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全天津最好吃的煎餅果子,永遠都在「我家樓下」

加海參的, 加牛肉的, 撒蝦皮的, 加各種神奇秘制醬料的……

天津煎餅果子到底哪家強?答案終於誕生, 于天津人而言, 那套最好吃的煎餅果子,

永遠在「我家樓下」。 「就是你不管什麼時候去吃, 它都永遠那個味兒。 」

文|韓逸

編輯|金石

曾有天津人說, 對於這座城市而言, 煎餅果子堪稱圖騰。 但作為一個自小兒熟吃煎餅卷大蔥的山東人, 我對天津煎餅果子是持保留態度的。 直到我真正來到天津。

這裡的各種煎餅果子刷新了我的認知。 加海參的, 加牛肉的, 撒蝦皮的, 加各種神奇秘制醬料的。 手磨純綠豆面的, 紫米麵的, 玉米麵的, 法門秘而不宣的。 隱匿在天津街邊巷口的小攤和推車, 成就了各有絕活的煎餅江湖。

為了一統江湖, 今年, 天津還成立了一個煎餅果子協會, 專司管理煎餅果子的標準配方, 還選出了十強、百強。 可是天津人好像並不買這個榜單的賬。 「誰評的?徵求我意見了嗎?有我們家樓下的好吃嗎?」那不服的勁兒,

感覺不是漏選了他家樓下的煎餅果子, 更像是拿彈弓打了他家玻璃。

天津煎餅果子到底哪家強?多說無益, 一吃便知。

頂配與邪教

在天津人自己心目中, 只有綠豆和油條薄脆這種組合才能睥睨江湖, 那些令人歡喜讚歎加量加料的品種, 都身處鄙視鏈的底層。 位於頂端的鄙視鏈頂端的是那些歷史悠久的、聲名遠揚的。

我的第一站定在了上過《天天向上》的衛津路二嫂子煎餅果子。 不少天津人告訴我, 這家煎餅果子申請了和平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傳統津味兒煎餅果子的代表。 提到它的神聖, 幾乎所有人都會脫口而出, 「那是純綠豆面兒的!老味兒!」

我不知道純綠豆的面皮意味著什麼,

只是發現二嫂子視窗排隊的人確實多過別家。 衛津路號稱「煎餅果子一條街」, 鞍山道口一側並列著五六家煎餅果子的窗口。 其中兩個視窗屬於二嫂子, 陣勢上已經略勝一籌。 小小的視窗裡面, 三位元中年嫂子不緊不慢地推著一勺又一勺綠豆糊, 煎餅的香氣氳出來。

「果子果篦兒?」

「果……果篦兒吧。 」事實上, 直至吃到第二套我才明白, 這裡的果子說得就是油條, 果篦兒在全國其他任何地方, 都叫做薄脆。

「12!」天津嫂子沒看出我點單的露怯, 一勺看得見顆粒的綠豆面被她們三兩下推到平底鍋上, 金黃的雞蛋和著蔥花均勻打碎, 我甚至沒來得及拍一段完整的小視頻。

無現金的時代, 店鋪的顯眼處都擺著支付寶的二維碼, 掃碼付款的時候, 我的餘光掃過視窗貼著的功能表, 從單蛋單果子的最低配看到至尊豪華的最高配, 78塊錢一套的遼參煎餅果子徹底刷新了我對這套食物的想像。 遼參, 經過百度, 就是遼寧的海參。 別小瞧這玩意, 據說上世紀七十年代尼克森訪華的時候, 周恩來總理點名此菜招待他。

「遼參煎餅果子, 這都得什麼人來吃啊?」隔壁津老味兒攤煎餅的大叔給了我一個「你自然懂」的表情, 「誰買啊!」然後從容地往煎餅上撒了一把蝦皮和一把黑白兩色的芝麻粒兒。 一邊窗口的價目表上, 「無脂肪高蛋白牛肉煎餅」一套要32塊錢,據說不用任何面,而是用10個雞蛋清攤出餅皮,再加上足料醬牛肉,沒澱粉,高蛋白。

別小看10個雞蛋的配置。老天津人都知道,雞蛋不僅代表營養,還象徵秩序。早年間,攤煎餅果子都是自帶雞蛋,大爺大媽一手倆蛋,先到先放,以蛋代人,排隊和諧有序,分毫不錯。

多放蛋自然也成了身份的象徵。網上曾經熱傳著一套煎餅果子加10個雞蛋的視頻,如果小夥子給心愛的姑娘買上一套十蛋煎餅果子,可媲美八心八箭的求婚鑽石,是一份加量加料也加價的真心。

沒想到,讓我歎為觀止的頂配煎餅果子,成了天津計程車司機心目中的「邪教」。

抱著二嫂子和津老味兒煎餅坐上計程車之後,我能明顯感覺到,我被司機大哥注意了。司機師傅的鼻子甚至沒有明顯地動過,就問我,「買的二嫂子家的煎餅果子吧?」「這您都聞出來了?」我剛想再把裝煎餅的塑膠袋口系緊一點,師傅就說,「那用問嗎?你跟二嫂子門口打的車啊。」

嗨。在之前的印象裡,天津的計程車司機都是不收門票的相聲表演藝術家,你跟他聊煎餅果子,他能從綠豆面的配方一路跟你扯到好好做人。我問司機師傅,「您吃過遼參煎餅果子或者醬牛肉煎餅果子嗎?」

「那都是給外地人吃的,」師傅的語氣裡面已經忍不住白眼,我的問題還沒掉到地上,就已經被他撿了起來。「本地人誰吃那個啊。」

原來,想把一個好脾氣的天津人逼急眼了非常容易,你只要遞給他一套加雞柳或者沙拉肉鬆的煎餅果子就可以了。總喜歡回一句「好麼」的天津人能把眼皮子翻到頭頂上,「介是嘛玩兒?!」

司機師傅給我介紹,對天津人來說,煎餅果子沒有嘛別的意義,就是早點。吃得是一個老味兒。「純綠豆面」是所謂「老味兒」的必要不充分條件,綠豆本就比玉米和小米貴,純綠豆面攤出來的煎餅,軟嫩,清香,好入口。那天津人熟悉的味道,「隔著10米也能分辨出來」。

不是純綠豆面兒磨的餅皮,那就是天津人心目中的邪教。此外,撒了香菜末子的,也是邪教。至於再添了番茄火腿沙拉汁、榨菜生菜土豆絲,那都不能叫煎餅果子了。對於勇敢為真愛代言的「十蛋」煎餅果子,師傅同樣表達了不屑,「你乾脆叫雞蛋灌餅算了。」

網紅與平等

帶著對「雞蛋灌餅」的同情,計程車停在了南樓煎餅的門前。

在各種關於天津煎餅果子的民間榜單上,沒有一篇能漏掉南樓煎餅的身影。這家攤了十幾年的煎餅鋪子,有著特立獨行的作息時間——晚上八點開門,早晨六點關門,在幾乎沒有夜生活的天津,南樓煎餅幾乎用一己之力製造了一種天津人的深夜生活方式。每天晚上,它門前的長隊都能一口氣甩一個十幾人的大拐彎。

但在天津的煎餅江湖中,它卻有一點尷尬——製造這家網紅店的人,並非來自天津,老闆李龍騰是安徽人,媳婦王麗老家在江蘇。此前,舌尖劇組和天天向上劇組都曾三過他們家門口而不入,只因為不是本地人經營,擔心被誤解為不地道。

畢竟,在老天津人心目中,只有天津人攤的煎餅才算是最正宗。那也符合所有外地人對天津煎餅果子的印象。小推車,平底鍋,大爺攤煎餅,大媽刷醬料,雞蛋安安靜靜排著隊,人們悠悠然然買套早點,開始被煎餅果子叫醒的一天。

只是,時代變了。

晚上的南樓煎餅,沒有小推車、沒有攤餅的大爺,也沒有刷醬的大媽,小小的兩個視窗裡,攤煎餅的個個都是手腳輕快的小夥兒。如今的天津,煎餅果子江湖中,這家兩個外地人開的煎餅鋪在網路上收穫評論是:「口感能夠勾起大部分天津人小時候的回憶。」

12個人,三條流水線。自家炸好的果篦兒一個挨著一個躺在保溫箱裡,被手腳麻利的年輕師傅輕快拿起,放在面皮上,舉起鏟刀。「錚,錚。」兩聲,清,脆。如果閉上眼睛聽,會以為這是武俠小說裡的高人拔刀出鞘,又或者水果忍者手遊裡西瓜被一劈兩半兒的瞬間。短短的脆響兒還沒落地,一整張果篦兒就被齊齊斷作三截兒,隨後碼好,包起,刷醬,辣椒油,撒蔥花,對折,齊活兒。

工業化大生產,唯快不破啊。我咋舌看著小夥子們高低有致地重複著前面的要求,一分鐘,嘁哩喀喳出來四五套煎餅。除了煎餅,雲吞、鴨貨、羊湯和酸梅湯等等各種煎餅伴侶也頻繁被顧客翻出牌子。

老闆李龍騰告訴我,在煎餅果子成為早點之前,它確實是以宵夜的形式存在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茶園唱戲散場晚,後臺管事會給角兒備上一套煎餅果子做晚餐。傳說著名的京韻大鼓演員駱玉笙就偏好鹹辣口,一天一套。碼頭上忙了一天的工人,也會來套煎餅果子飽肚。在那個時候,名角兒和販夫走卒在這套吃食上待遇一致,毫無區別。

客人間這種微妙的平等依舊能延續到今天。

看表演的散了場,繞路過來吃一套煎餅果子再去別處耍。附近醫院裡小孩兒感冒發燒沒食欲,給單烙上一張煎餅,軟軟地刷一點麵醬好入口。喝醉了站得東倒西歪的大漢,也被媳婦扶著排上一會兒隊,要一套煎餅果子配酸梅湯。飽了肚,也醒了酒,踏實回家睡大覺。不論來時是騎著共用單車還是開著保時捷,想要吃口熱乎的,就得往門前的馬路牙子上一站一蹲,或者往車屁股上一趴。誰也甭笑話誰的吃相。

當然,這種平等的氣氛偶爾也會被特別的客人打破。兩年前,有位開著勞斯萊斯幻影的小夥兒,在一群同齡人的簇擁下來到南樓煎餅。「最多一次攤了幾個雞蛋?」他帶著酒氣問老闆。「14個。」這幾乎已經是一張薄薄的綠豆面皮能夠承受的極限。

「給我來兩套,要18個雞蛋的!」小夥子把400塊錢撂在了老闆手裡,不讓找零。那套雞蛋摞雞蛋的煎餅果子口味如何,已經無人考究,只在江湖上留下足以令天津人咋舌的傳說,「這小夥兒,燒壞了吧。」

老味兒與鄉愁

排了半小時隊之後,我終於拿到了南樓的煎餅。一口咬下去,醬汁觸感的確更為溫潤,味道也足,只是,略有點鹹了。對比還同時拎在手裡的「二嫂子」和「津老味兒」,口感上已經吃不出高下。我有點兒彷徨了。本著到人民群眾中去的原則,我仍然詢問了可親的司機師傅。「師傅,您覺得這幾家哪家好吃?」

深夜還在接活兒的師傅再次展現了他的雲淡風輕。「不就是煎餅果子嘛,一樣味兒。」

師傅的話沒能點醒一個打嗝兒都帶純綠豆面味兒的我。氣氛上,這次天津煎餅果子的探索之旅就要以口渴、腹脹、長胖作為結束了。畢竟,一宿連吃三套,任誰都容易迷失。

「你去嘗嘗趙師傅啊,那個據說是最早的煎餅果子夜宵。還有楊姐,舌尖第一次拍完就火了,那家加排叉的,也老排隊。」司機師傅好心提醒。

「趙師傅,他家沒了。」李龍騰說。

「沒了?為什麼沒了?」

「老趙師傅走了,小趙做了一段時間,後來就沒繼續做了。」說這話的時候,一直不肯對其他各家煎餅口感發表意見的李龍騰臉上,第一次出現不同於微笑的神色,「小趙接過去之後,他們禮拜一還休息!」對每年只休年三十兒一晚上的南樓煎餅來說,休息簡直不可想像。

老趙家的老味兒,跟著做的人一起走了。但天津人對「老味兒」的執念似乎已經成了身體的一部分。

「可以說,煎餅果子是我唯一的鄉愁。」一位飄在北京的天津人說,離家十幾年,印象中關於天津的很多東西都模糊了,可是至今,每次有親戚來看望,她都會請對方帶上幾套家門口的煎餅果子。那些經過了長途跋涉的煎餅果子,即便不脆也不熱乎了,但那依然比全北京的煎餅果子可愛,「如果有什麼還連著小時候的記憶,那就非它莫屬。」

李龍騰也接待過無數拖著行李箱的人,煎餅攤對於他們來說,是回到家鄉的第一站,也是去往他鄉前的最後一站。在那個還是自己親自上陣攤煎餅的年月,李龍騰的妻子王麗會把醬料和煎餅分開料置,等個十幾分鐘,煎餅完全涼透了,再加果子和果篦兒。「不然熱氣悶久了,不脆。」只是,在三條流水線的當下,這也成了屬於過往的奢侈記憶。

離開天津前,我也決定像一個天津人一樣,將在這裡的最後一站定在煎餅攤。

我選擇了距離火車站比較近的楊弟煎餅果子,它和南樓煎餅一樣,也是天津首屆美食節評選出來的「最具傳統風味十強」之一。

那天早上,天津被一場雨洗綠。過了早餐時間,楊弟煎餅果子仍有兩三人排隊。照例是雙蛋果篦兒的標配,煎餅果子還沒到手,我就隱隱約約看到後面的合影。照片中的人,也算是天津的另一張名片——郭德綱。

「郭德綱當年相聲裡說煎餅果子的時候,就在我們家吃!」留意到我的目光,楊弟煎餅果子的老闆娘頗熱情地側了身,允許我拍照。「2006年那會兒,他還沒火呢,天天在我們那前面演出。」

聽得出,郭德綱老師似是很久不曾來了。不過作為當代愛吃煎餅果子的名角兒,他的段子已經成了天津煎餅果子的名片,在他的描述裡,一套熱乎乎的煎餅在口,那是什麼事兒都顧不得了的:「槍斃你爸爸都不心疼。」

在埋汰所有外地煎餅果子的功夫上,郭德綱也可以認第一。「白麵攤的,攤完疊起來那麼大個,跟被窩似的,裡邊擱一果篦兒,火柴盒那麼大,卷吧往裡邊,疊的跟棉褲似的。咬一口沾上牙堂子,拿火筷子往下捅。」

當我把這段兒樂呵呵地分享給天津朋友的時候,他們的頭點得搗蒜一樣,「沒錯沒錯,外地的煎餅果子就是那樣兒的。」在他們吃來,白麵粘,玉米麵幹得剌嗓子,唯獨愛綠豆面之溫軟清香,不黏不膩,再配上利民牌的麵醬,王致和家的醬豆腐,山東的大蔥,才是天津的名片,江湖的正統。

天津煎餅果子到底哪家強?答案也終於誕生,于天津人而言,那套最好吃的煎餅果子,永遠在「我家樓下」。「就是你不管什麼時候去吃,它都永遠那個味兒,」我的一位天津朋友說,當然,還有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我家樓下雙蛋一果篦兒,才5塊。」

這些「我家樓下」的煎餅果子攤,撫慰著一代又一代天津人的胃與鄉愁。只是如今來買煎餅的人,早已不再自帶雞蛋,不僅如此,甚至連帶錢包也成了稀奇。那些豎在煎餅攤前的支付寶收錢碼,讓李龍騰們都稱自己為「碼商」。他已經很久沒有再遇到攤18個雞蛋、甩400元現金的顧客了。如今連接他和顧客的除了煎餅果子的「老味兒」,還有這一個個二維碼,它們一同完成了這個「天下皆碼商」時代的美食傳承。

「支付寶到賬,二、十、二、元。」在南樓煎餅,這是兩套雙蛋果篦兒煎餅果子的價格。每天晚上,這樣的語音提醒會響起大約600-800次,和在這座城市其他角落響起的同樣的聲音一起,構成了天津煎餅江湖中,每一個普通人的生計和味蕾記憶。

點擊這裡:http://mashang.beekudata.com/?code=6

做一次關於「穿越」的選擇,看看如果讓你回到過去,你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成就怎樣的傳奇?

「無脂肪高蛋白牛肉煎餅」一套要32塊錢,據說不用任何面,而是用10個雞蛋清攤出餅皮,再加上足料醬牛肉,沒澱粉,高蛋白。

別小看10個雞蛋的配置。老天津人都知道,雞蛋不僅代表營養,還象徵秩序。早年間,攤煎餅果子都是自帶雞蛋,大爺大媽一手倆蛋,先到先放,以蛋代人,排隊和諧有序,分毫不錯。

多放蛋自然也成了身份的象徵。網上曾經熱傳著一套煎餅果子加10個雞蛋的視頻,如果小夥子給心愛的姑娘買上一套十蛋煎餅果子,可媲美八心八箭的求婚鑽石,是一份加量加料也加價的真心。

沒想到,讓我歎為觀止的頂配煎餅果子,成了天津計程車司機心目中的「邪教」。

抱著二嫂子和津老味兒煎餅坐上計程車之後,我能明顯感覺到,我被司機大哥注意了。司機師傅的鼻子甚至沒有明顯地動過,就問我,「買的二嫂子家的煎餅果子吧?」「這您都聞出來了?」我剛想再把裝煎餅的塑膠袋口系緊一點,師傅就說,「那用問嗎?你跟二嫂子門口打的車啊。」

嗨。在之前的印象裡,天津的計程車司機都是不收門票的相聲表演藝術家,你跟他聊煎餅果子,他能從綠豆面的配方一路跟你扯到好好做人。我問司機師傅,「您吃過遼參煎餅果子或者醬牛肉煎餅果子嗎?」

「那都是給外地人吃的,」師傅的語氣裡面已經忍不住白眼,我的問題還沒掉到地上,就已經被他撿了起來。「本地人誰吃那個啊。」

原來,想把一個好脾氣的天津人逼急眼了非常容易,你只要遞給他一套加雞柳或者沙拉肉鬆的煎餅果子就可以了。總喜歡回一句「好麼」的天津人能把眼皮子翻到頭頂上,「介是嘛玩兒?!」

司機師傅給我介紹,對天津人來說,煎餅果子沒有嘛別的意義,就是早點。吃得是一個老味兒。「純綠豆面」是所謂「老味兒」的必要不充分條件,綠豆本就比玉米和小米貴,純綠豆面攤出來的煎餅,軟嫩,清香,好入口。那天津人熟悉的味道,「隔著10米也能分辨出來」。

不是純綠豆面兒磨的餅皮,那就是天津人心目中的邪教。此外,撒了香菜末子的,也是邪教。至於再添了番茄火腿沙拉汁、榨菜生菜土豆絲,那都不能叫煎餅果子了。對於勇敢為真愛代言的「十蛋」煎餅果子,師傅同樣表達了不屑,「你乾脆叫雞蛋灌餅算了。」

網紅與平等

帶著對「雞蛋灌餅」的同情,計程車停在了南樓煎餅的門前。

在各種關於天津煎餅果子的民間榜單上,沒有一篇能漏掉南樓煎餅的身影。這家攤了十幾年的煎餅鋪子,有著特立獨行的作息時間——晚上八點開門,早晨六點關門,在幾乎沒有夜生活的天津,南樓煎餅幾乎用一己之力製造了一種天津人的深夜生活方式。每天晚上,它門前的長隊都能一口氣甩一個十幾人的大拐彎。

但在天津的煎餅江湖中,它卻有一點尷尬——製造這家網紅店的人,並非來自天津,老闆李龍騰是安徽人,媳婦王麗老家在江蘇。此前,舌尖劇組和天天向上劇組都曾三過他們家門口而不入,只因為不是本地人經營,擔心被誤解為不地道。

畢竟,在老天津人心目中,只有天津人攤的煎餅才算是最正宗。那也符合所有外地人對天津煎餅果子的印象。小推車,平底鍋,大爺攤煎餅,大媽刷醬料,雞蛋安安靜靜排著隊,人們悠悠然然買套早點,開始被煎餅果子叫醒的一天。

只是,時代變了。

晚上的南樓煎餅,沒有小推車、沒有攤餅的大爺,也沒有刷醬的大媽,小小的兩個視窗裡,攤煎餅的個個都是手腳輕快的小夥兒。如今的天津,煎餅果子江湖中,這家兩個外地人開的煎餅鋪在網路上收穫評論是:「口感能夠勾起大部分天津人小時候的回憶。」

12個人,三條流水線。自家炸好的果篦兒一個挨著一個躺在保溫箱裡,被手腳麻利的年輕師傅輕快拿起,放在面皮上,舉起鏟刀。「錚,錚。」兩聲,清,脆。如果閉上眼睛聽,會以為這是武俠小說裡的高人拔刀出鞘,又或者水果忍者手遊裡西瓜被一劈兩半兒的瞬間。短短的脆響兒還沒落地,一整張果篦兒就被齊齊斷作三截兒,隨後碼好,包起,刷醬,辣椒油,撒蔥花,對折,齊活兒。

工業化大生產,唯快不破啊。我咋舌看著小夥子們高低有致地重複著前面的要求,一分鐘,嘁哩喀喳出來四五套煎餅。除了煎餅,雲吞、鴨貨、羊湯和酸梅湯等等各種煎餅伴侶也頻繁被顧客翻出牌子。

老闆李龍騰告訴我,在煎餅果子成為早點之前,它確實是以宵夜的形式存在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茶園唱戲散場晚,後臺管事會給角兒備上一套煎餅果子做晚餐。傳說著名的京韻大鼓演員駱玉笙就偏好鹹辣口,一天一套。碼頭上忙了一天的工人,也會來套煎餅果子飽肚。在那個時候,名角兒和販夫走卒在這套吃食上待遇一致,毫無區別。

客人間這種微妙的平等依舊能延續到今天。

看表演的散了場,繞路過來吃一套煎餅果子再去別處耍。附近醫院裡小孩兒感冒發燒沒食欲,給單烙上一張煎餅,軟軟地刷一點麵醬好入口。喝醉了站得東倒西歪的大漢,也被媳婦扶著排上一會兒隊,要一套煎餅果子配酸梅湯。飽了肚,也醒了酒,踏實回家睡大覺。不論來時是騎著共用單車還是開著保時捷,想要吃口熱乎的,就得往門前的馬路牙子上一站一蹲,或者往車屁股上一趴。誰也甭笑話誰的吃相。

當然,這種平等的氣氛偶爾也會被特別的客人打破。兩年前,有位開著勞斯萊斯幻影的小夥兒,在一群同齡人的簇擁下來到南樓煎餅。「最多一次攤了幾個雞蛋?」他帶著酒氣問老闆。「14個。」這幾乎已經是一張薄薄的綠豆面皮能夠承受的極限。

「給我來兩套,要18個雞蛋的!」小夥子把400塊錢撂在了老闆手裡,不讓找零。那套雞蛋摞雞蛋的煎餅果子口味如何,已經無人考究,只在江湖上留下足以令天津人咋舌的傳說,「這小夥兒,燒壞了吧。」

老味兒與鄉愁

排了半小時隊之後,我終於拿到了南樓的煎餅。一口咬下去,醬汁觸感的確更為溫潤,味道也足,只是,略有點鹹了。對比還同時拎在手裡的「二嫂子」和「津老味兒」,口感上已經吃不出高下。我有點兒彷徨了。本著到人民群眾中去的原則,我仍然詢問了可親的司機師傅。「師傅,您覺得這幾家哪家好吃?」

深夜還在接活兒的師傅再次展現了他的雲淡風輕。「不就是煎餅果子嘛,一樣味兒。」

師傅的話沒能點醒一個打嗝兒都帶純綠豆面味兒的我。氣氛上,這次天津煎餅果子的探索之旅就要以口渴、腹脹、長胖作為結束了。畢竟,一宿連吃三套,任誰都容易迷失。

「你去嘗嘗趙師傅啊,那個據說是最早的煎餅果子夜宵。還有楊姐,舌尖第一次拍完就火了,那家加排叉的,也老排隊。」司機師傅好心提醒。

「趙師傅,他家沒了。」李龍騰說。

「沒了?為什麼沒了?」

「老趙師傅走了,小趙做了一段時間,後來就沒繼續做了。」說這話的時候,一直不肯對其他各家煎餅口感發表意見的李龍騰臉上,第一次出現不同於微笑的神色,「小趙接過去之後,他們禮拜一還休息!」對每年只休年三十兒一晚上的南樓煎餅來說,休息簡直不可想像。

老趙家的老味兒,跟著做的人一起走了。但天津人對「老味兒」的執念似乎已經成了身體的一部分。

「可以說,煎餅果子是我唯一的鄉愁。」一位飄在北京的天津人說,離家十幾年,印象中關於天津的很多東西都模糊了,可是至今,每次有親戚來看望,她都會請對方帶上幾套家門口的煎餅果子。那些經過了長途跋涉的煎餅果子,即便不脆也不熱乎了,但那依然比全北京的煎餅果子可愛,「如果有什麼還連著小時候的記憶,那就非它莫屬。」

李龍騰也接待過無數拖著行李箱的人,煎餅攤對於他們來說,是回到家鄉的第一站,也是去往他鄉前的最後一站。在那個還是自己親自上陣攤煎餅的年月,李龍騰的妻子王麗會把醬料和煎餅分開料置,等個十幾分鐘,煎餅完全涼透了,再加果子和果篦兒。「不然熱氣悶久了,不脆。」只是,在三條流水線的當下,這也成了屬於過往的奢侈記憶。

離開天津前,我也決定像一個天津人一樣,將在這裡的最後一站定在煎餅攤。

我選擇了距離火車站比較近的楊弟煎餅果子,它和南樓煎餅一樣,也是天津首屆美食節評選出來的「最具傳統風味十強」之一。

那天早上,天津被一場雨洗綠。過了早餐時間,楊弟煎餅果子仍有兩三人排隊。照例是雙蛋果篦兒的標配,煎餅果子還沒到手,我就隱隱約約看到後面的合影。照片中的人,也算是天津的另一張名片——郭德綱。

「郭德綱當年相聲裡說煎餅果子的時候,就在我們家吃!」留意到我的目光,楊弟煎餅果子的老闆娘頗熱情地側了身,允許我拍照。「2006年那會兒,他還沒火呢,天天在我們那前面演出。」

聽得出,郭德綱老師似是很久不曾來了。不過作為當代愛吃煎餅果子的名角兒,他的段子已經成了天津煎餅果子的名片,在他的描述裡,一套熱乎乎的煎餅在口,那是什麼事兒都顧不得了的:「槍斃你爸爸都不心疼。」

在埋汰所有外地煎餅果子的功夫上,郭德綱也可以認第一。「白麵攤的,攤完疊起來那麼大個,跟被窩似的,裡邊擱一果篦兒,火柴盒那麼大,卷吧往裡邊,疊的跟棉褲似的。咬一口沾上牙堂子,拿火筷子往下捅。」

當我把這段兒樂呵呵地分享給天津朋友的時候,他們的頭點得搗蒜一樣,「沒錯沒錯,外地的煎餅果子就是那樣兒的。」在他們吃來,白麵粘,玉米麵幹得剌嗓子,唯獨愛綠豆面之溫軟清香,不黏不膩,再配上利民牌的麵醬,王致和家的醬豆腐,山東的大蔥,才是天津的名片,江湖的正統。

天津煎餅果子到底哪家強?答案也終於誕生,于天津人而言,那套最好吃的煎餅果子,永遠在「我家樓下」。「就是你不管什麼時候去吃,它都永遠那個味兒,」我的一位天津朋友說,當然,還有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我家樓下雙蛋一果篦兒,才5塊。」

這些「我家樓下」的煎餅果子攤,撫慰著一代又一代天津人的胃與鄉愁。只是如今來買煎餅的人,早已不再自帶雞蛋,不僅如此,甚至連帶錢包也成了稀奇。那些豎在煎餅攤前的支付寶收錢碼,讓李龍騰們都稱自己為「碼商」。他已經很久沒有再遇到攤18個雞蛋、甩400元現金的顧客了。如今連接他和顧客的除了煎餅果子的「老味兒」,還有這一個個二維碼,它們一同完成了這個「天下皆碼商」時代的美食傳承。

「支付寶到賬,二、十、二、元。」在南樓煎餅,這是兩套雙蛋果篦兒煎餅果子的價格。每天晚上,這樣的語音提醒會響起大約600-800次,和在這座城市其他角落響起的同樣的聲音一起,構成了天津煎餅江湖中,每一個普通人的生計和味蕾記憶。

點擊這裡:http://mashang.beekudata.com/?code=6

做一次關於「穿越」的選擇,看看如果讓你回到過去,你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成就怎樣的傳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