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湖南大學“高研值”本科生劉振興:我想為“中國芯”做點事

當地時間4月16日, 美國宣佈對中興通訊禁令時, 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大四本科生劉振興正在實驗室繼續他的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專案——向量渦旋光束產生器。

這個消息對劉振興來說十分震撼:“美國制裁中興, 背後折射的是中國積體電路行業的問題:中國有著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 但積體電路設計企業的主流產品仍然集中在中低端。 ”而劉振興的研究——向量渦旋光束的產生——與此密切相關。 “向量渦旋光束作為一種新型雷射光束, 在鐳射加工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價值, 將來很有可能成為集成光路資料傳輸的重要載體, 而集成光路, 是積體電路的‘升級版’。 ”劉振興說。

當天, 劉振興在實驗室又熬了一個通宵。 “如果說我們在積體電路國產晶片上已經‘失了先機’, 那我們在集成光路上, 一定要搶佔‘新賽道’。 ”

一個本科生, 一個“95後”, 就敢如此“大放厥詞”。 有人說, 劉振興之所以敢想, 是因為他會“玩”科研。

2015年, 還在讀大二的劉振興就在光學國際頂級期刊《Optics Letters》發表論文。 據說, 很多博士生都因為發不了這樣的論文而推遲畢業。 “愛因斯坦研究出E=mc2的時候, 也就26歲, 我一點都不覺得本科生做科研太過年輕。

”劉振興說。

2017年, 劉振興一篇題為《Generation of arbitrary vector vortex beams on hybrid-order Poincare sphere》的第一作者論文發表在物理學SCI一區期刊《Photonics Research》上, 並作為封面文章被推薦。 發表數月後, 這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 近日更榮獲該雜誌“2017主編獎”。

在論文中, 劉振興通過設計一種微納結構, 用兩塊小小的玻璃片實現了具有任意偏振形態的高品質向量渦旋光束。 這種方案成功克服了以往產生向量渦旋光束帶來的低效率、且系統複雜笨重等缺點。

“我們的手機、電腦, 用的都是積體電路製成的晶片, 但這種晶片, 它的速度和功耗永遠在‘打架’, 速度越快, 功耗也越大, 且對資料的處理都是通過轉化為二進位(即0 、1組合)資料後進行的。 但集成光路就不一樣了, 它可進行多維資訊處理, 速度要比積體電路快得多,

而劉振興所產生的向量渦旋光束, 由於所攜帶的軌道角動量理論上可以是從負無窮大到正無窮大, 因而傳輸資訊的自由度也將大大提高。 ”要實現這一點, 縮減器件體積必不可少, 而劉振興的研究成果就是這個大工程中的重要一環。

從大一到大四, 劉振興圍繞向量渦旋光束共發表了7篇SCI論文。 這個7月, 他將前往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攻讀博士學位。 “我希望我學成回國後, 能為中國的集成光學領域做點事。 ”劉振興說。 新湖南用戶端 通訊員 李妍蓉 曾歡歡 記者 胡澤匯

[責編:胡澤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