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原創丨閒話劉羅鍋“宰相”一職

偶爾一次飯余, 與文友議起“宰相”一職, 進而便聯想到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乾隆身邊那個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劉墉。

相信凡看過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人,

對劉墉這一歷史人物必定是記憶很深:他仗義執言, 剛正不阿;他才思敏捷, 幽默風趣;他體恤民意, 為官清廉……但, 筆者不能苟同的則是對其“宰相”一職的疑惑。

據“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國歷代宰相志》(呂紹綱、呂美泉編著)一書中所列:自秦代設立宰相這一中國古代輔佐君王、總理政務的國家最高行政長官一職, 至清王朝結束, 共有1530多人任過宰相。 史載, 清朝任過宰相的221人中, 侍奉乾隆(高宗弘曆)皇帝的有47人。 自張廷玉至臺布, 包括劉羅鍋的“死對頭”和珅(1750—1799年)在內的諸人中, 姓劉的宰相只有兩位。 一位是江蘇武進人劉綸, 另一位是山東諸城人劉統勳, 即劉墉劉羅鍋的父親。

劉綸(1711—1773年)字昚涵, 號繩庵。 乾隆十五年(1750年)以工部侍郎兼軍機大臣,

主張旗地主應允許種地流民按原議定年限耕種, 不得提前驅趕。 乾隆十六年, 因父喪而離職。 乾隆十八年又以戶部侍郎任軍機大臣, 後又以兵部、戶部、吏部尚書任軍機大臣。 乾隆三十六年加任文淵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 前後入值軍機處近二十年, 與大學士劉統勳共同輔政, 史稱“南劉東劉”。

劉統勳(1699—1773年)字延清, 號爾鈍。 該人遇事敏捷有謀, 敢於無所避諱、直言進諫。 乾隆十七年(1752年)以刑部尚書任軍機大臣。 乾隆二十六年又加任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兵部事。 他每次出巡均將貪贓枉法、侵吞軍餉的官員繩之以法;多次主持修築黃河、運河工程, 且成效顯著。 劉統勳和劉綸均於乾隆三十八年卒於相位, 在職時又都勤於政事,

同為高宗所倚重, 但乾隆帝則稱劉統勳為真正的宰相。 然而, 對於劉墉劉羅鍋是否在乾隆朝任過宰相, 卻沒有文字表述。

歷史上對劉羅鍋有這樣的記載:劉墉(1719—1804年), 清書法家。 號石庵, 山東諸城人。 官至東閣大學士。 工書, 尤長小楷, 得力于董其昌, 兼學顏真卿、蘇軾及各家法帖, 而自稱學鐘繇。 其書用墨厚重, 貌豐骨勁, 別具面目。 與同時的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齊名。 可見, 劉墉只是小有名氣的書法家, 沒有做過真正的宰相。 那麼, 宰相一職又怎麼在電視劇中冠以劉羅鍋之身呢?筆者分析有關史料自為, 可能是基於下述原由:

西元1636年, 皇太極即帝位, 改國號大清。 此後在清朝270多年的統治中, 宰相制度經過了多次變化。

初置文館, 太宗崇德十年將文館改為內三院(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 內三院均設大學士一職, 即宰相。 清世祖順治十五年(1658年)改內三院為內閣, 分置中和、保和、文華、武英四殿及文淵閣、東閣大學士。 這樣, 內閣大學士又成了宰相。 順治十八年(1661年)一度恢復內三院舊制, 清聖祖康熙九年(1670年), 則又將其改為內閣, 直到清朝滅亡內閣制未再變動。 期間, 于雍正十年(1732年)設軍機處, 宰相之職即由原來的內閣大學士變為軍機大臣。 而單純的內閣大學士, 只能勉強算是名譽宰相了。

劉墉雖生活於乾隆年間, 可根本沒入過軍機處。 但因其官至東閣大學士, 所以, 後人是否依照清制給了他一個宰相的虛銜也未曾可知。 更何況, 由於其父身為宰相之官又頗受乾隆倚重的原因,

人們也習慣稱呼劉羅鍋為宰相便不足為怪了。 雖然如此, 但他與宰相和珅同朝為官又形影不離乾隆左右的史實, 則不免讓世人值得大打折扣。 更何況, 和珅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任軍機大臣時才26歲, “劉羅鍋兒”又怎會以幾近花甲之年與小自己31歲的晚輩, 整天在朝中去頻頻鬥嘴和計較呢?

然而, 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 後人有時難下定論。 但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主題曲講的明白:“故事裡的事, 說是就是, 不是也是, 說不是就不是, 是也不是……故事就是故事。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文系海河網原創稿件, 版權所有, 轉載請注明來自海河網。 歡迎關注並按規則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