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鄉村振興先要振“心”|一線視角

扶貧先扶志, 扶志要振“心”。 有什麼樣的心態, 才能有什麼樣的作為。

前不久, “廣東湛江富豪耗資2億蓋258套別墅, 送村民送不出去”一事, 引發關注。 據瞭解, 目前分配方案仍在調整中, 當地村鎮也在積極協調。 為何好事引發了矛盾?個中原因較為複雜, 但其中折射出的一些問題值得琢磨。

這直接體現在了怎麼分配的問題上。 比如, 起初別墅數量是按照常住人口規劃的, 即將竣工時突然發現不夠分了:有村民提出, 子女已經結婚或即將結婚, 希望多分一兩套;戶口已經外遷的原來村民, 也要求回村分房;甚至有村民表示, 如果建房占了舊房的地, 除了按計劃分別墅外, 還要支付賠償……複雜之處往往就在於供給難以滿足需求, 這並非因為初衷不好, 而是村民的需求既有多樣性, 資格又處於動態變化之中。

可以看到, 這並非哪一方的“不是”, 而是在建設與分配過程中沒有做到充分協調、平衡。

換言之, 如果建設前就明確了土地使用、建設規模、分配方式等規則, 可能就不會引發事後爭議;如果村民能夠看到別墅分配背後的善意, 放平心態, 也可能減少一些不切實際的訴求。 無論何種情形, 有一個共識應該建立, 那就是無論是他人主動幫扶還是自身發展改善, 都不能有“等要心態”。

扶貧過程中這樣的心態並不少見。 有媒體在西南貧困山村調查時, 就遇到了類似事情:有貧困戶每天三頓酒“雷打不動”, 醉醺醺不幹事, 動員搞種養就垂頭;有貧困戶天天打麻將, 送到眼前的扶貧專案都不接, 坐等低保和分紅;還有貧困戶對扶貧幹部說, “你們不幫我做, 我就不做, 我脫不了貧, 你們就交不了差”……坐等幫扶、“安”於貧困,

不免成了脫貧攻堅路上難啃的“硬骨頭”。

扶貧先扶志, 扶志要振“心”。 有什麼樣的心態, 才能有什麼樣的作為。 究竟是碌碌無為、“等靠要”, 還是積極進取、“奮力幹”, 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脫貧的速度和品質。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首先離不開農民富裕, 而農民脫貧致富的根本在於自己。 倘若貧困戶缺乏“脫貧之心”“振興之心”, 幫扶政策再到位、扶貧幹部再給力, 也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鄉村振興之要, 首在振“心”、重在振“心”。 一是振本分之心, 既要規劃勤勞致富的路徑, 也要切斷不勞而獲的思想, 通過勞動獲取回報才是安身立命的本分。 二是振自信之心, 脫貧過程中遇到創業失敗、因病返貧等情況, 不能一蹶不振、失去信心, 不妨在跌倒處重新站立, 通過多方幫助艱苦奮鬥再出發。 三是振自強之心, 擺脫貧困不意味著一直富裕, 更不能安於現狀, 鄉村振興是系統工程, 更需要廣大農民凝聚不斷向上的自立自強信念。

振“心”是補足自信自強的“精神之鈣”, 宣講引導更要落腳於此。

廣州從化就摸索出了一套經驗, 專門組織了一批講習“輕騎兵”, 針對鄉村振興任務重的北部山區村莊, 走村串巷、進家入戶, 向發展意願不強、動力不足的農戶宣講中央最新的農業農村工作導向和優惠政策, 鼓舞他們的幹勁, 打消他們的顧慮, 成功動員20多戶村民籌錢出力, 將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 共襄美麗小鎮建設, 發展鄉村旅遊。 扶貧不難, 難在改變思想;振興不易, 重在調整心態。 掃除“等靠要”“扶不起”的精神惰性, 振興發展的春天就不會遠。

轉自人民日報評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