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裝機的春天來了 如何組裝一台合適的家用機

某日突接一好友急電, 告只家中老父平時上網炒股所用筆電突然黑屏再也無法開機使用, 考慮到老筆電已使用數年且性能已日漸孱弱, 家中老父也一直抱怨筆電螢幕太小, 因此就想拜託筆者索性趁這次筆電損壞的機會徹底就diy組機一台, 至於要求, 一性能足夠現在以及未來幾年內的上網炒股等基本辦公需求, 二因為家中書桌面積有限, 平時多見傻大黑粗的主機殼不管放桌下還是桌上都不是很方便, 因此儘量將主機殼體積弄的小巧些, 於是就有了下文——筆者人生中第一個小主機殼組裝記

對於一台pc而言, 首先最重要的當然是它的“大腦”——cpu了, 這裡筆者選擇的英特爾最新的第八代 i3 8100, i3誕生以來最強的四核, 現在也早已證明其就是上代i5 7500的馬甲產品, 搭配最近新出的b370晶片組或者前段時間破解的h110或者b250之類的主機板更是凸顯性價比

可惜的是, 在去年雙十一期間可供選擇的主機板晶片組只能是z370, 加上首選必須是itx, 因此橫向比較了一下就決定最終選擇來自華擎的z370m-itx, 雖然只是華擎z370的itx入門主機板, 但是基本功能還是非常齊全的, 介面方面包括display和hdmi, 雙網卡以及wifi, 同時還有六個usb 3.0介面

另外雖然並沒有採用真正的全固態電容, 但是也採用了六項供電

主機板上總共提供了一個pcie介面,一個前置usb 3.0介面,六個常規sata介面同時還帶有pcie&sata m2介面

因為只是一般家用需求,記憶體筆者這次就選擇了最普通的金士頓,雖然外面金士頓假貨不少,但是X東自營目前來看還是可以信賴的,粗略看了下貌似顆粒應該是鎂光的,所有記憶體顆粒都集中在了一面

既然主機板有m2介面那就不能浪費,筆者果斷放棄了傳統sata介面的固態硬碟,選擇了m2介面的建興t11固態硬碟,原本以為只是自帶散熱片,拆開來看了才知道裡面固態硬碟的規格不是常見的2280,而是2242,這應該在部分筆電裡面可能用得到

正如開文所說因為好友希望儘量將主機殼體積弄的小巧些,因此主機殼其實是筆者最初就開始確定的,喬伯思u1 plus,應該這也算最近的網紅主機殼了,小巧的體積,雖然只能放置itx規格的主機板,但是有提供顯卡插槽,單面玻璃全測透設計,加上全金屬的材質已經成為了不少人組建自己內心主機殼“小鋼炮”的首選

主機殼正面只有一個非常明顯的電源按鍵,同時也是電源指示燈以及硬碟指示燈,側面則提供了兩個usb 3.0介面以及耳機麥克風介面,做工起碼在筆者這台主機殼來看還是是非常好的

要說這個主機殼有個缺點,那就是必須得搭配sfx規格的電源,因為體積限制所有可選範圍其實也不多,同樣因為只是簡單家用需求,甚至顯卡都未必需要,因此最終選擇了來自銀欣的st45sf,雖然沒有全模組設計,但是額定450w,80 plus 銅牌的電源規格滿足這點需求還是綽綽有餘的

選擇合適的硬體這部分說完了,接下來就簡單說下裝機過程吧,首先當然必須拿出主機殼,然後將主機板擋板裝上(很多人將主機板等裝完後才想起來,這一步很多人容易忘,特別是新手)

安裝cpu時,主機板上的cpu保護蓋不用提前取下,將cpu裝好後,保護蓋會自動彈出(當然安裝cpu時注意cpu的兩側校準缺口跟主機板cpu介面上的兩側校準口對準)

裝完cpu,便可將記憶體,m2介面固態硬碟以及cpu風扇依次裝上

最後將主機板對準已安裝在主機殼內的主機板擋板放入,上主機板螺絲,放入電源,接上主機板供電線,cpu供電線,前置電源按鍵,前置usb介面等

因為沒有顯卡整機基本到此結束,唯一遺憾就是整機零配件沒有任何“光污染”,主機殼的玻璃測透更多只是一個心裡安慰了

至於軟體評測,要說整機亮點,一個就是intel第一次採用四核設計的i3處理器,其實總結現在看來也就是一句話,換個“id”的上一代i5 7500

還有一個就是建興t11固態硬碟,tlc的快閃記憶體,跑分給大家看看僅供參考

總結:

隨著去年ryzen的橫空問世,仿佛將沉寂了多年的pc市場徹底引爆,intel也終於不再”擠牙膏”,四核I3 8100,六核十二執行緒I 7 8700k等的發佈似乎想要重新告訴amd誰才是這個行業的老大,古話說“鶴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其中獲利最大的自然就是我們消費者了,加上最近的記憶體,固態硬碟價錢也在逐漸下降,由”挖礦”導致的顯卡價錢飆升也逐漸回歸理性,筆者現在真的非常期待今年的618了

PS:可能還有不少人注意到文首圖片裡面的顯示器,其實也是筆者一併購入的,來自明基27寸1080p,窄邊框設計,外置電源,背部介面豎置排列,提供vga以及hdmi介面,同時設置等按鍵也在顯示器背部,因為時間關係來不及進一步展開介紹,大家就簡單看下吧

作者:ybn

主機板上總共提供了一個pcie介面,一個前置usb 3.0介面,六個常規sata介面同時還帶有pcie&sata m2介面

因為只是一般家用需求,記憶體筆者這次就選擇了最普通的金士頓,雖然外面金士頓假貨不少,但是X東自營目前來看還是可以信賴的,粗略看了下貌似顆粒應該是鎂光的,所有記憶體顆粒都集中在了一面

既然主機板有m2介面那就不能浪費,筆者果斷放棄了傳統sata介面的固態硬碟,選擇了m2介面的建興t11固態硬碟,原本以為只是自帶散熱片,拆開來看了才知道裡面固態硬碟的規格不是常見的2280,而是2242,這應該在部分筆電裡面可能用得到

正如開文所說因為好友希望儘量將主機殼體積弄的小巧些,因此主機殼其實是筆者最初就開始確定的,喬伯思u1 plus,應該這也算最近的網紅主機殼了,小巧的體積,雖然只能放置itx規格的主機板,但是有提供顯卡插槽,單面玻璃全測透設計,加上全金屬的材質已經成為了不少人組建自己內心主機殼“小鋼炮”的首選

主機殼正面只有一個非常明顯的電源按鍵,同時也是電源指示燈以及硬碟指示燈,側面則提供了兩個usb 3.0介面以及耳機麥克風介面,做工起碼在筆者這台主機殼來看還是是非常好的

要說這個主機殼有個缺點,那就是必須得搭配sfx規格的電源,因為體積限制所有可選範圍其實也不多,同樣因為只是簡單家用需求,甚至顯卡都未必需要,因此最終選擇了來自銀欣的st45sf,雖然沒有全模組設計,但是額定450w,80 plus 銅牌的電源規格滿足這點需求還是綽綽有餘的

選擇合適的硬體這部分說完了,接下來就簡單說下裝機過程吧,首先當然必須拿出主機殼,然後將主機板擋板裝上(很多人將主機板等裝完後才想起來,這一步很多人容易忘,特別是新手)

安裝cpu時,主機板上的cpu保護蓋不用提前取下,將cpu裝好後,保護蓋會自動彈出(當然安裝cpu時注意cpu的兩側校準缺口跟主機板cpu介面上的兩側校準口對準)

裝完cpu,便可將記憶體,m2介面固態硬碟以及cpu風扇依次裝上

最後將主機板對準已安裝在主機殼內的主機板擋板放入,上主機板螺絲,放入電源,接上主機板供電線,cpu供電線,前置電源按鍵,前置usb介面等

因為沒有顯卡整機基本到此結束,唯一遺憾就是整機零配件沒有任何“光污染”,主機殼的玻璃測透更多只是一個心裡安慰了

至於軟體評測,要說整機亮點,一個就是intel第一次採用四核設計的i3處理器,其實總結現在看來也就是一句話,換個“id”的上一代i5 7500

還有一個就是建興t11固態硬碟,tlc的快閃記憶體,跑分給大家看看僅供參考

總結:

隨著去年ryzen的橫空問世,仿佛將沉寂了多年的pc市場徹底引爆,intel也終於不再”擠牙膏”,四核I3 8100,六核十二執行緒I 7 8700k等的發佈似乎想要重新告訴amd誰才是這個行業的老大,古話說“鶴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其中獲利最大的自然就是我們消費者了,加上最近的記憶體,固態硬碟價錢也在逐漸下降,由”挖礦”導致的顯卡價錢飆升也逐漸回歸理性,筆者現在真的非常期待今年的618了

PS:可能還有不少人注意到文首圖片裡面的顯示器,其實也是筆者一併購入的,來自明基27寸1080p,窄邊框設計,外置電源,背部介面豎置排列,提供vga以及hdmi介面,同時設置等按鍵也在顯示器背部,因為時間關係來不及進一步展開介紹,大家就簡單看下吧

作者:yb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