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幾乎所有的霸淩或被霸淩都有跡可循,父母請這麼保護我們的孩子

兒子班上有一個孩子, 因為太調皮、各種不守規矩而被老師喊家長, 孩子爸爸去了學校後, 看到孩子, 二話沒說就把孩子打趴在地上了。

老師當時攔都沒攔住。

兒子說, 那個孩子的爸爸走了以後, 當天下午, 那小孩跟班上的至少5個孩子發生衝突。 打架次數比平時增多了很多倍!

我不敢妄自揣測那些最後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到底是如何長大的。

但是過於嚴苛的管教究竟有怎樣的後果, 我卻清楚得很。

在《我們為什麼被霸淩》一書中, 作者這樣說:

年幼的孩子如果不被關愛珍視, 不被允許表達情緒, 也沒有其他管道疏解壓力, 就容易將自己的憤怒、失望、壓力……盡情發洩在比自己更弱小的孩子身上……

那些從小遭受過多責罰、打罵等身體上的虐待或情感上過度苛責的孩子, 都是心理上受傷害的孩子。

這些傷痛、無助、仇視等負面情緒堆積在一起, 會跟其他一切暴力、冷酷的行徑無異,

孩子一樣會有被虐待的體驗, 並生髮出無盡的憤怒, 直到心中的最後一絲溫度也消失殆盡, 只剩下赤裸裸的對抗。

暴力它最終只能生出暴力;冷酷它最終只能生出冷酷。

一直記得前幾年發生的一件事:

一個10歲男孩獨自在家中看動畫片。

因為嫌樓外施工的電鑽聲太吵, 一氣之下用小刀把對方的安全繩割斷。

割繩子過程中施工者試圖阻攔, 但孩子充耳不聞。

最後導致施工者懸在半空動彈不得, 整整等待了40分鐘, 直到消防人員趕到才將人安全救下。

幸好沒出大問題。 然而這個10歲孩子的殘暴想一想都讓人不寒而慄。

這個孩子在做什麼?他眼中看到的, 其實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他看到的是:施工者錯了, 應該受到嚴厲的懲罰。

而這個簡單粗暴的邏輯, 只能來自他的家庭教養。

沒錯, 孩子殘酷無情的根源, 往往源自他們所看到的, 和他們所經歷的。 他的行為折射出他的成長背景。

若父母的教養方式過於嚴厲, 特別是習慣用爆打或者嚴厲懲罰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話,

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 形成他們的報復心, 以及喚起他們殘酷的本性。

曾經有部名叫《安全鄰域》的電影, 男孩親手設局綁住了自己的愛慕物件:一個17歲的女孩, 爾後利用女孩, 引來她的男友。 接著, 他先後殺掉了女孩的現男友和前男友,

以及想要阻止他殺人的無知的小夥伴, 並最終殺掉了所愛之人。

電影主題看似在講一份變態的愛情, 其實講得是家庭倫理。

影片開頭我們就能看到, 男孩媽媽出門前, 用生硬的命令式的語氣交待他睡前要做什麼。

臨出門時, 也沒有任何擁抱、親吻。

當女主問:假期你爸爸媽媽有什麼安排?男孩答:喝酒, 吵架。

在刺死女主前, 小男孩還在說, 記得以前媽媽幫他蓋被子, 還可以抱著媽媽入睡, 可後來這些事情再也沒有發生過了。

這是個情感疏離、冷漠到冰點的家庭。 生活其中的小孩, 孤獨到了變態的地步。 他的心乾涸如同荒漠。

殺人原本是很難發生的, 只是內心的那些溫度和良善一點點消失, 整個人就成了一頭饑渴發狂的困獸, 總要進行最後的一搏。

父母用愛在孩子心中種下愛

怎麼辦?

我知道,如何懲治壞人,一定需要整個社會和法律去執行。

不過,作為一個育兒編輯,一個母親,我依舊認為有些事情和責任,是我們家庭應該承擔的。

因為,孩子與他人的關係,往往就是孩子與父母關係的寫照。父母對待孩子的一言一行都至關重要。

那麼,我們究竟如何做,才能避免親手製造出孩子的殘忍和冷血?

多對孩子“說愛”

愛孩子,不要僅僅停留在行為層面。這遠遠不夠。

很多父母為了孩子做了很多,想了很多,但從未說出口,這導致孩子不確信他是被愛著的。

最好每天留出固定的時間陪伴孩子。通過擁抱、親吻和言語表達出來:我愛你。

對孩子而言,這麼具體地“說”出來的愛才算愛。這種愛的表達,才能跟孩子建立並保持情感上的連結。

這樣的連結,才能讓孩子心靈不至於乾涸,避免他們陷入不被愛的無望之地。

退出跟孩子的權利之爭

包括日常生活中,要允許孩子說不。允許孩子發脾氣和憤怒。亮明你的底線和你的決定,但不強逼孩子絕對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邀請孩子參與到問題解決和決策當中。和孩子一起商議並訂立基本的規則,然後讓規則說了算。

父母的分寸感,一方面能夠給孩子留出可以呼吸的空間,同時也能夠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教會他們學會跟自己的情緒、自己的內在力量相處,並做自己力量和自己生活的主人。

切忌只會用暴力跟孩子對話

當孩子發脾氣、或者單純只是要反抗你的時候,切忌使用同樣失控的方式去應對。

嘗試看到孩子的情緒情感以及心底的真正需要,然後蹲下來,坦誠地跟孩子平等對話。

原始社會,解決問題的方式都是通過直接的身體上的肉搏。進入文明社會後,語言上的交流取代了暴力解決問題。

身為父母,必須要能幫助孩子學會,如何用語言去影響別人。讓孩子多一條更加智慧的選擇,避免自己成為一個暴力者,同時也能夠儘量避免別人的暴力。

另外,我們還需要教給孩子,面對壞人的惡,面對霸淩,應該要怎麼做?

第一個,教會孩子,要保持對外部環境的警惕心。

包括,公共場合或公車上不要閒散玩鬧,更不要玩手機/電話手錶。請留個心眼,注意觀察身邊環境,附近的人不對勁就挪個地方。另外,儘量不要邊走邊聽音樂,因為耳朵被堵上後整個感官和反應力降低大半。

第二個,就是跑。

看到可疑的人,比如蒙面的,以及面色兇狠的,或者提著刀具棍棒的,儘早遠離。要看清歹徒來的方向,什麼書包之類影響奔跑速度的東西都扔掉,用最快的速度跑到離自己最近的房子或門面裡。

第三,千萬不要好奇,不要湊熱鬧,不要往人多的地方鑽!

第四,如果不幸沒有離開襲擊現場,儘快找到一個躲避的地方,隱藏好自己。沒有確認安全前千萬不能出來,等待救援。

第五,平時注意鍛煉身體,被歹徒追砍時體力和跑位才是王道。

附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大偉安全自救常識:

總要進行最後的一搏。

父母用愛在孩子心中種下愛

怎麼辦?

我知道,如何懲治壞人,一定需要整個社會和法律去執行。

不過,作為一個育兒編輯,一個母親,我依舊認為有些事情和責任,是我們家庭應該承擔的。

因為,孩子與他人的關係,往往就是孩子與父母關係的寫照。父母對待孩子的一言一行都至關重要。

那麼,我們究竟如何做,才能避免親手製造出孩子的殘忍和冷血?

多對孩子“說愛”

愛孩子,不要僅僅停留在行為層面。這遠遠不夠。

很多父母為了孩子做了很多,想了很多,但從未說出口,這導致孩子不確信他是被愛著的。

最好每天留出固定的時間陪伴孩子。通過擁抱、親吻和言語表達出來:我愛你。

對孩子而言,這麼具體地“說”出來的愛才算愛。這種愛的表達,才能跟孩子建立並保持情感上的連結。

這樣的連結,才能讓孩子心靈不至於乾涸,避免他們陷入不被愛的無望之地。

退出跟孩子的權利之爭

包括日常生活中,要允許孩子說不。允許孩子發脾氣和憤怒。亮明你的底線和你的決定,但不強逼孩子絕對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邀請孩子參與到問題解決和決策當中。和孩子一起商議並訂立基本的規則,然後讓規則說了算。

父母的分寸感,一方面能夠給孩子留出可以呼吸的空間,同時也能夠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教會他們學會跟自己的情緒、自己的內在力量相處,並做自己力量和自己生活的主人。

切忌只會用暴力跟孩子對話

當孩子發脾氣、或者單純只是要反抗你的時候,切忌使用同樣失控的方式去應對。

嘗試看到孩子的情緒情感以及心底的真正需要,然後蹲下來,坦誠地跟孩子平等對話。

原始社會,解決問題的方式都是通過直接的身體上的肉搏。進入文明社會後,語言上的交流取代了暴力解決問題。

身為父母,必須要能幫助孩子學會,如何用語言去影響別人。讓孩子多一條更加智慧的選擇,避免自己成為一個暴力者,同時也能夠儘量避免別人的暴力。

另外,我們還需要教給孩子,面對壞人的惡,面對霸淩,應該要怎麼做?

第一個,教會孩子,要保持對外部環境的警惕心。

包括,公共場合或公車上不要閒散玩鬧,更不要玩手機/電話手錶。請留個心眼,注意觀察身邊環境,附近的人不對勁就挪個地方。另外,儘量不要邊走邊聽音樂,因為耳朵被堵上後整個感官和反應力降低大半。

第二個,就是跑。

看到可疑的人,比如蒙面的,以及面色兇狠的,或者提著刀具棍棒的,儘早遠離。要看清歹徒來的方向,什麼書包之類影響奔跑速度的東西都扔掉,用最快的速度跑到離自己最近的房子或門面裡。

第三,千萬不要好奇,不要湊熱鬧,不要往人多的地方鑽!

第四,如果不幸沒有離開襲擊現場,儘快找到一個躲避的地方,隱藏好自己。沒有確認安全前千萬不能出來,等待救援。

第五,平時注意鍛煉身體,被歹徒追砍時體力和跑位才是王道。

附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大偉安全自救常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