥就往鍋裡丟啥,豆角燉茄子,絲瓜燉南瓜,洋芋燉豆腐,酸菜燉大肉…哦,啥菜都放楊柿子,那時的楊柿子,皮兒極其薄,瓤兒白沙沙地,果肉如細小的海綿,散發出甜酸的味道,每一家院子裡都種著半院子,是蔬菜也是水果,那時候我們不知道楊柿子還叫番茄,我姥爺只叫它番茄,他是南方人,南方人叫它番茄,新疆人叫它楊柿子——這麼說來,我的番茄大法,也還是有根脈的,可以追溯到我娘的做菜手法上,雖然事實上,我媽的做菜水準難以恭維——在這一點上,我得使勁學習孩子的話語,但凡我用大黑鐵鍋燉了個啥,閨女都會大叫:媽媽,你做的飯太好吃了!哪怕是,水煮白豆腐,白水荷包蛋。只不過,有時候塊兒太大的時候,我妞多說句:“媽媽,你可以切小一點,飯菜做得如果漂亮點,吃的人會覺得更美味!”哦噻,食不厭精這個道理,不知道是哪個動畫片輸送給她的,好恨呵。

得,趁她年齡小,再給她糊弄兩年蒸煮燉。咱那兩把刷子咱心裡清楚,等她大了,她還會讚美“媽媽,你做的飯太好吃了”?做夢。

“媽媽的味道”滋養的,原來是笨蛋媽媽們的做飯信心呵,那是小朋友最初的愛屋及烏。所以,別怕廚藝差,姑娘們,煮給娃兒吃。

本版圖片:拍客老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