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風水>正文

深評|“守公道”“去私欲”也是一門必修課

2018-04-28 12:14 | 浙江新聞用戶端 | 餘足雲

明代官員學者耿定向在《王陽明傳記》中曾有記載:某日有老鄉找到王陽明, 想把自家地賣給他換點養老錢。

王陽明以“地乃農夫命根”加以拒絕, 但贈與他幾兩銀子。 過幾天, 王陽明和弟子們到山間遊玩, 忽見一地風光秀美且風水更佳, 不禁陶醉道:“這地若是我的, 該多好!”學生告知此乃老農夫之地, 聞此王陽明打個寒戰, 捫心自問, 絕不能有這樣的想必須立即把它去除。 只見王陽明盤膝而坐, 閉口不語, 直到太陽落山才長籲一口氣道:“終於將它去除, 真難啊!”弟子們問:“什麼?”“私欲!”

欲望是人的本性, 欲望適度可以創造價值, 是好事, 但欲望膨脹蝕身, 就會毀人一生。 私欲作為非“中正”的欲望, 是對公道的違背和偏離, 正所謂“蓋人心一有私欲, 則離道矣!”私欲與公道相對, 私欲之心重一分, 則公道之心輕一分。 為官者當權者只有克制私欲,

才能夠打敗心魔, 心生公道、清廉, 如若順從、放縱私欲, 終將成為貪腐的禍根。 實踐證明, 當內心萌生私欲後, 如任其堆積、發展、蔓延和膨脹, 私欲無止必生貪心。 而貪心的閘門一旦開啟, 小貪變大貪, 量變引質變, 最後必會墜入“欲不除, 如蛾撲燈, 焚身乃止”的悲慘境地。

《春秋左氏傳》記載:及慶氏亡, 齊景公與晏子邶殿, 其鄙陸十, 弗受。 子尾曰:“富, 人之所欲也, 何獨弗欲?”對曰:“慶氏之邑足欲, 故亡。 吾邑不足欲也。 益之以邶殿, 乃足欲。 足欲, 亡無日矣。 晏子的話充分證實:一個人如果任意滿足、放縱自己的私欲, 終將“亡無日”。 從古代的石崇、蔡京、和珅, 到現代的周永康、薄熙來、徐才厚、令計畫等落馬“老虎”, 這些人從位高權重到最後悲劇收場, 究其原因,

都是沉淪、屈從、放縱於私欲的結果。

私欲去, 方有廉。 人的私欲就如地上灰塵, 隨時都會滋生, 必須及時掃除廓清。 唯有如此, 方能保持內心的乾淨和純粹。 在私欲面前, 及時去清掃, 敢於去抗爭、去撲滅, 考驗的不僅是一個人的定力和素養, 也是對公道、正義與廉潔的秉持和遵守。 歷史上, 包拯離開端州時, 下屬為感念其清廉, 將一方端硯偷藏於行李中, 包拯發現後, 徑直將硯擲于水中, “不持一硯歸”成就其清廉美名;海瑞到淳安任職, 規定所有除朝廷俸祿之外的一概不能拿;張伯行撰寫《卻贈檄文》向各級官吏公開宣佈謝絕一切饋贈, 離任時只收百姓“一顆青菜, 兩塊豆腐”, 真正做到“一清二白”……現實中, 焦裕祿、谷文昌、廖俊波等大批人民公僕一生為公,

從不為滿足個人私欲而去破紀違法, 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

“割欲須忍痛”。 私欲去除, 雖非易事, 但只要拿出“一棒一條痕, 一摑一掌血”的狠勁、韌勁和決心, 忍受去私欲時“去刀拔針”之痛感, 必能達到“無私可克”之高地。 黨員幹部不僅要時刻築牢理想信念之基, 修身養性, 不斷提升道德修養水準, 多些省察、反省克治之功, 靜坐常思己過, 才能將私心私欲逐一去除, 力求無私, 關鍵是更要在具體事件、工作中去磨煉、克私欲。 正如王陽明所言:“人須在事上磨, 方能立得住”, 守好拒腐防變的“第一次”, 並持之以恆地去堅守, 有了這種克己入定之功, 才不至於讓外界誘惑動搖心性、磨滅公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