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尹建莉:《說說“錢”這個事》之四:拜金和吝嗇都是畸形的金錢觀

《說說“錢”這個事兒》之四:

拜金和吝嗇都是畸形的金錢觀

尹建莉

媒體上看到千萬富豪搞大型徵婚活動, 有5萬女子應徵。 想像那場面也許熱鬧, 但徵婚者和應徵者的財富高度及精神高度都已經大約標出來了。 什麼是愛情, 什麼是品位, 什麼是自尊。 這些值得每個人想一下, 也值得家長和孩子探討。

嚴重的拜金是一種不幸, 一個人的內心給了金錢太多的位置, 就沒有容納幸福和高貴的餘地了。 拜金可能讓一個人擁有更多的錢, 但不會讓他幸福感更多, 也不會讓他走得更遠。

事實上沒有一位家長會故意教自己的孩子拜金, 但在具體的教育中, 卻並非人人都有這樣的警惕。

我聽到一位有錢的家長這樣教訓他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能跟你比嗎?他們有錢出國旅遊, 有錢買這麼多書嗎?你爸你媽有能力讓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你卻不珍惜!”他表面上在教育孩子,

語氣中卻充滿了對財富的崇拜和沾沾自喜。 這樣的思想工作, 不可能讓孩子學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只能讓孩子學會用錢去擺平一切。

許多教育上的失誤, 常常來源於家長的無心之過。 拜金教育並非全發生在“富家長”身上, 也同樣會發生在“窮家長”身上。 在後一種家長身上, 最容易發生的情況, 就是過分強調節儉。

浪費從古至今都不是個好習慣, 任何時候都應該教育孩子懂得節儉。 但凡事過猶不及, 家長如果用節儉消解一切開銷的價值和意義, 無意中也是把錢奉為聖物, 這也會導致孩子形成另一種拜金心理——吝嗇鬼心理。

有一位媽媽, 出生在農村, 從小知道生活的艱辛, 自己平時很節儉, 從不買華而不實的東西。 她有一個9歲的兒子, 在媽媽過生日這天, 孩子想到媽媽從來沒有收到過別人送的花, 想給媽媽一個驚喜, 就花幾元自己的零花錢, 給媽媽買了三朵康乃馨。 當孩子把花送到媽媽面前時, 沒想到媽媽的第一反應不是高興。 她對孩子說:你給媽媽買禮物我很高興,

可是我們以前說過的, 你花錢需要提前跟爸爸媽媽說, 而今天你卻沒有告訴我們。 再說, 媽媽覺得買花不太實惠, 它很快就會枯萎, 你要是送些其他的給我, 我也一樣會喜歡的。

孩子一下子哭了, 他說:“媽媽, 我是想給你一個驚喜, 所以不能提前跟你商量。 雖然花會枯萎, 可是心裡會記下這個快樂的。 ”這位家長事後感到很不安, 她隱約覺得自己做得不對, 不該有那樣一種反應。 但她還是擔心如果自己縱容孩子買這些華而不實的東西, 孩子會不會慢慢學會亂花錢, 以後是不是會形成一種攀比心理?

我的答案是:不會的, 只要家長不亂花錢, 沒有攀比心, 孩子就不會形成這樣的心理。 這一點前面已有論述, 此處不再贅言。

我更想對這位家長說的是, 這世上有比錢更值錢的東西。 孩子說得多好, “雖然花會枯萎, 可是心裡會記下這個快樂的”。 一味地節儉, 培養一個毫無情趣的守財奴, 這是你希望的結果嗎?

獲得經濟上的安全感後, 貧窮與富有就是一種心態了。 那些因貪污送命的官員、搶劫者、炒股跳樓的等, 所有栽倒在金錢上的人, 骨子裡都是極端的拜金者, 所以在金錢面前特別容易糊塗, 不知錢是什麼, 可以用來幹什麼。 他們把錢當成終極目的, 錢也就終結了他們。 這些悲劇, 和他們從小受到的有關財富的教育一定是有關係的。

家長想要給孩子灌輸正確的財富觀, 就要先整理好自己的財富邏輯。 從古到今, 愛情和金錢是最令人糾結的兩樣東西, 是天使也是魔鬼,是至愛也是最恨。所以圍繞這兩件事產生了許多邏輯困境。

比如有的人在外面聊天時大罵有錢人,回家進門第一件事,是給案上供奉的財神燒一炷香,求神仙讓自己發財。

有一次我在商場一個賣運動鞋的地方坐下來歇腳,遇到一位媽媽和孩子也來這裡買鞋。孩子大約十三四歲,他看好一雙名牌運動鞋,很想買的樣子。媽媽口氣有些不悅地問孩子:“這麼貴,你想買嗎?”肯定是媽媽的口氣把孩子嚇住了,孩子猶疑一下,說太貴了,不買了,把鞋放回去。媽媽立即表現出滿意的神情,對孩子說:“你知道貴,我就給你買!”

我還知道有位媽媽,她經常帶孩子去買東西,孩子想要什麼,媽媽一般都會同意。只是,有時孩子想學媽媽的樣子,親自拿錢去結帳,這個事媽媽卻絕不同意,不讓孩子的手碰到錢。她解釋說這是要防止小孩子學會花錢,擔心他以後養成愛錢、愛花錢的習慣。

類似種種,都是人們在潛意識中既過分高估錢的地位和影響,又視其為卑劣之物。矛盾心理產生矛盾言行,孩子的意識就被搞亂了。如果家長自己在錢的問題上想明白了,言行自然就會到位,也自然會給孩子以良好的影響。

寫這篇文章時,恰巧在網上看到幾句話,感覺說得很有意思,“口袋沒錢,心裡沒錢,輕鬆一輩子;口袋有錢,心裡有錢,勞累一輩子;口袋沒錢,心裡有錢,痛苦一輩子;口袋有錢,心裡沒錢,快樂一輩子。”

看來,錢這個事,實在是個小事,又實在是個大事。

最後,有一種特別的情況提醒家長注意。如果你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平時在花錢方面很正常,某個階段突然不停地找各種理由向家長要錢,甚至偷錢,而他的錢花到哪裡又十分可疑,這種情況,很可能是他結交了壞朋友或遭到勒索。這種情況在那些性格懦弱的孩子身上更容易發生。家長要細心觀察,不要簡單粗暴地處理問題,以免孩子遇到困難不敢跟父母說,獨自承受痛苦。

如果覺得文章有價值,歡迎轉發。

更多精彩內容請搜索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

所有家庭教育問題這裡都有答案。

是天使也是魔鬼,是至愛也是最恨。所以圍繞這兩件事產生了許多邏輯困境。

比如有的人在外面聊天時大罵有錢人,回家進門第一件事,是給案上供奉的財神燒一炷香,求神仙讓自己發財。

有一次我在商場一個賣運動鞋的地方坐下來歇腳,遇到一位媽媽和孩子也來這裡買鞋。孩子大約十三四歲,他看好一雙名牌運動鞋,很想買的樣子。媽媽口氣有些不悅地問孩子:“這麼貴,你想買嗎?”肯定是媽媽的口氣把孩子嚇住了,孩子猶疑一下,說太貴了,不買了,把鞋放回去。媽媽立即表現出滿意的神情,對孩子說:“你知道貴,我就給你買!”

我還知道有位媽媽,她經常帶孩子去買東西,孩子想要什麼,媽媽一般都會同意。只是,有時孩子想學媽媽的樣子,親自拿錢去結帳,這個事媽媽卻絕不同意,不讓孩子的手碰到錢。她解釋說這是要防止小孩子學會花錢,擔心他以後養成愛錢、愛花錢的習慣。

類似種種,都是人們在潛意識中既過分高估錢的地位和影響,又視其為卑劣之物。矛盾心理產生矛盾言行,孩子的意識就被搞亂了。如果家長自己在錢的問題上想明白了,言行自然就會到位,也自然會給孩子以良好的影響。

寫這篇文章時,恰巧在網上看到幾句話,感覺說得很有意思,“口袋沒錢,心裡沒錢,輕鬆一輩子;口袋有錢,心裡有錢,勞累一輩子;口袋沒錢,心裡有錢,痛苦一輩子;口袋有錢,心裡沒錢,快樂一輩子。”

看來,錢這個事,實在是個小事,又實在是個大事。

最後,有一種特別的情況提醒家長注意。如果你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平時在花錢方面很正常,某個階段突然不停地找各種理由向家長要錢,甚至偷錢,而他的錢花到哪裡又十分可疑,這種情況,很可能是他結交了壞朋友或遭到勒索。這種情況在那些性格懦弱的孩子身上更容易發生。家長要細心觀察,不要簡單粗暴地處理問題,以免孩子遇到困難不敢跟父母說,獨自承受痛苦。

如果覺得文章有價值,歡迎轉發。

更多精彩內容請搜索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

所有家庭教育問題這裡都有答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