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少北短拳三形根

在張榮時少北武術體系中八部短拳是六根功中的主要實體部分。 通過短拳落實手根、腿根、步根、身根的四根大法, 使法力存身。

每部短拳都是專練某一根的法或力, 其它各根只是根據六合論與之配合。 由於每一招式都不是六根同練, 只突出練習一根, 因此拳法套路練得不全面, 有短處, 故稱為短拳。 短拳就象機器的零件一樣, 組裝起來達到六根合作共練, 就形成了長拳。

沒有短拳的堅實基礎, 長拳的十三鋒就難於全面的發揮, 沒有短拳精練, 長拳的細微動作就會忽略。 由於忽根,就不可能達到長拳中六根法力迸發的境地。

總之, 短拳是練武的根基, 必須精熟。 在理論上也應徹底理解拳義, 才能為四大術部, 尤其是拳術中的四大部門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六根中含八部短拳。 手根有四部短拳, 腿根有兩部, 步根有兩部共八部。 身根大法的鍛練內含在八部短拳中, 眼根與氣根各有自己獨特的練法。

本文僅就少北八部短拳中第一部短拳——三形根加以詳述, 其他七部短拳將在以後敘述。

一、拳名解

在少北武術中, 手似先鋒。 手在手根的遠端, 它有三種擊防手形, 即“拳、掌、滑指”, 通稱“手三形”, 它是武術運動中手的基本形態。 所以說三形根是少北武術中專練“手三形”“拳、掌、滑指”互相轉化的一部拳法。

二、手三形

少北武術的手形主要是“拳、掌、滑指”。

分述如下:

(一)拳

拳是武術運動中用於攻擊對手的主要部位之一(少北武術稱為遠鋒點)。 因其在武術運動中使用頻率高, 用法多, 所以武術界常將赤手的武術套路命名為“××拳”。 如“點剛拳”、“柔化拳”、“禪林拳”。 把練習武術套路稱為“打拳、習拳、弄拳”。 甚至將流傳於世的拳種也命名為“××拳”, 如“太極拳”、“少林拳”、“八極拳”、“翻子拳”、“形意拳”等等。 本文所述的拳是專指手三形中之一形。

少北武術給拳下的定義是:五指全曲為拳。 分類如下:

1、平拳:即五指彎曲攥緊, 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共同卷起扣住手心。 大拇指扣住食指和中指第二骨節外側, 稱為“平拳”。 握拳時食、中、無名、小指第一骨節形成的平面為拳面, 拇指所扣上述四指第二、三骨節的拳面為拳心,

握拳時拇指和食指所形成的圓為拳眼, 握拳時小指外側為拳輪, 握拳時掌背為拳背。 如圖1。

2、心拳:即在平拳的基礎上, 中指的第二骨節突出, 中指第三骨節與食指、無名指、小指的第二骨節對齊, 狀如雞心, 稱“心拳”。 如圖2。

3、勾爪拳:即五指彎曲, 但不握緊, 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共同卷起懸於手心前, 不抵手心, 大拇指虛掩在食指、中指第三骨節指端稱為“勾爪拳”。 如圖3。

4、虎爪拳:按上述, 五指彎曲且分開的狀態為勾爪拳的特殊形式, 稱虎爪拳,如圖4。

圖1圖2圖3圖4

(二)掌

少北武術認為五指全伸為掌。 具體如下:

1、瓦攏掌(瓦壟掌):五指自然伸直緊並的狀態稱瓦攏掌。 因形似房瓦的溝壟, 所以稱為“指並瓦攏(壟)掌”。 掌形一般分為六個部位, 從小指根到腕的邊緣部位稱為掌緣(為掌的主鋒形),

手掌與手腕連接部位稱為掌根, 手心部位稱掌心, 手背部位為稱掌背, 手尖部位稱為掌指, 拇指和食指指根連接部位稱為虎口。 如圖5。

2、虎猿掌(虎圓掌):五指自然伸直並分開, 掌心涵空。 也稱“指離虎猿(圓)掌”。 如圖6。

3、陽立掌與陰立掌:即指尖朝上, 手掌與小臂以手腕為折點成約90°夾角, 為陽立掌。 如圖7。 反之指尖朝下為陰立掌。 如圖8。

圖5圖6圖7圖8

4、陽平掌與陰平掌:上述指並瓦攏掌水準伸直, 手背朝上為陽平掌, 手心朝下為陰平掌。

5、正插掌與反插掌:上述指並瓦攏掌伸直, 掌面與地面垂直, 拇指端朝上, 掌緣朝下為正插掌。 反之如右手腕左轉(逆時針旋轉)掌緣朝上為反插掌。

(三)滑指

同側手五指有曲有伸的形態為滑指。

1、劍指:五指中食指和中指伸直, 其餘拇指、無名指和小指彎曲, 拇指扣壓在無名指和小指未骨節上, 如果食指和中指併攏稱“喉劍指”。 分開稱“睛劍指”。 如圖9、圖10。

2、勾手:除拇指外, 其餘四指併攏, 回勾向小臂內側, 拇指抵在其餘指尖內側。 掌指與小臂間形成約90°夾角。 掌心與小臂間的夾角介於陰立掌和勾抓拳之間。 如圖11。

3、滑化指:指五指指尖朝下, 掌緣與小臂間形成約90°夾角。 掌心與小臂的夾角介於陰立掌和勾手之間。 如圖12。

圖9圖10圖11圖12

(四)拳、掌、滑指之間的關係

1、定義:五指全伸為掌, 五指全曲為拳, 有曲有伸為指。 這是依據手的生理結構和手鋒的攻防要求而劃分的手的最基本形態, 所以說“手三形”的定義是十分全面、科學的。

2、分類:

(1)手三形中拳的種類分拳面的平(平拳)、不平(心拳),拳心的實(平拳、心拳)、不實(勾爪拳)。所以拳的三形已達全面,代表了拳形的基本形態。

(2)上述掌的二形(指離虎緣掌、指並瓦攏掌),三類(陽立掌、陰立掌;陽平掌、陰平掌;正插掌、反插掌)符合對立統一律,故掌之大形已達全面。

(3)五指中有曲有伸,有並有分,有拇指與四指相扣,有分離,也是符合對立統一大法的。

3、陰陽轉化:拳、掌、滑指之間存在著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辯證關係。如掌變拳的過程可以稱為滑指,而滑指展開為掌,握緊為拳。拳、掌、滑指的形態在變化過程中有許多形,但無論怎麼變都不外五指全曲、全伸或曲伸轉化過程中的滑化指的基本規律。

三、拳法解

短拳三形根中內含手法內容。主要以鍛練掛手、攔沖為主。

1、掛手:用手掌外緣或滑指向對手手臂實施攔劈、抄壓、滑粘等的防守擊技形態稱為掛手。掛手的用途主要有“破打、手拿、粘連”。也就是掛為手鋒的前導,不可輕視。具體為:

(1)破沖:以掛手攔對方的沖(沖指對手手鋒對我的打擊)。即改變對手拳鋒沖向的手法。

(2)掛拿:是抄拿、壓拿的主要手法。

(3)粘連:在被動順接力的過程中,以掌緣粘連的手法。主觀上講掌心向上稱陽掛,掌心向下稱陰掛。客觀上講使對手手臂趨近其胸稱為“內掛”,使對手手臂外展遠離其胸稱“外掛”。

2、攔沖:攔指用手臂鋒連破擊對手手臂之沖。短拳三形根內含的攔只涉乃上述之“掛手”。沖指手臂針對對手首要部位的打擊,本拳中所指的沖是掛手之後的手鋒打擊方法,養成掛後沖的良好習慣。

三形根全拳由直擊主形——攔沖為主,曲防主形——雙攔為輔組成。其中“攔”主環輪大形,“沖”主直折大形,即沖走直線,攔走曲線。

(1)攔沖:即雙手的一手攔(防守),另一手沖(進擊),而組合的最簡單擊技招式。攔有6種,具體為掌指的內掛外掛,小臂的豎搪、砸搪、磕掛搪、勾搪。沖有6種,具體為拳的正沖、反沖、正臂旋沖和反臂旋沖,掌的環劈和輪劈。所以攔沖共6×6=36種。(詳見《少北短打十六形》)。在三形根短拳法中共有18個攔沖式。

(2)雙攔:雙手同攔,即:雙手共同防守的攔掛、攔搪擊技招式。雙攔的物件即對手進擊之鋒多為單鋒,防守只有一個中心防點,這時實施雙攔的雙臂在空間的攔防運動必須出現交叉的中心防點。全拳的雙攔招式共有6個,具體是雙砸雙攔、雙劍雙攔、雙掌雙攔、雙勾雙攔(為一招兩式,即一個招式,兩個動作)、雙搪雙攔、雙防雙攔。

四、術功解

(一)、力型

1、破沖:手掌劈掛、小臂攔搪的擊開發力,屬點剛發力型。

2、手拿:改變對手發力的方向,掛滑、掛壓為點剛力,掛滑後的手拿或直接的抓壓拿為凝剛力。

3、粘連:順對手發力方向施送、拉、推、擠等力,為柔化力。

(二)、術功

1、攔法

歌決如下:

上下下壓高,內外內滑強,上滑當偷擊,擊勾勿忘拿。

2、攔後有沖,沖後必攔:因本拳屬初始拳,只練“攔後有沖”,要落實攔與沖緊密相連,突出防中擊,在演練中當重視各招式中的攔沖,雙攔的快速行招。

五、圖譜解

圖解如下:(附圖從圖1始)

(一)上步對拳向左觀(圖1、2)

1、預備式:示習拳者自然站立(面朝南),兩腿併攏,兩臂自然下垂,挺胸縮背,眼睛前視。呼出濁氣後吸入天地清新之氣沉入丹田,意念隨時應對四面八方進犯之故。如圖1

2、上步對拳:左腳向左前方邁出半步(約一足距離),右腳隨後靠在左腳內側,在左腳邁出同時雙手臂微曲上提,兩手掌背從腰間向外撣出。在右腳靠隨左腳之時,雙手從腰間向外向前攥拳後收回至腰間(兩拳眼相對)。上步時含胸撥背,對拳時挺胸縮背,挺胸時頭向左轉,目視左前方,意念對手從左側沖拳向我攻擊。如圖2

圖1圖2

(二)虛步瓦掌平立換

3、虛步瓦掌:身體左轉90°(面朝東),同時右腳震腳,腳尖指向左側,呈左虛步(重心在右腿上),右手變為陰平掌自右腰腰眼向上向左前掛出,同時左臂自左腰間上提垂肘立於胸前。意念右手掌外緣與對手進擊之手鋒相砸形成掛攔,發點剛力。如圖3

4、平立換掌:右手陽平掌變為滑指向下向內滑掛懸於胸前為攔,同時左手呈陽立掌自胸前向前推出為沖,發點剛力。上述右手陰平掌掛攔,左手陽立掌推沖,為一個簡單的攔沖招式。雙臂發點剛力的要領要做到力始腰身,轉肩帶臂。意念右手防開對手手鋒之後,左掌擊出令對手倒退丈余或胸肺碎裂。如圖4

圖3圖4

(三)左側弓步推瓦掌

5、左弓推掌:左虛步之左腳向左前方跨出變左弓步,左陽立掌變滑指自前方向胸前左腋下滑掛,同時右掌變陽立掌向右前方推出,左腳、右腳與右手呈約60°角,送肩發點剛力。完成左掛右沖的招式。意念左掌回掛,右掌推出呈開弓之狀似射出冷箭,令對手防不勝防。如圖5

(四)登山左穿左上鉤

6、穿掌登山:右陽立掌轉陰平掌向左前方平掛出,右手轉陰平掌自胸前向前經右手掌心向上穿出,後變勾手。同時右手掌再變陽立掌立于左臂根靠腋下部位。在左陰平掌向前穿出之時右膝提起(也可以用右腳向左前方發彈力而回)稱右登山式。頭向右轉上身盡力上張。登山式為少北武術拳套路的轉向標誌。如圖6

圖5圖6

(五)返身虛步下砸捶

7、返身下砸:右手自左臂根部向右下後方劈掛,同時身體隨向右後方轉體180°。如圖7

8、虛步砸捶:右腳落至右後方,左腳落在右腳前方呈左虛步,右手向後下方劈掛不停,繼續向後向上向前向下輪劈。同時左手從上向前向下砸或劈掛至右臂肘下方時停住,用手背支住下輪的右手臂。上述為一雙砸雙攔招式。下砸發點剛力。意念對手在我的後方用手鋒偷襲進攻,我用右手下掛對手之手臂,並拿住對方手臂向下向後方拉動,使之後頭暴露,隨後左、右開攻砸向對方的後腦海。如圖8

圖7圖8

(六)弓步瓦掌陰立隨

9、弓步推掌:左腳向前跨出一步呈弓步狀,同時右手上舉,拳變陰平掌左掛,再變拳(過程為滑化指),重播至胸前,左手隨後順上舉之右臂外側向前速出擊呈陰立掌狀。為攔沖的上滑偷擊招式,發點剛力。意念右攔手遮住對手雙眼,左手出其不意劈擊對方頭部、取其雙眼或劈開敵頭顱。如圖9

(七)轉身登山雙劍手

10、登山劍手:重心移至後右腿,向右轉體180°,右腳尖轉向右後方,左膝隨身體自左向右提起呈左登山式,在轉體同時,右手臂自胸前向後向下輪到下方後,變劍指再指向左上。左手變劍指自上向下為雙劍雙攔式,意念右手指上天、左手指入地。如圖10

(八)左下僕步劍指追

11、僕步劍指:重心落在左腿上,呈右僕步,左肘上提,小臂向右側彎曲,指尖向右下方,同時右臂伸直,劍指指向右下方,為劍指攔沖式。意念右手指如針穿透對手後入地三分。如圖11

(九)回轉劍指步虛推

12、回轉劍指:上身左轉稍向上挺,右腿速並到左腿內側,足尖點地或懸空,呈蹲聚式(雙腿均彎,重心落在左腿上)。上身左轉時左手指自下向上在胸前上指,同時右手劍指自身後沿右腿外側自下向前向上托起。如圖12

13、劍指虛推:右腿從左腿內側迅速再次回落,呈左僕步(重心落在右腿上),同時右手劍指變掛手回拉至胸前,肘頂右上方,在右手回拉的同時左手劍指自上指向左下方。意念左右拉弓,劍指放箭。如圖13

(十)登山回視雙掛掌

14、登山掛掌:重心左移至左腿,全身直立,右膝提起。同時左手掌心朝上陰平掌上托,右手掌心朝下(陽平掌)下按。發凝剛力,意念托天拄地。如圖14

(十一)右轉攀登勾拳揚

15、右掛攔手,身體右轉約90°,右腿向身後撤出一步,呈右弓步(面朝西,手鋒發力向北),同時左手向右上方掛出,右手在左手下方緊隨左手向右上方托出,形成向上方的雙攔手。如圖15

16、右轉雙勾:身體稍向左傾,掛攔的雙手速在攔碰後旋轉手腕變勾手由右上方向逆時針劃一圓弧,向身後揚出,雙掌攔後轉右雙勾雙攔,發點剛力。以身體從右向左向右擺動而助力。意念雙攔手為碰後雙勾手的抖彈發力,能令對手骨透心碎。如圖16

(十二)左步弓登再迴旋

17、左掛攔手,左腳向後方(與上式方向相反)撤出一步,呈左弓步,右腳隨後靠在左腳內側(面朝西,手鋒發力向南)。同時右手掌緣向左橫向掛攔,左手手心朝上(除拇指外四指朝上而立),在右手下方向左側橫向掛

攔。如圖17

圖16附

18、左轉雙勾:身本稍向右傾,掛攔雙手右上左下速在攔碰後旋轉手腕,雙手腕變勾手由左上方順時針劃一圓弧向身後揚出。為左雙勾雙攔手。發力和意念同上。如圖18

(十三)虛步滑指連環手

19、右轉攔沖:右腳向右側(北方)邁出呈右弓步,同時右手由勾拳變陽平掌。自左向右揮至右前方(自南向北)時突然變滑指下掛(也稱下壓)後攥拳收立至胸前,右勾手同時變陽立掌隨身體自南向北擊出。為轉體攔沖(轉掌攔壓)。如圖19

20、左虛攔沖:向左後轉體180°(面朝南),呈左虛步,左手由陽立掌變滑指(或陰立掌)放在胸前,隨身體向左側滑掛。同時右手變陽立掌自胸向前擊出。為左側位攔沖(左轉掌攔壓)。如圖20

21、右虛攔沖:向右後轉體180°(向北)呈右虛步,右手由陽立掌變滑指(或陰立掌)放在胸前隨身體向右側滑掛,同時左手變陽立掌自胸前擊出。為右側位攔沖(右轉掌攔壓)。滑掛為順接力,陽立掌擊為點剛擊開力。如圖21

(十四)馬步心拳兩邊分

22、左轉下插:身體向左轉體180°(朝南),左手自然置於右肩前,右手向左前下方穿出,為雙臂下插式。如圖22

23、雙臂開攔:左、右手臂互相交叉後立即向上向兩邊分開(左手向左,右手向右),為雙臂外開攔式。如圖23

24、雙手下掛:兩手同時變陰立掌下掛,或雙手變平拳、兩小臂內夾,同時右腳並到左腳內側,雙手下掛和右腳下震同時發點剛力,為雙臂下攔式。如圖24

25、雙臂側沖:右腳向右側(向西)橫向跨出呈中馬步狀,同時兩手變心拳向兩邊擊出,雙臂側沖後拳頭朝上,全式為雙臂上攔轉下攔後心拳側沖。如圖25

(十五)左轉弓步右推掌

26、左攔右推:身體左轉,馬步變左弓步(面朝東),左手由心拳變陰立掌或滑指由左側經胸前回掛,同時右手心拳變陽立掌自右向左(自西向東)擊出。左手滑掛,右手掌擊為一次攔沖。左手為柔化接力,右手為點剛擊力。如圖26

(十六)左上右下擊腿捶

27、左擊腿捶:身形不動,右手陽立掌變陰立掌或滑指回掛至胸前,同時左手平拳向前擊出,同時右腿向前踢出,左手臂前擊至極限時與右腳一齊(初學者可以練習左手掌拍擊右腳面)。右手回掛為柔化接力,左手、右腿發點剛力。意念上下齊開,上捶下踢可擊穿對手或有效阻擊對手于身前,以備連續打擊。

(十七)複轉原式右推掌

28、右推掌式:右推方向不變,右腿回原地恢復左弓步,同時左拳變陰立掌或滑指回掛至胸前,同時右手變陽立掌擊出。如圖27

(十八)右轉弓步右掛推

29、左推掌式:身體向右後轉體180°(向西),變右弓步。同時右手由陽立掌變陰立掌或滑指隨身體自左向右滑掛。同時左手由陰立掌變陽立掌向前方擊出。右手為柔化接力,左手為點剛擊力。如圖28

(十九)右上左下擊拳腿

30、右擊腿捶:身形不變,左手陽立掌變陰立掌或滑回掛至胸前,同時右手平拳向前擊出,同時起左腿向前踢出。左手回掛為柔化接力,右手、左腿發點剛力。(意念同圖16)。如圖29

(二十)再復原式左推掌

31、左推掌式:方向不變,左腿回原地,恢復右弓步,同時右拳變陰立掌或滑指回掛至胸前,同時左手變陽立掌擊出。如圖30

(二十一)左起登山右勾手

32、左登山式:以右腿為重心,身體直立,左膝提起為右登山步,同時左掌收至右腋下,右掌變勾手自右斜上方向下勾擊,發點剛力。意念勾手如鷹嘴啄食。如圖31

(二十二)環輪劈掌轉身形

33、轉身劈掌:左後轉體180°(面東),左掌變陰立掌向後下方劈下。如圖32

(二十三)虛步左掌似打虎

34、打虎式:左足落地後身體繼續左轉270°(面西),隨左足落地右足邁向左足前方(面東),落地時左轉踝,足尖向西,左足尖隨轉向西,呈左虛步(或右靠行馬步)。同時左手變平拳下砸至膝蓋處,右手變平拳上舉呈待下砸半狀態,或成陰平掌托天式,為雙搪攔沖式,發凝剛力。意念騎在虎背上,左手抓住(或按住)虎頭,右拳高舉砸向虎頭。如圖33

(二十四)返身僕步把掌插

35、返身雙防:身體挺直(面朝東),抬起右足,同時右拳變陰立掌或滑指自上向右大腿外側勾掛,掌心向前,左拳變指離虎圓掌置於右耳根部,為雙防雙攔式。如圖34

36、左僕穿掌:身體右轉180°(面朝南),右小腿右轉落地時足尖向南,在右足落地前左足即從空中隨身體旋轉向東踩下,落地後形成左僕步,同時左掌從右掌心穿出,右肘向右上方提起,發凝剛力。意念手臂的旋轉力將對手擰成花後左掌將其穿透或右手拿住對方後返身左手下壓。為下拿攔沖(沖中拿)。如圖35

(二十五)倒轉僕步換掌搓

37、右擺托拿:身體右轉180°,左腳靠在或懸於右腳內側(南側),同時左手陽平掌變陰平掌自左下向右前上托起,右手掌心向下自然放在左肩前。如圖36

38、右僕穿掌:左腿退回一步落地呈右僕步,左手掌順時針翻卷變為陽平掌,與僕步落地同時右手掌背從左手掌背上穿出,左肘向左上方提起,發凝剛力,意念同上。為擺拿攔沖(沖中拿式)。如圖37

(二十六)拳掌滑指三形終

39、40、全陽把收式:身體重心移至右腿,左腿並到右腿內側,身體直立,同時雙手向前上方斜舉(擺出)。左、右均為陽平掌(掌背朝上為“全陽把”)或陰平掌(手心朝上為“全陰把”)。一手陽平掌、一手陰平掌(一手手心朝下,另一手手心朝上為“陰陽合把”)。上舉之雙手指背自胸前放下沿腰部兩側向後向外向前握拳收至腰間,為收式。

按上述陰、陽掌形可分為“全陽把”收式,“全陰把”收式,“陰陽合把”收式。一般演練主剛拳法多採用陽把收式,主柔拳法演練多採用陰把收式,剛柔相濟的拳法演練多採用陰陽把收式。三形根短拳練法主剛,應採用全陽把收式。如圖38、圖39

拳譜:上步對拳向左觀,虛步瓦掌平立換,左側弓步推瓦掌,登山左穿左上鉤,返身虛步下砸捶,弓步瓦掌陰立隨,轉身登山雙劍手,左下撲步劍指追;回轉劍指步虛推,登山回視雙掛掌,右轉攀登勾拳揚,左步弓登再迴旋,虛步滑指連環手,馬步心拳兩邊分,左轉弓步右推掌,左上右下擊腿捶,複轉原式右推掌,右轉弓步左掛推,右上左下擊拳腿,再復原式左掌推,左起登山右鉤手,環輪劈掌轉身形,虛步左掌似打虎,返身虛步把掌插,倒轉弓步換掌搓,拳掌滑指三形終,相隨掛手短拳成。(演練:廉景明)

2、分類:

(1)手三形中拳的種類分拳面的平(平拳)、不平(心拳),拳心的實(平拳、心拳)、不實(勾爪拳)。所以拳的三形已達全面,代表了拳形的基本形態。

(2)上述掌的二形(指離虎緣掌、指並瓦攏掌),三類(陽立掌、陰立掌;陽平掌、陰平掌;正插掌、反插掌)符合對立統一律,故掌之大形已達全面。

(3)五指中有曲有伸,有並有分,有拇指與四指相扣,有分離,也是符合對立統一大法的。

3、陰陽轉化:拳、掌、滑指之間存在著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辯證關係。如掌變拳的過程可以稱為滑指,而滑指展開為掌,握緊為拳。拳、掌、滑指的形態在變化過程中有許多形,但無論怎麼變都不外五指全曲、全伸或曲伸轉化過程中的滑化指的基本規律。

三、拳法解

短拳三形根中內含手法內容。主要以鍛練掛手、攔沖為主。

1、掛手:用手掌外緣或滑指向對手手臂實施攔劈、抄壓、滑粘等的防守擊技形態稱為掛手。掛手的用途主要有“破打、手拿、粘連”。也就是掛為手鋒的前導,不可輕視。具體為:

(1)破沖:以掛手攔對方的沖(沖指對手手鋒對我的打擊)。即改變對手拳鋒沖向的手法。

(2)掛拿:是抄拿、壓拿的主要手法。

(3)粘連:在被動順接力的過程中,以掌緣粘連的手法。主觀上講掌心向上稱陽掛,掌心向下稱陰掛。客觀上講使對手手臂趨近其胸稱為“內掛”,使對手手臂外展遠離其胸稱“外掛”。

2、攔沖:攔指用手臂鋒連破擊對手手臂之沖。短拳三形根內含的攔只涉乃上述之“掛手”。沖指手臂針對對手首要部位的打擊,本拳中所指的沖是掛手之後的手鋒打擊方法,養成掛後沖的良好習慣。

三形根全拳由直擊主形——攔沖為主,曲防主形——雙攔為輔組成。其中“攔”主環輪大形,“沖”主直折大形,即沖走直線,攔走曲線。

(1)攔沖:即雙手的一手攔(防守),另一手沖(進擊),而組合的最簡單擊技招式。攔有6種,具體為掌指的內掛外掛,小臂的豎搪、砸搪、磕掛搪、勾搪。沖有6種,具體為拳的正沖、反沖、正臂旋沖和反臂旋沖,掌的環劈和輪劈。所以攔沖共6×6=36種。(詳見《少北短打十六形》)。在三形根短拳法中共有18個攔沖式。

(2)雙攔:雙手同攔,即:雙手共同防守的攔掛、攔搪擊技招式。雙攔的物件即對手進擊之鋒多為單鋒,防守只有一個中心防點,這時實施雙攔的雙臂在空間的攔防運動必須出現交叉的中心防點。全拳的雙攔招式共有6個,具體是雙砸雙攔、雙劍雙攔、雙掌雙攔、雙勾雙攔(為一招兩式,即一個招式,兩個動作)、雙搪雙攔、雙防雙攔。

四、術功解

(一)、力型

1、破沖:手掌劈掛、小臂攔搪的擊開發力,屬點剛發力型。

2、手拿:改變對手發力的方向,掛滑、掛壓為點剛力,掛滑後的手拿或直接的抓壓拿為凝剛力。

3、粘連:順對手發力方向施送、拉、推、擠等力,為柔化力。

(二)、術功

1、攔法

歌決如下:

上下下壓高,內外內滑強,上滑當偷擊,擊勾勿忘拿。

2、攔後有沖,沖後必攔:因本拳屬初始拳,只練“攔後有沖”,要落實攔與沖緊密相連,突出防中擊,在演練中當重視各招式中的攔沖,雙攔的快速行招。

五、圖譜解

圖解如下:(附圖從圖1始)

(一)上步對拳向左觀(圖1、2)

1、預備式:示習拳者自然站立(面朝南),兩腿併攏,兩臂自然下垂,挺胸縮背,眼睛前視。呼出濁氣後吸入天地清新之氣沉入丹田,意念隨時應對四面八方進犯之故。如圖1

2、上步對拳:左腳向左前方邁出半步(約一足距離),右腳隨後靠在左腳內側,在左腳邁出同時雙手臂微曲上提,兩手掌背從腰間向外撣出。在右腳靠隨左腳之時,雙手從腰間向外向前攥拳後收回至腰間(兩拳眼相對)。上步時含胸撥背,對拳時挺胸縮背,挺胸時頭向左轉,目視左前方,意念對手從左側沖拳向我攻擊。如圖2

圖1圖2

(二)虛步瓦掌平立換

3、虛步瓦掌:身體左轉90°(面朝東),同時右腳震腳,腳尖指向左側,呈左虛步(重心在右腿上),右手變為陰平掌自右腰腰眼向上向左前掛出,同時左臂自左腰間上提垂肘立於胸前。意念右手掌外緣與對手進擊之手鋒相砸形成掛攔,發點剛力。如圖3

4、平立換掌:右手陽平掌變為滑指向下向內滑掛懸於胸前為攔,同時左手呈陽立掌自胸前向前推出為沖,發點剛力。上述右手陰平掌掛攔,左手陽立掌推沖,為一個簡單的攔沖招式。雙臂發點剛力的要領要做到力始腰身,轉肩帶臂。意念右手防開對手手鋒之後,左掌擊出令對手倒退丈余或胸肺碎裂。如圖4

圖3圖4

(三)左側弓步推瓦掌

5、左弓推掌:左虛步之左腳向左前方跨出變左弓步,左陽立掌變滑指自前方向胸前左腋下滑掛,同時右掌變陽立掌向右前方推出,左腳、右腳與右手呈約60°角,送肩發點剛力。完成左掛右沖的招式。意念左掌回掛,右掌推出呈開弓之狀似射出冷箭,令對手防不勝防。如圖5

(四)登山左穿左上鉤

6、穿掌登山:右陽立掌轉陰平掌向左前方平掛出,右手轉陰平掌自胸前向前經右手掌心向上穿出,後變勾手。同時右手掌再變陽立掌立于左臂根靠腋下部位。在左陰平掌向前穿出之時右膝提起(也可以用右腳向左前方發彈力而回)稱右登山式。頭向右轉上身盡力上張。登山式為少北武術拳套路的轉向標誌。如圖6

圖5圖6

(五)返身虛步下砸捶

7、返身下砸:右手自左臂根部向右下後方劈掛,同時身體隨向右後方轉體180°。如圖7

8、虛步砸捶:右腳落至右後方,左腳落在右腳前方呈左虛步,右手向後下方劈掛不停,繼續向後向上向前向下輪劈。同時左手從上向前向下砸或劈掛至右臂肘下方時停住,用手背支住下輪的右手臂。上述為一雙砸雙攔招式。下砸發點剛力。意念對手在我的後方用手鋒偷襲進攻,我用右手下掛對手之手臂,並拿住對方手臂向下向後方拉動,使之後頭暴露,隨後左、右開攻砸向對方的後腦海。如圖8

圖7圖8

(六)弓步瓦掌陰立隨

9、弓步推掌:左腳向前跨出一步呈弓步狀,同時右手上舉,拳變陰平掌左掛,再變拳(過程為滑化指),重播至胸前,左手隨後順上舉之右臂外側向前速出擊呈陰立掌狀。為攔沖的上滑偷擊招式,發點剛力。意念右攔手遮住對手雙眼,左手出其不意劈擊對方頭部、取其雙眼或劈開敵頭顱。如圖9

(七)轉身登山雙劍手

10、登山劍手:重心移至後右腿,向右轉體180°,右腳尖轉向右後方,左膝隨身體自左向右提起呈左登山式,在轉體同時,右手臂自胸前向後向下輪到下方後,變劍指再指向左上。左手變劍指自上向下為雙劍雙攔式,意念右手指上天、左手指入地。如圖10

(八)左下僕步劍指追

11、僕步劍指:重心落在左腿上,呈右僕步,左肘上提,小臂向右側彎曲,指尖向右下方,同時右臂伸直,劍指指向右下方,為劍指攔沖式。意念右手指如針穿透對手後入地三分。如圖11

(九)回轉劍指步虛推

12、回轉劍指:上身左轉稍向上挺,右腿速並到左腿內側,足尖點地或懸空,呈蹲聚式(雙腿均彎,重心落在左腿上)。上身左轉時左手指自下向上在胸前上指,同時右手劍指自身後沿右腿外側自下向前向上托起。如圖12

13、劍指虛推:右腿從左腿內側迅速再次回落,呈左僕步(重心落在右腿上),同時右手劍指變掛手回拉至胸前,肘頂右上方,在右手回拉的同時左手劍指自上指向左下方。意念左右拉弓,劍指放箭。如圖13

(十)登山回視雙掛掌

14、登山掛掌:重心左移至左腿,全身直立,右膝提起。同時左手掌心朝上陰平掌上托,右手掌心朝下(陽平掌)下按。發凝剛力,意念托天拄地。如圖14

(十一)右轉攀登勾拳揚

15、右掛攔手,身體右轉約90°,右腿向身後撤出一步,呈右弓步(面朝西,手鋒發力向北),同時左手向右上方掛出,右手在左手下方緊隨左手向右上方托出,形成向上方的雙攔手。如圖15

16、右轉雙勾:身體稍向左傾,掛攔的雙手速在攔碰後旋轉手腕變勾手由右上方向逆時針劃一圓弧,向身後揚出,雙掌攔後轉右雙勾雙攔,發點剛力。以身體從右向左向右擺動而助力。意念雙攔手為碰後雙勾手的抖彈發力,能令對手骨透心碎。如圖16

(十二)左步弓登再迴旋

17、左掛攔手,左腳向後方(與上式方向相反)撤出一步,呈左弓步,右腳隨後靠在左腳內側(面朝西,手鋒發力向南)。同時右手掌緣向左橫向掛攔,左手手心朝上(除拇指外四指朝上而立),在右手下方向左側橫向掛

攔。如圖17

圖16附

18、左轉雙勾:身本稍向右傾,掛攔雙手右上左下速在攔碰後旋轉手腕,雙手腕變勾手由左上方順時針劃一圓弧向身後揚出。為左雙勾雙攔手。發力和意念同上。如圖18

(十三)虛步滑指連環手

19、右轉攔沖:右腳向右側(北方)邁出呈右弓步,同時右手由勾拳變陽平掌。自左向右揮至右前方(自南向北)時突然變滑指下掛(也稱下壓)後攥拳收立至胸前,右勾手同時變陽立掌隨身體自南向北擊出。為轉體攔沖(轉掌攔壓)。如圖19

20、左虛攔沖:向左後轉體180°(面朝南),呈左虛步,左手由陽立掌變滑指(或陰立掌)放在胸前,隨身體向左側滑掛。同時右手變陽立掌自胸向前擊出。為左側位攔沖(左轉掌攔壓)。如圖20

21、右虛攔沖:向右後轉體180°(向北)呈右虛步,右手由陽立掌變滑指(或陰立掌)放在胸前隨身體向右側滑掛,同時左手變陽立掌自胸前擊出。為右側位攔沖(右轉掌攔壓)。滑掛為順接力,陽立掌擊為點剛擊開力。如圖21

(十四)馬步心拳兩邊分

22、左轉下插:身體向左轉體180°(朝南),左手自然置於右肩前,右手向左前下方穿出,為雙臂下插式。如圖22

23、雙臂開攔:左、右手臂互相交叉後立即向上向兩邊分開(左手向左,右手向右),為雙臂外開攔式。如圖23

24、雙手下掛:兩手同時變陰立掌下掛,或雙手變平拳、兩小臂內夾,同時右腳並到左腳內側,雙手下掛和右腳下震同時發點剛力,為雙臂下攔式。如圖24

25、雙臂側沖:右腳向右側(向西)橫向跨出呈中馬步狀,同時兩手變心拳向兩邊擊出,雙臂側沖後拳頭朝上,全式為雙臂上攔轉下攔後心拳側沖。如圖25

(十五)左轉弓步右推掌

26、左攔右推:身體左轉,馬步變左弓步(面朝東),左手由心拳變陰立掌或滑指由左側經胸前回掛,同時右手心拳變陽立掌自右向左(自西向東)擊出。左手滑掛,右手掌擊為一次攔沖。左手為柔化接力,右手為點剛擊力。如圖26

(十六)左上右下擊腿捶

27、左擊腿捶:身形不動,右手陽立掌變陰立掌或滑指回掛至胸前,同時左手平拳向前擊出,同時右腿向前踢出,左手臂前擊至極限時與右腳一齊(初學者可以練習左手掌拍擊右腳面)。右手回掛為柔化接力,左手、右腿發點剛力。意念上下齊開,上捶下踢可擊穿對手或有效阻擊對手于身前,以備連續打擊。

(十七)複轉原式右推掌

28、右推掌式:右推方向不變,右腿回原地恢復左弓步,同時左拳變陰立掌或滑指回掛至胸前,同時右手變陽立掌擊出。如圖27

(十八)右轉弓步右掛推

29、左推掌式:身體向右後轉體180°(向西),變右弓步。同時右手由陽立掌變陰立掌或滑指隨身體自左向右滑掛。同時左手由陰立掌變陽立掌向前方擊出。右手為柔化接力,左手為點剛擊力。如圖28

(十九)右上左下擊拳腿

30、右擊腿捶:身形不變,左手陽立掌變陰立掌或滑回掛至胸前,同時右手平拳向前擊出,同時起左腿向前踢出。左手回掛為柔化接力,右手、左腿發點剛力。(意念同圖16)。如圖29

(二十)再復原式左推掌

31、左推掌式:方向不變,左腿回原地,恢復右弓步,同時右拳變陰立掌或滑指回掛至胸前,同時左手變陽立掌擊出。如圖30

(二十一)左起登山右勾手

32、左登山式:以右腿為重心,身體直立,左膝提起為右登山步,同時左掌收至右腋下,右掌變勾手自右斜上方向下勾擊,發點剛力。意念勾手如鷹嘴啄食。如圖31

(二十二)環輪劈掌轉身形

33、轉身劈掌:左後轉體180°(面東),左掌變陰立掌向後下方劈下。如圖32

(二十三)虛步左掌似打虎

34、打虎式:左足落地後身體繼續左轉270°(面西),隨左足落地右足邁向左足前方(面東),落地時左轉踝,足尖向西,左足尖隨轉向西,呈左虛步(或右靠行馬步)。同時左手變平拳下砸至膝蓋處,右手變平拳上舉呈待下砸半狀態,或成陰平掌托天式,為雙搪攔沖式,發凝剛力。意念騎在虎背上,左手抓住(或按住)虎頭,右拳高舉砸向虎頭。如圖33

(二十四)返身僕步把掌插

35、返身雙防:身體挺直(面朝東),抬起右足,同時右拳變陰立掌或滑指自上向右大腿外側勾掛,掌心向前,左拳變指離虎圓掌置於右耳根部,為雙防雙攔式。如圖34

36、左僕穿掌:身體右轉180°(面朝南),右小腿右轉落地時足尖向南,在右足落地前左足即從空中隨身體旋轉向東踩下,落地後形成左僕步,同時左掌從右掌心穿出,右肘向右上方提起,發凝剛力。意念手臂的旋轉力將對手擰成花後左掌將其穿透或右手拿住對方後返身左手下壓。為下拿攔沖(沖中拿)。如圖35

(二十五)倒轉僕步換掌搓

37、右擺托拿:身體右轉180°,左腳靠在或懸於右腳內側(南側),同時左手陽平掌變陰平掌自左下向右前上托起,右手掌心向下自然放在左肩前。如圖36

38、右僕穿掌:左腿退回一步落地呈右僕步,左手掌順時針翻卷變為陽平掌,與僕步落地同時右手掌背從左手掌背上穿出,左肘向左上方提起,發凝剛力,意念同上。為擺拿攔沖(沖中拿式)。如圖37

(二十六)拳掌滑指三形終

39、40、全陽把收式:身體重心移至右腿,左腿並到右腿內側,身體直立,同時雙手向前上方斜舉(擺出)。左、右均為陽平掌(掌背朝上為“全陽把”)或陰平掌(手心朝上為“全陰把”)。一手陽平掌、一手陰平掌(一手手心朝下,另一手手心朝上為“陰陽合把”)。上舉之雙手指背自胸前放下沿腰部兩側向後向外向前握拳收至腰間,為收式。

按上述陰、陽掌形可分為“全陽把”收式,“全陰把”收式,“陰陽合把”收式。一般演練主剛拳法多採用陽把收式,主柔拳法演練多採用陰把收式,剛柔相濟的拳法演練多採用陰陽把收式。三形根短拳練法主剛,應採用全陽把收式。如圖38、圖39

拳譜:上步對拳向左觀,虛步瓦掌平立換,左側弓步推瓦掌,登山左穿左上鉤,返身虛步下砸捶,弓步瓦掌陰立隨,轉身登山雙劍手,左下撲步劍指追;回轉劍指步虛推,登山回視雙掛掌,右轉攀登勾拳揚,左步弓登再迴旋,虛步滑指連環手,馬步心拳兩邊分,左轉弓步右推掌,左上右下擊腿捶,複轉原式右推掌,右轉弓步左掛推,右上左下擊拳腿,再復原式左掌推,左起登山右鉤手,環輪劈掌轉身形,虛步左掌似打虎,返身虛步把掌插,倒轉弓步換掌搓,拳掌滑指三形終,相隨掛手短拳成。(演練:廉景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