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魏國的地緣政治格局決定魏國由此興盛,由此衰落

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 戰國時期包括二周滅亡前和二周之後秦滅六國完成之前。

如果說治國理政的方式和方法決定了一個國家的上限,

那麼不同國家地緣政治的特殊性, 將決定一個國家的下限。

春秋結束後, 進入戰國年代。 而在七雄中, 第一個崛起的國家, 並非秦國, 而正是魏國。 三家分晉後, 魏國拿到了晉國最富庶的土地, 擁有西門豹、李悝、吳起等治國治軍人才。 當時的魏國也因此得以稱雄戰國, 諸侯對其十分畏懼。 《史記.魏世家》 “秦嘗欲伐魏, 或曰:“魏君賢人是禮, 國人稱仁, 上下和合, 未可圖也。 ”文侯由此得譽於諸侯。 ”

但是, 到了魏惠王執政後期, 魏國在戰國前期的霸業卻突然開始消散。 《史記.魏世家》:魏惠王十七年, “圍趙邯鄲。 十八年, 拔邯鄲。 趙請救于齊, 齊使田忌、孫臏救趙, 敗魏桂陵。 ”桂陵之戰, 齊國以逸待勞, 在桂陵大敗魏軍, 拉開了魏國衰落的序幕。 後來魏國在馬陵之戰, 再次被齊國打敗, “齊虜魏太子申, 殺將軍涓(龐涓), 軍遂大破。 ”兩次敗給齊國後, 魏國頓時失去霸主地位, 開始被列強宰割。 以至於魏惠王向孟子感慨:“東敗于齊, 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那麼如何看待魏國的地緣政治格局呢?

魏國的位置, 正好處於華北平原的中間。 北邊是趙國, 西部為秦國, 南邊是楚國, 東部是齊國, 而內部有包著韓國。 魏國處於平原的中心位置, 往往意味著無險可守。 敵人無論從哪個方向進攻, 都將是一馬平川。 而夾在多個國家中間,

意味著極大的被聯合包夾的風險, 這就是所謂的“四戰之地”。

魏國的南邊和楚國接境, 西邊和韓國接境, 北邊和趙國接境, 東邊和齊國接境, 士兵駐守四面邊疆, 光是防守邊塞堡壘的人就不少於十萬。 魏國的地勢, 本來就是個戰場, 這種四分五裂的地理形勢對魏國影響很大。

戰國250餘年歷史中, 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 西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 互相承認對方為王, 史稱“徐州相王”。 但在以後的戰爭中, 魏國“東敗于齊, 西喪秦地七百余裡, 南辱于楚”, 開始衰落。

地緣環境的惡劣, 導致了他們無法承擔失敗的風險, 必須永遠爭勝、強大, 才能生存。 這使得他們必須奮發圖強。 戰國時的第一次變法來自魏國的李悝;而同樣因為地緣環境的劣勢, 一旦出現失敗, 他們的承受的打擊, 也必然大於其他國家。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請關注“源稚生”。 本文系作者原創, 不盡之處請指正, 歡迎大家多多點贊和評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