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二胎後,“大兒子”變成了“二十四孝”好爸爸

二胎開放後, 女性同胞選擇不生的理由很多, 其中一個就是:自己帶一個孩子都累得狗一樣, 根本沒精力要也不願意再要一個。

我曾經也是這樣以為。 在懷二寶前, 從晨起穿衣洗漱, 到學校接送, 再到輔導陪讀、睡前故事, 女兒幾乎佔用了我工作外的所有時間和精力。

而老公呢, 下班後, 除了電視就是手機, 筋疲力盡的我看著這樣的他, 經常氣不打一處來。 可是抱怨責怪過後, 還是不得不再次獨自承擔起女兒所有的照顧責任。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被稱為“喪偶式育兒”, 而且有千千萬萬的女同胞與我共苦。

2

情況改變發生在意外懷上二寶後, 打算不要二胎的我, 敵不過父母、公婆以及女兒的強烈主張, 加上原本主張不要二寶的老公也臨陣倒戈, 最後我不得不心不甘情不願地妥協。

或許是心虛, 或許是看我妊娠反應實在嚴重。 老公主動承擔起了女兒的照顧工作。

我呢似賭氣似報復, 也閉眼不管。 然而, 人的潛能真的是無限的, 原為家中獨子萬事不會的“大兒子”, 漸漸變成了無所不能的“二十四孝”好爸爸。

所以現在, 兒子快一歲了, 我反而比以前有了更多的時間用來看書、學習, 提升自己。 有時還可以任性地把兒子扔給老公, 自己帶著女兒去看電影、瀟灑逛街。

朋友同事玩笑打趣:你這二胎生得值了!

3

在“喪偶式育兒”概念提出後, 輿論紛紛批判指責父親的缺失與不作為。

有一位網友爸爸就在網上叫屈:

“一開始, 我也給兒子輔導過幾次作業, 結果老婆回來一看, 勃然大怒, ‘你怎麼輔導的, 錯了這麼多, 這裡那裡都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寫。 去了學校, 兒子鐵定要挨訓了。 ’

我默默地看了一遍,

發現的確漏掉了一些問題, 只好投降認輸。 老婆撂下一句, 以後再也不用你檢查了, 只會幫倒忙!

從那以後, 我就再也沒有陪孩子寫過作業。 ”

回頭想想, 我也做過不少文中媽媽這樣的事。

老公第一次給女兒換尿布, 沒經驗把褲子床單弄髒了, 之後就再沒叫他幫忙換尿布。

老公第一次給女兒餵飯, 女兒衣服上, 地上掉滿了飯菜。 之後就再不要老公喂女兒。

老公第一次給女兒換衣服, 弄了半天沒穿好, 之後給女兒衣服都我自己來……

每個人在潛意識裡都希望自己扮演的角色是有影響力的。 因而在照顧孩子上, 我們在不放心孩子爸爸的同時, 會不斷指出, 他這裡做不好, 那裡做不對。

結果孩子爸爸在被我們不斷打擊後, 就想, 算了, 我還是索性不做好了, 還省的挨批受埋怨。 就這樣, 在育兒上, 他們直接棄權了。

曾經有一位網友曾經犀利指出:

“中國爸爸不會帶孩子, 說到底就是給太能幹的媽媽慣的。 ”

這話聽著很讓人氣憤, 但是仔細想想卻又不無道理。

4

“喪偶式育兒”的後果,

科學研究已經表明:

缺乏父愛的孩子會導致認知發展能力低下、容易產生個性缺陷、情感障礙比例加大以及引起體格發育障礙, 也就是俗稱的“父愛缺乏綜合征”。

而據美、英、德等國專家進行的最新研究顯示:少時患“父愛缺乏綜合征”的孩子, 長大後成窮人的可能要比一般孩子高5倍。 中學輟學率高2倍, 犯罪率高2倍。 如果是女孩, 長大後成為單身母親的可能要高出3倍。

這結果想想都可怕。 讓缺失的爸爸積極參與到孩子的養育過程中來, 勢在必行, 刻不容緩。

那麼我們這些原本在育兒路上孤軍奮戰的媽媽們該怎樣將孩子他爸轉化成自己的戰友呢?

信任

對孩子他爸在育兒上的不放心, 雖然是出於對孩子的愛, 捨不得孩子在爸爸那裡受委屈, 受傷害,但是根源其實還是你對老公的不信任。

不信任老公能做好,所以即使自己佈置給老公的任務,也要回頭檢查,更甚者,交代老公後,在孩子那裡還要交代一遍,這種不信任、不尊重甚至是無意中的貶低自然會大大打擊老公對育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就是信任老公,讓他放手去做,你要記得,他是孩子的父親,他也是愛孩子的。為了孩子,也為了他父親的尊嚴,他也想做好每一件事的。

包容

在《請回答,1988》德善爸爸說:“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所以,我女兒稍微體諒一下。”

盧梭說,“孩子生而為孩子,但父母卻並非生而為父母。”怎樣做父母,都是一點點慢慢學起來的。可能媽媽在養兒育女上,成長的會更快一點,但是大家不也都是邊試錯邊成長起來的嗎?

卡巴金說:“為人父母即修行。”所以只要爸爸願意成長,願意參與,我們就要給爸爸試錯的機會,允許爸爸犯錯。即使爸爸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媽媽也應該去包容,而不是嫌棄、埋怨、責怪。

分工

中國女人傳統的理想,就是做賢妻良母。而到今天,女人卻又承擔起更多的角色。

古代育兒講“慈母嚴父”。可是在“喪偶式育兒”中,嚴父的角色也由媽媽承包了。然而家庭教育中,兩個角色都不可或缺。既然為人父母,那麼再忙,也要參與到育兒大業中來。

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在工作中如此,在育兒中更是這樣。且不說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的角色問題,父母分工合作在和諧家庭中本身就是一種必須。

所以媽媽切忌大包大攬,能放手的就要放手。在孩他爸面前做個弱者,是讓他疼你助你的潛在語言。

如果你強得誰都不需要了,那只能是自找苦吃,也就別怨爸爸成為了喪偶式育兒大軍中的一員。

我先生愛好書法,我字寫得沒他好,所以教女兒書法的重任就落在了他的身上。看得出我先生對這項工作是非常熱情積極的。

我先生理科出身,數學是我的弱項,儘管現在女兒的數學我還是能勝任的,但是我還是很自然的把數學輔導的任務派給了他。結果發現輔導功課,我先生比我還要耐心。

早上女兒起床洗漱我負責,晚上我要帶小寶先睡,我先生就主動給女兒講故事。這樣的分工配合後,我的怨氣少了,先生與女兒也親密了,家庭顯得溫馨而又和諧。

在育兒中,媽媽在爸爸面前做個弱者,給爸爸一個平臺,這也是對好爸爸的一種成全。

交流

同事阿林的愛人由於工作關係,長期出差在外,但是我們發現她兒子對爸爸一點都不陌生。而他老公說起他兒子的事情來,也是如數家珍,信手拈來 。

原來阿林會經常跟孩子講爸爸的事情,孩子與爸爸電話或視頻幾乎天天有,少則幾分鐘,長則幾十分鐘。除此外,阿林定期都會跟老公溝通孩子的變化,平時媽媽發現孩子有什麼問題也都會及時與他交流,讓爸爸隨時知曉的孩子的動態。

因而即使阿林老公長期出差在外,孩子都未覺得父親是缺位的。

其實不止長期在外的父母要溝通,就是天天住一起的父母也要經常性交流孩子的情況,交流彼此的看法。這樣在孩子的教育上才能形成合力,更好的有的放矢。

5

劉墉說曾說過一句話:“許多爸爸在孩子圖畫裡,沒有手。為什麼?因為在孩子記憶裡,爸爸就像一團影子,總是抓不住。”

多讓爸爸參與到育兒中來吧,別讓你孩子的圖畫中,長大後的記憶裡,爸爸的印象只是一團模糊的影子,而自己只能在“喪偶式育兒”的坑裡容顏憔悴、狼狽不堪。

受傷害,但是根源其實還是你對老公的不信任。

不信任老公能做好,所以即使自己佈置給老公的任務,也要回頭檢查,更甚者,交代老公後,在孩子那裡還要交代一遍,這種不信任、不尊重甚至是無意中的貶低自然會大大打擊老公對育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就是信任老公,讓他放手去做,你要記得,他是孩子的父親,他也是愛孩子的。為了孩子,也為了他父親的尊嚴,他也想做好每一件事的。

包容

在《請回答,1988》德善爸爸說:“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所以,我女兒稍微體諒一下。”

盧梭說,“孩子生而為孩子,但父母卻並非生而為父母。”怎樣做父母,都是一點點慢慢學起來的。可能媽媽在養兒育女上,成長的會更快一點,但是大家不也都是邊試錯邊成長起來的嗎?

卡巴金說:“為人父母即修行。”所以只要爸爸願意成長,願意參與,我們就要給爸爸試錯的機會,允許爸爸犯錯。即使爸爸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媽媽也應該去包容,而不是嫌棄、埋怨、責怪。

分工

中國女人傳統的理想,就是做賢妻良母。而到今天,女人卻又承擔起更多的角色。

古代育兒講“慈母嚴父”。可是在“喪偶式育兒”中,嚴父的角色也由媽媽承包了。然而家庭教育中,兩個角色都不可或缺。既然為人父母,那麼再忙,也要參與到育兒大業中來。

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在工作中如此,在育兒中更是這樣。且不說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的角色問題,父母分工合作在和諧家庭中本身就是一種必須。

所以媽媽切忌大包大攬,能放手的就要放手。在孩他爸面前做個弱者,是讓他疼你助你的潛在語言。

如果你強得誰都不需要了,那只能是自找苦吃,也就別怨爸爸成為了喪偶式育兒大軍中的一員。

我先生愛好書法,我字寫得沒他好,所以教女兒書法的重任就落在了他的身上。看得出我先生對這項工作是非常熱情積極的。

我先生理科出身,數學是我的弱項,儘管現在女兒的數學我還是能勝任的,但是我還是很自然的把數學輔導的任務派給了他。結果發現輔導功課,我先生比我還要耐心。

早上女兒起床洗漱我負責,晚上我要帶小寶先睡,我先生就主動給女兒講故事。這樣的分工配合後,我的怨氣少了,先生與女兒也親密了,家庭顯得溫馨而又和諧。

在育兒中,媽媽在爸爸面前做個弱者,給爸爸一個平臺,這也是對好爸爸的一種成全。

交流

同事阿林的愛人由於工作關係,長期出差在外,但是我們發現她兒子對爸爸一點都不陌生。而他老公說起他兒子的事情來,也是如數家珍,信手拈來 。

原來阿林會經常跟孩子講爸爸的事情,孩子與爸爸電話或視頻幾乎天天有,少則幾分鐘,長則幾十分鐘。除此外,阿林定期都會跟老公溝通孩子的變化,平時媽媽發現孩子有什麼問題也都會及時與他交流,讓爸爸隨時知曉的孩子的動態。

因而即使阿林老公長期出差在外,孩子都未覺得父親是缺位的。

其實不止長期在外的父母要溝通,就是天天住一起的父母也要經常性交流孩子的情況,交流彼此的看法。這樣在孩子的教育上才能形成合力,更好的有的放矢。

5

劉墉說曾說過一句話:“許多爸爸在孩子圖畫裡,沒有手。為什麼?因為在孩子記憶裡,爸爸就像一團影子,總是抓不住。”

多讓爸爸參與到育兒中來吧,別讓你孩子的圖畫中,長大後的記憶裡,爸爸的印象只是一團模糊的影子,而自己只能在“喪偶式育兒”的坑裡容顏憔悴、狼狽不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