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不要說明朝亡于萬啟 始亡于嘉靖 明朝的滅亡從成化年間就開始了

說起明朝的滅亡, 清代學者在總結之時, 提出“明之亡,非亡於崇禎,而亡於天啟,實亡于萬曆,始亡於嘉靖”的觀點, 這個觀點的解讀主要是基於黨爭。

從嘉靖朝開始, 為了爭奪首鋪之位, 張璁、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拉幫結派, 開啟了黨爭, 以至於在萬曆、天啟年間愈演愈烈, 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伏筆。 但是從經濟角度來看, 明朝滅亡的根源應該要從明憲宗成化年間說起。

說起明憲宗, 名聲可謂不小, 但都不是啥好名聲, 如寵信萬貴妃弄得自己差點絕後, 重用方術和奸佞之臣, 個人還喜歡煉點春藥和收藏點帶某種顏色的書籍, 搞得明孝宗登基後發現老爸的私藏非常不好意思。

就這樣一個昏庸的皇帝, 由於他的爺爺明宣宗勵精圖治, 給他掙下一筆豐富的資產, 憲宗在位期間即使朝堂上妖魔橫行也沒有給明朝帶來太大的危機, 因此說起憲宗,

大家只是嘲笑他是乏善可陳的君主。 但其實在成化年間, 憲宗的一個昏招卻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那就設立皇莊佔用民田。

皇莊, 簡單來說就是皇帝的莊園, 土地上所有的產出都歸皇家所有, 成了皇帝小金庫的收入, 是為內帑, 因此也被叫做官莊。 皇莊並不是明朝獨有的產物, 漢代的苑、宋代的“禦莊”“奉宸莊”也屬於皇莊, 但皇莊數量激增, 大規模佔用民田閒田卻是始于明憲宗時期。

在朱元璋、朱棣時期, 也曾設立皇莊, “以其地為王莊, 量征子料銀兩”, 但都是個別的, 偶然的。 成化年間, 憲宗“以順義縣安樂裡板橋村太監曹吉祥抄沒地一處,撰為宮中莊田,……此為宮闌莊田之始”, 將抄沒的大宦官曹吉祥的土地罰為皇莊, 明朝皇室、官員、宦官便紛紛效仿, 也開始大量圈佔民田閒田。

嘉靖初年, 明任兵部給事中夏言奉命調查順天府查驗皇莊的數量, 發現京師、及直隸府縣,各類莊田占地二十余萬頃, 而那時全國的土地面積大約也才只有四百余萬頃, 僅僅京師及直隸一帶皇莊的數量就已經占了全國土地二十分之一 的面積,

如果加上其他各地的皇莊, 那所占的比例就更驚人了。

那皇莊的來源在哪裡呢?不外乎官田、民田和閒田。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 中國又是一個農耕民族, 土地就是農民的命根子, 只要有土地, 即使再艱苦, 勤奮的中國人民也能生存, 但一旦失去土地, 他們就如同無源之木、無根之水了。

朱元璋、朱棣時期, 對於那些沒人耕種的閒田, 允許百姓自己開墾, 並且明詔永不加賦。 但到了設立皇莊之時, 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這些土地自然不屬於百姓而被征作皇家私人的財物。

等到閒田圈佔完了, 又開始打起民田、官田的主意, 於是豪強、宦官們便絞盡腦汁想出各種辦法強買強佔, 有些流氓無賴為了投靠宦官, 獲取特殊利益, 也將荒地甚至強佔百姓的地投獻給宦官。

上面說過, 皇莊的收入是屬於皇帝個人的收入, 不屬於國庫, 大量徵收民田, 造成的結果不僅是百姓無地可征, 還有就是國家無稅可收, 財政收入大幅度減少。 明朝末年, 國庫連幾十萬兩都拿不出,而皇帝內庫、百官卻富得流油,大量皇莊的存在便是一個原因。

為了更多圈佔皇莊,豪強、宦官甚至將主意帶到了軍田上面。明朝實行屯田制,化兵為民,屯田的規模和制度之完善,都遠超歷朝歷代。屯田制的存在,能夠很大程度上解決士兵糧食供給和衛所官吏俸糧的發放。但設立了皇莊以後,宦官們開始憑藉其特殊身份,“代天行事”,將大量的軍田也變成他們的私莊,屯田制名存實亡,軍隊的數量和戰鬥力也大大降低。

為什麼皇莊會擴張得如此厲害呢?說到底是私欲。

對皇帝來說,雖然天下都是他的財物,但他也不是為所欲為的,平時的財政收入都要上交給國庫,皇室所使用的錢財都要由內庫出。但是皇帝發現皇莊可以增加內庫的收入以後,“人主必生侈心,而移之於土木、禱祠、聲色之用”,皇帝本人自然很開心,有錢可以賞賜妃子,大臣,像嘉靖這種喜歡修道的,可以建建道觀多招幾個方士。從這個角度來說,皇帝自然是希望多一些皇莊的。

皇帝開始侵佔民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室的其他成員自然也有理由開始大規模建立皇莊。如成化年間,憲宗剛剛把曹吉祥的土地劃為皇莊,嘉善公主就開始要“文安地數百頃”,“番僧扎實巴乞靜海地為常住田”,憲宗皇帝自己都占了田地,自然就不好拒絕,只好同意他們的請求。不過憲宗自己也知道一開此例,便會無法收拾,還特意強調“自今乞請皆不許”,但以後皇室們還是紛紛乞地,而他也只能“不得已而許之”。

最後,皇莊之所以擴張得如此厲害,離不開宦官的推波助瀾。皇莊是皇帝所有,但皇帝本人是不能自己去治理田莊的,只能由自己的親信農奴-太監去管理。至於土地能有多少收成,皇帝本人也是不清楚的,宦官說是多少皇帝就認為是多少,宦官因此能從中獲得巨大利益。

這便形成了一個滾雪球效應,皇莊田地越多,太監能從中撈到的好處就越多,那太監也就不遺餘力去擴充皇莊,周而復始,一發不可收拾。明朝最終陷入了財政緊缺,國力衰微,連幾十萬軍餉都拿不出來的窘境。

國庫連幾十萬兩都拿不出,而皇帝內庫、百官卻富得流油,大量皇莊的存在便是一個原因。

為了更多圈佔皇莊,豪強、宦官甚至將主意帶到了軍田上面。明朝實行屯田制,化兵為民,屯田的規模和制度之完善,都遠超歷朝歷代。屯田制的存在,能夠很大程度上解決士兵糧食供給和衛所官吏俸糧的發放。但設立了皇莊以後,宦官們開始憑藉其特殊身份,“代天行事”,將大量的軍田也變成他們的私莊,屯田制名存實亡,軍隊的數量和戰鬥力也大大降低。

為什麼皇莊會擴張得如此厲害呢?說到底是私欲。

對皇帝來說,雖然天下都是他的財物,但他也不是為所欲為的,平時的財政收入都要上交給國庫,皇室所使用的錢財都要由內庫出。但是皇帝發現皇莊可以增加內庫的收入以後,“人主必生侈心,而移之於土木、禱祠、聲色之用”,皇帝本人自然很開心,有錢可以賞賜妃子,大臣,像嘉靖這種喜歡修道的,可以建建道觀多招幾個方士。從這個角度來說,皇帝自然是希望多一些皇莊的。

皇帝開始侵佔民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室的其他成員自然也有理由開始大規模建立皇莊。如成化年間,憲宗剛剛把曹吉祥的土地劃為皇莊,嘉善公主就開始要“文安地數百頃”,“番僧扎實巴乞靜海地為常住田”,憲宗皇帝自己都占了田地,自然就不好拒絕,只好同意他們的請求。不過憲宗自己也知道一開此例,便會無法收拾,還特意強調“自今乞請皆不許”,但以後皇室們還是紛紛乞地,而他也只能“不得已而許之”。

最後,皇莊之所以擴張得如此厲害,離不開宦官的推波助瀾。皇莊是皇帝所有,但皇帝本人是不能自己去治理田莊的,只能由自己的親信農奴-太監去管理。至於土地能有多少收成,皇帝本人也是不清楚的,宦官說是多少皇帝就認為是多少,宦官因此能從中獲得巨大利益。

這便形成了一個滾雪球效應,皇莊田地越多,太監能從中撈到的好處就越多,那太監也就不遺餘力去擴充皇莊,周而復始,一發不可收拾。明朝最終陷入了財政緊缺,國力衰微,連幾十萬軍餉都拿不出來的窘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