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媽的畫兒與話兒?豬事多多(圖)

老媽的畫兒與話兒——豬事多多

葛昌秋

1972年秋後, 家裡的生活雖然依舊困難重重, 但比剛從礦區遣返回來的時候有所好轉。 看著別人家養豬母親也動心了,

跟父親商量後, 就想在院裡房北面蓋個豬圈。 養頭豬也算是給自個兒在家裡找個事兒, 既能掙些工分, 賣豬後, 還能解決開春兒鬧糧荒的難題。

想法挺好, 地兒也挺好, 就是沒材料。 母親和父親就開始籌辦這件大事。 把當院裡的磚石瓦塊都動員起來, 去姥家找、借, 坑裡撿、湊, 終於建好了豬圈。

幾天後, 母親去稻地集上買回一頭小白豬仔。 買的時候沒錢圖便宜, 小白豬賴賴巴巴的長得很慢, 人稱“小疙瘩豬”, 其實就是“小豬國”的品種。 沒辦法母親又借錢抓了一頭小黑豬。 那時家裡把麩子、高粱糠、稻米糠、穀秕子都攢著, 還得買些豆餅、花生渣什麼的。 母親和姐姐也多了不少活兒, 采野菜、餷豬食、喂豬。 有了這個小動物,

全家人都挺上心, 我和妹妹還去生產隊的菜窖邊上撿菜幫。 這樣起了圈糞, 隊裡給了工分, 交了豬不僅有錢買糧食, 生產隊還會有獎勵。

每年到了春節, 隊裡都要從各家養的豬中挑幾頭大肥豬, 集體宰了給社員過年。 豬頭、紅白下水歸豬的主人。 這不僅近便省事, 還比去收豬站有年貨。 有一年母親養的一頭黑豬被生產隊選中了, 幾個小夥子抓了一稱:170多斤。 那個年過得挺肥。

母親養豬也摸出了道兒, 選豬要塌腰老實的。 一個豬不好好吃食, 倆仨的搶著吃, 養多了料不夠又累人, 還接不上茬。 母親一般先養一頭豬, 長到半大了再添頭小的, 料也夠吃了, 一大一小有了伴兒, “傳幫帶”搞得挺和諧, 一些問題就解決了。 不成想新矛盾又來了,

有一回倆豬見面一聞, 不是一窩兒的, 就開始掐架。 大豬總是欺負小豬, 不讓吃食, 不讓上“炕”。 這讓母親又犯了難, 咋兒調節也無濟於事。

一天, 母親想了一個招兒, 給倆豬腦門上都抹了一點兒臭葷油。 當倆豬再碰頭一聞, 馬上就親密無間相安無事了, 真是“臭味兒相投”!這招兒還在村裡不斷推廣傳播。 多年後, 這招兒還有了社會意義。 有一位朋友兩口子鬧矛盾, 打著鬧著要離婚, 好幾個弟兄勸說都沒管事兒。 講完這個故事後, 我反問他們:“你們倆在一個床上睡了這麼多年了, 孩子都那麼大了, 難道還想讓我們給你倆腦門上抹點臭葷油?”夫妻倆馬上一塊兒反駁我, 弟兄們一陣大笑, 事兒解決了!

地震後, 母親養的一頭半大黑豬倖免,

躲在倒塌的圈裡不動, 母親想法兒轟它走, 它哼哼幾聲就是不動地兒, 有點兒“豬堅強”精神。 有時父親帶著我, 或是姐姐妹妹給它送點兒吃的, 直到蓋好了簡易房, 給它搭了一個臨時窩棚, 它就在那兒不聲不響地快樂成長。 第二年它長到245斤, 家裡決定把它交給國家。 逮的時候它叫了幾聲, 可裝車的那一刻, 母親扭過頭直抹眼淚:“一塊兒經歷了大災大難, 真捨不得呀!”

老媽說:“事兒是人想出來的, 也都是人幹出來的。 摸門道兒找竅門兒就是好辦法!雖然沒有捷徑可走, 但是可以近便省事兒。 生活中有難辦的事兒, 就有辦難辦的事兒的法兒。 只要幹事兒, 就會有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 不怕有事兒, 就怕沒法兒。 迎頭而上就會迎刃而解!逃避退縮永遠在後頭,

躲了一時躲不了一世!” (二十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